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44616发布日期:2021-08-27 13:44阅读:61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学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显示装置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装置,目前有部分的显示装置会提供防窥功能以维护使用者的观看隐私。

目前已知的显示装置的防窥显示技术,主要是在显示装置内增设液晶视角切换器。液晶视角切换器借由切换液晶的状态来改变通过的光线偏振态,使从不同角度出射此液晶视角切换器的光线相对于偏光片有不同的穿透率,进而使通过处于防窥模式时的显示装置的光束具有视角较窄的发散角。

然而,由于在设有液晶视角切换器的显示装置中,具有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同样的路径会有不同的相位值,如此,即便在同一视角处,偏光片对具有不同波长的可见光也会形成不同的穿透率。如此一来,将会导致当白光光束通过处于防窥模式的液晶视角切换器时,在同一视角处,仅有具有特定波长的部分光线可被偏光片吸收。并且,随着视角的不同,光线有不同光程差的缘故,因此在不同视角下,能被偏光片吸收的光的波长也会变化。如此一来,在显示装置切换成防窥模式并显示简单画面(例如白画面)时,若使用者移动位置而改变视角,即会观察到显示装置两侧出现颜色的异常变化。

举例而言,当液晶视角切换器的光学相位差为0.8微米(um)时,在视角介于0度~10度之间时,观察到的颜色大致为白色至淡黄色,而视角介于20~40度之间时,则渐变至黄褐色,在视角介于40~45度之间时渐变为紫色,视角大于45度时则转变为深蓝色至淡蓝色。如此,当显示装置的显示尺寸较大时(例如14吋显示器),在一般观赏距离下,使用者会感觉到显示装置两侧出现偏黄的情况。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提供防窥功能以及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视角切换模块以及显示模块。视角切换模块包括第一偏光片以及视角调整层。显示模块与该视角切换模块重叠设置,显示模块包括显示层以及第二偏光片,其中视角调整层位于第一偏光片与第二偏光片之间,且第一偏光片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借由第一偏光片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偏光度小于该第二偏光片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偏光度的配置,而能够增加波长落于第一波段的光通过视角切换模块的比例,进而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能针对于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如此,显示装置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并提升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视角切换模块的架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偏光片与第二偏光片的材质对不同波段的光的偏光度的关系曲线图。

图2b是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与对照例的显示装置在防窥模式下的视角与色坐标x值的对应关系图。

图2c是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与对照例的显示装置在防窥模式下的视角与色坐标y值的对应关系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图6至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之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图1b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种视角切换模块的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a,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包括视角切换模块120以及显示模块130。视角切换模块120包括第一偏光片121以及视角调整层122。显示模块130与视角切换模块120重叠设置,包括显示层132以及第二偏光片131,其中视角调整层122位于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之间。显示装置100可选择性地包括光源模块110用以提供照明光束(图未示)。举例而言,光源模块110可为具有光偏折片的聚光型背光模块或一般的背光模块,一般背光模块是指使用增亮膜(如3m的棱镜片)与扩散膜的组配,聚光型背光模块相较于一般背光模块具有更小范围的出光角度,本发明皆不局限于此。照明光束依序通过视角切换模块120以及显示模块130而形成显示光束(图未示)。换句话说,视角切换模块120配置于光源模块110与显示模块130之间。具体而言,视角切换模块120用以切换照明光束的出光视角范围,进而改变显示光束的出光视角范围,而可以提供至少两种不同的可视角范围,例如广视角的正常观赏模式以及窄视角的防窥模式。

更具体而言,如图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视角切换模块120与显示模块130配置于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另一方面,如图1a所示,显示模块130可还选择性地包括第三偏光片133。视角调整层122位于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之间,显示层132位于第二偏光片131与第三偏光片133之间,且第二偏光片131位于视角调整层122与显示层132之间。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视角切换模块120与显示模块130实际上共用第二偏光片131的功能,显示模块130包括第二偏光片131,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视角切换模块120可包括第二偏光片131。

