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遮光散热组件及投影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84370发布日期:2021-10-09 11:36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遮光散热组件及投影光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投影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遮光散热组件及投影光机。


背景技术:

2.微型投影仪的核心组件为投影光机,现有的投影光机通常配置这样一种 off光散热结构,以在dmd光调制器处于暗态时的off光束进行遮挡并将off 光束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外部环境。这种off光散热结构通常包括遮光部与散热部,遮光部设置在投影光机的内部并位于镜头与分光棱镜之间;散热部与遮光部相连并设置在投影光机的外表面,遮光部用于直接遮挡off光并将遮挡off 光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部,散热部则用于将接收的热量进一步传导至外界环境以实现散热的功能;并且由于空间的限制,遮光部远离散热部的一端悬空设置。这种结构特点的off光散热结构,悬空设置的遮光部往往难以充分遮住 off光束及提供足够的热传导通量,因而散热效果较差;另一方面,悬空设置且为片状的遮光部自身尺寸更难以控制,或热应力情形下更易于变形,从而干涉到相邻部件的装配,以及难以有效分隔其他杂散光与dmd光调制器处于亮态时的on光束,进而降低了投影光机整体的投影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在采用接收从调制区域的长边入射照明光束的dmd光调制器时散热较佳与对投影效果干扰度低的遮光散热组件及投影光机。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遮光散热组件,应用于投影光机,所述遮光散热组件包括遮光件与所述遮光件相连的散热件,所述遮光件包括第一遮光部及插接部,所述第一遮光部呈沿第一方向及第三方向延伸的平片状,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三方向;所述插接部连接在所述第一遮光部的远离所述散热件的一端,所述插接部具有适于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插接口插接的形状。
6.优选地,所述散热件包括内接板,所述内接板具有与所述遮光件贴合固定的导热面;所述导热面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柱以及第一固定孔;所述遮光件上对应所述第一定位柱设有第一定位孔,对应所述第一固定孔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一定位孔定位配合,所述遮光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一固定孔配合而将所述遮光件固定至所述内接板。
7.优选地,所述内接板背离所述遮光件的一面设有台阶形凹部,所述台阶形凹部的侧壁面与所述投影光机的投影镜头适配。
8.优选地,所述散热件还包括外盖板以及多个散热翅片,所述外盖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且与所述内接板的外端,所述外盖板的边缘部设有第二定位孔以及多个第二通孔,所述散热翅片设置在所述外盖板的外侧面;所述遮光散热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通孔配合
的第二紧固件。
9.优选地,所述遮光件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遮光部靠近所述散热件一端的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及第二遮光部呈连续的平片状;在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二遮光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遮光部的宽度。
10.优选地,所述遮光件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插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遮光部连接;所述第一遮光部、第二遮光部、插接部及连接部围合形成供亮态光束通过的过孔;所述遮光件的各部位中,至少所述第一遮光部、第二遮光部以及插接部呈连续的平片状。
1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投影光机,包括壳体、分光棱镜、dmd光调制器、投影镜头以及如上所述的遮光散热组件,所述壳体具有内腔以及、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以及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所述内腔形成在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均与所述内腔连通;
