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21965597发布日期:2020-08-25 18:51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qd(量子点)材料的不断进步,qd显示产品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qd显示产品采用两种技术,一种是电致发光qd技术,一种是光致发光qd技术。常用的光致发光技术是通过蓝光激发qd材料,由于波长越短,蓝光的能量越大,因此使用更短波长的蓝光激发qd可以得到更好的激发光的利用率,但更短波长的蓝光容易穿透显示模组,入射到人的眼睛,伤害人的眼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激发光的利用率,并且降低蓝光对眼睛的伤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相邻的入光面和出光面;

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入光面处的蓝光光源;

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显示单元,相邻显示单元之间间隔有遮光挡墙,每一所述显示单元包括并排设置的量子点单元和液晶单元,所述液晶单元和所述量子点单元之间间隔有透明挡墙,所述液晶单元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遮光图形,所述液晶单元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量子点单元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第一遮光图形之间的间隙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液晶单元朝向所述导光板一侧的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能够使入射的垂直光偏转。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位于所述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和所述液晶单元之间的钝化层;

位于所述钝化层和所述液晶单元之间的驱动电极,用于驱动所述液晶单元中的液晶偏转;

所述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钝化层的折射率,所述钝化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驱动电极的折射率,所述驱动电极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液晶的折射率。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的楔形结构,所述楔形结构的高度为1.5um到3μm。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遮光图形,所述量子点单元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遮光图形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液晶单元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第二遮光图形之间的间隙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图形的厚度为1.5~2μm。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蓝光光源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小于410nm。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量子点单元内,散射粒子的重量百分比为1%~5%。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模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相邻的入光面和出光面;

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形成蓝光光源;

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形成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显示单元,相邻显示单元通过遮光挡墙间隔开,每一显示单元包括并排设置的量子点单元和液晶单元,所述液晶单元和所述量子点单元通过透明挡墙间隔开,所述液晶单元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遮光图形,所述液晶单元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内。

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中,蓝光光源发出的激发光从导光板的侧面入射,经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相比垂直入射(垂直于出光面)的激发光,侧向(平行于出光面)入射的激发光的光程更长,有足够的光程,可以提高激发光的利用率;在激发光经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后,进入显示面板的液晶单元后,通过液晶的偏转可以使得激发光进入量子点单元,激发量子点单元发光;在液晶单元远离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遮光图形,可以吸收未进入量子点单元的激发光,防止激发光从液晶单元出射伤害到人眼;另外,在相邻显示单元之间间隔有遮光挡墙,能够吸收侧向穿过量子点单元的光,防止漏光引起的串扰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显示模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液晶未发生偏转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液晶发生偏转时的光路示意图;

图4为液晶改变光路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显示单元的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导光板

2、16衬底基板

3第二遮光图形

4栅绝缘层

5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

6钝化层

7栅极

8源极

9漏极

10驱动电极

11遮光挡墙

121红色量子点单元

122绿色量子点单元

123蓝色量子点单元

13透明挡墙

14液晶单元

15第一遮光图形

17蓝光光源

18有源层

19取向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激发光的利用率,并且降低蓝光对眼睛的伤害。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如图1所示,包括:

导光板1,所述导光板包括相邻的入光面和出光面;

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入光面处的蓝光光源17;

设置在所述导光板1出光面一侧的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显示单元,相邻显示单元之间间隔有遮光挡墙11,每一所述显示单元包括并排设置的量子点单元和液晶单元14,所述液晶单元14和所述量子点单元之间间隔有透明挡墙13,所述液晶单元14远离所述导光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遮光图形15,所述液晶单元14在所述导光板1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遮光图形15在所述导光板1上的正投影内,所述量子点单元在所述导光板1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第一遮光图形15之间的间隙在所述导光板1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本实施例中,蓝光光源发出的激发光从导光板的侧面入射,经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相比垂直入射(垂直于出光面)的激发光,侧向(平行于出光面)入射的激发光的光程更长,有足够的光程,可以提高激发光的利用率;在激发光经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后,进入显示面板的液晶单元后,通过液晶的偏转可以使得激发光进入量子点单元,激发量子点单元发光;在液晶单元远离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遮光图形,可以吸收未进入量子点单元的激发光,防止激发光从液晶单元出射伤害到人眼;另外,在相邻显示单元之间间隔有遮光挡墙,能够吸收侧向穿过量子点单元的光,防止漏光引起的串扰发生。

