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胶带及其贴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836902发布日期:2021-12-07 23:51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胶带及其贴附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胶带及其贴附方法。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模组的周边需要粘附胶带(cell tape),该胶带具有加固lcd模组、防止电磁干扰或防止漏光等作用。然而,该类胶带由于自身材质柔软,贴附作业时只能依靠人工对位贴附,极易造成胶带贴附到偏光片(polarizer,pol)的上侧或褶皱不良,并且后续工序对此类不良的拦截率有限,导致出现产品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于lcd模组的周边粘附胶带容易贴附到pol上侧或褶皱不良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胶带及其贴附方法。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胶带,所述胶带用于贴附于设置有偏光片的液晶显示模组上,所述胶带包括:
5.胶带本体,所述胶带本体的胶面用于贴附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上,且所述胶带本体具有与所述偏光片相接处的接触边;
6.增强层,层叠于所述胶带本体的无胶面上;
7.其中,所述增强层的硬度大于所述胶带本体的硬度。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强层为离型膜。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胶带还包括:层叠于所述胶带本体的胶面上的保护层。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强层的强度大于所述胶带本体的强度。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强层的侧边与所述胶带本体的侧边齐平。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强层与所述接触边对应的第一侧边相对于所述接触边的公差为0.15mm~0mm。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强层为矩形结构,所述增强层包括与所述第一侧边连接的第二侧边,所述第二侧边的长度为l=m+h+0.5mm;
14.其中,l为所述第二侧边的长度,m为所述偏光片上与所述接触边相接触的侧边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边缘的距离,h为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厚度。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强层和所述胶带本体的厚度之和大于所述偏光片的厚度。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强层的厚度为50μm~150μm;所述胶带本体的厚度为50μm~150μm。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强层和所述胶带本体的厚度之和比所述偏光片的厚度厚20μm~50μm。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强层与所述胶带本体无胶面的剥离强度小于所述胶带本体的胶面相对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表面的剥离强度。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胶带本体的胶面方向设有凹槽。
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述胶带的贴附方法,所述贴附方法包括:
21.使所述接触边接触所述偏光片并将所述胶带本体的胶面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上表面粘结;
22.将所述胶带的剩余部分弯折使所述胶带本体的胶面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侧面粘结;
23.去除所述增强层。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上述胶带的贴附方法,所述贴附方法包括:
25.去除所述保护层;
26.使所述接触边接触所述偏光片并将所述胶带本体的胶面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上表面粘结;
27.将所述胶带的剩余部分弯折使所述胶带本体的胶面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的侧面粘结;
28.去除所述增强层。
