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发光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94076发布日期:2021-07-09 11:45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发光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发光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一般而言,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设备包括发光模组,发光模组一般具有衍射光学元件,用于将光扩散形成光斑图像。然而,衍射光学元件在将激光进行衍射形成光斑图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显示图像的局部光斑集中而边缘光斑较暗的情形,进而产生图像边缘能量损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发光模组及电子设备,其图像显示均匀。
4.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包括:
5.透明基材;
6.扩散光学元件,所述扩散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材的任一侧,以对入射至所述扩散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激光进行扩散;及
7.衍射光学元件,所述衍射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扩散光学元件远离所述透明基材的一侧或所述衍射光学元件形成于所述透明基材远离所述扩散光学元件的一侧或所述衍射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扩散光学元件靠近所述透明基材的一侧,以将经所述扩散光学元件扩散后的所述激光扩束形成预设激光图案。
8.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扩散及衍射光学元件,通过扩散光学元件将激光进行扩散后再通过衍射光学元件对扩散后的光进行衍射形成预设激光图案,从而保证图案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外围图案较暗的问题。
9.进一步地,所述扩散光学元件包括:
10.扩散元件本体;及
11.多个扩散微结构;其中,多个所述扩散微结构间隔分布于所述扩散元件本体靠近所述透明基材的表面,和/或多个所述扩散微结构间隔分布于所述扩散元件本体远离所述透明基材的表面。
12.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扩散光学元件包括扩散元件本体以及形成于扩散元件本体上的多个扩散微结构,进而通过扩散微结构对激光进行扩散以避免图案边缘较暗。
13.进一步地,所述衍射光学元件包括:
14.衍射元件本体;及
15.多个衍射微结构;其中,多个所述衍射微结构间隔分布于所述衍射元件本体靠近所述扩散光学元件的表面,和/或多个所述衍射微结构间隔分布于所述衍射元件本体远离所述扩散光学元件的表面。
16.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扩散光学元件包括扩散元件本体以及形成于扩散元件本体上的多个扩散微结构,进而通过扩散微结构对激光进行扩散后再通过衍射微结构对扩散成束的激光进行衍射形成预设激光图案以避免图案边缘较暗。
17.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扩散微结构形成于所述扩散元件本体远离所述透明基材的表面,且所述衍射微结构形成于所述衍射元件本体远离所述扩散元件本体的表面,所述衍射元件本体靠近所述扩散微结构的一侧形成与所述扩散微结构相匹配的第一图案结构,以使得所述第一图案结构与所述扩散微结构固定贴合连接。
18.可以理解的,在衍射元件本体靠近扩散微结构的一侧形成与扩散微结构相匹配的第一图案结构,以使得第一图案结构与扩散微结构固定贴合连接,以避免衍射元件本体与扩散微结构之间存在缝隙导致光源损失。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图案结构与所述扩散微结构相接触的位置具有粘接剂,用以粘接固定所述第一图案结构与所述扩散微结构。
20.可以理解的,第一图案结构与扩散微结构相接触的位置具有粘接剂,用以粘接固定第一图案结构与扩散微结构,以进一步避免衍射元件本体与扩散微结构之间存在缝隙导致光源损失。
21.进一步地,由所述透明基材朝向所述扩散光学元件的方向上,所述扩散光学元件的厚度范围为:1um