12.所述第二安装口用于供所述dmd光调制器安装,所述第一安装口与所述dmd光调制器的光调制区域相对,所述第一安装口用于供所述投影镜头安装;
13.所述插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面的邻近所述第一安装口的位置处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面设置有与所述插接口相对的穿置槽;
14.所述分光棱镜位于所述内腔,所述分光棱镜包括初始入射面、朝向所述第二安装口的出射入射面以及朝向所述第一安装口的成像出射面,所述初始入射面与所述出射入射面的交线平行于所述光调制区域的长边;
15.所述遮光件穿过所述穿置槽伸入所述内腔;所述插接部与所述插接口插接;所述第一遮光部与所述成像出射面的远离所述初始入射面的部位相对设置;在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遮光部的长度大于所述成像出射面的长度。
16.优选地,所述外盖板与所述内接板的外端连接且覆盖所述穿置槽,所述穿置槽的边缘部对应所述第二定位孔设有第二定位柱,且对应所述第二通孔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定位孔定位配合,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通孔及第二固定孔配合而将所述外盖板固定至所述壳体的外侧面。
17.优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方向上且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三安装口;所述分光棱镜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口安装在所述内腔;所述穿置槽贯通所述第一侧壁面且邻近所述内腔的第一安装口;
18.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面在邻近所述第一安装口的部位设有第一凸台,所述插接口的形成在所述第一凸台上,所述插接口贯通所述第一凸台的朝向所述第三安装口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凸台的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面。
19.优选地,所述分光棱镜还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腔,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夹腔,所述第一夹腔及第二夹腔均沿所述第三方向贯通至所述第三安装口;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所述第二夹腔的远离第三安装口的部位;所述第一侧壁面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位于所述第一夹腔的远离第三安装口的部位及所述遮光件的朝向所述第二安装口的一侧;
20.所述投影光机还包括两个底托组件,两个所述底托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夹腔与第二夹腔的远离所述第三安装口的部位,所述底托组件包括底托件及弹性件,所述底托件包括侧连板与竖挡板,两所述底托件的所述侧连板分别贴合并粘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端面与第二端面,所述竖挡板与所述侧连板的背离所述分光棱镜的一面连接;
21.所述内腔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口外围的第一限位面,第一限位面朝向所述第一安装口;在所述第二夹腔中,所述弹性件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一凸台及所述竖挡板之间以使所述分光棱镜抵靠所述第一限位面;在所述第一夹腔中所述弹性件弹性抵接于所述第二凸台及所述竖挡板之间以使所述分光棱镜抵靠所述第一限位面。
22.本实用新型的遮光散热组件通过增大遮光件的长度,在第一遮光部的远离散热件的一端设置插接部,从而一方面使得遮光件具备充分遮住off光束的空间位置与面积,进而将off光束的热量快速地传递至外部的散热件;另一方面通过插接部与投影光机上的插接口相互插接,如此更易于准确地保证遮光件的空间位置,使得遮光件不易在惯性力或热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进而,1)由遮光件确定的亮态光束与其他杂散光之间的界限也将保持稳定;2)遮光件不易于相邻的部件发生干涉。综上,根据遮光件结构特点,以及遮光件与投影光机其他部件的连接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遮光散热组件可以取得的散热效果较佳且对投影效果的干扰度低。
