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915405发布日期:2020-05-29 13:27阅读:342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产品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屏下指纹是未来的一种技术趋势,现有的铁背板背光对5g信号会产生一定的屏蔽作用,影响信号传输;无铁背板背光亦适合于屏下指纹,但若使用无背板背光传统方案,难以做到窄下边框。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解决对于屏下指纹产品,由于胶框限制,难以实现窄边框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邻的底面和出光面,所述底面和所述出光面相对设置;

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且所述灯条包括从所述出光面到所述底面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柔性线路板和多个led,所述多个led电连接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上;

胶框,包覆于所述导光板的外围,所述胶框在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呈l形,且所述胶框包括位于所述多个led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的第一部分,以及连接于所述多个led远离所述柔性线路板的一面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方向为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到所述导光板的底面的方向。

可选的,所述第一部分通过第一粘结层连接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上,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多个led之间通过第二粘结层连接固定。

可选的,所述第二粘结层包括延伸至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第一区域的第一粘结部分。

可选的,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多个led的第一区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亮区和暗区,所述第一粘结部分呈锯齿状粘结于所述暗区。

可选的,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有扩散片,所述扩散片覆盖所述第一粘结部分,所述扩散片上对应所述第一粘结部分的区域设置有遮光条。

可选的,所述扩散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起到聚光作用的棱镜片,所述棱镜片和所述胶框上设置有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覆盖所述棱镜片靠近所述灯条的边缘区域。

可选的,所述遮光层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显示面板的单层区的垫片,或者沿着从所述导光板的底面到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遮光层从连接于所述棱镜片的部分倾斜延伸至所述胶框上。

可选的,所述导光板的底面设置有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与所述柔性线路板之间设置有石墨连接胶,所述石墨连接胶的一端位于所述反射片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并覆盖部分所述反射片,所述石墨连接胶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柔性线路板远离所述多个led的一侧、并覆盖部分所述柔性线路板。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所述第一部分通过第一粘结层连接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上,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多个led之间通过第二粘结层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粘结层包括延伸至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第一区域的第一粘结部分,

包括:

通过第二粘结层将灯条与导光板连接;

通过第一粘结层将胶框的第一部分与灯条的柔性线路板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粘结层将胶框的第二部分与灯条的led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所述灯条的led和柔性线路板沿着从所述出光面到所述底面的方向依次设置,这样胶框可延伸至led的上方,在保证支撑强度的同时,实现窄边框。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相关技术中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灯条、导光板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中胶框、灯条、导光板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发明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lcd屏下指纹是未来的一种技术趋势,现有的铁背板背光对5g信号会产生一定的屏蔽作用,影响信号传输,指纹传感器发送信号以及接收信号的穿过了背光模组;无铁背板背光亦适合于屏下指纹,但若使用无背板背光传统方案,难以做到窄下边框,如图1所示,去除背板后,为了保证支撑强度,防止胶框变形,胶框需要做宽,图1中,灯条3包括沿导光板的出光方向依次设置的led31和柔性线路板32,部分柔性线路板32位于导光板1的上方,可见,灯条3的设置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在此结构下,胶框2在导光板1的出光方向上的截面为t形结构,位于灯条3远离导光板的一侧,包括平行于导光板1的出光方向(图1中的x方向)的第一部分,和垂直于导光板的出光方向(图1中的y方向)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延伸至灯条的柔性线路板的下方,从而胶框在第一方向(灯条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并在导光板中的传播方向,参考图1中的y方向)上的长度限制了下边框的宽度。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1,包括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邻的底面和出光面,所述底面和所述出光面相对设置;

灯条3,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的入光侧,且所述灯条3包括从所述出光面到所述底面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柔性线路板32和多个led31,所述多个led31电连接于所述柔性线路板32上;