100um;所述衍射光学元件的厚度范围为:1um

100um;所述扩散微结构的厚度范围为:500nm

3um;所述衍射微结构的厚度范围为:500nm

3um。
22.可以理解的,所述扩散光学元件的厚度范围为:1um

100um;所述衍射光学元件的厚度范围为:1um

100um;所述扩散微结构的厚度范围为:500nm

3um;所述衍射微结构的厚度范围为:500nm

3um,从而满足既可以有效实现扩散光学元件与衍射光学元件之间的可靠贴合粘接又可以分别满足扩散及衍射功能。
23.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基材靠近光源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有衍射层和扩散层;所述衍射层与所述扩散层之间形成衍射微结构以形成所述衍射光学元件,所述扩散层远离所述衍射层的一侧设置有扩散微结构,以形成所述扩散光学元件,其中,所述扩散层与所述衍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不同。
24.可以理解的,扩散光学元件与衍射光学元件可以分别通过扩散层以及衍射层形成,用于分别实现扩散功能及衍射功能。
25.进一步地,所述透明基材远离光源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有扩散层和衍射层;所述扩散层与所述衍射层之间形成扩散微结构以形成所述扩散光学元件,所述衍射层远离所述扩散层的一侧设置有衍射微结构,以形成所述衍射光学元件;其中,所述扩散层与所述衍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不同。
26.可以理解的,扩散光学元件与衍射光学元件可以分别通过扩散层以及衍射层形成,用于分别实现扩散功能及衍射功能。
27.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模组,所述发光模组包括底座、光源以及上述的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所述光源、所述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28.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发光模组,其形成的预设激光图案较为均为,不会出现边缘图案较暗的问题。
29.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接收模组以及上
述的发光模组;其中,所述发光模组用于向目标物体发射激光,所述接收模组用于接收经所述目标物体反射所述激光。
30.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其成像较为均匀以避免出现图像边缘能量损失。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3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包括:透明基材、扩散光学元件以及衍射光学元件;其中,扩散光学元件设置于透明基材的一侧,以对入射至扩散光学元件的至少一部分激光进行扩散;衍射光学元件设置于扩散光学元件远离透明基材的一侧或所述衍射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材远离所述扩散光学元件的一侧或所述衍射光学元件设置于所述扩散光学元件靠近所述透明基材的一侧,以将经扩散光学元件扩散后的激光扩束形成预设激光图案。即,本申请实施例的扩散及衍射光学元件,通过扩散光学元件将激光进行扩散后再通过衍射光学元件对扩散后的光进行衍射形成预设激光图案,从而保证激光图案的均匀性,避免出现外围图案较暗的问题。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发光模组,发光模组包括扩散及衍射光学元件,从而使得其成像较为均匀以避免出现图像边缘能量损失。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2a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光学元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6.图2b为图2a的光学元件的光源能量曲线图;
37.图3a为相关技术中的另一种光学元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8.图3b为图3a的光学元件的光源能量曲线图;
39.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0.图4b为图4a的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的光源能量曲线图;
4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说明:
[0043]1‑
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11

