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63784发布日期:2021-07-06 20:28阅读:75来源:国知局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驱动组件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的电子装置大多配备有光学元件、光学元件驱动机构、感光元件,以具有摄录功能。光学元件大致上包括短焦距的广角镜头以及长焦距的望远镜头,两者功能并不相同。举例而言,若焦距愈短,则视角愈广。为了顾及并提升摄录品质,包括:拍摄范围、景深等,电子装置可设置多个不同焦距的光学元件。
3.消费者在选购电子装置时,外形以及摄录功能皆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消费者倾向选择薄的以及摄录功能良好的电子装置。因此,产生了潜望式(periscope)机构,其通过改变光路(optical path)的方向而可在设置多个光学元件的情形下兼顾电子装置的薄型化。
4.除此之外,当使用者使用电子装置时,可能产生晃动,使得所拍摄的照片或影片产生模糊。综上所述,需要可以达到位移修正、位移补偿的潜望式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一固定部,其中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并具有一开口,对应一入射光线;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以及一杂散光防止组件,用以防止由入射光线反射时所产生的一杂散光进入开口。
6.于一实施例中,固定部包括:一底座;以及一外框,与底座沿着一主轴排列;活动部还包括:一光学元件承载座,用以连接光学元件;光学元件用以接收经由一光路调整单元调整后的入射光线;一驱动组件承载座,用以连接至少部分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以驱动光学元件承载座相对驱动组件承载座在一第一维度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前述驱动组件承载座相对固定部在一第二维度运动;驱动组件用以驱动前述驱动组件承载座相对固定部在一第三维度运动;第一维度、第二维度不同;第二维度、第三维度不同;在第一维度上的运动包括沿着平行于一第一方向的运动;在第二维度上的运动包括沿着平行于一第二方向的运动;在第三维度上的运动包括沿着平行于一第三方向的运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互相不平行;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互相垂直;第二维度与光学元件的一光轴平行。
7.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光路调整单元,用以调整光线的入射方向以及出射方向;出射方向与光轴平行;入射方向与出射方向不平行;光路调整单元固定地连接固定部;于第一方向上;光路调整单元的最大尺寸大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二分之一;于第一方向上;光路调整单元的最大尺寸大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三分之二。
8.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感光组件,对应光学元件,感光组件包括:一感光元件,用以接收入射光线;以及一补正组件,用以驱动感光元件相对固定
部运动;其中,补正组件可用以驱动感光元件相对固定部在第二维度、第三维度运动。
9.于一实施例中,前述底座还包括:一非金属本体,具有板状结构;一第一金属部,具有金属材质且至少部分埋藏于非金属本体;外框具有金属材质且与第一金属部经由焊接连接;第一金属部与外框的最短距离小于非金属本体与外框的最短距离;一第二金属部,具有金属材质且至少部分埋藏于非金属本体;外框与第二金属部经由焊接连接;第一金属部与外框的最短距离小于非金属本体与外框的最短距离。
10.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沿着主轴方向观察时,固定部具有多边形结构;沿着主轴方向观察时,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与外框的焊接处位于固定部的一侧边;固定部还包括一开口对应光线;沿着主轴方向观察时,开口位于侧边;外框的侧壁具有多个凹槽分别对应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多个凹槽与开口皆位于固定部的一侧面;侧面与光轴垂直;侧面与主轴平行;外框经由第一金属部电性连接一外部接地电路以接地。
11.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杂散光防止组件还包括;一第一防止反射表面,与光轴不平行;第一防止反射表面,与光轴不垂直;第一防止反射表面设置于光学元件承载座;第一防止反射表面具有平面结构;第一防止反射表面的反射率低于光学元件承载座的一光学元件承载座表面;第一防止反射表面与光学元件承载座表面不平行;第一防止反射表面的粗糙度与光学元件承载座表面的粗糙度不同;第一防止反射表面具有防反射涂层;第一防止反射表面面朝开口。
12.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杂散光防止组件还包括:一第二防止反射表面,与光轴不平行;第二防止反射表面,与光轴不垂直;第二防止反射表面设置于驱动组件承载座;第二防止反射表面具有平面结构;第二防止反射表面的反射率低于驱动组件承载座的一驱动组件承载座表面;第二防止反射表面与驱动组件承载座表面不平行;第二防止反射表面的粗糙度与驱动组件承载座表面的粗糙度不同;第二防止反射表面具有防反射涂层;第二防止反射表面面朝开口;沿着光轴方向观察时,第一防止反射表面与第二防止反射表面至少部分重叠。
13.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杂散光防止组件还包括:一第三防止反射表面,与光轴不平行;第三防止反射表面,与光轴不垂直;第三防止反射表面设置于固定部的一框架;第三防止反射表面具有平面结构;第三防止反射表面的反射率低于框架的一框架表面;第三防止反射表面与框架表面不平行;第三防止反射表面的粗糙度与框架表面的粗糙度不同;第三防止反射表面具有防反射涂层;第三防止反射表面面朝开口;沿着光轴方向观察时,第二防止反射表面与第三防止反射表面至少部分重叠;沿着光轴方向观察时,第一防止反射表面与第三防止反射表面至少部分重叠。
14.于一实施例中,前述杂散光防止组件还包括:一第四防止反射表面,与光轴不平行;第四防止反射表面,与光轴不垂直;第四防止反射表面设置于框架;第四防止反射表面具有平面结构;第四防止反射表面的反射率低于框架表面;第三防止反射表面、第四防止反射表面的反射率相同;第四防止反射表面与框架表面不平行;第四防止反射表面的粗糙度与框架表面的粗糙度不同;第四防止反射表面具有防反射涂层;第四防止反射表面面朝光学元件;沿着光轴方向观察时,第一防止反射表面与第四防止反射表面至少部分重叠;沿着光轴方向观察时,第二防止反射表面与第四防止反射表面至少部分重叠;沿着光轴方向观察时,第三防止反射表面与第四防止反射表面至少部分重叠。
15.本实用新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能够提升组装效率,且也能够小型化整体机构,增进光学品质,得到更优良的光学品质。
附图说明
16.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17.图2表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18.图3表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组合示意图。
19.图4表示沿图3中的线段3

