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21819发布日期:2021-12-11 11:2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液晶显示行业的不断成熟,双屏显示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接受和使用,双屏显示结构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屏幕同向设置,另一种是两个屏幕背向设置。其中背向设置的双屏显示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屏幕、电脑显示器、车载屏幕等领域。
3.通常来讲,屏幕背向设置的双屏显示结构一般利用一个结构件组装两个显示屏,其中每个显示屏均包括了完整的显示模组,即每个显示屏都包含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这种双屏显示结构整体厚度厚,重量重,生产成本高,安装步骤复杂,所需的经济成本及人力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双屏显示结构厚度厚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所述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包括:
6.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二显示面板,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背向设置,且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背光部件;
7.所述背光部件包括背板,两个所述背光部件共用一个所述背板。
8.上述方案的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通过将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的背光部件共用一个所述背板,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两个显示面板分别设置两个背光模组,节省了一个背板部件以及一个连接两个显示模组的结构件,减少了双屏显示结构的零件,使双屏显示结构的整体厚度更小,重量变轻,同时双屏显示结构的生产成本也降低了,经济效益提高。
9.下面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光部件还包括光学膜组、导光板和发光条,所述光学膜组、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发光条由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向所述背板依次设置。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还包括控制板,所述控制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控制板分别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两侧,且两个所述控制板分别通过连接线连接设置在所述背板同侧的所述发光条。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控制板分别通过软性线路板连接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包括面板安装部和连接部,所述面板安装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台阶式的凹槽,所述光学膜组、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发光条均容纳于所述凹槽的底层,所述凹槽的上层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或所述第二显示面板容纳于所述凹槽的上层。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外部套设有保护壳,且所述保护壳与所述连接部可拆卸连接,所述保护壳包覆所述控制板。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条包括柔性电路板、间隔设置在所述柔性电路板表面的发光源。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电路板包括水平端和竖直端,所述水平端和所述竖直端均与所述背板连接。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背板的两侧分别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和所述第二显示面板相贴合的弧面或平面。
18.在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背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附图说明
19.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示的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的结构爆炸图;
22.图2为图1的侧视图;
23.图3为图1的组合状态图;
24.图4为图1中的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1的发光条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图3的仰视图。
27.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示的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的仰视图。
28.图8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所示的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的仰视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00、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10、第一显示面板;120、第二显示面板;130、背光部件;131、背板;1311、面板安装部;1312、连接部;1313、凹槽;1314、安装脚位;1315、开口;1316、通孔;132、发光条;1321、水平端;1322、竖直端;1323、连接件;133、导光板;134、光学膜组;140、软性线路板;150、控制板;160、保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2.为了解决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的问题,按照常规思路出发,容易想到一种解决方案:将双屏显示结构的两个显示器共用同一个背光组件。但这种结构对背光组件的结构和质量要求高,生产成本高;这样的改善思路,还导致了在日常使用中,一旦背光部件发生损坏,两