其中,量子点单元可以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量子点单元,不同颜色的量子点单元在蓝光的激发下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能够混合成白光。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量子点单元可以包括红色量子点单元121、绿色量子点单元122和蓝色量子点单元123。

本实施例中,一个显示单元相当于一个像素。其中,第一遮光图形15的面积可以大于对应的液晶单元14的面积,扩展到透明挡墙13区域,主要是为了防止激发光穿过液晶单元14出射,第一遮光图形15可以采用黑色光阻材料或者是灰色的反射类材料,厚度约1.5~2μm。

图5为显示单元的俯视示意图,图1为图5在aa’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可以看出,显示单元的四周包围有遮光挡墙11,显示单元包括量子点单元和液晶单元14,量子点单元和液晶单元14之间间隔有透明挡墙13。遮光挡墙11包围液晶单元14的三面,未设置遮光挡墙11的一面用于让液晶单元14出射的光进入量子点单元,遮光挡墙11的厚度等于显示面板的盒厚,可以为2~3μm,可以采用黑色光阻材料或者是灰色的反射类材料;透明挡墙13可以采用透明树脂,常用的材料有agc5023(丙烯酸类),透明挡墙13的厚度等于显示面板的盒厚,可以为2~3μm。

量子点单元可以采用pr型qd材料,材料的厚度在2~3μm左右,可以通过涂胶曝光的方式获得,也可以通过打印方式获得。与现有的量子点单元相比,本实施例的量子点单元中的散射粒子的含量可以降低。因为,现有量子点单元的激发光的光程相当于量子点单元的厚度,而本实施例的量子点单元的激发光从侧向入射,激发光的光程相当于量子点单元的宽度或长度,要大于量子点单元的厚度,这样使得激发光的光程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激发光光源可以采用更强的光源,具有足够的激发能力,因此,可以降低散射粒子的含量。如果散射粒子的含量大,会导致蓝光的侧漏,并阻挡光的传播,还会提高量子点单元制备的难度,因为大量散射粒子的存在使得使用打印方式制作量子点单元变得很困难,容易造成喷头堵塞。本实施例中,量子点单元内,散射粒子的重量百分比可以降低为1%~5%。

如图1所示,透明挡墙13和遮光挡墙11限定出液晶单元14所在像素区域,可以在像素区域内滴入液晶形成液晶单元14。

如图1所示,显示模组包括导光板1、设置在导光板1入光面的蓝光光源17,蓝光光源17发出的激发光进入导光板,经导光板的出光面入射显示面板。蓝光光源17可以采用蓝光led,蓝光光源17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可以小于410nm,比如可以为395nm,此时量子点单元对蓝光的吸收率比较高;当然,蓝光光源17发出的光线还可以为其他波段,比如460nm的波段。

如果导光板1出射的光线直接进入量子点单元,可能会有部分光穿过量子点单元入射到人眼,出现漏光,对人眼造成伤害,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如图1所示,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设置有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遮光图形3,所述量子点单元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二遮光图形3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内,所述液晶单元14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第二遮光图形3之间的间隙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具体地,可以是量子点单元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遮光图形3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重合,液晶单元14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与相邻第二遮光图形3之间的间隙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重合。这样导光板1出射的光线仅会进入液晶单元14,而不会进入量子点单元。

如图1所示,在衬底基板2上设置有薄膜晶体管结构,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7、栅绝缘层4、有源层18、源极8、漏极9,薄膜晶体管在导光板1上的正投影落入第二遮光图形3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内,这样还能够避免导光板1出射的光线照射到薄膜晶体管结构上,影响薄膜晶体管的性能。

如果导光板1出射的光线直接进入液晶层,当液晶偏转的角度不够大,平行于导光板1方向的光就会减少,作用到量子点单元上的有效光就会减少,相应的显示亮度就会降低,为了提高激发光的利用率,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液晶单元14朝向所述导光板1一侧的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5,能够使入射的垂直光偏转,通过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5可以使得导光板1出射的光线偏转,更多地被液晶单元反射,作用到量子点单元,提高激发光的利用率和显示亮度。

如图1所示,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5可以仅对应液晶单元14设置,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5可以采用透明的介质层制作,具有较好的折射率。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5可以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的楔形结构,所述楔形结构的高度为1.5um到3μm。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5并不局限于采用楔形结构,还可以在楔形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其中,楔形结构的斜角角度需要根据楔形结构的折射率进行调整,使得入射的垂直光偏转。