a
‑3‑
a’的剖面示意图。
20.图5表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省略外框、框架和驱动组件承载座)的组合示意图。
21.图6表示驱动组件承载座的示意图。
22.图7表示外框与底座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3.图8表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框架、第一电路和电性连接件的爆炸示意图。
24.图9表示沿图3中的线段3

b
‑3‑
b’的剖面示意图。
25.图10表示沿图3中的线段3

c
‑3‑
c’的剖面示意图(省略外框)。
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3‑
100: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0028]3‑
10:固定部
[0029]3‑
10h:固定部的(或外框的)开口
[0030]3‑
10p1:侧面
[0031]3‑
10s1:侧边
[0032]3‑
11:外框
[0033]3‑
12:底座
[0034]3‑
120:非金属本体
[0035]3‑
121、3

122:第一金属部、第二金属部
[0036]3‑
13:框架
[0037]3‑
130:延伸部
[0038]3‑
131:第一电路
[0039]3‑
1351:凹陷结构
[0040]3‑
137:框架表面
[0041]3‑
30:活动部
[0042]3‑
31:光学元件承载座
[0043]3‑
317:承载座表面
[0044]3‑
32:驱动组件承载座
[0045]3‑
32h:开口
[0046]3‑
32h1:开口外部
[0047]3‑
32h2:开口内部
[0048]3‑
32hs:开口斜面组
[0049]3‑
3210:主体
[0050]3‑
3211、3

