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38502发布日期:2023-02-03 19:32阅读:48来源:国知局
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2.现今手机的成像镜头的发展趋势不断朝向高分辨率发展,其中成像镜头所使用的透镜数目愈来愈多,使得成像镜头的镜头总长度愈来愈长、体积愈来愈大,已经无法满足手机轻薄的需求,所以需要有另一种新架构的成像镜头,才能同时满足高分辨率及小型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中成像镜头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成像镜头,其镜头总长度较短、体积较小、分辨率较高,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4.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成像镜头,主要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第一反射组件组成;其中该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其中该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光轴朝向像侧;其中该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像侧;其中该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像侧;其中该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其中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以及该第五透镜沿着该光轴从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排列;其中该第一反射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该第一反射组件设置于该第一透镜以及该第五透镜之间;其中该第一透镜的屈光力与该第三透镜的屈光力相反;其中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五透镜的屈光力相同或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5.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成像镜头,该第一透镜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三透镜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四透镜为弯月型透镜;以及该第五透镜为弯月型透镜。
6.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成像镜头,该第一透镜包括一凹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物侧以及一凸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像侧;该第二透镜更包括一凹面或一凸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物侧;该第三透镜更包括一凹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物侧;该第四透镜更包括一凹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物侧;以及该第五透镜包括一凸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物侧以及一凹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像侧。
7.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至少满足以下其中一条件:
8.1mm《f2+f4《20mm;
[0009]-30mm2《f3
×
f4《-5mm2;
[0010]
1《f2/l1t《5;
[0011]
2《ttl/sd1《10;
[0012]
0.5《f2/tc12《2.5;
[0013]
3.3《(r
11
+r
12
)/(r
11-r
12
)《5.5;
[0014]
1.5《(f1/f)+(f2/f)《4.5;
[0015]-3《f1/r
11
《-1;
[0016]
2《ttl/f《4;
[0017]
其中,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该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该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该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l1t为该第一透镜沿着该光轴的厚度,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沿着该光轴的间距,sd1为该第一透镜的光学有效直径,tc12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沿着该光轴的间距,r
11
为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
12
为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018]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成像镜头,更包括第二反射组件,该第二反射组件包括第二反射面,该第二反射组件设置于该第一反射组件以及该像侧之间。
[0019]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成像镜头,包括: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光轴朝向像侧;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像侧;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像侧;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其中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以及该第五透镜沿着该光轴从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排列;更包括第一反射组件与第二反射组件,其中该第一反射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该第一反射组件设置于该第一透镜以及该第五透镜之间;其中该第二反射组件包括第二反射面,该第二反射组件设置于该第一反射组件以及该像侧之间;其中该第一透镜的屈光力与该第三透镜的屈光力相反;其中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五透镜的屈光力相同或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五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0020]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成像镜头,该第一透镜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该第二透镜为弯月型透镜;该第三透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四透镜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以及该第五透镜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0021]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成像镜头,该第一透镜包括一凸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物侧以及一凹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像侧;该第二透镜更包括一凹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物侧;该第三透镜更包括另一凸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物侧;该第四透镜更包括另一凸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物侧;以及该第五透镜包括一凹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物侧以及一凸面沿着该光轴朝向该像侧。
