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59292发布日期:2020-07-04 04:32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虚拟现实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与虚拟现实设备配合使用的新型传感器。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英文缩写为vr,又称灵境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全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于一体,其基本实现方式是计算机模拟虚拟环境从而给人以环境沉浸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vr技术的需求日益旺盛,vr技术也取得了重大进步,并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

消费者在使用市场上的虚拟现实设备时,通常需要借助外部的手柄来串联起使用者和虚拟现实主机以及虚拟现实头盔的连接,但是在使用手柄时通常不够方便,影响消费者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传感器。

一种新型传感器,包括手背板,所述手背板为立方体结构,所述手背板上部设置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的个数为4个,所述第一控制器上端固定设置第一手指套,所述第一手指套包括第一关节部和第二关节部,所述第一关节部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一套环,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下端设置所述第一套环,所述第一关节部与所述第二关节部之间设置弹簧,所述第二关节部包括第二连接杆和第二套环,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与所述弹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下端设置所述第二套环,所述弹簧上端设置第一感应器,所述弹簧外部设置保护套,所述第一控制器与所述第一感应器之间设置排线。

进一步的,所述手背板一侧设置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一端设置第二手指套,所述第二手指套包括第三关节部和第四关节部,所述第三关节部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器铰接,所述第三关节部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关节部铰接,所述第四关节部下端设置第三套环。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关节部上端设置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二感应器与所述第二控制器之间设置排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控制器的个数为1个。

进一步的,所述手背板下部设置固定带。

该新型传感器,采用类似手套结构的外形,使之可以与使用者的手部进行配套使用,使得使用者通过手部的动作,可以快速的虚拟现实头盔进行配合使用,使得使用者在使用时,操作起来更加的方便,体验感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新型传感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手背板1、第一控制器2、第一手指套3、第一关节部4、第二关节部5、第一连接杆7、第一套环8、第二连接杆9、第二套环10、第一感应器11、第二控制器14、第二手指套15、第三关节部16、第四关节部17、第三套环18、第二感应器19、固定带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请参见图1。

一种新型传感器,包括手背板1,手背板1为立方体结构,手背板1覆盖在使用者的手背上,该新型传感器的手背板1上部设置第一控制器2,第一控制器2的个数为4个,第一控制器2主要起到发送指令以及接受指令的作用,第一控制器2的上端表面固定设置第一手指套3,该第一手指套3用于使用者的手指结合,当使用者的整个手掌以及手指进行运动时,该新型传感器会随着手指的关节一起运动,第一手指套3包括第一关节部4和第二关节部5,第一关节部4和第二关节部5与人体的手指关节对应,其中第一关节部4包括第一连接杆7和第二套环10,第一连接杆7为长条结构,第一连接杆7的一端与第一控制器2铰接,第一连接杆7的下端设置第一套环8,第一套环8与使用者的手指形状适配,使用者的手指穿过第一套环8,在第一关节部4与第二关节部5之间设置弹簧,弹簧使得第一关节部4和第二关节部5在运动时更加的方便,第二关节部5具体还包括第二连接杆9和第二套环10,第二连接杆9为长条结构,第二连接杆9朝向第一连接杆7的一侧与弹簧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9的下端设置第二套环10,第二套环10与使用者的手指大小适配,使用者的手指放置在第二套环10中,使用者的手指关节移动时,会带动第二关节部5运动,在每个弹簧的上端设置第一感应器11,第一感应器11可以感应到弹簧的变化程度,通过感应变化程度,从而判断整个第一关节部4和第二关节部5的位置信息,从而通过第一控制器2将位置信息进行保存和传输,在第一控制器2与第一感应器11之间设置排线,使得第一控制器2与第一感应器11实现电连接,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也使得整个新型传感器的结构更加的稳定,在弹簧的外部包覆一层保护套,起到保护弹簧的作用,使得整个新型传感器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手背板1的一侧设置第二控制器14,第二控制器14位于第一控制器2的下方,第二控制器14一端设置第二手指套15,第二手指套15与使用者的大拇指适配,第二手指套15包括第三关节部16和第四关节部17,第三关节部16和第四关节部17与使用者的大拇指形态适配,第三关节部16为长条结构,第三关节部16一端与第二控制器14铰接,第三关节部16的另一端与第四关节部17铰接,第四关节部17的下端设置第三套环18,第三套环18与使用者的大拇指适配,随着大拇指的运动使得第二手指套15运动,且通过第二控制器14可以接收到第三关节部16的运动信息,从而监控到第三关节部16的位置变化。