3212、3

3213:强化元件
[0051]3‑
327:驱动组件承载座表面
[0052]3‑
a
‑3‑
a’、3

b
‑3‑
b’、3

c

3c’:线段
[0053]3‑
ad:接着元件
[0054]3‑
ap:容纳部
[0055]3‑
b:电性连接件
[0056]3‑
cn:第一控制单元
[0057]3‑
c1、3

c2、3

c3:线圈
[0058]3‑
d1、3

d2、3

d3:方向
[0059]3‑
f:电路元件
[0060]3‑
i:封装单元
[0061]3‑
im:感光组件
[0062]3‑
imc:补正组件
[0063]3‑
imm:感光元件
[0064]3‑
ls:光学元件
[0065]3‑
lt:入射光
[0066]3‑
m1、3

m2、3

m3:磁性元件
[0067]3‑
m11、3

m12:子磁性元件
[0068]3‑
n:感测组件
[0069]3‑
n1、3

n2、3

n3:感测元件
[0070]3‑
o:光轴
[0071]3‑
ot:外部控制单元
[0072]3‑
p:光路调整单元
[0073]3‑
q:主轴
[0074]3‑
ss:支撑组件
[0075]3‑
s1、3

s2、3

s3、33

s4、3

s5:弹性元件
[0076]3‑
w:杂散光防止组件
[0077]3‑
w1、3

w2、3

w3、3

w4:防止反射表面
[0078]3‑
d1: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0079]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装置适用的其他范围将于接下来所提供的详述中清楚易见。必须了解的是,下列的详述以及具体的实施例,当提出有关光学系统的示范实施例时,仅作为描述的目的以及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80]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公开所属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公开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0081]
为了方便说明,在以下内容以及附图中,可能使用第一方向3

d1(y轴)、第二方向3

d2(z轴)、第三方向3

d3(x轴)来描述方向或方位。第一方向3

d1、第二方向3

d2、第三方
向3

d3各自不同且互相不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3

d1、第二方向3

d2、第三方向3

d3垂直或大致上互相垂直。
[0082]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的示意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可装设于平板电脑、智能型手机等电子装置中,作为驱动光学元件的机构。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可为潜望式驱动机构。
[0083]
设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中的光路调整单元3

p,可改变入射光3

lt的光路。具体而言,当来自外界的入射光(线)3

lt沿主轴3

q至光路调整单元3

p,光路调整单元3

p用以调整入射光线的入射方向以及出射方向,借以改变光线3

lt的光路,使入射光3

lt能够进入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的光学元件3

ls,光学元件3

ls例如镜头元件或包括多个镜头元件的镜头组件,设置于活动部3

30(见图2)。光轴3

o是通过光学元件3

ls的中心的虚拟轴线。前述光路调整单元3

p可为反射镜(mirror)、折射棱镜(prism)或分光镜(beam splitter)等。当入射光3

lt进入光路调整单元3

p时,入射光3

lt大致上垂直于光轴3

o,如此入射光3

lt得以穿过的光学元件3

ls而至感光组件3

imm,以获取影像。其中,通过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的驱动机制,光学元件3

ls与感光元件3

im可相对活动,借以达到光学变焦(zooming)、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af)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于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定义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包括光路调整单元3

p。
[0084]
前述光路调整单元3

p固定地连接固定部3

10,如此可简化主动对准(active alignment),以达方便组装的功效。于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3

d1上,光路调整单元3

p的最大尺寸大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的二分之一。于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3

d1上;光路调整单元3

p的最大尺寸大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的三分之二。
[0085]
感光组件3

im包括一感光元件3

imm与补正组件3

imc。感光元件3

imm例如图像传感器(image sensor),用以接收光线。补正组件3

imc用以驱动感光元件3

imm相对固定部3

10运动,其中,补正组件3

imc可用以驱动感光元件3

imm相对固定部3

10在第二、第三维度运动。于一些实施例中,补正组件3

imc可包括线圈与磁铁,通过施加电流以产生驱动感光元件3

imm的驱动力。于另一些实施例中,补正组件3

imc可包括具金属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材质的偏压元件,以产生对感光元件3

imm的驱动力。
[0086]
前述光轴3

o与主轴3

q不平行。于一些实施例中,主轴3

q与光轴3

o垂直。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在主轴3

q方向上的最大尺寸,是小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在光轴3

o方向上的尺寸。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在主轴3

q方向上的最大尺寸,是小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在第三方向3

d3上的尺寸。
[0087]
以下将说明前述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的详细结构。
[0088]
图2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的爆炸示意图,图3则为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组合后的示意图。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包括一固定部3

