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75671发布日期:2022-10-21 21:32阅读:20来源:国知局
头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头戴设备。


背景技术:

2.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及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mr)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将虚拟现实和真实世界叠加并进行互动的技术。混合现实技术通过在在现实环境中引入虚拟场景信息,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具有真实性、实时互动性以及构想性等特点。
3.在vr,ar或mr场景中,用户通常佩戴一种头戴显示设备(head mounted display,hmd),头戴显示设备由集成的图形系统、光学系统和姿态追踪系统组成,可以为设备的用户提供一种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头戴显示设备在使用时与人面部和头部直接接触,因此需要在接触位置提供支撑结构,以提升佩戴舒适性。
4.目前,常用的头戴显示设备的支撑结构采用的缓冲材料通常为泡棉或绑带,该泡棉或绑带通过自身的变形来适应用户的头面部轮廓。虽然多数情况下,该泡棉或绑带可以贴合用户的头面部轮廓,但仍然可能存在一些弊端,例如,1、佩戴状态下,泡棉或绑带与头面部的接触位置固定,长时佩戴时受力位置易出现不适;2、支撑结构体积较大,不利于产品收纳;3、贴合区域空气不流通,长时间佩戴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头戴设备,可有效提高可调节性和舒适佩戴性。
6.本技术提供一种头戴设备,包括支撑件,多层气囊机构及控制单元。支撑件包括第一表面。多层气囊机构沿气囊机构的厚度方向依次堆叠于支撑件的第一表面。控制单元连接至气囊机构,用以控制气囊机构充放气,且当气囊机构充气时,气囊机构与用户的头面部轮廓贴合。显然,本技术的头戴式支撑装置通过于其厚度方向设置多层气囊机构,通过对不同层的气囊机构充放不同压力和体积的气体,来实现气囊机构厚度方向的调节,即实现气囊厚度调节,以满足不同面部人群的需求。通过不同位置气囊厚度的调节能够实现不同位置与面部接触,且缓解长时间压迫同一位置导致的不舒适性,有效提高可调节性并提升头戴设备的使用舒适性。
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气囊机构包括多个气囊单元。多个气囊单元依次布设于支撑件的第一表面的周缘并围成一环状,或位于所述头戴设备的关键支撑位置。显然,该设计中,通过于每层气囊机构设置多个气囊单元,可有效实现对不同位置或区域的气囊单元内部气体的压力调节,即实现区域气囊压力调节。
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单元包括控制器,充放气机构及连接件。控制器通过连接件连接至一个或多个气囊单元,并通过连接件连接至充放气机构,控制器通过充放气机
构控制相应的气囊单元充放气。显然,该设计中,头戴式支撑装置可通过控制器,充气器机构及连接件有效实现区域气囊压力调节和气囊厚度调节的双重调节。
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气囊单元包括支撑气囊。控制器包括充气控制器及放气控制器。充气控制器及放气控制器均通过连接件连接至一个或多个支撑气囊。充气控制器连接至充放气机构。放气控制器还连接至大气。显然,该设计中,通过设置充气控制器及放气控制器,可有效实现对支撑气囊的充放气。
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放气机构包括气泵及储气气囊。储气气囊连接至气泵,且在气泵的控制下存储气体。储气气囊还连接至充气控制器,用以在充气控制器的控制下对相应的支撑气囊进行充气。显然,该设计中,通过设置气泵及储气气囊,可有效提供用以对支撑气囊进行充气的气体。
1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充放气机构还包括气泵控制器。气泵控制器连接至气泵。气泵控制器用以监控储气气囊内的气体,并控制气泵对储气气囊充气。显然,该设计中,通过设置气泵控制器,以对储气气囊内的气体进行监控,进而始终保持储气气囊内有足够的气体对支撑气囊进行充气。
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连接件为气管。显然,该设计中,通过将连接件设置为气管,可有效实现其与其他元件的连通。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头戴设备通过自动和/或手动方式控制相应的气囊单元充放气。显然,本技术实施例中,并不限定对气囊单元充放气的方式,其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
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头戴设备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设置于相应的气囊单元内,且与控制器连接。压力传感器用以检测不同区域的气囊单元的压力。控制器根据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控制相应气囊单元的充放气。显然,该设计中,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可有效实现对气囊单元内的气体的监控,进而自动控制相应的气囊单元充放气。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头戴设备还包括按键模块。按键模块上设置有多个按键。多个按键被设置为控制不同区域的气囊单元的充放气,多个按键的按压时间或次数被设置为控制不同区域的气囊单元的厚度。显然,该设计中,通过将头戴设备连接至对应的按键模块,以通过按键模块来有效实现手动控制相应的气囊单元充放气。
