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DLC调光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54496发布日期:2020-10-28 11:57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一种PDLC调光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调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dlc调光膜。



背景技术:

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polymerdispersedliquidcrystal)是一种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光电材料,近几十年一直都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聚合物分散液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响应时间快、无需偏振器件等优点,已被逐渐应用于光阀、光栅、透光投影屏幕、调光玻璃等诸多电子元件中。调光玻璃也称作电子窗帘,其工作原理为:当关闭调光玻璃的电源时,调光玻璃中的液晶分子呈现不规则的散布状态,此时光线无法射入,调光玻璃呈不透光状态;当开启调光玻璃的电源后,调光玻璃中的液晶分子呈现整齐的排列状态,此时光线可以自由穿透,调光玻璃呈透光状态。由于调光玻璃具备这一调光特性,因此其已被写字楼、医疗机构、商业展示等高档场所广泛采用。

当前的pdlc调光膜电极,大多为铜网电极,如cn100380212c,具体的制作工艺为:用激光将上层pet切掉一部分,然后将下层pet上的调光层清洗干净,使下层pet上透明导电膜裸露,然后在裸露的透明导电膜上涂敷银浆,在其上侧粘贴铜带,铜带和银浆之间插入一条铜网,作为引出电极,此为一面电极,然后将下层pet切掉一部分,然后将上层pet上的调光层清洗干净,使上层pet上透明导电膜裸露,然后在裸露的透明导电膜上涂敷银浆,在其上侧粘贴铜带,铜带和银浆之间插入一条铜网,作为引出电极,此为另一面电极,此种电极的做法工序复杂,效率低下,机械操作性差,激光切割pet时,容易使上下透明导电膜贯通,导致短路。同时,需要在铜网上沾上焊料粘结外部电源供给电能的引线。如果将焊接部分设置在夹层玻璃内部,焊接部分突起,合片时,由于局部突起,造成局部应力集中,玻璃容易裂,而将焊接部分设置在夹层玻璃外部,铜网非常脆弱,受外力作用容易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pdlc调光膜,无需切割调光膜的pet,简化电极的安装步骤且电极抗撕裂强度大大提高。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pdlc调光膜,包括从上至下的第一基底层、第一导电层、聚合物液晶层、第二导电层、第二基底层和连接电源的调光膜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膜电极包括分别连接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包括:

薄膜基底;

铜箔,所述铜箔依附于薄膜基底的一个表面上;

导电胶,设置在所述铜箔的表面;

保护层,包括覆盖铜箔的表面的第一保护层和覆盖在薄膜基底没有铜箔的表面上的第二保护层;

引线,固定于所述铜箔的末端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的导电胶设置于铜箔靠近第一导电层的一侧,所述铜箔表面没有导电胶和引线的区域被第一保护层覆盖。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电极的导电胶设置于铜箔靠近第二导电层的一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形状为l型,两者相对设置使调光膜电极整体呈t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薄膜基底相连的一个整体,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粘结段以及与粘结段垂直的引出段,所述引出段的宽度为15-30mm。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光膜电极的厚度不超过pdlc调光膜厚度的5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薄膜基底材料为pi或pet,所述保护层材料为pi。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胶为压敏胶或各向异性导电胶。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引线通过焊接固定在铜箔的末端表面,焊接使用的焊料包覆引线和所述铜箔的末端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焊料周围具有保护引线和铜箔末端表面连接处的绝缘保护层。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调光膜电极时,无需切割调光膜基底层,减少了工序,也避免了切割基底层时容易导致的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贯通短路的问题,同时,因为调光膜电极的结构为外部保护层,内部铜箔和薄膜基底组合,其抗撕裂强度比单纯的铜网的抗撕裂强度要高,不容易断,在使用调光膜制备夹层调光玻璃时,可以将焊接点设置在玻璃外部,能够避免因为焊接点设置在玻璃内部时导致的玻璃裂片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pdlc调光膜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pdlc调光膜去除电极后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标号说明:

1、第一基底层,2、第一导电层,3、聚合物分散液晶层,4、第二导电层,5、第二基底层,6、调光膜电极,61、第一电极,62、第二电极,7、薄膜基底,8、8a、铜箔,9、9a、导电胶,101、第一保护层,102、第二保护层,20、引线,30、焊料,100、调光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与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是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pdlc调光膜,包括从上至下的第一基底层1、第一导电层2、聚合物液晶层3、第二导电层4、第二基底层5和用于连接电源的调光膜电极6,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膜电极6包括分别连接第一导电层2和第二导电层4的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所述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具有基本一致的结构,包括:薄膜基底7;依附于薄膜基底7的一个表面上的铜箔8;设置在所述铜箔8的表面的导电胶9;覆盖铜箔8的表面的第一保护层101和覆盖在薄膜基底7没有铜箔8的表面上的第二保护层102;固定于所述铜箔8的末端表面的引线20。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调光膜电极时,无需切割调光膜基底层,减少了工序,也避免了切割基底层时容易导致的第一导电层2和第二导电层4贯通短路的问题,同时,因为调光膜电极6的结构为外部保护层,内部铜箔8和薄膜基底7组合,其抗撕裂强度比单纯的铜网的抗撕裂强度要高,不容易断。

本实用新型中的pdlc调光膜为常规的调光膜100,通过调光膜电极6施加电压后能使调光膜100在亮态和暗态之间调整。如图2所示,为了设置调光膜电极6,将调光膜100一侧边缘处的聚合物分散液晶3部分清除干净,然后将调光膜电极6一部分塞入到调光膜100中,使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分别能接触到第一导电层2和第二导电层4,外部电源可以通过调光膜电极6驱动调光膜工作。

如图3-4所示的分别是调光膜电极6的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的剖视图。其中,薄膜基底7通常使用pi(聚酰亚胺)或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柔韧性好且稳定性强。

在第一电极61中,以薄膜基底7为基材在其一侧通过磁控溅射等手段施加层状铜箔8用作导电元件,铜箔8的导电性良好且易于加工。薄膜基底7没有铜箔8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二保护层102,而在铜箔8的表面上设有第一保护层101,第一保护层101和第二保护层102的材料优选pi,绝缘且稳定性强,能够很好地保护铜箔8。对于第一电极61要插入调光膜100中的部分,将该部分的第一保护层101切除,在裸露出的铜箔8上设置导电胶9,在将第一电极61插入到调光膜100后,导电胶9和第一导电层2直接接触从而使第一电极61得以为第一导电层2供电,导电胶9使用的是压敏胶或各向异性导电胶。对于第一电极61位于调光膜100外的部分的末端,同样切割一部分第一保护层101使该区域的铜箔8暴露出,在暴露出的铜箔8设置引线20,用于延长电极的长度,便于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操作。优选将引线20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铜箔8末端表面,焊接使用的焊料30包覆引线20和铜箔8的末端表面。

可以看到,第二电极62整体结构和第一电极61相似,是从上至下的第一保护层101、铜箔8a、薄膜基底7、第二保护层102,区别在于第二电极62是直接和第二导电层4接触的,因此第二电极62中的导电胶9a设置在铜箔8a靠近第二导电层2的一侧。如图4所示,在设置导电胶9a的区域,需要切除第二导电层102和薄膜基底7使铜箔8a暴露出,在暴露出的铜箔8a表面设置导电胶9a。为了减少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制作工序的差异,第二电极62的引线20固定处依然可以是铜箔8a靠近第一导电层2的一侧。

调光膜电极6要插入到调光膜100第一导电层2和第二导电层4之间的部分,其整体厚度不超过调光膜100厚度的50%,适当的厚度能使调光膜电极6插入的操作更容易且插入固定后的稳定性强。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在焊料30所在的位置设置绝缘保护层,用于保护引线20连接处,同时也能避免由于焊料外露带来的漏电风险。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的形状为l型,两者相对设置使调光膜电极6整体呈t型,左右分别是连通第一导电层2的第一电极61和连通第二导电层4的第二电极62。所述第一电极61和第二电极62可以是薄膜基底7相连的一个整体,包括位于第一导电层2和第二导电层4之间的粘结段以及与粘结段垂直的引出段,所述引出段的宽度优选15-30mm,整体式并具有一定宽度的引出段能使电极整体更稳固。

本实用新型的pdlc调光膜具有稳定的电极结构,可以用于制备夹层调光玻璃。将焊接点设置在玻璃外部,能够避免因为焊接点设置在玻璃内部时导致的玻璃裂片风险,所制备的夹层调光玻璃可以用于交通工具或建筑幕墙。

上述说明仅为提供本实用新型较好的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