具体来说,如图1a及1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依序配置在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其中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的穿透轴平行设置或是接近平行设置,例如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的穿透轴之间的夹角落在0度~15度的范围内。视角调整层122也配置在照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且位于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之间,用以改变照明光束的出光视角范围,例如从广出光视角变成窄出光视角。

进一步而言,如图1a与图1b所示,视角调整层122包括液晶层lc、第一基板sb1与第二基板sb2,第一基板sb1与第二基板sb2位于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之间,而液晶层lc位于第一基板sb1与第二基板sb2之间。具体而言,第一基板sb1或第二基板sb2可为一般的玻璃基板,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视角调整层122还包括第一配向层al1、第二配向层al2、第一电极ed1以及第二电极ed2。第一电极ed1以及第二电极ed2分别配置于液晶层lc的相对两侧,用以对液晶层lc提供施加电压来改变液晶层lc中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液晶层lc的液晶分子例如是向列型(nematic)液晶,但不限制。第一配向层al1与第二配向层al2同样分别配置于液晶层lc的相对两侧,第一配向层al1位于第一电极ed1与液晶层lc之间,而第二配向层al2位于液晶层lc与第二电极ed2之间。第一配向层al1与第二配向层al2的配向方向大致反向平行且夹0~15度之内。除此之外,第一配向层al1配置于液晶层lc与第一偏光片121之间,第二配向层al2配置于液晶层lc与第二偏光片131之间。第一偏光片121或第二偏光片131的穿透轴方向与对应的第一配向层al1或第二配向层al2的配向方向平行或垂直或是接近平行或垂直。

如此,液晶层lc中的液晶分子会根据第一电极ed1与第二电极ed2之间的施加电压改变其排列方向进而改变照明光束的出光视角。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视角切换模块120还可选择性地在第一偏光片121及第二偏光片122之间设置补偿膜。举例而言,视角切换模块120可包括第一补偿膜cf1及/或第二补偿膜cf2,其中第一补偿膜cf1设置于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一基板sb1之间,且第一补偿膜cf1设置于第一偏光片121与视角调整层122之间,第二补偿膜cf2设置于第二偏光片131与第一基板sb1之间,且第二补偿膜cf2设置于第二偏光片131与视角调整层122之间。举例而言,补偿膜的类型可为双层a型板补偿膜、双轴(biaxial)补偿膜、负c型板补偿膜,其相位延迟量(rth相位值)可落在200nm至700nm的范围内,较佳为400nm至450nm。如此,视角切换模块120可借由第一补偿膜cf1及/或第二补偿膜cf2来提供所需的相位延迟量,从而达到在欲控制的方位角上限制视角的效果。

另一方面,显示模块130的显示层132中也包括有液晶层(未绘示)、电极层(未绘示)以及彩色滤光片(未绘示),其中彩色滤光片具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阻。并且,第三偏光片133与第二偏光片131配置在显示层132的相对两侧,并且第三偏光片133与第二偏光片131之间的穿透轴方向彼此垂直。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块130为液晶显示面板,而第二偏光片131与第三偏光片133为显示模块130的上下偏光片,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采用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具有不同平均偏光度的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的配置,来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100能针对在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以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以下将搭配图2a至图2c,来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解说。

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偏光片与第二偏光片的材质对不同波段的光的偏光度的关系曲线图。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21的材质可为第一材质或第二材质,并且,第二偏光片131与第三偏光片133可采用一般材质。更具体而言,第一材质、第二材质与一般材质对不同波段的光的偏光度的关系曲线图如图2a所示,从图2a所示的关系曲线可知,一般材质对波长落于可见光波段范围的光的偏光度约为定值,且其值大于90%,而接近100%,换句话说,一般材质对波长落于可见光波段范围的不同范围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大致相同。另一方面,第一材质或第二材质则是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对于波长落于第二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并且,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第一材质或第二材质的平均偏光度会小于一般材质的平均偏光度,而对于波长落于第二波段内的光,第一材质或第二材质的平均偏光度则与一般材质的平均偏光度大致相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波段可被设为波长介于410纳米至500纳米之间的波段,且较佳为介于450纳米至460纳米之间的波段,而第二波段为波长介于530纳米至570纳米的波段,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波段为蓝光波段,而第二波段为黄绿光波段,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材质或第二材质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介于45%至90%,而对于波长落于第二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介于85%至99.999%。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偏光片121可由单一片偏光片实现,亦可由包含至少两片偏光片的方式组成,以实现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介于45%至90%,且对于波长落于第二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介于85%至99.999%的功效。