透明基材;12

扩散光学元件;121

扩散元件本体;122

扩散微结构;13

衍射光学元件;131

衍射元件本体;132

衍射微结构;133

第一图案结构;14

准直元件;
[0044]2‑
终端;21

接收模组;22

发光模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
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6]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0047]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8]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49]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0050]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51]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1,包括:透明基材11、扩散光学元件12以及衍射光学元件13。其中,扩散光学元件12形成于透明基材11的一侧,以对入射至扩散光学元件12的至少一部分激光进行扩散;衍射光学元件13形成于扩散光学元件12远离透明基材11的一侧或衍射光学元件13形成于透明基材11远离扩散光学元件12的一侧或衍射光学元件13设置于扩散光学元件12靠近透明基材11的一侧,以将经扩散光学元件12扩散后的激光扩束形成预设激光图案。
[0052]
即在本实施例中,首先通过扩散光学元件12将激光进行扩散以提高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或有效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再通过衍射光学元件13对扩散后的光进行衍射形成预设激光图案,从而保证图案的均匀性,避免出现预设激光图案的外围图案较暗的问题。
[0053]
具体的,如图2a、图2b所示,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光学元件的结构及其边缘能量效果图,由图2a可以看出,该光学元件仅具有透明基材以及设置在透明基材上表面的衍射光学元件,因此,仅通过衍射光学元件对激光进行衍射时,就会出现如图2b所示的边缘能量低于中间能量,即图2b中最右边的曲面图中所示出的能量值不等且差值较大。
[0054]
或者,如图3a、图3b所示,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光学元件的结构及其边缘能量效果图,由图3a可以看出,该光学元件仅具有透明基材、准直元件以及设置在准直元件上表面的衍射光学元件,因此,仅通过准直元件对激光进行准直后再衍射光学元件对激光进行衍射时,还是会出现如图3b所示的边缘能量低于中间能量,即图3b中最右边的曲面图中所示出的能量值不等且差值相对较大。
[0055]
然而,参见图4a、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的结构及其边缘能量图,由图4a可以看出,该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1具有透明基材11、设置在透明基材11上表面的扩散光学元件12以及设置在扩散光学元件12上表面的衍射光学元件13,因此,激光首先通过扩散光学元件12进行扩散后使得激光的发射角度较大或者在衍射光学元件13
上的入射区域较大,使得扩散后的激光通过衍射光学元件13进行衍射后,就会出现如图4b所示的边缘能量与中间能量基本一致,即图4b中最右边的曲面图中所示出的能量值几乎一致,由此实现边缘能量未存在损失,使得边缘图案也较为清晰,即整个激光图案均匀一致。
[0056]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可以为:如图1所示,衍射光学元件13形成于扩散光学元件12远离透明基材11的一侧,即衍射光学元件13形成有扩散光学元件12的上表面,此时,光源可以位于透明基材11的下方,光源发出的激光依次穿过透明基材11后,首先射到扩散光学元件12上,使得扩散光学元件12对激光进行扩散后,扩散后的激光束再投射在衍射光学元件13上,使得衍射光学元件13对经扩散光学元件12扩散后的成簇的激光束进行衍射后形成亮度均匀的光斑图案。
[0057]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衍射光学元件13形成于透明基材11远离扩散光学元件12的一侧,以将经扩散光学元件12扩散后的激光扩束形成预设激光图案,此时,可以是扩散光学元件12形成在透明基材11的下方,而衍射光学元件13形成在透明基材11的上方,即衍射光学元件13与扩散光学元件12分设在透明基材11的上下两侧,此时,光源位于扩散光学元件12的下方,使得光源发出的激光首先投射在扩散光学元件12上后经扩散光学元件12扩散后形成成簇的激光群或者激光束,然后激光群或者激光束穿过透明基材11后投射在衍射光学元件13上,使得衍射光学元件13对经扩散光学元件12扩散后的成簇的激光束进行衍射后形成亮度均匀的光斑图案。
[0058]
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扩散光学元件12形成在透明基材11的下方,而衍射光学元件13形成在扩散光学元件13的下方,即衍射光学元件13与扩散光学元件12设置在透明基材11的下侧,此时,光源位于透明基材11的上方,使得光源发出的激光首先投射在透明基材11上再投射至扩散光学元件12上后经扩散光学元件12扩散后形成成簇的激光群或者激光束,然后激光群或者激光束投射在衍射光学元件13上,使得衍射光学元件13对经扩散光学元件12扩散后的成簇的激光束进行衍射后形成亮度均匀的光斑图案。
[0059]
或者,可以是扩散光学元件12形成在透明基材11的上方,而衍射光学元件13形成在透明基材11的下方,即衍射光学元件13与扩散光学元件12分设在透明基材11的上下两侧,此时,光源位于扩散光学元件12的上方,使得光源发出的激光首先投射在扩散光学元件12上后经扩散光学元件12扩散后形成成簇的激光群或者激光束,然后激光群或者激光束穿过透明基材11后投射在衍射光学元件13上,使得衍射光学元件13对经扩散光学元件12扩散后的成簇的激光束进行衍射后形成亮度均匀的光斑图案。也就是说,当扩散光学元件12与衍射光学元件13分设在透明基材11的上下两侧时,此时光源均设置在扩散光学元件12的一侧,使得光源发出的激光首先投射在扩散光学元件12上后投射在衍射光学元件12上即可,本实施例对透明基材11、衍射光学元件13以及扩散光学元件12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具体参考上述三种示例均可。
[0060]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不同于相关技术中的扩散光学元件与衍射光学元件沿着光路依次间隔设置导致的整个发光模组的体积较大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将扩散光学元件12粘接在透明基材11的表面,并将衍射光学元件13粘接在扩散光学元件12的表面,从而使得粘接成的扩散及衍射光学元件1本身体积较小且同时具有衍射以及扩散功能,且采用粘接的方式连接其连接可靠性较高,也可以避免出现衍射或者扩散功能失效的问题。具体的,对于粘接的方式,可以采用粘接胶或者粘接剂连接。或者,也可以是先形成透明基材11,然后
在透明基材11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涂覆一层扩散材料层,并对扩散材料层经加工形成扩散光学元件12,然后在扩散光学元件12的上表面涂覆一层衍射材料层,然后对衍射材料层进行加工形成衍射光学元件13;或者可以先形成透明基材11,然后在透明基材11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涂覆一层扩散材料层,并对扩散材料层经加工形成扩散光学元件12,然后在扩散光学元件12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上未形成扩散材料成的一侧表面涂覆一层衍射材料层,然后对衍射材料层进行加工形成衍射光学元件13。具体的,衍射光学元件13以及扩散光学元件12与透明基材11之间的设置位置或者连接方式可以根据上述示例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0061]
具体的,透明基材11靠近光源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有衍射层和扩散层;衍射层与扩散层之间形成衍射微结构132以形成衍射光学元件13,扩散层远离衍射层的一侧设置有扩散微结构122,以形成扩散光学元件12,其中,扩散层与衍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不同;或者透明基材11远离光源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有扩散层和衍射层;扩散层与衍射层之间形成扩散微结构122以形成扩散光学元件12,衍射层远离扩散层的一侧设置有衍射微结构132,以形成衍射光学元件13;其中,扩散层与衍射层的材料的折射率不同,用于分别起到扩散以及衍射激光的作用,具体的扩散层的折射率以及衍射层的折射率的具体值以及其差值根据实际所期望达到的扩散或者衍射效果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具体的,扩散层采用具有扩散作用的材料制成,比如,本实施例中的扩散微结构122含有包含树脂组分及超细粒子组分的基体、以及分散于该基体中的光扩散性细粒,通过基体与光扩散性细粒之间的折射率差而体现光扩散功能。或者扩散层采用具有光扩散的材质构成,具有光扩散的材质比如为二氧化硅板、碳酸钙、纳米硫酸钡板或丙烯酸树脂型。
[0062]
此外,透明基材11可以选用玻璃以及树脂等透明材料。透明基材11的折射率通常在1.45