23.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来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应能理解所述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24.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遮光散热组件及投影光机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25.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投影光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镜头前侧为模拟的投影光束;
26.图2为图1中投影光机的俯视示意图;
27.图3为图2中沿iii

ii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图1中投影光机的侧视示意图;
30.图6为图5中沿vi

vi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1.图7为图3中的dmd光调制器、分光棱镜以及遮光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其中示意了暗态光束位置;
32.图8为图1中投影光机在壳体上部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图8中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4.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5.图11为图8中结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2为图8中结构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7.图13为图12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8.图14为图12中遮光散热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9.图15为图12中遮光散热组件另一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0.图16为图9中分光棱镜与底托组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41.图17为图16中结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8为图8中结构移除掉上盖、底托组件、dmd光调制器等部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9为图8中结构移除掉上盖、dmd光调制器等部件后的俯视示意图;
44.图20为图19中沿xx

xx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45.附图标号说明:
46.47.具体实施方式
48.为了更好地阐述本实用新型遮光散热组件的技术方案与有益效果,在介绍本实用新型的遮光散热组件的详细结构之前,先介绍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投影光机。
49.请参照图1至图4、图7、及图14,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投影光机包括壳体10、分光棱镜20以及遮光散热组件50,壳体10具有内腔111、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以及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口112和第二安装口113,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所述内腔形成在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安装口112和第二安装口113均与内腔111连通;
50.第二安装口113用于供dmd光调制器30安装,第一安装口112与dmd 光调制器30的光调制区域相对,第一安装口112用于供投影镜头40安装;
51.第二侧壁的内侧面111b在邻近第一安装口112处设置有插接口114;第一侧壁的外侧面设置有与插接口114相对的穿置槽115;
52.分光棱镜20位于内腔111,分光棱镜20包括初始入射面211、朝向第一安装口112的出射入射面212以及朝向第二安装口113的成像出射面222,初始入射面211与出射入射面212的交线平行于光调制区域的长边;
53.遮光散热组件50包括遮光件51与散热件52,遮光件51穿过穿置槽115 伸入内腔111;遮光件51的内端与插接口114插接,外端与散热件52连接;遮光件51包括第一遮光部511,第一遮光部511与成像出射面222的远离初始入射面211的部位相对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一遮光部511的长度大于成像出射面222的长度。
