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1690643发布日期:2020-07-31 22:08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3d显示技术成为显示行业一大热门技术,尤其是裸眼3d显示技术是行业内正在着力研究的方向。目前,裸眼3d有几种实现方式,包括:光栅式(视差挡板法)、柱状透镜式、微位相差板法、线光源照明法等,其中,利用光栅改变奇、偶列图像的光线走向,使之分别送达左、右眼,形成立体视觉的方法,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应用较广泛。

由于长时间光看3d对人的视觉会产生影响,所以人们期望3d显示屏可以实现2d/3d之间的切换,从而避免长时间观看3d模式会对人体有损害,目前,常用的3d/2d切换的方法是利用液晶光栅,但是液晶光栅结构与控制都比较复杂,且显示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能够实现2d显示模式和3d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且可增强显示效果,制造工艺简单。

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

彩膜层,所述彩膜层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上,且所述彩膜层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彩色滤光单元,相邻彩色滤光单元之间限定出矩阵开口区,所述矩阵开口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交替排列的多个第一开口区和多个第二开口区,每一所述第一开口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形区域,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开口区内填充有黑色电泳粒子,所述第二开口区内填充有遮光物;

光栅层,所述光栅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泳腔体,所述电泳腔体包括用于形成光栅结构的光栅腔体、和连通所述光栅腔体和所述第一开口区的连通腔体;

及,用于驱动所述黑色电泳粒子运动的透明驱动电极;

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黑色电泳粒子运动并排布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口区内,以形成黑矩阵;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黑色电泳粒子运动并排布在所述光栅腔体内,以形成光栅。

示例性的,所述第一开口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内径宽度小于所述光栅腔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内径宽度。

示例性的,所述连通腔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内径宽度,从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区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光栅腔体的一端逐渐增大。

示例性的,所述光栅层设置于所述彩膜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或者,所述光栅层设置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

示例性的,所述透明驱动电极包括:

位于所述彩膜层的远离所述光栅层的一侧的第一透明电极;

及,位于所述光栅层的远离所述彩膜层的一侧的第二透明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复用为所述显示基板的公共电极。

示例性的,所述遮光物为封装于所述第二开口区内的黑色电泳粒子;

或者,所述遮光物为遮光材料制成的树脂遮光层。

示例性的,所述光栅层还包括透明材料层,所述电泳腔体形成于所述透明材料层内,且所述电泳腔体内填充有电泳液,所述电泳液与所述透明材料层的折射率小于预定值。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对盒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所述彩膜基板采用如上所述的显示基板;及,位于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或液晶聚合物层。

一种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如上所述的显示基板,所述方法包括: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彩色滤光单元,相邻彩色滤光单元之间限定出矩阵开口区,所述矩阵开口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交替排列的多个第一开口区和多个第二开口区,每一所述第一开口区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均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形区域,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在所述第一开口区内填充黑色电泳粒子,所述第二开口区内填充遮光物;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光栅层,所述光栅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泳腔体,所述电泳腔体内填充有黑色电泳粒子,所述电泳腔体包括用于形成光栅结构的光栅腔体、和连通所述光栅腔体和所述第一开口区的连通腔体;

在衬底基板上形成透明驱动电极。

示例性的,所述光栅层设置于所述彩膜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时,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

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上形成彩膜层;

在所述彩膜层上形成所述矩阵开口区;

在所述矩阵开口区内填充黑色电泳粒子;

在所述彩膜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透明材料层,并在所述透明材料层上刻蚀出所述电泳腔体;

在所述透明材料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

或者,

所述光栅层设置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时,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在所述衬底基板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

在所述彩膜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透明材料层,并在所述透明材料层上刻蚀出所述电泳腔体;

在所述透明材料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彩膜层;

在所述彩膜层上形成所述矩阵开口区;

在所述矩阵开口区内填充黑色电泳粒子;