1.65左右。另外,透明基材11也可以采用折射率在1.65

2.0的高折射率的基材,具体的,透明基材11的折射率可以为1.65、或者1.7、或者1.9、或者2.0;具体的透明基材11的折射率根据实际需要设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0063]
具体的,扩散光学元件12包括:扩散元件本体121及多个扩散微结构122,进而通过扩散微结构122对激光进行扩散以提高光扩散角度区域内的扩散光的强度的均匀性,或有效扩大光扩散角度区域,从而避免激光衍射后的预设激光图案的边缘较暗导致的图案不均匀。其中,多个扩散微结构122间隔分布于扩散元件本体121靠近透明基材11的表面,和/或多个扩散微结构122间隔分布于扩散元件本体121远离透明基材11的表面。
[0064]
比如,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扩散微结构122间隔分布于扩散元件本体121靠近透明基材11的上表面,此时,扩散元件本体121的下表面未设有扩散微结构122;或者,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扩散微结构122间隔分布于扩散元件本体121靠近透明基材11的下表面,此时,扩散元件本体121的上表面未设有扩散微结构122;或者,再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扩散微结构122间隔分布于扩散元件本体121靠近透明基材11的下表面,此时,扩散元件本体121的上表面同样设有扩散微结构122。
[0065]
具体的,衍射光学元件13包括:衍射元件本体131及多个衍射微结构132,进而通过扩散微结构122对激光进行扩散后再通过衍射微结构132对扩散成束的激光进行衍射形成预设激光图案以避免图案边缘较暗。
[0066]
其中,多个衍射微结构132间隔分布于衍射元件本体131靠近扩散光学元件12的表
面,和/或多个衍射微结构132间隔分布于衍射元件本体131远离扩散光学元件12的表面。
[0067]
比如,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衍射微结构132间隔分布于衍射元件本体131靠近扩散光学元件12的上表面,此时,衍射元件本体131的下表面未设有衍射微结构132;或者,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衍射微结构132间隔分布于衍射元件本体131靠近扩散光学元件12的下表面,此时,衍射元件本体131的上表面未设有衍射微结构132;或者,再一种实现方式中,多个衍射微结构132间隔分布于衍射元件本体131靠近扩散光学元件12的下表面,此时,衍射元件本体131的上表面同样设有衍射微结构132。
[0068]
如图1所示,当多个扩散微结构122形成于扩散元件本体121远离透明基材11的表面,且衍射微结构132形成于衍射元件本体131远离扩散元件本体121的表面时,衍射元件本体131靠近扩散微结构122的一侧形成与扩散微结构122相匹配的第一图案结构133,以使得第一图案结构133与扩散微结构122固定贴合连接,以避免衍射元件本体131与扩散微结构122之间存在缝隙导致漏光或者光源损失。即扩散微结构122呈网状的凸起状,则第一图案结构133呈与扩散微结构122的网状凸起状可以插接配合的网状凸起状,以实现扩散微结构122与第一图案结构133的贴合连接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密封。
[0069]
此外,第一图案结构133与扩散微结构122相接触的位置具有粘接剂,用以粘接固定第一图案结构133与扩散微结构122,以进一步避免衍射元件本体131与扩散微结构122之间存在缝隙导致光源损失。粘接剂可以设置为具有光扩散功能的材料制成。比如,粘接剂由含有共聚物和交联剂和硅类粒子的粘结剂组合物形成。
[0070]
另外,对于扩散微结构122以及衍射微结构132的形成方式可以为:现在扩散元件本体121上形成扩散微结构122,然后在扩散微结构122上涂布一层具有衍射功能的衍射材料层(即可以理解为上文的衍射元件本体131),然后在衍射材料层上形成衍射微结构132,此时,扩散微结构132与衍射材料层之间可靠贴合,不存在任何缝隙,以避免扩散微结构与衍射材料层之间发生相对脱落或者在缝隙处存在水汽侵蚀。
[0071]
或者还可以是分别形成衍射微结构132与扩散微结构122,然后在衍射微结构132靠近扩散元件本体121的一侧可以先进行软化,从而使得衍射微结构132与扩散微结构122贴合到一起,然后再对二者之间的连接进行固化即可;或者分别形成衍射微结构132与扩散微结构122,然后在衍射微结构132靠近扩散元件本体121的一侧进行软化,并对扩散微结构122靠近衍射元件本体131的一侧进行软化,从而使得衍射微结构132与扩散微结构122贴合到一起,然后再对二者之间的连接进行固化。
[0072]
或者,分别形成衍射微结构132与扩散微结构122,然后在扩散微结构122靠近衍射元件本体131的一侧可以先进行软化,从而使得衍射微结构132与扩散微结构122贴合到一起,然后再对二者之间的连接进行固化,从而保护扩散微结构122不受水汽等干扰,也相对比较稳定跌落不易破损。具体的,衍射微结构132与扩散微结构122之间的固定贴合的连接方式可以参考上述三种示例,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他贴合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0073]
另外,扩散元件本体121还可以是透明基材,透明基材两分别有扩散微结构122,或者透明基材一侧有扩散微结构122,扩散微结构122的上设置衍射元件本体131,然后在衍射元件本体131远离扩散微结构122的位置设置衍射微结构132;衍射元件本体131也可以是透明基材,透明基材的一侧设置有扩散元件本体121以及相应的扩散微结构122,然后另一侧
设置有衍射微结构132。
[0074]
如图1所示,由透明基材11朝向扩散光学元件12的方向上(即由图1中从下往上的方向上),扩散光学元件12的厚度范围为:1um