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按键模块为用以控制所述头戴设备的遥控器。显然,该设计中,按键模块可有效与所述头戴设备的遥控器进行整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头戴设备还可采用其他的手动控制方式。该手动控制方式可视头戴设备的交互方式决定。例如,手动控制方式可通过,但不局限于,手柄或手势等方式实现。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支撑件为面罩本体。显然,该设计中,通过将支撑件设置成面罩本体,由此可使得头戴设备构成智能面罩。
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支撑件为头戴设备的底座。显然,该设计中,头戴设备不局限于面罩,其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头戴设备,例如智能眼镜,智能头盔等。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头戴设备还包括显示单元。显示单元用于显示信息。显然,该设计中,通过设置显示单元,可使得头戴设备具备显示功能,进而构成头戴显示设备(hmd)。
附图说明
20.图1a为一实施例提供的面罩的示意图;
21.图1b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装置的示意图;
22.图1c为图1a中的面罩与图1b中的头戴装置设置在一起的示意图;
23.图2为图1c所示的面罩及头戴装置均佩戴至用户头部时的示意图;
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4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设置多层气囊机构时的示意图;
26.图4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设置多层气囊机构时的另一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设置有控制单元的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中控制单元与支撑气囊及充放气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的电路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设置按键模块的电路示意图。
3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32][0033][0034]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35]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6]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37]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8]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及混合现实技术(mixed reality,mr)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将虚拟现实和真实世界叠加并进行互动的技术。混合现实技术通过在在现实环境中引入虚拟场景信息,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用户之间搭起一个交互反馈的信息回路,以增强用户体验的真实感,具有真实性、实时互动性以及构想性等特点。
[0039]
在vr,ar或mr场景中,用户通常佩戴一种头戴显示设备(head mounted display,hmd),头戴显示设备由集成的图形系统、光学系统和姿态追踪系统组成,可以为设备的用户提供一种可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头戴显示设备在使用时与人面部和头部直接接触,因此需要在接触位置提供支撑结构,以提升佩戴舒适性。
[0040]
目前,请一并参阅图1a,图1b及图1c,常用的头戴设备(例如面罩100,头戴装置200)的支撑结构100a,200a采用的缓冲材料通常为泡棉或绑带,该泡棉或绑带通过自身的变形来适应用户的头面部轮廓(例如参图2)。虽然多数情况下,该泡棉或绑带可以贴合用户头面部轮廓,但仍然可能存在一些弊端,例如,1、佩戴状态下,泡棉或绑带与头面部的接触位置固定,长时佩戴时受力位置易出现不适;2、支撑结构体积较大,不利于产品收纳;3、贴合区域空气不流通,长时间佩戴舒适性较差。
[0041]
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头戴设备,通过于支撑件上设置多层气囊机构,每层气囊机构对应不同区域设置对应的气囊单元,并控制气囊单元的充放气,以使得气囊单元与用户的头面部轮廓贴合,进而有效提高可调节性和舒适佩戴性。
[0042]
具体地,请参阅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头戴设备300。头戴设备300可包括显示单元(图未示)。显示单元用以显示信息。其中,当头戴设备300佩戴至用户的头部时,用户可以看到头戴设备300的显示单元呈现的图像。如此,头戴设备300可构成头戴显示设备(hmd),例如智能眼镜,智能面罩,智能头盔等。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头戴设备300也可不设置显示单元。如此,头戴设备300构成不带显示功能的头戴设备。以下实施例中,以头戴设备300为头戴显示设备(hmd)为例加以说明。