54.本实施例中,壳体10用于为其内部或外部的各个部件提供支撑,是投影光机中结构相对复杂的零部件。第一安装口112与第二安装口113的主要的作用在于供光束通过。插接口114用于供遮光件51的内端插接,类似于连接器的端子与弹片的配合,遮光件51的内端与插接口114的配合满足一定的插拔力要求。穿置槽115主要用于供遮光件51穿过,但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对遮光件51进行初步的限位或引导遮光件51以方便遮光件51的快速装配,穿置槽115的大小与遮光散热组件50的位于穿置槽115内的部位的大小一致,且两者的配合关系为间隙配合。请参照图1至图3,图5、图6,以及图8,壳体 10既可以为一体的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的结构,具体地,壳体1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所述的内腔111以及与内腔111连通的第一安装口112 以及第二安装口113均形成在第一壳体11上。光学照明系统、反射镜80以及分光棱镜20既可以沿同一个平面铺设安装在壳体10上,也可以沿一个以上的平面安装在壳体10上,例如光学照明系统、反射镜80沿水平面安装至第二壳体12,而分光棱镜20沿一竖直面由上至下地安装至第一壳体11,如此可以降低投影光机整体的高度并实现沿垂直于dmd光调制器30的长边入射照明光路的效果。内腔111的底壁面在邻近左右壁面处均形成有下限位面(未标示),分光棱镜20的底面与下限位面抵接。
55.具体地,请再次参照图3至图6,该投影光机还可以包括光学照明系统以及反射镜80;光学照明系统包括光源(71a,71b,71c,71d)、三色调制组件以及会聚透镜组(73a,73b),三色调制组件包括准直透镜组(721a,721b, 721c)、二向色镜(722a,722b)、中继透镜723、复眼透镜组724。
56.光学照明系统的光源(71a,71b,71c,71d)发出的光,经过三色调制组件进行调整后输出的平行光,反射镜80用于改变该平行光的传播方向。光学照明系统还包括会聚透镜组(73a,73b),会聚透镜组(73a,73b)用于将横截面大致为圆形的光束转换为横截面大致为矩形的光束。本实施例中,经复眼透镜透出的平行光经会聚透镜组(73a,73b)下侧的透镜处理后照射到反射镜 80上,进而改变方向透射至会聚透镜组(73a,73b)上侧的自由曲面透镜上。经过会聚透镜组(73a,73b)转换的光束将透射至分光棱镜20的初始入射面 211上。分光棱镜20的横截面垂直于初始入射面211,在分光棱镜20为tir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内全反射),由两个棱镜胶合而成时,分光棱镜20 的横截面通常还垂直于两个棱镜的胶合面。
57.请参照图4及图9,关于分光棱镜20的安装,可以通过在壳体10上顶部开设第三安装口116以方便分光棱镜20安装至内腔111,也可以在壳体10的其他部位,例如左侧壁或右侧壁开设安装口供分光棱镜20安装至内腔111。可以理解的是,分光棱镜20既可以为tir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内全反射)棱镜,也可以为rtir棱镜,或者为单块的棱镜。请参照图3、图4、图8 至图10,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分光棱镜20搭配dmd数字微镜将照明光路在 dmd光调制器30的作用下转换为投影光路。具体地,请一并参照图7、图16 及图17,分光棱镜20包括近侧棱镜21与远侧棱镜22,初始入射面211、出射入射面212、第一端面214及第二端面215均形成在近侧棱镜21上,近侧棱镜21还包括近侧临界面213;初始入射面211、出射入射面212以及近侧临界面213均位于第一端面214、第二端面215之间;远侧棱镜22包括远侧临界面221、朝向投影镜头40的成像出射面222,远侧棱镜22的顶部具有由上至下向后倾斜的出射连接面224;远侧棱镜22还包括第三端面225、第四端面 226,其中第三端面225与第一端面214平齐,第四端面226与第二端面215 平齐;远侧临界面221与所述近侧临界面213胶合且两者之间形成有空气间隙。为了降低成本,近侧棱镜21与远侧棱镜22采用相同折射率的材质,并且两者形状相同,如此可以共用成型的模具。初始入射面211朝下且贴合下限位面,出射连接面224与近侧临界面213邻接,近侧临界面213的上部凸出于出射连接面224,近侧临界面213和出射连接面224围合形成开口朝上的凹部。
58.请再次参照图4及图7,dmd光调制器30用于根据接收的图像信号控制光束通断,进而实现图像显示。投影镜头40用于将dmd光调制器30调制的图像放大投射到屏幕上。请再次参照图3及图6,光学照明系统用于产生平行的三色光,这里不是严格的平行光,二是允许一定夹角误差的大致平行的光束。光学照明系统的光源(71a,71b,71c,71d)具体地为led光源。在光学照明系统的变形实施例中,光源可以为rgb激光,混光激光以及灯泡类型的光源。三色调制组件的构成根据现有技术具有多种变形,例如三色调制组件若根据光源的不同又可以搭配选用二色镜、色轮、荧光轮以及x棱镜等。
59.下面开始介绍本实用新型遮光散热组件的优选实施例。