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位于所述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5和所述液晶单元14之间的钝化层6;

位于所述钝化层6和所述液晶单元14之间的驱动电极10,用于驱动所述液晶单元中的液晶偏转;

所述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5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钝化层6的折射率,所述钝化层6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驱动电极10的折射率,所述驱动电极10的折射率大于所述液晶的折射率,这样可以有效地使得入射的垂直光偏转。

液晶单元14除包括液晶之外,还包括取向层19,由于液晶层的厚度比较小,在2~3um,因此可以设置单层的取向层19,简化液晶单元的结构,取向层19可以采用聚酰亚胺。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液晶未发生偏转时的光路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液晶发生偏转时的光路示意图,图4为液晶改变光路的原理示意图。液晶存在两个极端的状态,如图4中所示,一个可以称为是基态,一个是完全偏转状态。在基态下,液晶对光是折射作用,光通过液晶偏转角度小,如图2所示,导光板1出射的光进入显示面板后被第一遮光图形15吸收;当处于激发态时,光在液晶表面发生全反射,光路的改变,改变光路后的光可以激发量子点单元,如图3所示,导光板1出射的光进入显示面板后光路改变,进入量子点单元,转向不完全的光会被第一遮光图形15和遮光挡墙11吸收,不会发生侧漏。

如图4所示,当加电电压不足时,液晶偏转的角度不够,平行方向的光就会减少,激发量子点单元的有效光就会减少,相应的显示亮度就会低;增加电压,偏转角度变大,发生全发射,激发量子点单元的有效光会变多。因此,通过控制施加在液晶单元14上的电压,可以调节像素点亮的亮度。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显示模组。

该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网络模块、音频输出单元、输入单元、传感器、显示单元、用户输入单元、接口单元、存储器、处理器、以及电源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显示装置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显示装置的限定,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器、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可穿戴电子设备、导航显示设备等。

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电视、显示器、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柔性电路板、印刷电路板和背板。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包括相邻的入光面和出光面;

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形成蓝光光源;

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形成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显示单元,相邻显示单元通过遮光挡墙间隔开,每一显示单元包括并排设置的量子点单元和液晶单元,所述液晶单元和所述量子点单元通过透明挡墙间隔开,所述液晶单元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遮光图形,所述液晶单元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第一遮光图形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正投影内。

本实施例中,蓝光光源发出的激发光从导光板的侧面入射,经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相比垂直入射(垂直于出光面)的激发光,侧向(平行于出光面)入射的激发光的光程更长,有足够的光程,可以提高激发光的利用率;在激发光经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后,进入显示面板的液晶单元后,通过液晶的偏转可以使得激发光进入量子点单元,激发量子点单元发光;在液晶单元远离导光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遮光图形,可以吸收未进入量子点单元的激发光,防止激发光从液晶单元出射伤害到人眼;另外,在相邻显示单元之间间隔有遮光挡墙,能够吸收侧向穿过量子点单元的光,防止漏光引起的串扰发生。

在制作显示模组时,可以先制作下基板,在衬底基板2上形成薄膜晶体管结构,薄膜晶体管结构包括栅极7、栅绝缘层4、源极8、漏极9和有源层18,然后形成包括有过孔的钝化层6,在钝化层6上形成驱动电极10,驱动电极10通过钝化层6的过孔与漏极9连接。之后在驱动电极10上形成取向层19。为了不影响光线的入射,钝化层和驱动电极应采用透光材料。值得注意的是,在形成栅绝缘层4后,还需要制作光传播方向改变结构5,再制作钝化层6。

之后可以制作上基板,在衬底基板16上形成第一遮光图形15、遮光挡墙11和透明挡墙13,遮光挡墙11和透明挡墙13限定出量子点单元所在区域和液晶单元所在区域,遮光挡墙11和透明挡墙13一方面可以限定量子点和液晶的流动,另一方面还可以起到支撑盒厚的作用。遮光挡墙11和透明挡墙13可以采用打印方式制作。

在遮光挡墙11和透明挡墙13限定出的量子点单元所在区域打印量子点材料,固化后形成量子点单元;在遮光挡墙11和透明挡墙13限定出的液晶单元所在区域打印液晶材料,形成液晶单元。

之后进行上基板和下基板对盒,再将制作有第二遮光图形3的导光板贴附在下基板上,即可完成显示模组的制作。

需要说明,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产品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产品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可以理解,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之类的元件被称作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或“下”,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