100um;衍射光学元件13的厚度范围为:1um

100um;扩散微结构122的厚度范围为:500nm

3um;衍射微结构132的厚度范围为:500nm

3um,从而满足既可以有效实现扩散光学元件12与衍射光学元件13之间的可靠贴合粘接又可以分别满足扩散及衍射功能。上述各部件的厚度可根据目的或所期望的扩散特性或衍射特性而适当地设定。
[0075]
具体的,扩散光学元件12的厚度可以为1um、10um、20um、50um、100um等,具体根据需要达到的扩散性能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衍射光学元件13的厚度可以为1um、10um、20um、50um、100um等,具体根据需要达到的扩散性能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衍射微结构132的厚度为500nm、100nm、1um、2um、3um等,具体根据需要达到的扩散性能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扩散微结构122的厚度为500nm、100nm、1um、2um、3um等,具体根据需要达到的扩散性能而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0076]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由扩散光学元件12朝向透明基材11的方向(即由图1中从上往下的方向上)看,透明基材11呈方环形、圆环形或者长椭圆环形中的至少一种,即透明基材11的形状可以任意选用,使得其使用场景灵活。
[0077]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光模组,发光模组包括底座、光源以及上述的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1,光源、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1均设置在底座上。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发光模组,其形成的预设激光图案较为均为,不会出现边缘图案较暗的问题。具体的,底座可以为陶瓷制成的陶瓷底座。
[0078]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2,电子设备2包括接收模组21以及上述的发光模组22;其中,发光模组21用于向目标物体发射激光,接收模组22用于接收经目标物体反射激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其成像较为均匀以避免出现图像边缘能量损失。
[0079]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发光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扩散及衍射光学组件、发光模组及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