29.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0.相对于传统的用于贴附液晶显示模组和偏光片的胶带容易贴附到pol上侧或褶皱不良本技术实施例的胶带在胶带本体的无胶面上增设增强层,且使增强层的硬度大于胶带本体的硬度。通过增设增强层能够提高胶带整体的硬度,使胶带整体具有一定的挺括性,从而便于将层叠有增强层的胶带整体贴附于液晶显示模组上,避免胶带贴附时由于自身柔软等因素产生褶皱,并且胶带整体的挺括性还能便于胶带的接触边相对于偏光片的定位,避免由于胶带过于柔软导致定位不准确从而将胶带本体贴附到偏光片的上侧,降低产品的不良率,减少返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进一步地,在胶带的贴附过程中,使接触边接触偏光片并将胶带本体的胶面与液晶显示模组的上表面粘结,将胶带的剩余部分弯折使胶带本体的胶面与液晶显示模组的侧面粘结,由于增强层的硬度大于胶带本体的硬度,弯折后的胶带本体通过胶面粘结在液晶显示模组的侧面,而增强层在其自身硬度的作用下具有一定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从而从弯折部分的胶带本体上自动脱离,从而便于将增设的增强层从胶带本体的无胶面去除,有效降低贴附作业难度。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胶带结构示意图;
33.图2示出了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胶带结构示意图;
34.图3示出了图2所示胶带本体胶面方向结构示意图;
35.图4示出了图2所示的胶带贴附过程示意图。
36.附图标记:
37.100、胶带;110、胶带本体;111、接触边;112、凹槽;120、保护层;130、增强层;131、
第一侧边;200、液晶显示模组;300、偏光片。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40.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技术:
41.液晶显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模组的周边需要粘附胶带(cell tape),该胶带具有加固lcd模组、防止电磁干扰或防止漏光等作用。然而,该类胶带一般包括胶带本体110和层叠于胶带本体110的胶面上的离型膜层,贴附胶带100时撕去离型膜层进行贴附,由于胶带本体110自身材质柔软,贴附作业时只能依靠人工对位贴附,极易造成胶带100贴附到偏光片300(polarizer,pol)的上侧或产生褶皱不良,并且后续工序对此类缺陷、不良的拦截率有限,导致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进而导致客户端投诉。
42.针对上述胶带存在的问题,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胶带100,该胶带100用于贴附于设置有偏光片300的液晶显示模组200上,包括:
43.胶带本体110,胶带本体110的胶面用于贴附于液晶显示模组200上,且胶带本体110具有与偏光片300相接处的接触边111;
44.增强层130,层叠于胶带本体110的无胶面上;
45.其中,增强层130的硬度大于所述胶带本体110的硬度。
46.本技术实施例的胶带100在胶带本体110的无胶面上增设增强层130,
47.本技术实施例的胶带100在胶带本体110的无胶面上增设增强层130,且使增强层130的硬度大于胶带本体110的硬度。通过增设增强层130能够提高胶带100整体的硬度,使胶带100整体具有一定的挺括性,从而便于将层叠有增强层130的胶带100整体贴附于液晶显示模组200上,避免胶带100贴附时由于自身柔软等因素产生褶皱,并且胶带100整体的挺括性还能便于胶带100的接触边111相对于偏光片300的定位,避免由于胶带100过于柔软导致定位不准确从而将胶带本体110贴附到偏光片300的上侧,降低产品的不良率,减少返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进一步地,在胶带100的贴附过程中,使接触边111接触偏光片并将胶带本体110的胶面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的上表面粘结,将胶带100的剩余部分弯折使胶带本体110的胶面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的侧面粘结,由于增强层130的硬度大于胶带本体110的硬度,弯折后的胶带本体110通过胶面粘结在液晶显示模组200的侧面,而增强层130在其自身硬度的作用下具有一定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从而从弯折部分的胶带本体110上自动脱离,从而便于将增设的增强层130从胶带本体110的无胶面去除,有效降低贴附作业难度。
48.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胶带100还包括:层叠于胶带本体110的胶面上的保护层120。
49.其中,保护层120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胶带本体110的胶面,防止胶面被刮伤或被污染而影响胶面的粘结性能,在贴附胶带100时撕除该保护层120后即刻进行贴附。在该实施例中,对保护层120的材料不进行限定,其硬度、强度等不做具体要求,能够满足保护胶面的目的即可。例如,可以是聚苯醚离型膜、聚四氟乙烯离型膜、聚乙烯离型膜或复合式离型膜等。
50.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增强层130的强度大于胶带本体110的强度。增强层130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胶带本体110的硬度,并进一步提高胶带本体110的强度,在避免胶带本体100在进行贴附时容易卷曲产生褶皱,不易定位被贴附于偏光片300的上侧面的同时,还能避免胶带本体110在进行贴附时由于自身强度不高发生的断裂,有效避免重工、客诉等问题。