10、一活动部3

30、一驱动组件3

mc与一支撑组件3

ss。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3

ls(例如镜头或镜头组件),驱动组件3

mc用以驱动活动部3

30相对固定部3

10运动,而活动部3

30经由支撑组件3

ss可以在多个维度上相对固定部3

10运动。
[0089]
固定部3

10包括相互对应的外框3

11和底座3

12,两者沿着一主轴3

q(y轴)排列,并构成一容纳空间,以供活动部3

30、驱动组件3

mc与支撑组件3

ss设置,并可对其作
保护。于一些实施例中,沿着主轴3

q方向观察时,固定部3

10具有多边形结构。前述活动部3

30设置于底座3

12上。驱动组件3

mc则设置于活动部3

30和固定部3

10,用以驱动活动部3

30和光学元件3

ls以相对于固定部3

10移动,借以调整活动部3

30、光学元件3

ls的姿态或位置,进而达光学变焦(zooming)、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af)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的目的。
[0090]
前述外框3

11包括一顶壁3

111与一侧壁3

112,顶壁3

111具有板状结构;且顶壁3

111与主轴3

q不平行。于一些实施例中,顶壁与主轴3

q垂直。侧壁3

112具有板状结构,且由顶壁3

111的边缘延伸。顶壁3

111与侧壁3

112不平行,侧壁3

112与主轴3

q平行。前述底座3

12具有板状结构,且与主轴3

q不平行,于一些实施例中底座3

12与主轴3

q垂直。
[0091]
参阅图2和图4,前述活动部3

30包括一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与一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用以连接光学元件3

ls,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连接至少部分驱动组件3

mc。驱动组件mc包括多个线圈3

c1~3

c3与多个磁性元件3

m1~3

m3,此部分将于后面详述。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连接或承载至少部分驱动组件3

mc,例如连接驱动组件3

mc的第一、第二磁性元件3

m1、3

m2。
[0092]
参阅图2、图5,关于驱动组件3

mc,其可为一电磁驱动组件(electromagnetic driving assembly),包括多个线圈(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线圈3

c1、3

c2、3

c3)和多个磁性元件(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磁性元件3

m1、3

m2、3

m3)。
[0093]
当对驱动组件3

mc施加一驱动信号(例如通过一外部电源施加电流至驱动线圈),其磁性元件与线圈之间产生磁力,进而可带动活动部3

30相对于固定部3

10移动。如此一来驱动组件3

mc即可驱动活动部3

30和光学元件沿其光轴3

o移动,或者在垂直于光轴3

o的平面移动,以达到光学影像防手震、自动对焦或改变焦距的功效。
[0094]
通过驱动组件3

mc,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可相对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运动,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可相对固定部3

10运动,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可相对固定部3

10运动。驱动组件3

mc用以驱动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相对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沿着一第一维度运动,例如通过第一线圈3

c1与第一磁性元件3

m1。驱动组件3

mc用以驱使驱动组件承载座32相对固定部3

10沿着一第二维度运动,例如通过第二线圈3

c2与第二磁性元件3

m2。驱动组件3

mc用以驱使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相对固定部3

10沿着一第三维度运动,例如通过第三线圈3

c3与第二磁性元件3

m2或第三磁性元件3

m3。前述第一、第二维度不同;第二、第三维度不同;第一维度的运动可包括沿着平行第一方向3

d1的运动;在第二维度的运动可包括沿着平行第二方向3

d2的运动;第三维度可包括沿着平行第三方向3

d3的运动。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方向3

d1、3

d2、3

d3互相不平行;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方向互相垂直;第二维度与光学元件3

ls的光轴3

o平行。
[0095]
于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磁性元件3

m1可包括两个不同厚度(x轴方向)的第一、第二子磁性元件3

m11、3

m12,两者在主轴3

q方向排列。
[0096]
继续参阅图5,前述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还包括一缺口3