第四关节部17的上部设置第二感应器19,第二感应器19用于记录储存第四关节部17的运动信息,第二感应器19与第二控制器14通过排线连接,使得第二控制器14能够接收到第二感应器19的位置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后,使得该新型传感器将运动信息传输到外部的主机,其中,运动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蓝牙技术进行传输。

第一控制器2的的个数为4个,与使用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分别对应,第二控制器14的个数为1个,与大拇指对应,通过第一控制器2和第二控制器14可分别对使用者的五个手指的运动信息进行监控,通过手指关节的运动从而对运动信息进行收集,达到与虚拟现实设备进行交互配合的目的。

实施例二

一种新型传感器,包括手背板1,手背板1为立方体结构,手背板1覆盖在使用者的手背上,该新型传感器的手背板1上部设置第一控制器2,第一控制器2的个数为4个,第一控制器2主要起到发送指令以及接受指令的作用,第一控制器2的上端表面固定设置第一手指套3,该第一手指套3用于使用者的手指结合,当使用者的整个手掌以及手指进行运动时,该新型传感器会随着手指的关节一起运动,第一手指套3包括第一关节部4和第二关节部5,第一关节部4和第二关节部5与人体的手指关节对应,其中第一关节部4包括第一连接杆7和第二套环10,第一连接杆7为长条结构,第一连接杆7的一端与第一控制器2铰接,第一连接杆7的下端设置第一套环8,第一套环8与使用者的手指形状适配,使用者的手指穿过第一套环8,在第一关节部4与第二关节部5之间设置弹簧,弹簧使得第一关节部4和第二关节部5在运动时更加的方便,第二关节部5具体还包括第二连接杆9和第二套环10,第二连接杆9为长条结构,第二连接杆9朝向第一连接杆7的一侧与弹簧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杆9的下端设置第二套环10,第二套环10与使用者的手指大小适配,使用者的手指放置在第二套环10中,使用者的手指关节移动时,会带动第二关节部5运动,在每个弹簧的上端设置第一感应器11,第一感应器11可以感应到弹簧的变化程度,通过感应变化程度,从而判断整个第一关节部4和第二关节部5的位置信息,从而通过第一控制器2将位置信息进行保存和传输,在第一控制器2与第一感应器11之间设置排线,使得第一控制器2与第一感应器11实现电连接,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也使得整个新型传感器的结构更加的稳定,在弹簧的外部包覆一层保护套,起到保护弹簧的作用,使得整个新型传感器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手背板1的一侧设置第二控制器14,第二控制器14位于第一控制器2的下方,第二控制器14一端设置第二手指套15,第二手指套15与使用者的大拇指适配,第二手指套15包括第三关节部16和第四关节部17,第三关节部16和第四关节部17与使用者的大拇指形态适配,第三关节部16为长条结构,第三关节部16一端与第二控制器14铰接,第三关节部16的另一端与第四关节部17铰接,第四关节部17的下端设置第三套环18,第三套环18与使用者的大拇指适配,随着大拇指的运动使得第二手指套15运动,且通过第二控制器14可以接收到第三关节部16的运动信息,从而监控到第三关节部16的位置变化。

第四关节部17的上部设置第二感应器19,第二感应器19用于记录储存第四关节部17的运动信息,第二感应器19与第二控制器14通过排线连接,使得第二控制器14能够接收到第二感应器19的位置信息,通过数据传输后,使得该新型传感器将运动信息传输到外部的主机,其中,运动信息的传输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的蓝牙技术进行传输。

第一控制器2的的个数为4个,与使用者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分别对应,第二控制器14的个数为1个,与大拇指对应,通过第一控制器2和第二控制器14可分别对使用者的五个手指的运动信息进行监控,通过手指关节的运动从而对运动信息进行收集,达到与虚拟现实设备进行交互配合的目的。

手背板1下部朝向使用者手背的一侧设置固定带20,固定带20具有一定的弹性,固定带20两端固定设置在手背板1的两端,使用者在使用该新型传感器时,手指分别设置在第一套环8和第二套环10和第三套环18中,手指设置在固定带20中,使得整个新型传感器在使用时与使用者的手部连接的更加的紧密。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