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盲孔导光板、背光源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53611发布日期:2021-07-06 19:41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盲孔导光板、背光源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的导光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盲孔导光板、背光源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随着手机屏幕朝着全面屏的快速发展,高屏占比背光源产品正成为背光厂商持续追逐的热点;一体化机身全面屏手机经历了从刘海屏到水滴屏的演变,从这种趋势来看,全面屏手机的刘海将越来越小,小到最后可能只剩一颗摄像头,而这就诞生了所谓的挖孔屏;所述挖孔屏就是在所述背光源的导光板的厚度方向开设有盲孔。
3.但是,盲孔的设置又导致盲孔的附近区域出现亮度明暗不均的问题,尤其是盲孔背离灯条的一侧的亮度,相对于其它区域明显比较暗,使得所述盲孔背离灯条的一侧出现暗区,造成显示亮度不均。
4.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有待发展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盲孔导光板、背光源及移动终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源的导光板开设盲孔后,盲孔背离灯条(入光面)的一侧出现暗区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盲孔导光板,其包括:
7.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面设置为入光面,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端面设置为反光面,所述导光板本体背离所述入光面的一端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上开设有盲孔,所述反光面包括设置于所述盲孔背离所述入光面方向上的扇形增光区域;
8.盲孔匀光结构,所述盲孔匀光结构设置于所述扇形增光区域,用于增加所述扇形增光区域的亮度。
9.进一步的,所述反光面包括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上,背离所述入光面的第一棱边;
10.所述扇形增光区域设置为所述盲孔与所述第一棱边之间的区域。
11.进一步的,所述盲孔包括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直径的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
12.所述扇形增光区域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
13.所述第一边设置为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端点与第一棱边的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棱边呈45
°±5°
夹角;
14.所述第二边设置为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端点与第一棱边的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棱边呈45
°±5°
夹角;
15.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呈90
°±5°
夹角。
16.进一步的,所述盲孔匀光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宽度方向等间隔设置的匀光凸梁,且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17.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匀光凸梁的间距为0.25
±
0.01mm;
18.所述匀光凸梁的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高度方向上相对所述反光面的高度为0.5

1μm。
19.进一步的,所述盲孔匀光结构包括竖纹槽、斜纹槽和匀光凸点;
20.所述竖纹槽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相对所述反光面内凹雕刻成型;
21.所述斜纹槽与所述竖纹槽呈45
°±5°
夹角,且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相对所述反光面内凹雕刻成型;
22.所述竖纹槽和斜纹槽之间的区域设置为所述匀光凸点。
23.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竖纹槽的间距为0.25
±
0.01mm,所述竖纹槽的深度为0.5