[0022]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2《ttl/f《4;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沿着该光轴的间距,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0023]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成像镜头,该成像镜头至少满足以下其中一条件:
[0024]
1《ttl/l5d《4;
[0025]
0.5《f/l5d《1;
[0026]
0.7《tc12/sd1《3.8;
[0027]
2《ald/f《8;
[0028]
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沿着该光轴的间距,l5d为该第五透镜的最大光学有效直径,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tc12为该第一透镜的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沿着该光轴的间距,sd1为该第一透镜的光学有效直径,ald为该第一透镜的光学有效直径、该第二透镜的光学有效直径、该第三透镜的光学有效直径、该第四透镜的光学有效直径以及该第五透镜的光学有效直径的总合。
[0029]
实施本发明的成像镜头,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镜头总长度较短、体积较小、分辨率较高,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0030]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做详细说明。
[0031]
图1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0032]
图2a、2b、2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的场曲(field curvature)图、畸变(distortion)图、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图。
[0033]
图3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0034]
图4a、4b、4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
[0035]
图5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0036]
图6a、6b、6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
[0037]
图7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0038]
图8a、8b、8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
[0039]
图9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0040]
图10a、10b、10c是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的场曲图、畸变图、调变转换函数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镜头,主要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一反射组件组成;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光轴朝向朝向像侧;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光轴朝向像侧;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光轴朝向像侧;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其中第一反射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此第一反射组件设置于第一透镜及第五透镜之间;其中第一透镜的屈光力与第二透镜的屈光力相反;其中第二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屈光力相同或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0042]
本发明提供另一种成像镜头,主要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一反射组件及第二反射组件组成;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光轴朝向像侧;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光轴朝向像侧;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且包括一凸面沿着光轴朝向像侧;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其中第一反射组件包括第一反射面,此第一反射组件设置于第一透镜及第五透镜之间;其中第二反射组件包括第二反射面,此第二反射组件设置于第一反射组件及像侧之间;其中第一透镜的屈光力与第二透镜的屈光力相反;其中第二透镜与第五透镜的屈光力相同或第二透镜
具有正屈光力第五透镜具有负屈光力。
[0043]
请参阅底下表一、表二、表四、表五、表七、表八、表十、表十一、表十三及表十四,其中表一、表四、表七、表十及表十三分别为依据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表二、表五、表八、表十一及表十四分别为表一、表四、表七、表十及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
[0044]
图1、3、5、7、9分别为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二、三、四、五实施例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其中第一反射组件p11、p21、p31、p41、p51为棱镜由玻璃或塑料材质制成,其第一入射面s14、s24、s34、s44、s54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物侧,第一出射面s16、s26、s36、s46、s56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像侧,第一入射面s14、s24、s34、s44、s54、第一反射面s15、s25、s35、s45、s55及第一出射面s16、s26、s36、s46、s56皆为平面。反射组件可以是反射镜,当为反射镜时可以仅包含反射面。其中,藉由反射组件的配置,可避免成像镜头总长度过长,造成过度占用搭载此成像镜头的装置的有限空间,进而造成空间利用不佳,因此可达成缩减成像镜头的体积并且增加空间使用效率。