[0043]
示例的,头戴设备300可以是增强现实(ar)设备。这样可以在用户观看现实世界场景的同时,为用户显示虚拟图像。用户还可以与虚拟图像进行交互来实现增强现实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以头戴设备300为增强现实(ar)设备为例进行介绍,但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并不限于增强现实(ar)设备,还可以是其他头戴显示设备,比如,实现虚拟现实(vr)效果的设备或实现混合现实(mr)效果的设备等。
[0044]
可以理解,如图3所示,头戴设备300至少包括支撑件31,气囊机构33及控制单元35(参图5)。当然,头戴设备300还可包括其他部件,例如电源、处理器、接口等等,在此不作赘述。
[004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头戴设备300为一面罩,其形状及轮廓与用户面部对应。支撑件31可以构成面罩本体。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撑件31大致呈环状,其中间位置形成有一开口310。当头戴设备300包括显示单元时,显示单元可对应开口310设置,如此使得当头戴设备300佩戴至用户的头部时,用户可通过开口310看到显示单元显示的内容。
[0046]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头戴设备300并不局限于面罩,支撑件31亦不局限于面罩本体。示例的,支撑件31还可以为底座(例如智能头盔底座),进而使得头戴设备300构成智能头盔等穿戴设备。以下实施例中,为了描述方便,以头戴设备300为图3所示的面罩为例加以说明。
[0047]
支撑件31包括第一表面311及第二表面312。第一表面311与第二表面312相背设置。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气囊机构33整体布设于支撑件31的第一表面311上。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气囊机构33包括多个气囊单元331(例如,图3中所示为7个)。多个气囊单元331依次布设于支撑件31的第一表面311的周缘,并围成一环状,进而使得支撑件31的第一表面311的中间部分露出。如此,当将头戴设备300佩戴至用户头部时,多个气囊单元331可围绕用户眼部设置,且与用户眼部周围的轮廓贴合,而支撑件31的中间部分不会遮挡用户视线。
[0048]
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并不对气囊机构33设置于第一表面311的方式进行限定。例如,气囊机构33可直接通过粘贴方式安装至支撑件31的第一表面311。或者,气囊机构33可通过卡扣等连接方式安装至支撑件31的第一表面311。
[0049]
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多个气囊单元331各自的形状,大小及厚度等可适应于不同的贴合区域,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气囊单元331可配置成对称设置。例如,多个气囊单元331可设置为关于人眼两侧对称设置,且在中间对应鼻梁的位置设置较小的气囊单元331,该位置的气囊单元331的厚度亦小于其他位置的气囊单元331的厚度。又例如,在对应人眼上下侧及左右两侧位置,可设置面积较大及厚度较大的气囊单元331,以大面积贴合用户面部,提高其舒适度。
[0050]
可以理解的是,请再次参阅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气囊单元331包括两个支撑气囊3311。两个支撑气囊3311沿平行第一表面311的方向设置。当然,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并不对每个气囊单元331中支撑气囊3311的数量进行具体限定,其可根据对应不同贴合位置或区域的大小进行调节。例如,每个气囊单元331中支撑气囊3311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三个,或多个。
[0051]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气囊单元331的数量及位置亦不局限于上述所述,其还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示例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气囊单元331可设置为对应头戴设备300的关键支撑位置。而对于头戴设备300的非关键支撑位置,气囊单元331可以省略或者其数量可相应的调整。
[0052]
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头戴设备300沿气囊单元331的厚度方向设置有多层气囊机构33。示例的,请一并参阅图4a,头戴设备300沿第一方向(即气囊单元331的厚度方向)设置有三层气囊机构33,三层气囊机构33中的气囊单元331可沿背离第一表面311的方向依次堆叠设置。其中,第一方向与平行第一表面311的方向(即第二方向)垂直。
[0053]
又示例的,请一并参阅图4b,头戴设备300沿第一方向设置有三层气囊机构33。三层气囊机构33中的气囊单元331可沿背离第一表面311的方向依次交替堆叠(即叠层)设置。当然,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多层气囊机构33的设置方式不局限于上述两种方式,其还可以为其他方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054]