1μm;
24.相邻的所述斜纹槽的间距为0.10
±
0.01mm,所述斜纹槽的深度为0.5

1 μm;
25.所述匀光凸点的高度为0.5

1μm。
26.进一步的,所述匀光凸点设置为平位锯齿状和/或圆弧锯齿状;
27.所述斜纹槽在所述反光面的延伸形状设置为v字型,且所述斜纹槽的顶点设置于所述盲孔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的直径的延长线上。
28.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源,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盲孔导光板,以及胶框、灯条、反射片和光学膜片组件;
29.所述反射片、盲孔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胶框中;
30.所述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入光面处;
31.所述反射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反光面处。
32.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终端,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
33.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盲孔导光板、背光源及移动终端,所述盲孔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面设置为入光面,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端面设置为反光面,所述导光板本体背离所述入光面的一端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上开设有盲孔,所述反光面包括设置于所述盲孔背离所述入光面方向上的扇形增光区域;盲孔匀光结构,所述盲孔匀光结构设置于所述扇形增光区域,用于增加所述扇形增光区域的亮度。通过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反光面上设置盲孔匀光结构,尤其设置于所述盲孔背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区域处,进而在所述盲孔匀光结构的作用下更多的耦合光线进导光板本体,使得进入所述导光板本体中的光线尽可能的分散,进而有效的避免所述导光板本体在盲孔背离所述灯条的方向上出现暗区的问题,保障了使用盲孔导光板的背光源的显示明亮均匀性和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盲孔导光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盲孔导光板上盲孔匀光结构的电镜照片示意图;
36.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盲孔导光板上盲孔匀光结构示意图;
37.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盲孔导光板上盲孔匀光结构变形结构示意图;
3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背光源剖视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背光源;10、盲孔导光板;20、灯条;30、反射片;40、胶框;50、光学膜片组件;11、导光板本体;12、盲孔匀光结构;13、扇形增光区域; 111、盲孔;112、反光面;113、第一棱边;114、入光面;121、第一端点; 122、第二端点;123、匀光凸梁;124、竖纹槽;125、斜纹槽;126、匀光凸点;131、第一边;132、第二边。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2.随着手机屏幕朝着全面屏的快速发展,高屏占比背光源产品正成为背光厂商持续追逐的热点;一体化机身全面屏手机经历了从刘海屏到水滴屏的演变,从这种趋势来看,全面屏手机的刘海将越来越小,小到最后可能只剩一颗摄像头,而这就诞生了所谓的挖孔屏;所述挖孔屏就是在所述背光源的导光板的厚度方向开设有盲孔。但是,盲孔的设置又导致盲孔的附近区域出现亮度明暗不均的问题,尤其是盲孔背离灯条的一侧的亮度,相对于其它区域明显比较暗,使得所述盲孔背离灯条的一侧出现暗区,造成显示亮度不均。
43.基于上述导光板在开设盲孔后,盲孔背离灯条的一侧出现暗区,造成显示亮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盲孔导光板、背光源及移动终端;通过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反光面上设置盲孔匀光结构,尤其设置于所述盲孔背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区域处,进而在所述盲孔匀光结构的作用下更多的耦合光线进导光板本体,使得进入所述导光板本体中的光线尽可能的分散,进而有效的避免所述导光板本体在盲孔背离所述灯条的方向上出现暗区的问题,保障了使用盲孔导光板的背光源的显示明亮均匀性和显示效果;具体详参下述实施例。
44.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盲孔导光板10,所述盲孔导光板1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用于设置入光面114,定义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厚度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面设置为入光面114,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端面设置为反光面112;也就是说,所述导光板本体11沿第一方向的一端面设置为入光面114,所述导光板本体沿所述第三方向的一端面设置为反光面112;灯条发射的光线经所述入光面114进入所述导光板本体11 中,在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全反射、反射、折射等部分光线经反光面112 射出,然后经反射片反射在经反光面112进入所述导光板本体11中,实现一定的均光效果。具体的,所述盲孔导光板10包括导光板本体11和盲孔匀光结构12;所述导光板本体11上背入光面114的一端沿第三方向开设有盲孔111,所述反光面112包括设置于所述盲孔111背离所述入光面114方向上的扇形增光区域13;所述盲孔匀光结构12设置于所述扇形增光区域 13,用于增加所述扇形增光区域13的亮度。
45.可以理解,所述盲孔111开设于所述导光板本体11背离所述入光面114 的一端,通过在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反光面112上设置盲孔匀光结构12,尤其设置于所述盲孔111背离所述入光面114的方向上,进而使得经反射片 30反射进反光面112的光线,在所述盲孔匀光结构12的作用下更多的耦合光线进导光板本体11,并且使得进入所述导光板本体11中的光线尽可能的分散,进而有效的避免所述导光板本体11在盲孔111背离所述入光面114 的方向上出现暗区的问题,保障了使用盲孔导光板10的背光源的显示明亮均匀性和显示效果。
46.在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反光面112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背离所述入光面114的第一棱边113;所述扇形增光区域13设置为所述盲孔111与所述第一棱边113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说,所述盲孔匀光结构12设置于所述盲孔111与所述第一棱边113之间的扇形区域上。
47.可以理解,由于所述盲孔111开设于所述导光板本体11远离所述入光面114的一端上,并且所述盲孔111所在区域并没有光线发出,更没有光线进入所述导光板本体11中,进而使得所述盲孔111远离所述入光面114一侧区域的导光板本体11中,进入的光线相对较少,使得该区域明显亮度暗于其它区域;对应的,通过将所述盲孔匀光结构12设置于所述盲孔111与所述第一棱边113之间的扇形增光区域13上,进而保障了所述盲孔111周围不会出现暗区,显示明亮均匀。
48.在另一些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盲孔111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直径的第一端点121和第二端点122,所述扇形增光区域13包括第一边131 和第二边132;所述第一边131设置为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端点121与第一棱边113的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一棱边113呈夹角α,所述夹角α点大大小为45
°±5°
;所述第二边132设置为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端点122与第一棱边113的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第一棱边 113呈β,所述夹角β点大大小为45
°±5°
;所述第一边131与所述第二边132呈90
°±5°
夹角。
49.可以理解,所述盲孔匀光结构12沿顺着所述入光面114光线射入方向,在所述盲孔111与所述第一棱边113的扇形增光区域13处,进而在所述盲孔111背离入光面114的一侧,额外设置盲孔匀光结构12,提升该区域耦合进入的光线,提升该区域的亮度。
50.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盲孔匀光结构12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等间隔设置的匀光凸梁123,所述匀光凸梁123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 11的反光面112上,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51.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匀光凸梁123的间距为0.25
±
0.01mm;所述匀光凸梁123的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所述反光面112的高度为0.5