[0045]
第一透镜l11、l21、l31、l41、l51为弯月型透镜由玻璃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2、s22、s32、s42、s52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物侧,像侧面s13、s23、s33、s43、s53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像侧,物侧面s12、s22、s32、s42、s52与像侧面s13、s23、s33、s43、s53皆为非球面表面。
[0046]
第二透镜l12、l22、l32、l42、l52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7、s27、s37、s47、s57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物侧,像侧面s18、s28、s38、s48、s58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像侧,像侧面s18、s28、s38、s48、s58为凸面,物侧面s17、s27、s37、s47、s57与像侧面s18、s28、s38、s48、s58皆为非球面表面。
[0047]
第三透镜l13、l23、l33、l43、l53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9、s29、s39、s49、s59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物侧,像侧面s110、s210、s310、s410、s510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像侧,像侧面s110、s210、s310、s410、s510为凸面,物侧面s19、s29、s39、s49、s59与像侧面s110、s210、s310、s410、s510皆为非球面表面。
[0048]
第四透镜l14、l24、l34、l44、l54具有正屈光力,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11、s211、s311、s411、s511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物侧,像侧面s112、s212、s312、s412、s512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像侧,像侧面s112、s212、s312、s412、s512为凸面,物侧面s111、s211、s311、s411、s511与像侧面s112、s212、s312、s412、s512皆为非球面表面。
[0049]
第五透镜l15、l25、l35、l45、l55为弯月型透镜由塑料材质制成,其物侧面s113、s213、s313、s413、s513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物侧,像侧面s114、s214、s314、s414、s514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朝向像侧,物侧面s113、s213、s313、s413、s513与像侧面s114、s214、s314、s414、s514皆为非球面表面。
[0050]
另外,成像镜头1、2至少满足以下条件(1)~(13)其中一条件,成像镜头3、4、5至少满足以下条件(1)~(4)、(13)其中一条件:
[0051]
1《ttl/l5d《4;
ꢀꢀꢀꢀꢀꢀꢀꢀꢀꢀꢀꢀꢀꢀꢀꢀꢀꢀꢀꢀꢀꢀꢀꢀꢀꢀꢀꢀꢀꢀꢀꢀꢀꢀ
(1)
[0052]
0.5《f/l5d《1;
ꢀꢀꢀꢀꢀꢀꢀꢀꢀꢀꢀꢀꢀꢀꢀꢀꢀꢀꢀꢀꢀꢀꢀꢀꢀꢀꢀꢀꢀꢀꢀꢀꢀꢀ
(2)
[0053]
0.7《tc12/sd1《3.8;
ꢀꢀꢀꢀꢀꢀꢀꢀꢀꢀꢀꢀꢀꢀꢀꢀꢀꢀꢀꢀꢀꢀꢀꢀꢀꢀꢀꢀꢀ
(3)
[0054]
2《ald/f《8;
ꢀꢀꢀꢀꢀꢀꢀꢀꢀꢀꢀꢀꢀꢀꢀꢀꢀꢀꢀꢀꢀꢀꢀꢀꢀꢀꢀꢀꢀꢀꢀꢀꢀꢀꢀꢀ
(4)
[0055]
1mm《f2+f4《20mm;
ꢀꢀꢀꢀꢀꢀꢀꢀꢀꢀꢀꢀꢀꢀꢀꢀꢀꢀꢀꢀꢀꢀꢀꢀꢀꢀꢀꢀꢀ
(5)
[0056]-30mm2《f3
×
f4《-5mm2;
ꢀꢀꢀꢀꢀꢀꢀꢀꢀꢀꢀꢀꢀꢀꢀꢀꢀꢀꢀꢀꢀꢀꢀꢀꢀ
(6)
[0057]
1《f2/l1t《5;
ꢀꢀꢀꢀꢀꢀꢀꢀꢀꢀꢀꢀꢀꢀꢀꢀꢀꢀꢀꢀꢀꢀꢀꢀꢀꢀꢀꢀꢀꢀꢀꢀꢀꢀꢀ
(7)
[0058]
2《ttl/sd1《10;
ꢀꢀꢀꢀꢀꢀꢀꢀꢀꢀꢀꢀꢀꢀꢀꢀꢀꢀꢀꢀꢀꢀꢀꢀꢀꢀꢀꢀꢀꢀꢀꢀꢀ
(8)
[0059]
0.5《f2/tc12《2.5;
ꢀꢀꢀꢀꢀꢀꢀꢀꢀꢀꢀꢀꢀꢀꢀꢀꢀꢀꢀꢀꢀꢀꢀꢀꢀꢀꢀꢀꢀꢀ
(9)
[0060]
3.3《(r
11
+r
12
)/(r
11-r
12
)《5.5;
ꢀꢀꢀꢀꢀꢀꢀꢀꢀꢀꢀꢀꢀꢀꢀꢀꢀꢀꢀꢀ
(10)
[0061]
1.5《(f1/f)+(f2/f)《4.5;
ꢀꢀꢀꢀꢀꢀꢀꢀꢀꢀꢀꢀꢀꢀꢀꢀꢀꢀꢀꢀꢀꢀꢀꢀ
(11)
[0062]-3《f1/r
11
《-1;
ꢀꢀꢀꢀꢀꢀꢀꢀꢀꢀꢀꢀꢀꢀꢀꢀꢀꢀꢀꢀꢀꢀꢀꢀꢀꢀꢀꢀꢀꢀꢀꢀꢀꢀ
(12)
[0063]
2《ttl/f《4;
ꢀꢀꢀꢀꢀꢀꢀꢀꢀꢀꢀꢀꢀꢀꢀꢀꢀꢀꢀꢀꢀꢀꢀꢀꢀꢀꢀꢀꢀꢀꢀꢀꢀꢀꢀꢀ
(13)
[0064]
其中,ttl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1、l21、l31、l41、l51的物侧面s12、s22、s32、s42、s52分别至成像面ima1、ima2、ima3、ima4、ima5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的间距,f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成像镜头1、2、3、4、5的有效焦距,f1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1、l21、l31、l41、l51的有效焦距,f2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二透镜l12、l22、l32、l42、l52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13、l23、l33、l43、l53的有效焦距,f4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四透镜l14、l24、l34、l44、l54的有效焦距,l5d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五透镜l15、l25、l35、l45、l55的最大光学有效直径,tc12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1、l21、l31、l41、l51的像侧面s13、s23、s33、s43、s53分别至第二透镜l12、l22、l32、l42、l52的物侧面s17、s27、s37、s47、s57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的间距,sd1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1、l21、l31、l41、l51的光学有效直径,ald为第一透镜l11、l21、l31、l41、l51的光学有效直径sd1、第二透镜l12、l22、l32、l42、l52的光学有效直径sd2、第三透镜l13、l23、l33、l43、l53的光学有效直径sd3、第四透镜l14、l24、l34、l44、l54的光学有效直径sd4及第五透镜l15、l25、l35、l45、l55的光学有效直径sd5的总合,l1t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1、l21、l31、l41、l51分别沿着光轴ax1、ax2、ax3、ax4、ax5的厚度,r
11