请再参阅图4a及图4b,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仅示出头戴设备300沿其厚度方向设置三层气囊机构33。应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并不对多层气囊机构33的层数进行具体限定,例如,其还可以为一层,两层或多层。可以理解的是,为描述方便,以下实施例中,仅以头戴设备300设置一层气囊机构33(例如,请参图3)为例加以说明。
[0055]
可以理解的是,当头戴设备300设置有多层气囊机构33时,亦不对每层及不同层气囊机构33中气囊单元331的数量或气囊单元331中支撑气囊3311的数量进行限定。例如,设置于不同层的气囊机构33中气囊单元331的数量可以相同或不同。又例如,设置于同一层的气囊单元331中支撑气囊3311的数量也可以相同或不同。
[0056]
请参阅图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控制单元35包括控制器351,充放气机构352及连接件353。其中,控制器351通过连接件353连接至一个或多个支撑气囊3311,并通过连接件353连接至充放气机构352。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353为气管。
[0057]
请一并参阅图6,控制器351包括充气控制器3511及放气控制器3512。其中,充气控制器3511及放气控制器3512均通过连接件353连接至一个或多个支撑气囊3311(图中所示为一个)。放气控制器3512的另一端还连接至大气。
[005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充放气机构352包括气泵3521及储气气囊3522。其中,储气气囊3522可通过连接件353连接至气泵3521,且在气泵3521的控制下存储一定的气体并保持一定压力。储气气囊3522还可通过连接件353连接至充气控制器3511,用以在充气控制器3511的控制下对相应的支撑气囊3311进行充气。
[0059]
可以理解,下面详细介绍支撑气囊3311的充放气过程及原理。
[0060]
首先,通过气泵3521使得储气气囊3522内存储相应的气体并保持一定压力。充气控制器3511通过连接件353(例如气管)分别连接储气气囊3522和相应的支撑气囊3311。接着,充气控制器3511通过开关(例如通过打开或关闭充气阀门),以将相应的支撑气囊3311(例如,需要充气的支撑气囊3311)与储气气囊3522进行连通或断开。其中,在连通状态下,储气气囊3522内的气体流向支撑气囊3311,以对支撑气囊3311充气,且在保持一定压力时,使支撑气囊3311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在断开状态下,储气气囊3522内的气体无法流入相应的支撑气囊3311。
[0061]
可以理解,由于支撑气囊3311的另一端通过放气控制器3512与大气连接。如此,放气控制器3512通过开关(例如,通过打开或关闭放气阀门),能够将相应的支撑气囊3311(例如,需要放气的支撑气囊3311)与大气进行连通或断开。其中,在连通状态下,在外力或气压差作用下,需要放气的支撑气囊3311内的气体流出,如此不再提供有效的支撑。而在断开状态下,支撑气囊3311内存储有相应的气体,且具有一定压力,进而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
[0062]
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每个气囊单元331连接至独立的控制器351,即一个气囊单元331中的一个或多个(例如两个)支撑气囊3311对应一个控制器351。因此,每个气囊单元331可实现独立控制,进而实现不同区域的气囊单元331的充放气调节,以实现头戴
设备300形状的大范围调节,使得头戴设备300能够满足不同面部人群的需求。
[0063]
可以理解的是,当头戴设备300沿第一方向设置有多层气囊单元331时,可使得同一层的气囊单元331中的支撑气囊3311均对应一个控制器351,进而使得一个控制器351实现对同一层的气囊单元331中的支撑气囊3311的充放气控制。
[0064]
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长时间佩戴头戴设备300时,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气囊单元331的内部压力调节,可实现面部支撑位置变化,缓解长时间压迫同一位置导致的不舒适性。同时气囊单元331内气体释放时也能够使头戴设备300内部的气体流动,提升头戴设备300的使用舒适性。
[0065]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并不对控制器351与气囊单元331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限定。例如,一个控制器351可同时对应多个气囊单元331,以实现一个控制器351对多个气囊单元331的充放气控制。当一个控制器351对应多个气囊单元331时,亦不对控制器351内的开关数量进行限定。例如,控制器351可设置一个开关,如此,可通过一个开关实现同时控制多个气囊单元331,此时,多个气囊单元331彼此连通。又例如,控制器351内可设置多个开关,该开关的数量与气囊单元331的数量相同,即一个开关对应一个气囊单元331,进而可通过该多个开关实现对多个气囊单元331的独立控制。又例如,控制器351内可设置多个开关,该开关的数量小于气囊单元331的数量,如此,可通过一部分开关各自对应一个气囊单元331,另一部分开关可分别对应一个或多个气囊单元331。
[0066]
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充放气机构352还可包括气泵控制器3523。气泵控制器3523连接至气泵3521。气泵控制器3523用以监控储气气囊3522内的气体,进而根据其监控结果控制气泵3521对储气气囊3522充气,使得储气气囊3522内存储相应的气体。例如,当气泵控制器3523监控到储气气囊3522内的气体不足时,可控制气泵3521及时对储气气囊3522进行充气,进而使得储气气囊3522内始终存储有足够的气体。