这也就是说,采用了第一材质或第二材质的第一偏光片12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采用了一般材质的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并且,采用了第一材质或第二材质的第一偏光片12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对于波长落于第二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此外,由于第二偏光片131与第三偏光片133皆采用一般材质,因此第二偏光片131与第三偏光片133的平均偏光度彼此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平均偏光度相同可允许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出现差异,例如偏光片制作的公差。举例而言,其差异范围的值在小于3%内的情况下都可视为平均偏光度相同。

更详细而言,偏光片的偏光度(polarizationcoefficient)是用以表示偏光片产生偏振光的综合效率的数值,其可透过偏光片的穿透率(transmittance)定义如下:v=(t0-t90/t0+t90)1/2,其中v为偏光度;t0为平行穿透率,为两片吸收轴平行的偏光片叠加后的穿透率;t90为垂直穿透率,为两片吸收轴垂直的偏光片叠加后的穿透率。

更进一步而言,由上述公式可知,当偏光片的偏光度接近于100%时(即为一般材质的情形),表示垂直穿透率t90极小(t0-t90的对比度高),反之,当偏光片的偏光度较低时,则表示平行穿透率t0与垂直穿透率t90较为接近(t0-t90的对比度低)。在此情况下,采用具有相同的一般材质的第二偏光片131与第三偏光片133来作为其上下偏光片的显示模块130对波长落于可见光波段范围的光都可具有良好的t0-t90对比度。而采用了具有不同材质的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来作为其上下偏光片的视角切换模块120,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或第二波段内的光就会具有不同的t0-t90对比度。由于视角切换模块120及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t0-t90对比度较低,亦即,穿过第一偏光片121的第一波段内的光中,可具有平行于第一偏光片121穿透轴的光,以及垂直于第一偏光片121穿透轴的光。因此可允许第一波段内的光在防窥模式下的斜向视角处相较于一般材质的偏光片具有较高的穿透率,如此,就可针对在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以下将搭配图2b至图2c,来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解说。

图2b是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与对照例的显示装置在防窥模式下的视角与色坐标x值的对应关系图。图2c是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与对照例的显示装置在防窥模式下的视角与色坐标y值的对应关系图。请同时参阅图2b与图2c,对照例的显示装置的视角切换模块120的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皆采用一般材质,其显示装置100的两侧边缘相对于中间位置而言,视角约在21度左右(例如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尺寸约为14吋,可视距离约50公分的情况下)即出现偏黄,其色坐标的位置也明显出现偏移,而会影响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

另一方面,如图2a至图2c所示,本发明为了补偿黄色的色偏,在第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的视角切换模块120的第一偏光片121采用了第一材质,而在第二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的视角切换模块120的第一偏光片121采用了第二材质。举例而言,在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材质与第二材质可选择为使用蓝色染料的染料系偏光片的材质,或是碘系偏光片的材质。

如此,如图2b与图2c所示,在防窥模式下,由于蓝光波段可通过,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在视角为正负20度内的范围可抑制色坐标的x值与y值出现偏移,亦即可在视角为正负20度内的范围内抑制色偏。特别说明的是,虽然在视角超过正负20度仍有色偏产生,但相对于一般材质的偏光片,本发明采用第一材质或第二材质的偏光片仍有效的降低色偏的情况。而另一方面,虽然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在视角超过正负20度的范围时,仍会出现色偏的情况,但由于此显示模式为防窥模式,而此角度已超过使用者的观察范围,因此不会影响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并且,由于视角切换模块120相对于第一偏光片121的另一侧亦配置有具有相同的一般材质的第二偏光片131与第三偏光片133,其对蓝光也具有良好的t0-t90对比度,因此穿透过第一偏光片121的蓝光并不会造成正视角画面偏蓝,且对于正常观赏模式亦不会有影响。