60.请参照图7至图15,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遮光散热组件包括遮光件51与遮光件51相连的散热件52,遮光件51包括第一遮光部511及插接部513,第一遮光部511呈沿第一方向及第三方向延伸的平片状,第一方向垂直于第三方向;插接部513连接在第一遮光部511的远离散热件52的一端,插接部513具有适于沿第一方向与插接口114插接的形状。
61.本实施例中,遮光件51的第一遮光部511用于遮挡off光束,同时还用于确定亮态光束与其他杂散光的边界,因此,在设置第一遮光部511的前提下,也允许一部分off光束投射至投影镜头40的边缘部。由于在实际应用上第一遮光部511与成像出射面222相对设置,且又长于成像出射面222在平行于光调制区域的方向上的长度,因此第一遮光部511具有沿平行于光调制区域的方向延伸的特征。为了在前后方向减少空间的占用,第一遮光部511优选地设置成平板状。但在安装空间受限较小的情形下,第一遮光部511也可以设置成弯折状,如此可以增加第一遮光部511的横截面面积,进而增加热传导能力。散热件52用于接收遮光件51传导的热量后,进一步将热量交换至外界环境,例如空气或液体导热介质。在安装面积足够的情况下,散热件52可以为简单的平板状;安装面积受限时,可以通过设置翅片等增加表面积的方式保证足够的散热能力。
62.本实用新型的遮光散热组件通过增大遮光件51的长度,在第一遮光部511 的远离散热件52的一端设置插接部513,从而一方面使得遮光件51具备充分遮住off光束的空间位置与面积,进而将off光束的热量快速地传递至外部的散热件52;另一方面,通过插接部513与投影光机上的插接口114相互插接,如此更易于准确地保证遮光件51的空间位置,使得遮
光件51不易在惯性力或热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进而,1)由遮光件51确定的亮态光束与其他杂散光之间的界限也将保持稳定;2)遮光件51不易于相邻的部件发生干涉。综上,根据遮光件51的结构特点以及遮光件51与投影光机的其他部件如壳体的连接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遮光散热组件可以取得的散热效果较佳且对投影效果的干扰度低。
63.进一步地,请参照图9、图11至图12、图14、图15,在一实施例中,散热件52包括内接板521,内接板521具有与遮光件51贴合固定的导热面;导热面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柱521a以及第一固定孔;遮光件51上对应第一定位柱521a设有第一定位孔512a,对应第一固定孔设有第一通孔512b;第一定位柱521a与第一定位孔512a定位配合,遮光散热组件50还包括第一紧固件53,第一紧固件53与第一通孔512b及第一固定孔配合而将遮光件51固定至内接板521。
64.本实施例中,散热件52通过设置内接板521,并且与遮光件51贴合固定,如此可以在保证散热件52与遮光件51之间足够的导热面积的前提下,还降低了在前后方向上占用的安装空间,使得投影光机的结构更为紧凑,例如投影镜头40的内端可以设置得更为靠近分光棱镜20。并且,由于遮光件51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由散热件52支撑,通过设置第一紧固件53将遮光件51与散热件52两者固定可以保证足够的连接强度,并保证导热面与散热件52的对应部位良好接触。而通过设置第一定位柱521a与第一定位孔512a配合可以使遮光件51与散热件52之间的快速装配并保证散热件52的位置准确度。
65.进一步地,内接板521背离遮光件51的一面设有台阶形凹部521b,台阶形凹部521b的侧壁面与投影光机的投影镜头40适配。
66.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接板521上设置台阶形凹部521b,使得投影镜头 40的内端的径向边缘部可以相对嵌入该台阶形凹部521b,如此由于拉近了遮光件51与投影镜头40之间距离,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杂散光进入投影镜头 40的内端入光面。另一方面,由于投影镜头40可以更为靠近分光棱镜20,因此使得投影光机整体的结构更为紧凑。
67.进一步地,散热件52还包括外盖板522以及多个散热翅片523,外盖板 522垂直于第一方向且与内接板521的外端,外盖板522的边缘部设有第二定位孔以及多个第二通孔512b,散热翅片523设置在外盖板522的外侧面;遮光散热组件50还包括与第二通孔512b配合的第二紧固件54。
68.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外盖板522一方面可以在第一方向上提供足够大的限位面积,即限制遮光件51的沿第一方向上伸入内腔111的长度,另一方面外盖板522通过覆盖穿置槽115可以对内腔111起到密封的作用,例如防止粉尘进入内腔111。而在外盖板522的外侧面设置多个翅片减少了在单一平面的安装空间,使得在保证同样散热面积或散热能力的前提下实现了结构的紧凑性。再者,由于外盖板522上设置的第二定位孔还与壳体10上的第二定位柱 115a配合,如此可以进一步地保证散热件52的安装精度,从而保证了与散热件52连接的遮光件51的安装精度。