个显示器都将无法使用,需要后期保养和维修有较高的效率;同时任一个显示器使用时,背光部件都需要处于工作状态,这会对背光部件的使用寿命产生较大影响。以上的改善思路,虽然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问题,但其产生的弊端大于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弊端,显然不能够作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33.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发明人提出了一种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
34.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实施例展示的一种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00,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背向设置,且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背光部件130;背光部件130包括背板131,两个背光部件130共用一个背板131。
35.请参阅图4,较佳地,为了节省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00的生产及安装步骤,背板131为一体成型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31采用金属材料,成型方法为一体压铸成型。
36.需要说明的是,背光部件130是指能够供应充足的亮度和分布均匀的光源的组件,能够使得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正常显示影像。
37.需要说明的是,背板131作为两个背光部件130的共同部件,其本身还有支撑作用。也就是说,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分别连接背光部件130的其他零部件后,安装支撑于背板131的两侧。
38.上述方案的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00通过将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的背光部件130共用一个背板131,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两个显示面板分别设置两个背光模组,节省了一个背板131部件以及一个连接两个显示模组的结构件,减少了双屏显示结构的零件,使双屏显示结构的整体厚度更小,重量变轻,同时双屏显示结构的生产成本也降低了,经济效益提高。
39.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进一步地,背光部件130还包括光学膜组134、导光板133和发光条132,光学膜组134、导光板133和发光条132由第一显示面板110或第二显示面板120向背板131依次设置。也就是说,每个背光部件130均包含光学膜组134、导光板133、发光条132和背板131,而两个背光部件130的背板131为同一部件,即两个背光部件130的其他部件分别设置在背板131的两侧,且各部件镜像分布。
40.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膜组134(光学film)主要用于在光学系统中提高光学效率,减少杂光。光学膜组134包括多张光学膜。光学膜是指在基膜(pet)表面用树脂等材料制作出一些微观结构使其具有特定光学功能的材料。
41.具体来说,光学模组可以包括增光膜(bef)、扩散膜和反射膜等。具体地,反射片将未被散射的光源反射在进入光传导区,反射方式为镜面反射,以提高光的利用率;扩散膜内有很多颗粒状的物体,能够将导光板133收到的光进行扩散,使光能够向增光膜及屏幕正面方向传播,起到拓宽视角的作用;增光膜又称为棱镜片,将扩散的光在一定角度内聚光,以达到提高屏幕亮度的目的,主要作用将分散的光线集中在一定范围内射出,提高该范围内光线亮度。
42.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板133用于接收发光条132发出的光,将线光源通过底部印刷点或注塑点漫反射转化为面光源。是利用光学级的亚克力/pc板材,然后用具有极高折射率且不吸光的高科技材料,在光学级的亚克力板材底面印上导光点。利用光学级亚克力板材
吸取从光源发出来的光在光学级亚克力板材表面的停留,当光线射到各个导光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然后破坏反射条件由导光板133正面射出。通过各种疏密、大小不一的导光点,可使导光板133均匀发光。反射片的用途在于将底面露出的光反射回导光板133中,用来提高光的使用效率;同等面积发光亮度情况下,发光效率高,功耗低。
43.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33采用平板状导光板,其成型方式采用注塑成型。
44.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进一步地,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00还包括控制板150,控制板15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控制板150分别设置在背板131的两侧,且两个控制板150分别通过连接线连接设置在背板131同侧的发光条132。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板150连接外部电源和外部信号,能够控制所连接的发光条132。
45.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进一步地,两个控制板150分别通过软性线路板140连接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其中,软性线路板140介于控制板150和第一显示面板110或第二显示面板120之间,起到连接传导的作用。两个控制板150分别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互不干扰,能够实现对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的分别控制,以实现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中的显示内容可以不一致,实现显示内容的多样性。同时,一旦两个控制板150中的一个发生损坏,能够在不影响另一显示面板的条件下,对损坏的控制板150进行维修和更换。
46.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控制板150分别连接在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的下方。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背板131的两侧设置有与软性线路板140相适配的开口1315,使得在装配状态下,软性线路板140不凸出于背板131的外表面,以免影响美观。