如此一来,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借由第一偏光片12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的配置,而能够增加波长落于第一波段的光通过视角切换模块120的比例,进而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100能针对于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如此,显示装置100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并提升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图3的显示装置300与图1a的显示装置1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视角切换模块320还包括第四偏光片324,位于视角调整层122与第二偏光片131之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21与第四偏光片324是作为视角切换模块320的上下偏光片。也就是说,视角切换模块320的第一偏光片121与第四偏光片324的穿透轴的配置方向与视角切换模块120的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的穿透轴的配置方向相同,相关细节请见相关段落,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21的平均偏光度与第四偏光片324的平均偏光度彼此相同。也就是说,第四偏光片324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且第四偏光片324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四偏光片324对于波长落于第二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此外,视角切换模块320也可选择性地于第一偏光片121及第四偏光片324之间设置补偿膜(未绘示)。如此,视角切换模块320亦可借由补偿膜来提供所需的相位延迟量,进而提升影像品质。

如此一来,显示装置300借由第一偏光片121与第四偏光片324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的配置,而能够增加波长落于第一波段的光通过视角切换模块320的比例,进而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300能针对于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如此,显示装置300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并提升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而能具有前述的显示装置10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4,图4的显示装置400与图1a的显示装置1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视角调整层422包括多个子视角调整层422s。如此,借由多个子视角调整层422s的配置,视角切换模块420将可对照明光束的视角进行多次调整,如此,可使显示装置400的防窥视角进一步下降,或可与提供较大发散角的照明光束的光源模块110搭配使用。

更进一步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视角切换模块420还包括至少一第五偏光片425,各第五偏光片425位于相邻二子视角调整层422s之间,且第一偏光片121的平均偏光度与各第五偏光片425的平均偏光度彼此相同。也就是说,各第五偏光片425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各第五偏光片425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各第五偏光片425对于波长落于第二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

如此一来,显示装置400借由第一偏光片121与各第五偏光片425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的配置,而能够增加波长落于第一波段的光通过视角切换模块420的比例,进而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400能针对于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如此,显示装置400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并提升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而能具有前述的显示装置10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5,图5的显示装置500与图1a的显示装置1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模块130位于光源模块110与视角切换模块520之间。也就是说,光源模块110的照明光束会先通过显示模块130而形成显示光束,而视角切换模块520用以切换显示光束的出光视角范围,而可以提供广视角的正常观赏模式以及窄视角的防窥模式。

并且,显示装置500亦可借由第一偏光片12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的配置,而能够增加波长落于第一波段的光通过视角切换模块520的比例,进而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500能针对于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如此,显示装置500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并提升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而能具有前述的显示装置10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视角切换模块520还可选择性地包括反射式偏光片526,位于视角调整层122与第二偏光片131之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21与反射式偏光片526是作为视角切换模块520的上下偏光片。也就是说,视角切换模块520的第一偏光片121与反射式偏光片526的穿透轴的配置方向与视角切换模块120的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的穿透轴的配置方向相同,相关细节请见相关段落,在此不再赘述。