69.进一步地,遮光件51还包括连接在第一遮光部511靠近散热件52一端的第二遮光部512,第一遮光部511及第二遮光部512呈连续的平片状;在第三方向上,第二遮光部512的宽度大于第一遮光部511的宽度。
70.本实施例中,由于off光束相对亮态光束除了具有偏离初始入射面211的特征,还有偏离插接口114特征。若为了更多地遮住偏离插接口114这一部分的off光束而在平行于
光调制区域短边的方向上增加第一遮光部511的宽度,则将会是使相关亮态光束与其他杂散光之间的界限更多地向亮态光束推进,从而会提高第一遮光部511的相关尺寸或装配精度的敏感性,进而增加装配难度或制造难度。通过在第二遮光部512,即相当于局部地增加第一遮光部511的宽度,如此,在更多地遮挡off光束的同时,还使由遮光件51构成的亮态光束与其他杂散光之间的界限保有足够的装配裕度。
71.进一步地,遮光件51还包括连接部514,连接部514沿第一方向延伸,连接部514一端与插接部51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遮光部512连接;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部512、插接部513及连接部514围合形成供亮态光束通过的过孔;遮光件51的各部位中,至少第一遮光部511、第二遮光部512以及插接部513呈连续的平片状。
7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插接部513及连接部514使得遮光件51整体构成一个环形,如此相比简单的“l”形,可以增加遮光件51的强度,从而防止遮光件51产生变形的可能性,降低遮光件51自身的制造的成本。插接部513 设置成片状则在前后方向上占用的空间比较少。优选地,为了方便遮光件51 穿过穿置槽115,遮光件51整体呈平片状。
7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投影光机,请参照图1至图4、图7、及图14,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投影光机包括壳体10、分光棱镜20以及遮光散热组件50,壳体10具有内腔111、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以及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口112和第二安装口113,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及第三方向两两垂直,所述内腔形成在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之间,所述第一安装口112和第二安装口113均与内腔111连通;
74.第二安装口113用于供dmd光调制器30安装,第一安装口112与dmd 光调制器30的光调制区域相对,第一安装口112用于供投影镜头40安装;
75.第二侧壁的内侧面111b在邻近第一安装口112处设置有插接口114;第一侧壁的外侧面设置有与插接口114相对的穿置槽115;
76.分光棱镜20位于内腔111,分光棱镜20包括初始入射面211、朝向第一安装口112的出射入射面212以及朝向第二安装口113的成像出射面222,初始入射面211与出射入射面212的交线平行于光调制区域的长边;
77.遮光件51穿过穿置槽115伸入内腔111;插接部513与插接口114插接;第一遮光部511与成像出射面222的远离初始入射面211的部位相对设置;在第一方向上,第一遮光部511的长度大于成像出射面222的长度。
78.有关本投影光机各部件、包括遮光散热组件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介绍可以参照上面的描述。由于本投影光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本实用新型的投影光机通过在平行于dmd光调制器30的光调制区域长边的方向上增大遮光件51的长度,使得遮光件51的长度大于分光棱镜20的成像出射面222的在该方向上的长度,从而遮光件51具备充分遮住off光束的空间位置与面积,从而将off光束的热量快速地传递至外部的散热件52。与此相结合地,遮光件51的内端还与设于穿置槽115对侧的插接口114相互插接,如此更易于准确地保证遮光件51的空间位置,使得遮光件51不易在惯性力或热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进而,1)由遮光件51确定的亮态光束与其他杂散光之间的界限也将保持稳定;2)遮光件51不易于相邻的部件发生干涉。综上,根据遮光件51与分光棱镜20的位置关系,以及遮光件51与壳体10的连接方式使得在搭配接收从调制区域的长边入射照明光束的dmd光调制器30时仍能本
实用新型的投影光机可以取得的散热效果较佳且对投影效果的干扰度低。
79.进一步地,请再次参照图14、图15,以及图12与图13,在一实施例中,外盖板522与内接板521的外端连接且覆盖穿置槽115;穿置槽115的边缘部对应第二定位孔设有第二定位柱115a,且对应第二通孔522a设有第二固定孔115b;第二定位柱115a与第二定位孔定位配合,第二紧固件54与第二通孔 522a及第二固定孔115b配合而将外盖板522固定至壳体10的外侧面。