在所述彩膜层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

本公开实施例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显示基板的彩膜层一侧增设一光栅层,该光栅层包括间隔设置的一系列电泳腔体,该电泳腔体在远离彩膜层的一端为光栅腔体,该光栅腔体用于形成光栅结构,该电泳腔体还包括连通腔体,所述连通腔体作为通道,用于将所述光栅腔体与所述彩膜层的彩色滤光单元之间的矩阵开口区中、与电泳腔体对应位置的第一开口区相连通,并在第一开口区内填充有黑色电泳粒子,这样,通过控制黑色电泳粒子在电泳腔体中的运动,实现2d显示模式和3d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其中,在2d显示模式下,通过驱动电泳腔体内的黑色电泳粒子运动至所述第一开口区内,从而黑色电泳粒子可以代替黑矩阵;在3d显示模式下,通过驱动黑色电泳粒子运动至各所述电泳腔体的光栅腔体,则一系列电泳腔体内的所述黑色电泳粒子可以共同形成光栅结构;并且,上述方案,将光栅与彩膜层结合,可采用现有的彩膜及电子纸工艺结合,可简化工艺,并增强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显示基板在2d显示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显示基板在3d显示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中显示基板实现3d显示的光路示意图;

图4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在2d显示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制作如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步骤s01的示意图;

图6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制作如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步骤s03的示意图;

图7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制作如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步骤s04的示意图;

图8表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制作如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的步骤s05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针对相关技术中能够2d显示模式和3d显示模式切换的3d显示产品存在的结构复杂,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能够实现2d显示模式和3d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且可增强显示效果,制造工艺简单。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基板包括:

衬底基板100;

彩膜层200,所述彩膜层200设置于所述衬底基板100上,且所述彩膜层200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彩色滤光单元210,相邻彩色滤光单元210之间限定出矩阵开口区300,所述矩阵开口区300包括在第一方向x上交替排列的多个第一开口区310和多个第二开口区320,每一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在所述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均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形区域,所述第一方向x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内填充有黑色电泳粒子400,所述第二开口区320内填充有遮光物;

光栅层500,所述光栅层50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泳腔体510,所述电泳腔体510包括用于形成光栅结构的光栅腔体511、和连通所述光栅腔体511和所述第一开口区310的连通腔体512;

及,用于驱动所述黑色电泳粒子400运动的透明驱动电极;

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如图1所示,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黑色电泳粒子400运动并排布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内,以形成黑矩阵;如图2所示,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黑色电泳粒子400运动并排布在所述光栅腔体511内,以形成光栅。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可以作为显示面板中的彩膜基板,在彩膜层200的彩色滤光单元210之间形成矩阵开口区300(该矩阵开口区300即为现有彩膜基板的黑矩阵所在区域),并在彩膜层200一侧增设一光栅层500,该光栅层500包括间隔设置的一系列电泳腔体510,所述电泳腔体510的远离所述彩膜层200的一端为光栅腔体511,用于形成光栅结构,所述电泳腔体510还包括连通腔体512,所述连通腔体512作为通道,用于将所述光栅腔体511与所述彩膜层200的彩色滤光单元210之间的矩阵开口区300中、与电泳腔体510对应位置的第一开口区310相连通,在第一开口区310内填充有黑色电泳粒子400,在第二开口区320内填充遮光物,通过控制黑色电泳粒子400在电泳腔体510中的运动,实现2d显示模式和3d显示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其中,

如图1所示,在2d显示模式下,通过驱动所述电泳腔体510内的黑色电泳粒子400运动至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内,从而第一开口区310内的黑色电泳粒子400与第二开口区320内的遮光物,共同形成彩膜基板的黑矩阵,也就是说,将黑色电泳粒子400代替相关技术中彩膜基板上的黑矩阵;

如图2所示,在3d显示模式下,通过驱动黑色电泳粒子400运动至各所述电泳腔体510的光栅腔体511,则一系列电泳腔体510内的光栅腔体511内均分布黑色电泳粒子400,而形成光栅结构。