51.进一步地,市场端青睐于窄边框机种,导致液晶显示模组200正面的有效贴附面积越来越窄,对贴附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的增强层130的材质要求是其硬度和强度大于胶带本体110的硬度和强度,其具体材质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增强层为离型膜。例如,可以是聚苯醚离型膜、聚四氟乙烯离型膜、聚乙烯离型膜或复合式离型膜等。可选地,离型膜的硬度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选择,在胶带贴附时既能够使增强层130外力的作用下弯折,又能够具有一定的作用力使其在无外力作用下时恢复。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增强层130选用的离型膜的肖氏硬度d为50~32,拉伸强度为17.0mpa以上能够满足对增强层硬度和强度的要求。
52.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例中,增强层130的侧边与胶带本体110的侧边齐平,在能够有效避免增强层130相互粘结在一起引起的胶带100拿取困难。若增强层130相对于胶带本体110过小,则不能起到增强作用;若增强层130相对于胶带本体110过大,一方面影响胶带100贴附时的对位和拿取,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胶带的成本。在该实施例中,使增强层130的侧边与胶带本体110的侧边齐平,既能避免上述问题。
53.然而,本技术通过研究发现,简单地在胶带100的无胶面增加离型膜等作为增强层130,虽然可一定程度增加胶带本体110的强度和硬度,但是在实际进行胶带100贴附时,增强层130设计的不合理不仅不会降低胶带100贴附的作业难度和作业时间,反而会给贴附作业带来额外的困难。
54.例如,若增设的增强层130外形尺寸超出胶带本体110,超出胶带本体110的增强层130容易相互粘结在一起,导致贴附人员无法方便地拿取胶带100进行贴附作业,增加贴附作业的困难。又如,若增设的增强层130与胶带本体110的外形尺寸一样,将导致贴附后无法撕离增加的增强层130,增加贴附作业工序和难度。而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胶带100,巧妙利用增强层130自身的硬度性能,在增强层130的侧边与胶带本体110的侧边齐平的同时使增强层130的硬度大于胶带本体100的硬度,即能够避免增强层130相互粘结在一起,避免胶带100的拿取困难,又能通过使胶带100贴附后弯折部分的增强层130在其自身硬度的作用下具有一定恢复原状的作用力,从而从弯折部分的胶带本体110上自动脱离,从而便于将增设的增强层130从胶带本体110的无胶面去除,有效降低贴附作业难度。
55.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增强层130与接触边111对应的第一侧边131相对于接触边的公差为0.15mm~0mm。一方面由于增强层130与接触边111对应的第一侧边131相对于接触边的公差为正公差,能够避免胶带本体110的接触边111与偏光片300之间的间隙过大导
致漏光,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另一方面由于增强层130与接触边111对应的第一侧边131相对于接触边的公差不存在负公差,即不存在接触边111的无胶面没有增强层130覆盖的情况,接触边111的硬度以及强度能够得到保证,便于利用接触边111与偏光片300接触对胶带100进行定位。
56.如上所述,本技术的胶带100无需增加额外工序和作业时间,贴附作业简单方便,在降低贴附作业的难度的同时提高贴附作业的效率以及胶带100贴附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不良率,避免客户端的客诉。此外,还可有效打开液晶显示设计人员优化胶带100的设计方案的新思路。
57.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增强层130为矩形结构,增强层130包括与第一侧边131连接的第二侧边,第二侧边的长度为l=m+h+0.5mm;其中,l为第二侧边的长度,m为偏光片300上与接触边110相接触的侧边与液晶显示模组200边缘的距离,h为液晶显示模组200的厚度。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二侧边的长度满足l=m+h+0.5mm,便于贴附作业时增强层130与胶带本体110的自动分离。
58.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增强层130和胶带本体110的厚度之和t2大于偏光片300的厚度t1。通过使增强层130和胶带本体110的厚度之和t2大于偏光片300的厚度t1,即贴附时胶带100整体厚度凸出于偏光片300,能够便于贴附时对胶带100进行对位,还能够避免贴附作业时胶带本体110粘贴于偏光片300上侧。进一步优选地,增强层130的厚度大于偏光片300的厚度,从而确保增强层130和胶带本体110的厚度之和t2大于偏光片300的厚度t1,即在进行贴附时,能够通过增强层130相对于偏光片300的厚度确定胶带是否贴附到了偏光片300的上侧,是否与偏光片之间具有缝隙等缺陷,能够及时发现贴附产生的不良并及时纠正,避免最终产品导致客户端的投诉。
59.进一步优选地,增强层130的厚度为50μm~150μm;胶带本体110的厚度为50μm~150μm。增强层130和胶带本体110的厚度之和t2比偏光片300的厚度t1厚20μm~50μm。增强层的130厚度也与增强层的硬度有关,一般增强层130的厚度越厚,增强层130的硬度越大。在本技术中可以根据成本以及弹力的具体需求确定增强层130的厚度以及其材料硬度,从而使增强层130能够在弯折后具有一定的回弹力,从胶带本体的无胶面脱离。