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1、l21、l31、l41、l51的物侧面s12、s22、s32、s42、s52的曲率半径,r
12
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1、l21、l31、l41、l51的像侧面s13、s23、s33、s43、s53的曲率半径。使得成像镜头1、2、3、4、5能有效的缩小镜头总长度、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0065]
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成像镜头1包括光圈st1、第一透镜l11、第一反射组件p11、第二透镜l12、第三透镜l13、第四透镜l14、第五透镜l15及滤光片of1。光圈st1、第一透镜l11、第一反射组件p11、第二透镜l12、第三透镜l13、第四透镜l14、第五透镜l15及滤光片of1沿着光轴ax1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第一反射组件p11的第一入射面s14与第一出射面s16互相垂直。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经第一反射面s15反射改变行进方向,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1上,成像面ima1与第一出射面s16互相平行。第一实施例中反射组件以棱镜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反射组件也可以是反射镜,仅包括一反射面。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
[0066]
第一透镜l11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2为凹面,像侧面s13为凸面;第二透镜l1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17为凹面;第三透镜l13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
力,其物侧面s19为凹面;第四透镜l14为弯月型透镜,其物侧面s111为凹面;第五透镜l15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113为凸面,像侧面s114为凹面;滤光片of1其物侧面s115与像侧面s116皆为平面;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1、反射组件p11及至少满足条件(1)至条件(12)其中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1能有效的缩小镜头总长度、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0067]
表一为图1中成像镜头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
[0068]
表一
[0069][0070]
表一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
1/2
}+ah4+bh6+ch8+dh
10
+eh
12
+fh
14
+gh
16
,其中:c:曲率;h: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之垂直距离;k:圆锥系数;a~g:非球面系数。表二为表一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g为非球面系数。
[0071]
表二
[0072]
[0073][0074]
表三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相关参数值及其对应条件(1)至条件(13)的计算值,由表三可知,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皆能满足条件(1)至条件(13)的要求。
[0075]
表三
[0076]
l5d3.23mmsd11.68mmsd22.96mmsd32.99mmsd42.91mmsd53.23mmald13.77mmttl/f2.77
ꢀꢀ
ttl/l5d2.19f/l5d0.79tc12/sd11.40ald/f5.40f2+f47.87mmf3
×
f4-14.33mm2f2/l1t3.36ttl/sd14.21f2/tc121.53(r
11
+r
12
)/(r
11-r
12
)4.38(f1/f)+(f2/f)2.63f1/r
11-1.77
[0077]
另外,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由图2a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场曲介于-0.10mm至0.06mm之间。由图2b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畸变介于0%至4%之间。由图2c可看出,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28至1.0之间。显见第一实施例的成像镜头1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0078]
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3,成像镜头2包括光圈st2、第一透镜l21、第一反射组件p21、第二透镜l22、第三透镜l23、第四透镜l24、第五透镜l25及滤光片of2。光圈st2、第一透镜l21、第一反射组件p21、第二透镜l22、第三透镜l23、第四透镜l24、第五透镜l25及滤光片of2沿着光轴ax2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第一反射组件的第一入射面s24与第一出射面s26互相垂直。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经第一反射面s25反射改变行进方向,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2上,成像面ima2与第一出射面s26互相平行。第二实施例中反射组件以棱镜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反射组件也可以是反射镜,仅包括一反射面。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
[0079]
第一透镜l21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2为凹面,像侧面s23为凸面;第二透镜l22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7为凸面;第三透镜l23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29为凹面;第四透镜l24为弯月型透镜,其物侧面s211为凹面;第五透镜l25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213为凸面,像侧面s214为凹面;滤光片of2其物侧面s215与像侧面s216皆为平面;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2、反射组件p21及至少满足条件(1)至条件(13)其中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2能有效的缩小镜头总长度、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0080]
表四为图3中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
[0081]
表四
[0082][0083]
表四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表一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表五为表四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g为非球面系数。