由此可见,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基板,将光栅与彩膜层200相结合,也就是,将电泳腔体510内的黑色电泳粒子400进行复用,在2d模式下黑色电泳粒子400可代替彩膜基板的黑矩阵,在3d模式下黑色电泳粒子400可代替光栅结构,该结构可采用现有的彩膜及电子纸工艺结合,而简化工艺,并增强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基板可以作为彩膜基板,与阵列基板对盒,而形成液晶显示面板,但是并不以此为限,所述显示基板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显示基板。

以下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基板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内径宽度小于所述光栅腔体511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内径宽度。

采用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内径宽度小于所述光栅腔体511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内径宽度,这是结合3d显示的光路原理进行设计的,通常实现3d显示的光栅结构中光栅宽度均大于黑矩阵的宽度,对于具体参数的设计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栅层500设置于所述彩膜层200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00的一侧。此外,如图4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栅层500还可以设置于所述彩膜层200与所述衬底基板100之间。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光栅层500还包括透明材料层520,所述电泳腔体510形成于所述透明材料层520内,且所述电泳腔体510内填充有电泳液,所述电泳液与所述透明材料层520的折射率小于预定值。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光栅层500采用一透明材料层520制成,其中,在该透明材料层520中采用刻蚀等工艺形成所述电泳腔体510,且所述电泳腔体510内填充有电泳液,所述电泳液与所述透明材料层520的折射率小于预定值,这里,所述电泳液与所述透明材料层520的折射率小于预定值,所指的是,所述预定值为等于0或接近0的数值,具体数值可根据实际应用选定,含义是,电泳腔体510中电泳液与光栅层500的透明材料层520的折射率接近,以避免光线在电泳液和透明材料层520之间的界面处折射,例如,透明材料层520的材料可以选用pvx,即氮化硅,其折射率与采用pe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法)形成该透明材料层520时的工艺条件有关,一般在1.9~2.3左右,电泳液可以选用以四氯乙烯为介质的电泳液,可以通过调节电泳液的浓度,改变电泳液的折射率,此外,还可以加入折射率匹配液(例如,三氟氯乙烯低聚物)对电泳液的折射率进行调节,以使电泳液与光栅层500的透明材料层520的折射率相同或相近。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透明材料层520的材料以及电泳液的材料可根据实际应用进行选择,以上仅是一种示例,并不以此为限。

此外,以图2所示的实施例为例,所述显示基板中所述光栅层500设置于所述彩膜层200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00的一侧,3d显示模式下的具体光路及参数关系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显示基板处于3d显示模式时,光路图如图3所示,其中彩色滤光单元210的像素宽度为p,光栅与彩膜层200之间的距离为h,光栅层500中的光栅距离为w,彩色滤光单元210的像素间距为o,最佳观看距离为s,瞳孔间距为l,具体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如下:

由公式(i)、(ii)和(iii)可得到:

另外,实际应用中,考虑到光路折射原理,光栅层500的透明材料层520采用与彩膜层200相对折射率大(例如,相对折射率为2)的材料,可以尽量减小光栅层500的透明材料层520与彩膜层200的距离h,以节省用料,其中,h与h关系如公式(vi)所示,图3中标号500表示拟用光栅层,标号500’表示考虑到光线折射后的实际光栅层。

一种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光栅层500的透明材料层520采用与彩膜层200相对折射率大为2,彩色滤光单元210的像素宽度p为60μm,光栅与彩膜层200之间的距离h为220μm,光栅层500中的光栅距离w为60μm,彩色滤光单元210之间的像素间距o为15μm,光栅层500的透明材料层520与彩膜层200的距离h为105.1μm,最佳观看距离s为25cm,瞳孔间距l为85mm。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仅是一种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最佳观看距离s和瞳距l,通过光路图,计算出光栅层500与彩膜层200之间的间距高度h及光栅层500中相邻光栅之间的间距w等参数。