1μm。
52.可以理解,通过将所述盲孔匀光结构12设置为多个的等间隔设置的匀光凸梁123,有效的增加所述盲孔111与第一棱边113之间的扇形增光区域 13的入光面积,使得该区域耦合进入的更多光线,也提升了该区域光线的发散程度,提升该区域的亮度,避免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盲孔111背离所述入光面114的一侧出现暗区。
53.在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盲孔匀光结构12包括竖纹槽124、斜纹槽125和匀光凸点126;所述竖纹槽124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对所述反光面112内凹雕刻成型;所述斜纹槽125与所述竖纹槽124呈45
°±5°
夹角,且沿所述第三方向的相对所述反光面112内凹雕刻成型;所述竖纹槽124和斜纹槽125之间的区域设置为所述匀光凸点 126。
54.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竖纹槽124的间距为0.25
±
0.01mm,所述竖纹槽124的深度为0.5

1μm;相邻的所述斜纹槽125的间距为0.10
±
0.01mm,所述斜纹槽125的深度为0.5

1μm;所述匀光凸点126的高度为0.5

1μm。
55.可以理解,通过将所述盲孔匀光结构12设置为竖纹槽124、斜纹槽125 和匀光凸点126,更加的增加了所述盲孔111与第一棱边113之间的扇形增光区域13的入光面积,同时也能更进一步的发散进入导光板本体11中的光线,提升该区域的亮度和显示效果,避免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盲孔111 背离所述入光面114的一侧出现暗区。
56.在一些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匀光凸点126设置为平位锯齿状和/或圆弧锯齿状;所述斜纹槽125在所述反光面112的延伸形状设置为v字型,且所述斜纹槽125的顶点设置于所述盲孔11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直径的延长线上。
57.可以理解,在所述扇形增光区域13内,斜纹槽125沿两个方向延伸成型,并且相对所述盲孔111在第一方向的直径的延长线为对称轴对称呈v 字型成型;通过设置斜纹槽125和竖纹槽124,进而在所述反光面112上形成多个匀光凸点126;同时,通过控制所述斜纹槽125的延伸方向,进而使得所述更多的光线在通过匀光凸点126进入导光板本体11时,朝向导光板本体11第二方向的中心处发散,提升该区域的亮度,避免显示不均。
58.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 1,所述背光源包括如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盲孔导光板10。
59.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1还包括胶框40、灯条20、反射片30和光学膜片组件50;所述反射片30、盲孔导光板10和光学膜片组件50沿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厚度方向,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胶框40中;所述灯条 2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入光面114处;所述反射片3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反光面112处。
60.可以理解,所述灯条20贴合于所述入光面114处,所述反射片30与所述反光面112贴合在一起,所述灯条20射出的光线经所述入光面114射入所述导光板本体11中,在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全反射、反射、折射作用下,一部分光线经所述导光板本体11背离所述反光面112的端面上直接射出导光板本体11,然后进入光学膜片组件50中,另一部分光线经所述反光面112射出,然后经反射片30反射在次经过反光面112进入所述导光板本体11中,期间所述盲孔匀光结构12将反射片30反射的更多的光线耦合进扇形增光区域13中,进而显著增加该区域的亮度,避免在所述盲孔111 背离所述入光面114的方向上出现暗区的问题,保障了使用盲孔导光板10 的背光源1的显示明亮均匀性和显示效果;具体详参上述实施例。
6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源1。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移动终端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1,进而可以有效的提升移动终端显示亮度的均匀性,提升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通过在所述导光板本体11的反光面112上设置盲孔匀光结构12,尤其设置于所述盲孔111背离所述入光面114的方向上,进而使得经反射片30反射的入光面114的光线,在所述盲孔匀光结构12的作用下更多的耦合光线进导光板本体11,并且使得进入所述导光板本体11中的光线尽可能的分散,进而有效的避免移动终端,在所述盲孔111背离所述入光面114的方向上出现暗区的问题,保障了使用背光源的移动终端的显示明亮均匀性;具体详参上述实施例。
6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盲孔导光板、背光源及移动终端,所述盲孔导
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面设置为入光面,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端面设置为反光面,所述导光板本体背离所述入光面的一端沿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厚度方向上开设有盲孔,所述反光面包括设置于所述盲孔背离所述入光面方向上的扇形增光区域;盲孔匀光结构,所述盲孔匀光结构设置于所述扇形增光区域,用于增加所述扇形增光区域的亮度。通过在所述导光板本体的反光面上设置盲孔匀光结构,尤其设置于所述盲孔背离所述入光面的方向上的区域处,进而在所述盲孔匀光结构的作用下更多的耦合光线进导光板本体,使得进入所述导光板本体中的光线尽可能的分散,进而有效的避免所述导光板本体在盲孔背离所述灯条的方向上出现暗区的问题,保障了使用盲孔导光板的背光源的显示明亮均匀性和显示效果。
63.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