80.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外盖板522一方面可以在第一方向上提供足够大的限位面积,即限制遮光件51的沿第一方向上伸入内腔111的长度,另一方面外盖板522通过覆盖穿置槽115可以对内腔111起到密封的作用,例如防止粉尘进入内腔111。而在外盖板522的外侧面设置多个翅片减少了在单一平面的安装空间,使得在保证同样散热面积或散热能力的前提下实现了结构的紧凑性。再者,由于外盖板522上设置的第二定位孔还与壳体10上的第二定位柱 115a配合,如此可以进一步地保证散热件52的安装精度,从而保证了与散热件52连接的遮光件51的安装精度。
81.进一步地,遮光散热组件50还包括密封圈55,穿置槽115的边缘部设有环绕穿置槽115的环形凹部115c,密封圈55套在内接板521及遮光件51上,密封圈55嵌置环形凹部115c并与外盖板522紧压配合。
82.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密封圈55可以提高外盖板522与壳体10之间的密封性能,换言之,提升了粉尘水汽等通过穿置槽115进入内腔111的难度。并且由于密封圈55嵌置在环形凹部115c内,相比直接铺设在壳体10平面状的外侧面上,密封圈55与壳体10的接触面积更大,并且不至于凸出壳体10的用于支撑限位外盖板522的外侧面过高,因而在外盖板522的压力作用下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密封效果,而且还可以准确地限位外盖板522,保证散热件52 的安装精度。
83.进一步地,请参照图8至图12、图18至图20,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 还包括位于第三方向上且与内腔111连通的第三安装口116;分光棱镜20穿过第三安装口116安装在内腔111;
84.第二侧壁的内侧面111b在邻近第一安装口112的部位设有第一凸台111c,插接口114的形成在第一凸台111c上,插接口114贯通第一凸台111c的朝向所述第三安装口116的一面与第一凸台111c的朝向第一侧壁的一面。
85.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区别于穿置槽115所在的方位设置第三安装口116,从而使得遮光件51的装配方向与分光棱镜20的装配方向大致垂直,如此一方面通过避免集中在同一侧设置穿置槽115及第三安装口116降低了加工难度,另一方面又相对区隔了遮光件51与分光棱镜20所需的装配空间,从而给装配带来了方便。此外,由于插接口114还贯通第一凸台111c的朝向第三安装口 116的一面,因此,在采用注塑或压铸成型壳体10时,可以沿第三方向一并拔模成型该插接口114。
86.进一步地,分光棱镜20还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214与第二端面215;第一端面214与第一侧壁相对,第一端面214与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有第一夹腔117,第二端面215与第二侧壁之间形成第二夹腔118,第一夹腔117及第二夹腔118均沿第三方向贯通至第三安装口116;第一凸台111c 位于第二夹腔118的远离第三安装口116的部位;第一侧壁的内侧面111a设有第二凸台111d,第一凸台111c位于第一夹腔117的远离第三安装口116
的部位及遮光件51的朝向所述第二安装口113的一侧;
87.投影光机还包括两个底托组件60,两个底托组件60分别位于第一夹腔117 与第二夹腔118远离第三安装口116的部位,底托组件60包括底托件61及弹性件62,底托件61包括侧连板611与竖挡板612,两底托件61的侧连板611 分别贴合并粘接固定于第一端面214与第二端面215,竖挡板612与侧连板611 的背离分光棱镜20的一面连接;
88.内腔111还包括位于第二安装口113外围的第一限位面111e;在第二夹腔 118中,弹性件62弹性抵接于第一凸台111c及竖挡板612之间以使分光棱镜 20抵靠第一限位面111e;在第一夹腔117中弹性件62弹性抵接于第二凸台 111d及竖挡板612之间以使分光棱镜20抵靠第一限位面111e。
89.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贯通至第三安装口116的第一夹腔117与第二夹腔118如此底托组件60可以第三方向安装至第一夹腔117或第二夹腔118,从而无须从壳体10的侧壁开设安装口供底托组件60安装至壳体10的内腔111;并且由于分光棱镜20的第一端面214与第二端面215对应地形成第一夹腔117 与第二夹腔118的侧壁面,如此,方便分别在粘接在第一端面214与第二端面 215的两底托件61随分光棱镜20安装至壳体10。通过弹性件62自身的压缩,为底托件61的竖挡板612提供朝向第一限位面111e的弹力,从而在第二方向使得分光棱镜20稳固地抵靠在第一限位面111e。其中,第一凸台111c既用于开设插接口114,用于为位于第二夹腔118的弹性件62提供向后的支撑面,从而使得壳体10内部的相关结构更为紧凑。
90.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91.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