[0067]
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并不对气囊单元331的具体充放气控制方式进行限定,其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在第一种场景下,头戴设备300可自动控制气囊单元331中支撑气囊3311的充放气。示例的,请参阅图7,头戴设备300还包括压力传感器37。压力传感器37可设置于相应的气囊单元331内,且与相应的控制器351连接。压力传感器37用以检测不同区域的气囊单元331内的压力,以实现实时对支撑位置进行监控,并通过分析头戴设备300在使用期间不同位置的压力分布情况,并将分析结果传送至控制器351。控制器351再根据压力传感器37检测到的压力通过充放气机构352控制相应气囊单元331内的支撑气囊3311的充放气。如此,可实现对不同位置的气囊单元331的压力进行调节,进而实现在佩戴过程中支撑位置随时间变化。
[0068]
可以理解,在上述第一种场景下,一个压力传感器37可对应一个气囊单元331及一个控制器351。因此,可实现不同区域的气囊单元331的自动调节。当气囊单元331包括两个或多个支撑气囊3311时,由于该两个或多个支撑气囊3311可共用一个控制单元35,即通过一个控制单元35来同时控制多个支撑气囊3311的充放气。因此,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两个或多个支撑气囊3311亦可共用一个压力传感器37。即压力传感器37可设置于两个或多个支撑气囊3311中的任意一个内,以检测气囊单元331中支撑气囊3311内的气体压力。
[0069]
可以理解,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当气囊单元331包括多个支撑气囊3311时,每个支撑气囊3311内也可均设置相应的压力传感器37,且分别连接至相应的控制器351。在又一实
施例中,当头戴设备300包括多层气囊机构33时,设置在同一层的气囊单元331可共用一个压力传感器37及控制器351。该种情况下,压力传感器37可设置于同一层的多个气囊单元331中的任意一个,且设置于同一层的多个气囊单元331均连接至一个控制器351。如此,可在一个控制器351的控制下,控制同一层的多个气囊单元331同时自动充放气,进而有效节省头戴设备300的空间及成本。
[0070]
又如,在第二种场景下,头戴设备300可手动控制气囊单元331中支撑气囊3311的充放气。具体地,头戴设备300还可包括控制界面(例如,显示单元的用户界面)。通过在头戴设备300的控制界面添加气囊充放气选项,可实现对相应的气囊单元331的充放气,进而实现对不同位置的支撑作用。可以理解,该手动控制方式可视头戴设备300的交互方式决定。例如,手动控制方式可通过,但不局限于,手柄,遥控器或手势等方式实现。
[0071]
示例的,请一并参阅图8,在第二种场景下,头戴设备300还包括按键模块39。按键模块39上设置有多个按键。其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按键被设置为控制不同区域的气囊单元331的充放气,多个按键的按压时间或次数被设置为控制不同区域的气囊单元331的厚度。
[0072]
可以理解,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按键模块39为用以控制头戴设备300的遥控器。如此,可通过在头戴设备300的控制界面进行设置及定义。示例的,可以设置按键模块39的其中一个按键(例如上键)为控制其中一个气囊单元331的充放气。设置按键模块39的另一个按键(例如下键)为控制另外一个气囊单元331的充放气等等。又示例的,可以设置当按压按键模块39的其中一个按键(例如上键)预设次数或预设时间时,为控制其中一个气囊单元331的充放气及其厚度(例如,充气量的多少)。
[0073]
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上述两种方式可以独立存在,也可同时存在。示例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可仅通过按键模块39来实现手动控制气囊单元331的充放气。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仅通过压力传感器37来实现自动控制气囊单元331的充放气。又或者,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可同时设置按键模块39及压力传感器37,以实现手动和/或自动控制气囊单元331的充放气。
[0074]
显然,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头戴设备300,通过在不同区域设置气囊单元331,以使得气囊单元331与用户的头面部轮廓相贴合。头戴设备300可实现对不同位置或区域的气囊单元331内部气体的压力调节,即实现区域气囊压力调节。再者,通过于其厚度方向设置多层气囊机构33,通过对不同层的气囊机构33充放不同压力和体积的气体,来实现气囊机构33厚度方向的调节,即实现气囊厚度调节。再者,头戴设备300可自动和/或手动实现区域气囊压力调节和气囊厚度调节的双重调节,以满足不同面部人群的需求。通过不同位置气囊厚度的调节能够实现不同位置与面部接触,且缓解长时间压迫同一位置导致的不舒适性,有效提升头戴设备100的使用舒适性。
[0075]
应理解,本技术的各实施方式可以任意进行组合,例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使用,以实现不同的技术效果,对此不作限定。
[0076]
以上内容,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