[0084]
表五
[0085][0086]
表六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相关参数值及其对应条件(1)至条件(13)的计算值,由表六可知,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皆能满足条件(1)至条件(13)的要求。
[0087]
表六
[0088]
l5d2.79mmsd11.48mmsd22.77mmsd32.75mmsd42.56mmsd52.79mmald12.35mmttl/f2.67
ꢀꢀ
ttl/l5d2.21f/l5d0.83tc12/sd11.38ald/f5.34f2+f48.99mmf3
×
f4-14.82mm2f2/l1t2.76ttl/sd14.17f2/tc121.35(r
11
+r
12
)/(r
11-r
12
)4.81(f1/f)+(f2/f)2.42f1/r
11-1.87
[0089]
另外,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由第4a图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其场曲介于-0.06mm至0.08mm之间。由第4b图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其畸变介于0%至4%之间。由第4c图可看出,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28至1.0之间。显见第二实施例的成像镜头2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0090]
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5,成像镜头3包括光圈st3、第一透镜l31、第一反射组件p31、第二透镜l32、第三透镜l33、第四透镜l34、第五透镜l35、第二反射组件p32及滤光片of3。光圈st3、第一透镜l31、第一反射组件p31、第二透镜l32、第三透镜l33、第四透镜l34、第五透镜l35、第二反射组件p32及滤光片of3沿着光轴ax3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第一反射组件p31的第一入射面s34与第一出射面s36互相垂直。第二反射组件p32包括第二入射面s315、第二反射面s316及第二出射面s317,第二入射面s315沿着光轴ax3朝向物侧,第二出射面s317沿着光轴ax3朝向像侧,第二入射面s315与第二出射面s317互相垂直。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经第一反射面s35反射改变行进方向,再经第二反射面s316反射改变行进方向,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3上,成像面ima3与第二出射面s317互相平行。第三实施中反射组件以棱镜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反射组件也可以是反射镜,仅包括一反射面。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
[0091]
第一透镜l31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32为凸面,像侧面s33为凹面;第二透镜l3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37为凹面;第三透镜l3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39为凸面;第四透镜l34为双凸透镜透镜,其物侧面s311为凸面;第五透镜l35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313为凹面,像侧面s314为凸面;第二反射组件p32其第二入射面s315、第二反射面s316及第二出射面s317皆为平面;滤光片of3其物侧面s318与像侧面s319皆为平面;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3、第一反射组件p31、第二反射组件p32及至少满足条件(1)~(4)、(8)、(13)其中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3能有效的缩小镜头总长度、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0092]
表七为图5中成像镜头3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
[0093]
表七
[0094][0095][0096]
表七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表一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表八为表七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g为非球面系数。
[0097]
表八
[0098][0099]
表九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相关参数值及其对应条件(1)~(4)、(8)、(13)的计算值,由表九可知,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皆能满足条件(1)~(4)、(8)、(13)的要求。
[0100]
表九
[0101]
l5d2.99mmsd11.05mmsd22.10mmsd32.61mmsd42.80mmsd52.99mmald11.55mm
ꢀꢀꢀꢀ
ttl/l5d2.90f/l5d0.81tc12/sd12.11ald/f4.80ttl/f3.60ttl/sd18.25
[0102]
另外,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由图6a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其场曲介于-0.10mm至0.10mm之间。由图6b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其畸变介于0%至3%之间。由图6c可看出,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27至1.0之间。显见第三实施例的成像镜头3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0103]
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四实施例。请参阅图7,成像镜头4包括光圈st4、第一透镜l41、第一反射组件p41、第二透镜l42、第三透镜l43、第四透镜l44、第五透镜l45、第二反射组件p42及滤光片of4。光圈st4、第一透镜l41、第一反射组件p41、第二透镜l42、第三透镜l43、第四透镜l44、第五透镜l45、第二反射组件p42及滤光片of4沿着光轴ax4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第一反射组件p41的第一入射面s44与第一出射面s46互相垂直。第二反射组件p42包括第二入射面s415、第二反射面s416及第二出射面s417,第二入射面s415沿着光轴ax4朝向物侧,第二出射面s417沿着光轴ax4朝向像侧,第二入射面s415与第二出射面s417互相垂直。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经第一反射面s45反射改变行进方向,再经第二反射面s416反射改变行进方向,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4上,成像面ima4与第二出射面s417互相平行。第四实施中反射组件以棱镜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反射组件也可以是反射镜,仅包括一反射面。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