此外,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连通腔体512在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内径宽度,从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区310的一端向靠近所述光栅腔体511的一端逐渐增大。

采用上述方案,第一开口区310与所述电泳腔体510的光栅腔体511之间通过所述连通腔体512连通,由于第一开口区310与光栅腔体511在第一方向x上的内径宽度不同,因此,所述连通腔体512可以设计为从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区310的一侧向靠近所述光栅腔体511的一侧内径逐渐变大的凸台型通道,例如,图所示,该连通腔体512可以是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100且平行所述第一方向x上的横截面形状为梯形的凸台型通道。

这样设计的优点是:连通腔体512内径逐渐变大,从而所述连通腔体512的内侧壁为平滑的线性过渡面,这样,可以使黑色电泳粒子400较容易通过,并且还可以保证黑色电泳粒子400在3d显示模式时更均匀且稳定地分布在所述光栅腔体511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所述电泳腔体510的具体结构并不限于此。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透明驱动电极包括:

位于所述彩膜层200的远离所述光栅层500的一侧的第一透明电极610;

及,位于所述光栅层500的远离所述彩膜层200的一侧的第二透明电极620;

其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610或所述第二透明电极620复用为所述显示基板的公共电极。

上述方案,所述显示基板可以作为液晶面板的彩膜基板,将用于驱动液晶分子扭转的公共电极,复用为用于驱动所述黑色电泳粒子400的电极,这样,在该显示基板制造过程中,可在现有工艺基础上,在衬底基板100上再添加一层电极层(例如,选用透明ito制作透明驱动电极),与彩膜基板上的公共电极层共同作用,实现对电泳液中黑色电泳粒子400的控制,制造工艺简单,结构简单。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透明驱动电极也可以是不复用所述公共电极,而是单独设置的电极层。

此外,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610为整面覆盖在所述衬底基板100上的面状电极,其可复用为所述显示基板的公共电极,所述第二透明电极620可以为多个电极块,每一电极块对应一所述电泳腔体510设置,或者,所述第二透明电极620还可以是覆盖整个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域的面状电极。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基板中,每一所述电泳腔体510可以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一个整体呈条状的腔体结构,相应的,每一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可以是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一个整体呈条形的开口区域;还可以是,每一所述电泳腔体51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x排列为一列的多个子腔体,每一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x排列为一列的多个子开口区域,每一所述子开口区域对应连通一个所述子腔体,这样,更有利于黑色电泳粒子400分布均匀。

此外,在一种示例性的,所述遮光物为封装于所述第二开口区320内的黑色电泳粒子400,也就是说,在所述矩阵开口区300中,未连通电泳腔体510的第二开口区320域内可直接填充黑色电泳粒子400,并对黑色电泳粒子400进行封装,以形成黑矩阵,这样,在制作该显示基板时,可通过同一工序,在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和所述第二开口区320同时填充黑色电泳粒子400,工艺简单。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遮光物还可以是选用其他遮光材料制成的树脂遮光层。例如,在所述第二开口区320还可以是选用现有彩膜基板的黑矩阵材料来进行遮光。

此外,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对盒设置的彩膜基板和阵列基板10,所述彩膜基板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基板;及,位于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10之间的液晶层或液晶聚合物层20。

显然,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也可以带来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各种显示设备。

此外,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基板,所述方法包括:

在衬底基板100上形成彩膜层200,所述彩膜层200包括阵列分布的多个彩色滤光单元210,相邻彩色滤光单元210之间限定出矩阵开口区300,所述矩阵开口区300包括在第一方向x上交替排列的多个第一开口区310和多个第二开口区320,每一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在所述衬底基板100上的正投影均为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条形区域,所述第一方向x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在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内填充黑色电泳粒子400,所述第二开口区320内填充遮光物;