胶框2,包覆于所述导光板1的外围,所述胶框2在第一方向上的截面呈l形,且所述胶框2包括位于所述多个led31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的第一部分21,以及连接于所述多个led31远离所述柔性线路板32的一面的第二部分22,所述第一方向为从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面到所述导光板1的底面的方向。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灯条3包括从所述出光面到所述底面的方向依次设置的柔性线路板32和多个led31,即相对于图1中的背光模组,将灯条3的led31和柔性线路板32的设置方向反置,这样,在所述多个led31的上方空出了空间,本实施例中,改变了胶框2的结构,所述胶框2在第一方向(垂直于导光板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截面呈l形,包括位于所述多个led31远离所述入光面的一侧的第一部分21,以及连接于所述多个led31远离所述柔性线路板32的一面的第二部分22,第二部分22延伸至所述多个led31的上方,相对于图1中所述的背光模组,在第二方向(灯条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后、在导光板内的传播方向)上,并没有缩减胶框2的长度,相当于胶框2的位置向靠近所述导光板1的方向移动,并且由于第二部分22的存在,在第一方向上增加了胶框的厚度,在从而在保证支撑强度的同时,实现了窄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更好的说明胶框2的结构,本实施中将所述胶框2划分为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所述第一部分21和所述第二部分22以图2中的虚线划分,分别位于所述虚线的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部分21与所述led远离所述导光板1的一侧之间的距离可以为零,最大限度的减小边框的宽度,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干涉以及所述led的散热问题,所述第一部分21与所述led远离所述导光板1的一侧之间的距离大于零,但位于预设值范围内,该预设值范围为0.05mm~0.15mm,但并不以此为限。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柔性线路板3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多个led31发出的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1后、在导光板1内的传播方向,且所述柔性线路板32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所述多个led31沿着所述柔性线路板32的延伸方向排布于所述柔性线路板32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21通过第一粘结层8连接于所述柔性线路板32上,所述第二部分22与所述多个led31之间通过第二粘结层9连接固定。

由于所述灯条3的所述多个led31和柔性连接板的设置位置反置,为了防止所述灯条3产生晃动,所述胶框2的所述第一部分21通过第一粘结层8连接于所述柔性线路板32上,所述第二部分22与所述多个led31之间通过第二粘结层9连接固定,增强了灯条3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粘结层9包括延伸至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第一区域的第一粘结部分。

通过所述第二粘结层9与所述导光板1进行连接,保证所述灯条3与所述导光板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稳定,进一步的增强了灯条3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1靠近所述多个led31的第一区域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亮区和暗区,所述第一粘结部分呈锯齿状粘结于所述暗区。

所述导光板1包括对应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的区域以及对应于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靠近所述灯条3,容易产生明暗相间的条纹(间隔设置的亮区和暗区),所述第一粘结部分呈锯齿状粘结于所述暗区,可以改善导光板的第一区域的明暗相间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面设置有扩散片61,所述扩散片61覆盖所述第一粘结部分,所述扩散片61上对应所述第一粘结部分的区域设置有遮光条5。

所述遮光条5在所述导光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本实施例的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扩散片61上还设置有起到聚光作用的棱镜片62,所述棱镜片62与所述遮光条5之间的距离可以为零,以有效的防止了漏光的产生。

本实施例中,所述扩散片61远离所述导光板1的一侧设置有起到聚光作用的棱镜片62,所述棱镜片62和所述胶框2上设置有遮光层7,所述遮光层7为一环形结构,所述遮光层7覆盖所述棱镜片62靠近所述灯条3的边缘区域。

所述遮光层7的设置有效的防止了漏光。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遮光层7为一环形结构,在所述棱镜片为矩形结构时,所述遮光层7包括4个边,图2为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方向的截面示意图,所以所述遮光层7沿着所述灯条发出的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后、在所述导光板的传播方向(参考图2中的x方向)上的边可见,即所述棱镜片62远离所述导光板1的一侧的部分是所述遮光层7,但是,所述棱镜片62的边缘区域被遮光层7覆盖,所述棱镜片62的中间区域上并没有遮光层覆盖,不会影响所述导光板发出的光线的出射。

所述遮光层7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7采用遮光胶,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7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显示面板10的单层区的垫片,或者沿着从所述导光板1的底面到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遮光层7从连接于所述光学膜材6的部分倾斜延伸至所述胶框2上。