[0104]
第一透镜l41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42为凸面,像侧面s43为凹面;第二透镜l4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47为凹面;第三透镜l4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49为凸面;第四透镜l44为双凸透镜透镜,其物侧面s411为凸面;第五透镜l45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413为凹面,像侧面s414为凸面;第二反射组件p42其第二入射面s415、第二反射面s416及第二出射面s417皆为平面;滤光片of4其物侧面s418与像侧面s419皆为平面;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4、第一反射组件p41、第二反射组件p42及至少满足条件(1)~(4)、(8)、(13)其中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4能有效的缩小镜头总长度、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0105]
表十为图7中成像镜头4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
[0106]
表十
[0107][0108]
表十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表一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表十一为表十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g为非球面系数。
[0109]
表十一
[0110][0111][0112]
表十二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的相关参数值及其对应条件(1)~(4)、(8)、(13)的计算值,由表十二可知,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皆能满足条件(1)~(4)、(8)、(13)的要求。
[0113]
表十二
[0114]
l5d2.64mmsd11.01mmsd22.03mmsd32.44mmsd42.51mmsd52.64mmald10.63mm
ꢀꢀꢀꢀ
ttl/l5d3.12f/l5d0.92tc12/sd12.17ald/f4.38ttl/f3.39ttl/sd18.17
[0115]
另外,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由图8a可看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其场曲介于-0.16mm至0.12mm之间。由图8b可看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其畸变介于-2%至0.4%之间。由图8c可看出,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34至1.0之间。显见第四实施例的成像镜头4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0116]
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成像镜头的第五实施例。请参阅图9,成像镜头5包括光圈st5、第一透镜l51、第一反射组件p51、第二透镜l52、第三透镜l53、第四透镜l54、第五透镜l55、第二反射组件p52及滤光片of5。光圈st5、第一透镜l51、第一反射组件p51、第二透镜l52、第三透镜l53、第四透镜l54、第五透镜l55、第二反射组件p52及滤光片of5沿着光轴ax5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第一反射组件p51的第一入射面s54与第一出射面s56互相垂直。第二反射组件p52包括第二入射面s515、第二反射面s516及第二出射面s517,第二入射面s515沿着光轴ax5朝向物侧,第二出射面s517沿着光轴ax5朝向像侧,第二入射面s515与第二出射面s517互相垂直。成像时,来自物侧的光线经第一反射面s55反射改变行进方向,再经第二反射面s516反射改变行进方向,最后成像于成像面ima5上,成像面ima5与第二出射面s517互相平行。第四实施中反射组件以棱镜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反射组件也可以是反射镜,仅包括一反射面。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第一至九段落,其中:
[0117]
第一透镜l51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52为凸面,像侧面s53为凹面;第二透镜l52为弯月型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57为凹面;第三透镜l53为双凸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物侧面s59为凸面;第四透镜l54为双凸透镜透镜,其物侧面s511为凸面;第五透镜l55具有负屈光力,其物侧面s513为凹面,像侧面s514为凸面;第二反射组件p52其第二入射面s515、第二反射面s516及第二出射面s517皆为平面;滤光片of5其物侧面s518与像侧面s519皆为平面;利用上述透镜、光圈st5、第一反射组件p51、第二反射组件p52及至少满足条件(1)~(4)、(8)、(13)其中一条件的设计,使得成像镜头5能有效的缩小镜头总长度、有效的提升分辨率、有效的修正像差、有效的修正色差。
[0118]
表十三为图9中成像镜头5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
[0119]
表十三
[0120][0121]
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表一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表十四为表十三中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 constant)、a~g为非球面系数。
[0122]
表十四
[0123][0124]
表十五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的相关参数值及其对应条件(1)~(4)、(8)、(13)的计算值,由表十五可知,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皆能满足条件(1)~(4)、(8)、(13)的要求。
[0125]
表十五
[0126]
l5d2.98mmsd11.00mmsd22.10mmsd32.59mmsd42.77mmsd52.98mmald11.45mm
ꢀꢀꢀꢀ
ttl/l5d2.88f/l5d0.81tc12/sd12.22ald/f4.75ttl/f3.56ttl/sd18.57
[0127]
另外,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的光学性能也可达到要求。由第10a图可看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其场曲介于-0.12mm至0.08mm之间。由第10b图可看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其畸变介于0%至3%之间。由第10c图可看出,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42至1.0之间。显见第五实施例的成像镜头5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