47.请参阅图4,进一步地,背板131包括面板安装部1311和连接部1312,面板安装部1311的两侧均设置有台阶式的凹槽1313,光学膜组134、导光板133和发光条132均容纳于凹槽1313的底层,凹槽的上层与第一显示面板110或第二显示面板120容纳于凹槽1313的上层。具体来说,凹槽1313的底层尺寸小于上层尺寸。凹槽1313的底层轮廓与背光部件130中的光学膜组134、导光板133和发光条132间隙配合,而且凹槽1313的底层深度不小于光学膜组134、导光板133和发光条132装配状态的厚度。凹槽1313的上层与第一显示面板110或第二显示面板120间隙或过渡配合,而且凹槽1313的上层深度不小于第一显示面板110或第二显示面板120的厚度。
48.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313的上层深度略大于第一显示面板110或第二显示面板120,使装配状态下,第一显示面板110或第二显示面板120的高度略低于凹槽1313的侧壁,以起到对第一显示面板110或第二显示面板120的保护作用。
49.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进一步地,连接部1312外部套设有保护壳160,且保护壳160与连接部1312可拆卸连接,保护壳160包覆控制板150。保护壳160使控制板150与外界隔绝,避免在日常使用中,不慎进水、落入灰尘等异常状况对控制板150的损伤,以确保控制板150的使用寿命。
50.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壳160呈顶端开口1315的壳状结构。在装配状态下,控制板150位于连接部1312的两侧。在安装保护壳160时,需要将保护壳160由下至上套设在连接部1312的外部,在利用可拆卸的连接部件对其进行固定。
51.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壳160与连接部1312通过螺钉或螺栓螺母连接,相较于其他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仅机构简单便于更换,还有连接强度高、可靠性高的优点。但保护壳160
与连接部1312也可以通过其他可拆卸的连接部件进行连接固定,比如胶粘、销定位、键定位,或者也可以采用更改保护壳160和连接部1312的连接结构以实现可拆卸,例如卡扣结构、燕尾榫结构。
52.请参阅图4,进一步地,在面板安装部1311的边缘凸设有安装脚位1314,安装脚位1314的中心设置有通孔1316,用于将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00连接在所需安装位置。一般来说,安装脚位1314的数量为多个,且对称分布。
53.在本实施例中,安装脚位1314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面板安装部1311的底端边缘,用于将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00安装在汽车上。
54.在本实施例中,安装脚位1314与背板131一体成型,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焊接等连接手段将安装脚位1314和背板131连接为一体结构。
55.进一步地,发光条132包括柔性电路板、间隔设置在柔性电路板表面的发光源。需要说明的是,发光源朝着导光板133的方向发射光线,
56.一般来讲,发光源通过打件的方式贴装在柔性电路板的表面。打件是指smt贴片(表面组装技术),主要通过锡膏印刷、零件贴装、回流焊接等步骤,实现将发光源与柔性电路板牢固粘接在一起。
57.需要说明的是,柔性电路板(fpc)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
58.需要说明的是,发光源可以是led(发光二极管)灯,还可以是冷阴极管荧光灯(ccfl)。在本实施例中,发光源采用led灯,利用固体半导体芯片作为发光材料,在半导体中通过载流子发生复合放出过剩的能量而引起光子发射,直接发出红、黄、蓝、绿、青、橙、紫、白色的光。
59.请参阅图5,进一步地,柔性电路板包括水平端1321和竖直端1322,水平端1321和竖直端1322均与背板131连接,具体地,水平端1321和竖直端1322均通过连接件1323与背板131连接。用于将柔性电路板固定在背板131上,防止翘起。
60.在本实施例中,水平端1321和竖直端1322为一体结构,呈t型结构。水平端1321和竖直端1322均通过胶带与背板131连接,胶带呈与柔性电路板相贴合的弯折状态。
61.在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00的装配过程中,先将两侧的背光部件130中的发光条132、导光板133和光学膜组134依次安装入背板131的凹槽1313底层,其中发光条132通过连接件1323连接背板131,然后将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放入背板131的凹槽1313上层,此时,与第一显示面板110或第二显示面板120连接的控制板150位于背板131的连接部1312,最后将保护壳160套在连接部1312的外部并固定,就可以完成装配,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将两侧的背光部件130组装完成,连接显示面板,再安装至支撑结构件,本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00简化了将背光部件130安装至支撑结构件的安装步骤,从生产角度考虑,节约了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
62.请参阅图4、图6至图8,进一步地,背板131的两侧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相贴合的弧面或平面。具体来说,背板131面板安装部1311的凹槽1313上层可以设置为与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相贴合的弧面或平面,当第一显示面板110或第二显示面板120为平面屏时,背板131面板安装部1311的凹槽1313上层设置为
平面,当第一显示面板110或第二显示面板120为曲面屏时,背板131面板安装部1311的凹槽1313上层设置为弧面。
63.也就是说,背板131的两侧均可以设置为平面或弧面。详细来说,如图6所示,当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均为平面屏,背板131面板安装部1311的两侧凹槽1313均设置为平面,此时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00为平平结合。如图7所示,当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均为曲面屏,背板131面板安装部1311的两侧凹槽1313均设置为弧面,此时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00为曲曲结合。如图8所示,当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中任一个设置为平面屏,且第一显示面板110和第二显示面板120中另一个设置为曲面屏时,背板131面板安装部1311的凹槽1313一侧设置为平面,另一侧设置为弧面,此时一体化双背光显示结构100为曲平结合或平曲结合。
6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6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8.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
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