显示面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103和阵列基板102,所述阵列基板102远离所述彩膜基板10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偏光片101,所述彩膜基板103远离所述阵列基板10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偏光片104,所述阵列基板102包括设置所述彩膜基板103的第一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一侧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即为所述显示面板10的单层区,参考图5,由于显示面板10的单层区厚度较薄,比较脆弱易碎,而由于所述第一偏光片101的设置,如果所述遮光层7是平行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的,那么在遮光层7和所述阵列基板的第二区域之间会形成一个间隙,本实施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层7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显示面板的单层区的垫片,通过垫片来填补遮光层7和所述阵列基板102的第二区域之间的间隙以支撑所述第二区域,以保护所述阵列基板102的第二区域,但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胶框2在平行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方向上的厚度会减小,会降低胶框2的支撑强度。

本实施例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层7连接于所述胶框2上的第一连接部分在垂直于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方向上、与所述导光板1之间的第一距离大于所述遮光层7连接于所述光学膜材6的第二连接部分在垂直于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方向上、与所述导光板1之间的第二距离,参考图2和图5,所述遮光层7倾斜延伸至所述胶框2之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了一个高度差,相比于第一实施方式,所述胶框2在垂直于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厚度增加,有效的保证了胶框2的支撑强度,且不需要增设垫片也能够支撑所述阵列基板的第二区域,降低成本。

沿着从所述导光板1的底面到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遮光层7从连接于所述光学膜材6的部分倾斜延伸至所述胶框2上,具有倾斜结构设置的所述遮光层7起到遮光的效果,且可以支撑显示面板10的单层区,省去了垫片的设置,节省成本,参考图5。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1的底面设置有反射片20,所述反射片20与所述柔性线路板32之间设置有石墨连接胶4,所述石墨连接胶4的一端位于所述反射片远离所述导光板1的一侧、并覆盖部分所述反射片,所述石墨连接胶4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柔性线路板32远离所述多个led31的一侧、并覆盖部分所述柔性线路板32。

如图2所示,所述反射片20和所述柔性线路板32之间是具有间隙的,所述石墨连接胶4的设置使得所述反射片20和所述柔性线路板32之间的间隙闭合,防止异物进入,且所述石墨连接胶4覆盖部分所述柔性线路板32可以起到散热的作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10,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基板103和阵列基板102,所述阵列基板102远离所述彩膜基板10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偏光片101,所述彩膜基板103远离所述阵列基板10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偏光片104,所述阵列基板102包括设置所述彩膜基板103的第一区域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一侧的第二区域,沿着从所述导光板1的底面到所述导光板1的出光面的方向、所述遮光层7从连接于所述光学膜材6的部分倾斜延伸至所述胶框2上,所述遮光层7位于所述光学膜材6的部分、与位于所述胶框2的部分形成一个高度差,利用其自身的结构不但起到了遮光的作用,还起到了支撑显示面板10的单层区的作用。

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印刷电路板和背板。

由于本实施例中,相对于图1中的背光模组,将灯条3的led31和柔性线路板32的设置位置反置,所以常规的背光模组的组装工艺不再适合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对此,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

所述第一部分通过第一粘结层连接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上,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多个led之间通过第二粘结层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粘结层包括延伸至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第一区域的第一粘结部分,

包括:

通过第二粘结层将灯条与导光板连接;

通过第一粘结层将胶框的第一部分与灯条的柔性线路板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粘结层将胶框的第二部分与灯条的led连接。

具体的,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粘结层8将灯条3与导光板1连接,如图3所示;

通过第二粘结层9将胶框2的第一部分21与灯条3的柔性线路板32连接,通过第一粘结层8将胶框2的第二部分22与灯条3的led31连接,如图4所示;

分别在导光板1的底面设置反射片,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设置光学膜材6;

在光学膜材6和胶框2之间设置遮光层7;

在反射片和胶框2之间设置石墨连接胶4,石墨连接胶4的一端部分覆盖于柔性线路板32上,石墨连接胶4的另一端部分覆盖于反射片上。

以上所述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