并且,进一步而言,借由反射式偏光片526的配置,当来自外界的环境光线斜向入射至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500时,会通过视角切换模块520而被改变其偏振态,并经由反射式偏光片526反射而再次通过视角切换模块520并再次被改变偏振态,而得以穿透第一偏光片121。也就是说,当以斜向视角观看显示装置500时,会观察到被反射的环境光线,如此,可进一步提升显示装置500的防窥效果。另一方面,当来自外界的环境光线正向入射至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500时,由于视角切换模块520不会改变正向入射的光线的偏振态,因此,环境光线会直接穿透反射式偏光片526。如此,当以正向视角观看显示装置500时,不会观察到被反射的环境光线,因此,在提升防窥效果的同时,也不会影响显示装置500的在正向视角时的显示画面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述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0、300、400、500虽以同时具有光源模块110以及显示模块130为例示,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显示模块130可为自发光显示模块,显示层可为自发光显示层,例如为有机发光二极管,并省略光源模块110以及部分偏光片的配置。以下将搭配图6至图11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6,图6的显示装置600与图1a的显示装置1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自发光显示模块601包括自发光显示层610及第二偏光片131,用以提供显示光束(图未示),自发光显示模块601例如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模块(oled),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自发光显示模块601还可选择性地包括相位延迟膜640,相位延迟膜640位于第二偏光片131与自发光显示层610之间,第二偏光片131位于视角调整层122与自发光显示层610之间。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相位延迟膜640可为四分之一波长相位延迟片。如此,当环境光通过第二偏光片131时可被极化成线偏光,同时有一半的光被第二偏光片131吸收。另外,相位延迟膜640会将线偏光转为圆偏光。当环境光由作为自发光显示层610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金属阴极反射而再次通过相位延迟膜640时会再被转为线偏光,并且进入第二偏光片131。此时,第二次通过第二偏光片131的线偏光的偏极方向垂直于首次通过第二偏光片131的线偏光的偏极方向,且其恰为第二偏光片131的吸收轴方向。借此,可以消除自发光显示层610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时,由其阴极反射的环境光,进而提升显示装置600的对比度。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显示装置600也具有视角切换模块120的配置,因此亦可借由第一偏光片12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的配置,而能够增加波长落于第一波段的光通过视角切换模块120的比例,进而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600能针对于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如此,显示装置600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并提升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而能具有前述的显示装置10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视角切换模块120与自发光显示模块601实际上共用第二偏光片131的功能,自发光显示模块601包括第二偏光片131,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偏光片131可包含于视角切换模块120中。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7,图7的显示装置700与图5的显示装置500以及图6的显示装置6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图7的显示装置700的视角切换模块520与图5的显示装置500的视角切换模块520相同,图7的显示装置700的显示模块601与图6的显示装置600的显示模块601相同,且显示装置700也配置有第二偏光片131。如此,显示装置700也可借由第一偏光片12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的配置,而能够增加波长落于第一波段的光通过视角切换模块520的比例,进而能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700针对于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

并且,显示装置700也可借由视角切换模块520的反射式偏光片526的配置,来反射由斜向视角入射的环境光束,并使由正向视角入射的环境光束通过视角切换模块520。如此,在提升防窥效果的同时,也不会影响显示装置700的在正向视角时的显示画面品质。如此一来,显示装置700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并提升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而能具有前述的显示装置500以及显示装置60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图8与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不同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8与图9,图8的显示装置800、图9的显示装置900分别与图6的显示装置600、图7的显示装置7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图8与图9的实施例中,还包括一视角控制膜850。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视角控制膜850可为百叶窗膜(louverfilm),多层膜(如toray的picasusvt),或是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如此,可将自发光显示模块601所提供的显示光束的视角加以限缩,进而提升防窥效果。

具体而言,视角控制膜850可设置于自发光显示层610与第二偏光片131的上方,并可视不同的视角切换模块的结构来调整其设置的位置。举例而言,在图8的实施例中,视角控制膜850设置于设有视角切换模块120的显示装置800的最外侧,即第一偏光片121位于视角控制膜850与视角调整层122之间。另一方面,在图9的实施例中,视角控制膜850则可设置于设有视角切换模块520的显示装置900的反射式偏光片526与第二偏光片131之间。