311,缺口3

311与光轴3

o的排列方向,是与第三方向3

d3垂直。缺口3

311与光轴3

o的排列方向,是与第一方向3

d1平行。通过缺口3

311,以利整体机构薄型化,且能够提升增加光学品质。
[0097]
参阅图6,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还包括一金属强化组件3

321,可强化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的整体机械强度。金属强化件3

321包括:一主体3

3210、一第一强化元件3

3211、
一第二强化元件3

3212与一第三强化元件3

3213。主体3

3210具有非金属材质。第一强化元件3

3211具有金属材质且至少部分内埋在主体3

3210,并至少部分显露于主体3

3210。第二强化元件3

3212至少部分内埋在主体3

3210,且至少部分显露于主体3

3210。第一、第二强化元件3

3211、3

3212被主体显露出的部分,是沿着第三方向平行3

d3延伸。第三强化元件3

3213具有导磁性金属材质,并至少部分内埋在主体3

3210内,且至少部分显露于主体3

3210,并面向或接触第二磁性元件3

m2。由于第三强化元件3

3213具导磁性金属材质,可让磁性元件3

m1~3

m3与线圈3

c1~3

c3的之间的磁力往一既定方向集中,借以强化驱动组件3

mc的驱动能力,且可降低磁干扰的作用,并增强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整体机械强度。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强化元件3

3213可作为导磁元件(permeability element)。
[0098]
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具有开口3

32h,开口3

32h具有一开口外部3

32h1、一开口内部3

32h2与开口斜面组3

32hs。开口内部3

32h2的开口面积是大于开口外部3

32h1的开口面积。开口斜面组3

32hs位在开口外部3

32h1与开口内部3

32h2之间,并连接此二者。于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开口外部3

32h1与开口内部3

32h2的开口斜面组3

32hs的斜面,其相对于参考面xz平面(或顶壁3

111)倾斜25~30度。通过此开口斜面组3

32hs,可增加光学特性。
[0099]
参阅图2和图5,前述支撑组件3

ss包括一第一弹性元件3

s1与一第二弹性元件3

s2,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经由第一弹性元件3

s1活动的连接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第一弹性元件3

s1具有板状结构,其延伸方向与一第一假想平面(zx平面)平行。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经由第二弹性元件3

s2活动的连接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第二弹性元件3

s2具有板状结构;第二弹性元件3

s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假想平面平行。第一、第二弹性元件3

s1、3

s2的中心沿着第三方向3

d3排列,第一假想平面通过第一、第二弹性元件3

s1、3

s2。前述第一假想平面与主轴3

q垂直,第一假想平面与光轴3

o平行。
[0100]
支撑组件3

ss还包括多个第三弹性元件3

s3,活动部3

30经由第三弹性元件3

s3活动地连接固定部3

10。第三弹性元件3

s3具有长条形结构,其延伸方向与光轴3

o方向不平行,第三弹性元件3

s3与第一假想平面不平行,第三弹性元件3

s3与第一假想平面垂直。于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三弹性元件3

s3可被当作一弹性组件。于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组件3

ss可包括一个第三弹性元件3

s3,即可使活动部3

30活动地连接固定部3

10。
[0101]
支撑组件3

ss还包括一第四弹性元件3

s4与一第五弹性元件3

s5,设置于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的底侧,用以弹性地连接活动部3

30和固定部3

10。
[0102]
参阅图2,于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还包括一感测组件3

n,用以感测活动部3

30相对固定部3

10运动。感测组件3

n包括:一第一感测元件3

n1,用以感测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相对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的运动,第一感测元件3

n1用以感测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相对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于第一维度的运动;一第二感测元件3