在衬底基板100上形成光栅层500,所述光栅层500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x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泳腔体510,所述电泳腔体510内填充有黑色电泳粒子400,所述电泳腔体510包括用于形成光栅结构的光栅腔体511、和连通所述光栅腔体511和所述第一开口区310的连通腔体512;

在衬底基板100上形成用于驱动所述黑色电泳粒子400运动的透明驱动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用于制造如图1所示的显示基板时,此时,所述光栅层500设置于所述彩膜层200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00的一侧时,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01、如图5所示,在所述衬底基板100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610;

步骤s02、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610上形成彩膜层200;

步骤s03、如图6所示,在所述彩膜层200上形成所述矩阵开口区300;

步骤s04、如图7所示,在所述矩阵开口区300内填充黑色电泳粒子400;

步骤s05、如图8所示,在所述彩膜层200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形成透明材料层520,并在所述透明材料层520上刻蚀出所述电泳腔体510;

步骤s06、如图1所示,在所述透明材料层520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620。

上述步骤s01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610可以为公共电极,其可以是面状电极。

上述步骤s02中,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610上形成彩膜层200,可以采用彩膜制作工艺形成一整膜层结构,例如,pevcd方式沉积彩膜层200等。

上述步骤s03中,可通过刻蚀方式在所述彩膜层200上形成所述矩阵开口区300。

上述步骤s04中,可通过一次工艺,在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和所述第二开口区320同时填装黑色电泳粒子400,以简化工艺;或者,还可以是,仅在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内填装黑色电泳粒子400,在所述第二开口区320内形成遮光物。

上述步骤s05中,可采用pevcd工艺形成整层透明材料层520,再通过刻蚀工艺等刻蚀出电泳腔体510,所述第二开口区320内的黑色电泳粒子400可被所述透明材料层520封装。

上述步骤s06中,在所述透明材料层520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620时,所述第二透明电极620可以是覆盖整个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域的面状电极,或者,还可以是对应于各所述电泳腔体510设置的多个电极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用于制造如图所示的显示基板时,此时,所述光栅层500设置于所述彩膜层200与所述衬底基板100之间时,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s11、在所述衬底基板100上形成第一透明电极610;

步骤s12、在所述彩膜层200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形成透明材料层520,并在所述透明材料层520上刻蚀出所述电泳腔体510;

步骤s13、在所述透明材料层520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形成彩膜层200;

步骤s14、在所述彩膜层200上形成所述矩阵开口区300;

步骤s15、在所述矩阵开口区300内填充黑色电泳粒子400;

步骤s16、在所述彩膜层200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620。

上述步骤s11中,所述第一透明电极610可以为公共电极,其可以是面状电极。

上述步骤s12中,可采用pevcd工艺形成整层透明材料层520,再通过刻蚀工艺等刻蚀出电泳腔体510,所述第二开口区320内的黑色电泳粒子400可被所述透明材料层520封装。

上述步骤s13中,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610上形成彩膜层200,可以采用彩膜制作工艺形成一整膜层结构,例如,pevcd方式沉积彩膜层200等。

上述步骤s14中,可通过刻蚀方式在所述彩膜层200上形成所述矩阵开口区300。

上述步骤s15中,可通过一次工艺,在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和所述第二开口区320同时填装黑色电泳粒子400,以简化工艺;或者,还可以是,仅在所述第一开口区310内填装黑色电泳粒子400,在所述第二开口区320内形成遮光物。

上述步骤s16中,在所述透明材料层520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形成第二透明电极620时,所述第二透明电极620可以是覆盖整个显示基板的显示区域的面状电极,或者,还可以是对应于各所述电泳腔体510设置的多个电极块。

有以下几点需要说明:

(1)本公开实施例附图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

(2)为了清晰起见,在用于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附图中,层或区域的厚度被放大或缩小,即这些附图并非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3)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