如此,在图8与图9的实施例中,由于显示装置800具有视角切换模块120的配置,显示装置900也具有视角切换模块520与第二偏光片131的配置,因此,显示装置800与显示装置900也可分别借由第一偏光片12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的配置,而能够增加波长落于第一波段的光通过视角切换模块120与视角切换模块520的比例,进而能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800与显示装置900针对于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如此,显示装置800与显示装置900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并提升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而能分别具有前述的显示装置600以及显示装置70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0,图10的显示装置1000与图4的显示装置4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视角切换模块1020的视角调整层1022包括多个子视角调整层1022s1、1022s2,且第一偏光片1021还包括多个第一子偏光片1021s1、1021s2,各第一子偏光片1021s1、1021s2与各子视角调整层1022s1、1022s2交错相叠。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位于其中二相邻的子视角调整层1022s1、1022s2之间的第一子偏光片1021s2可作为其中一子视角调整层1022s2的上偏光片,并作为另一子视角调整层1022s1的下偏光片之用。另一方面,位于最上方的第一子偏光片1021s1是作为位于最上方的子视角调整层1022s1的上偏光片之用,第二偏光片131是作为位于最下方的子视角调整层1022s2的下偏光片之用。并且,作为各子视角调整层1022s1、1022s2的上下偏光片之用的偏光片,其穿透轴的配置方向与视角切换模块120的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的穿透轴的配置方向相同,相关细节请见相关段落,在此不再赘述。如此,借由多个子视角调整层1022s1、1022s2的配置,视角切换模块1020将可对照明光束的视角进行多次调整,如此,可使显示装置1000的防窥视角进一步下降,或可与提供较大发散角的照明光束的自发光显示模块601搭配使用。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子偏光片1021s1、1021s2的至少一者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且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对于波长落于第二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02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

如此一来,显示装置1000借由第一偏光片102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的配置,而能够增加波长落于第一波段的光通过视角切换模块1020的比例,进而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1000能针对于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如此,显示装置1000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并提升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而能具有前述的显示装置40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1,图11的显示装置1100与图10的显示装置1000类似,而差异如下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视角切换模块1120还包括一反射式偏光片526,位于其中一子视角调整层1022s1与作为另一子视角调整层1022s2的上偏光片的第一子偏光片1021s2之间。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反射式偏光片526与另一第一子偏光片1021s1是作为其中一子视角调整层1022s1的上下偏光片之用。也就是说,另一第一子偏光片1021s1与反射式偏光片526的穿透轴的配置方向与图1中的视角切换模块120的第一偏光片121与第二偏光片131的穿透轴的配置方向相同,相关细节请见相关段落,在此不再赘述。如此,借由多个子视角调整层1022s1、1022s2的配置,视角切换模块1120将可对照明光束的视角进行多次调整,如此,可使显示装置1100的防窥视角进一步下降,或可与提供较大发散角的照明光束的光源模块610搭配使用。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100亦可借由第一偏光片102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第二偏光片131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的配置,而能够增加波长落于第一波段的光通过视角切换模块1120的比例,进而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1100能针对于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如此,显示装置1100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并提升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而能具有前述的显示装置1000所提及的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借由第一偏光片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小于该第二偏光片对于波长落于第一波段内的光的平均偏光度的配置,而能够增加波长落于第一波段的光通过视角切换模块的比例,进而使处于防窥模式的显示装置能针对于特定视角处所出现的色偏情况进行补偿。如此,显示装置在能够提供防窥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具有良好的影像品质的画面,并提升使用者使用时的舒适度。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书及发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附图标记说明:

1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100:显示装置

110:光源模块

120、320、420、520、1020、1120:视角切换模块

121、1021:第一偏光片

122、422、1022:视角调整层

130:显示模块

131:第二偏光片

132:显示层

133:第三偏光片

324:第四偏光片

422s、1022s1、1022s2:子视角调整层

425:第五偏光片

526:反射式偏光片

601:自发光显示模块

610:自发光显示层

640:相位延迟膜

850:视角控制膜

1021s1、1021s2:第一子偏光片

al1:第一配向层

al2:第二配向层

cf1:第一补偿膜

cf2:第二补偿膜

ed1:第一电极

ed2:第二电极

lc:液晶层

sb1:第一基板

sb2:第二基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