n2,用以感测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相对固定部3

30的运动,第二感测元件用以感测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相对固定部3

10于第二维度的运动;一第三感测元件3

33,用以感测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相对固定部3

10的运动,第三感测元件3

n3用以感测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相对固定部3

10于第三维度的运动。
[0103]
第一控制单元3

cn电性连接驱动组件3

mc以及第二感测元件3

n2,并根据第二感测元件3

n2所输出的感测信号以控制驱动组件3

mc。第一控制单元3

cn与第二感测元件3

n2位于一封装单元3

i中;第一、第三感测元件3

n1、3

n3以及驱动组件3

mc皆电性连接一外部控制单元3

ot,外部控制单元3

ot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外。第一控制单元3

cn电性连接外部控制单元;封装单元3

i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中;第一、第三感测元件3

n1、3

n2位于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中。
[0104]
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还包括一电路元件3

f,电性连接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感测元件3

n1、3

n2、3

n3;驱动组件3

mc与第一感测元件3

n1分别位于电路元件3

f的相反两侧(或上、下侧),其中,驱动组件3

mc与第二、第三感测元件3

n2、3

n3分别位于电路元件3

f的相反侧(上、下侧)。前述底座3

12包括多个容纳部3

ap,对应第一~第三感测元件3

n1~3

n3。于第一方向3

d1上,容纳部3

ap的最大尺寸大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感测元件3

n1~3

n3的最大尺寸,如此底座3

12能够保护感测元件3

n1~3

n3,以避免遭受撞击而产生损坏。
[0105]
参阅图5和图7,前述底座3

12包括:一非金属本体3

120与一第一金属部3

121。非金属本体3

120具有板状结构。第一金属部3

121具有金属材质且至少部分埋藏于非金属本体3

120,外框3

11具有金属材质且与第一金属部3

121经由焊接(例如焊锡、熔接或是电阻焊接等金属连接加工方式)连接。第一金属部3

121与外框3

11的最短距离(可为零)小于非金属本体3

120与外框3

11的最短距离3

d1,确保外框外框3

11与第一金属部3

121能够确实接触,以此提升焊接品质。
[0106]
前述底座3

12还包括一第二金属部3

122,具有金属材质且至少部分埋藏于非金属本体3

120;外框3

11与第二金属部3

122经由焊接连接。相似地,第二金属部3

122与外框3

11的最短距离(可为零)小于非金属本体3

120与外框3

11的最短距离(如距离3

d1)。
[0107]
参阅图2和图5,第一、第二金属部3

121、3

122与外框3

11的焊接处位于固定部3

10的一侧边3

10s1。固定部3

10还包括一开口3

10h对应光线。沿着主轴3

q方向观察时,开口3

10h位于侧边3

10s1。外框3

11的侧壁3

112具有多个(至少两个)凹槽3

1121、3

1122,分别对应第一、第二金属部3

121、3

122。凹槽3

1121、3

1122与开口3

10h皆位于固定部3

10的侧面3

10p1。侧面3

10p1与光轴3

o垂直;侧面3

10p1与主轴3

q平行;外框3

11经由第一金属部3

121电性连接一外部接地电路以接地。
[0108]
参阅图8,前述固定部3

10包括的框架3

13,固定地设置于外框3

11。框架3

13具有一延伸部3

130朝向底座3

12延伸,沿着主轴3

o方向观察时,延伸部3

130位于固定部3

10的角落。框架3

13还具有第一电路3

131电性连接驱动组件3

mc。第一电路3

131至少部分埋设于框架3

13中,且不显露于框架3

13的外部。第一电路3

131至少部分位于或埋藏于延伸部3

130,第一电路3

131电性连接前述电路元件3

f,第一电路3

131经由一电性连接件3

b(例如焊锡)电性连接电路元件3

f。其中,第一电路3

131直接接触电性连接件3

b的表面,是与电路元件3

f直接接触电性连接件3

b的表面不平行。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3

131直接接触电性连接件3

b的表面,是与电路元件3

f直接接触电性连接件3

b的表面互相垂直。
[0109]
框架3

13的延伸部3

130对应外框3

11的侧壁3

112,延伸部3

130具有凹陷结构3

1351以容纳一接着元件3

ad,例如为粘胶、凝胶或胶体。接着元件3

ad直接接触外框3

11以及框架3

13,且接着元件3

ad直接接触底座3

12。
[0110]
参阅图9和图10,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形成有一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驱动组件
承载座3