60.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增强层130与胶带本体110无胶面的剥离强度小于胶带本体110的胶面相对于液晶显示模组200表面的剥离强度。增强层130相对于胶带本体110的无胶面的剥离强度较小,能够更便于增强层130在自身硬度的作用下自动从胶带本体110上分离,进一步地,胶带本体110的胶面相对于液晶显示模组200表面的剥离强度较大,能够使增强层300从胶带本体110的无胶面自动分离时不会对胶带100的贴附产生不良影响。
61.作为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胶带本体110的胶面方向的结构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的结构相匹配。一般地,液晶显示模组200贴附胶带的区域表面平整,相对应地胶带本体100的胶面方向的平整即可。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液晶显示模组200贴附胶带的表面并不平整,例如液晶显示模组的侧面等位置往往会设置一些凸起的筋条、凸点、凹陷的沟槽、凹点等结构,本技术使胶带本体110的胶面方向的结构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的这些结构相匹配,从而使贴附胶带后的表面平整美观。其中,胶带本体110包括层叠的基材层和胶膜层,胶膜层所在的基材层的一侧为胶带本体110的胶面方向,基材层远离胶膜层的一侧为胶带本体110的无胶面。在该实施例中,胶带本体110的胶面方向的结构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的结构相匹配,即可
以使胶膜层的结构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的结构也匹配,也可以是同时使基材层和胶膜层的结构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的结构相匹配。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3所示,胶带本体110的胶面方向设有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结构相匹配的凹槽112,即当液晶显示模组200贴附胶带的表面具有凸起时,胶带本体110的胶面方向与凸起相应位置设有凹槽。例如,当液晶显示模组200上具有凸起的筋条结构时,胶带本体110的胶面方向的相应位置设有凹槽112结构,用于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相匹配,在去除保护层120后,将胶带本体110的胶面贴附于液晶显示模组200上时,胶带本体110的凹槽112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的凸起相匹配,从而使贴附后胶带本体110以及层叠于胶带本体110无胶面上的增强层130表面平整,从而在去除增强层130后,胶带本体110的无胶面平整、美观,并且有利于贴附胶带后的液晶显示模组200的进一步装配。
62.在其他实施例中,液晶显示模组200上开设有凹槽结构时,胶带本体110的胶面反向的相应位置设有相应的凸起结构,以与液晶显示模组200上开设的凹槽结构相匹配。
63.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的第二大方面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上述的胶带100的贴附方法,包括:
64.使接触边110接触所述偏光片300并将胶带本体110的胶面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的上表面粘结;
65.将胶带100的剩余部分弯折使胶带本体110的胶面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200的侧面粘结;
66.去除增强层130。
67.进一步优选地,当上述胶带100包括保护层120时,上述贴附方法,包括:
68.去除保护层120;
69.使接触边110接触所述偏光片300并将胶带本体110的胶面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的上表面粘结;
70.将胶带100的剩余部分弯折使胶带本体110的胶面与所述液晶显示模组200的侧面粘结;
71.去除增强层130。
72.因本技术提供的贴附方法包括了上述技术方案的胶带100,因此申请提供的贴附方法具备上述胶带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73.在将上述胶带100贴附于液晶显示模组200上时,首先将保护层120去除,在增强层130的帮助下将胶带本体110的接触边111与偏光片300接触定位并将胶带本体110的胶面粘结在液晶显示模组200的正面,将胶带100的剩余部分弯折使胶带本体110的胶面与液晶显示模组200的侧面粘结,随后增强层130在其自身硬度的作用下产生作用力从弯折部分的胶带本体110上脱离,进而方便地将增强层130从胶带本体上去除完成胶带100的贴附作业。
7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7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7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78.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7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80.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8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