32形成有一第二防止反射表面3

w2;框架3

13形成有第三、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3、3

w4。于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元件驱动机构3

100可定义为还包括一杂散光防止组件3

w,用以防止由光线反射时所产生的一杂散光进入、通过固定部3

10的(或外框3

11的)开口3

10h。杂散光防止组件3

w包括: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第二防止反射表面3

w2、第三防止反射表面3

w3与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4。
[0111]
前述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具有平面结构,并与光轴3

o不平行、不垂直。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设置于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的反射率是低于光学元件承载座3

31的一光学元件承载座表面3

317,且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与光学元件承载座表面3

317不平行。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的粗糙度与光学元件承载座表面3

317的粗糙度不同。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具有防反射涂层。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面朝开口3

10h。
[0112]
前述第二防止反射表面3

w2具有平面结构,设置于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并与光轴3

o不平行、不垂直。第二防止反射表面3

w2的反射率低于驱动组件承载座3

32的一驱动组件承载座表面3

327。第二防止反射表面3

w2与驱动组件承载座表面3

327不平行。第二防止反射表面3

w2的粗糙度驱动组件承载座表面3

327的粗糙度不同。第二防止反射表面3

w2具有防反射涂层。第二防止反射表面3

w2面朝开口3

10h。沿着光轴3

o方向观察时,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与第二防止反射表面3

w2至少部分重叠。
[0113]
前述第三防止反射表面3

w3具有平面结构,设置于框架3

13,并与光轴3

o不平行、不垂直。第三防止反射表面3

w3。第三防止反射表面3

w3的反射率低于框架3

13的一框架表面3

137。第三防止反射表面3

w3与框架表面3

137不平行。第三防止反射表面3

w3的粗糙度与框架表面3

137的粗糙度不同。第三防止反射表面3

w3具有防反射涂层。第三防止反射表面3

w3面朝开口3

10h。沿着光轴方向3

o观察时,第二防止反射表面3

w2与第三防止反射表面3

w3至少部分重叠,而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与第三防止反射表面3

w3至少部分重叠。
[0114]
前述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4具有平面结构,设置框架3

13,并与光轴3

o不平行、不垂直。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4的反射率低于框架表面3

137。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3、3

w4的反射率相同。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4与框架表面3

137不平行。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4的粗糙度与框架表面3

137的粗糙度不同。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4具有防反射涂层。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4面朝光学元件3

ls。沿着光轴3

o方向观察时,第一防止反射表面3

w1与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4至少部分重叠,第二防止反射表面3

w2与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4至少部分重叠,而第三防止反射表面3

w3与第四防止反射表面3

w4至少部分重叠。
[0115]
通过上述杂散光防止组件3

w,可用以防止由光线在机构内部所产生的额外反射,或是将额外反射的杂散光遮蔽使杂散光不易进入固定部3

10的开口3

10h,大幅提升拍摄品质或是光学方面的品质。
[0116]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活动部,用以连接一光学元件;一固定部,其中活动部可相对固定部运动,并具有一开口,对应一入射光线;一驱动组件,用以驱动活动部相对固定部运动;以及一杂散光防止组件,用以防止由入射光线反射时所产生的一杂散光进入开口。
[0117]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潜望式光学系统中,通过在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内对光学元件作驱动,于三个维度运动,而将光路调整单元相对固定不动,如此不仅可简化组件与组件之间的对准程序,进而提升组装效率,且也能够小型化整体机构。另外,通过杂散光防止组件,能够有效降低光线经由光路调整单元反射或折射时所产生的杂散光,以增进光学品质,并能够经由进行变焦、对焦与光学防手震调整拍摄的范围的广泛程度,且在有外部有干扰要素时,能得到更优良的光学品质。
[0118]
在本说明书以及申请专利范围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
[0119]
上述的实施例以足够的细节叙述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通过上述的描述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装置,以及必须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以及范围内,当可做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