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70094发布日期:2021-12-31 19:3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摄影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近些年,随着国家对于道路交通安全和汽车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环视摄像头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不断的应用于汽车辅助驾驶系统中。环视摄像头,通过将多个大广角镜头于车身的合理分布,将汽车顶部各个方向的鸟瞰画面拼接到一起,使驾驶员看清汽车四周的图像,能有效避免倒车碾压、刮蹭保险杠和轮毂等事故的发生,同时环视摄像头还能识别停车通道标识、路缘和附近车辆,大大保证了汽车的行驶安全性。
3.然而,现有的图像传感器的制作尺寸较大,限制了图像传感器的小型化发展,且制作成本高,另外,图像传感器的视场角较小,使得其摄像范围受限。
4.因此,现有的摄像头中的光学系统难以兼顾体积小型化和大视角成像。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兼顾小型化和大视角成像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6.一种光学系统,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7.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8.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9.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10.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1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且物侧面与像侧面均为非球面;
1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13.上述的光学系统中,将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设为凸面,有利于光线以大入射角度入射第一透镜,有效地增大视场角,从而使得光学系统向广角化发展;而将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的面型设置为非球面,则可使得光线平缓的射入第三透镜的同时,还能降低摄像画面出现鬼像的风险;将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设置为双凸镜片,可以有效地校正光学系统的像差;将第四透镜和第六透镜的屈折力均设置为正,可以减小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缩小了光学系统的尺寸,有利于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将低了光学系统的制作成本,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光学系统的公差灵敏度;通过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
镜的面型设置为非球面,可以增加光学系统的进光量,加大边缘照度,控制轴外畸变以及主光线角度。综上,上述系统通过各透镜的屈折力和面型之间的合理搭配,使得光学系统具有小型化、低成本、广角化等特征的同时,另外光学系统的鬼像风险和公差灵敏度低、能够校正像差、边缘照度大、且能合理地调节轴外畸变和主光线角度,以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实现光学系统高像素的特征,能够很好的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
14.同时,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设置一光阑,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5.265.00deg/mm<fov/f<290.00deg/mm;
16.其中,fov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最大视场角,f为所述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
17.上述的光学系统中,将光阑设置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以使光阑的位置靠近光学系统的中间位置设置(即实现了中置光阑),该位置设置有利于增大光学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系统具有大视场角,从而实现光学系统的广角化。而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光学系统可提供200
°
的视场角,可有效地提升摄像画面的取景面积,有利于光学系统向广角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合理配置光学系统中各透镜的屈折力组合以将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f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得光学系统在容纳更多的摄像画面的取景面积的同时,还能保证有效焦距的长度;若fov/f≤265.00deg/mm,则视场角达不到需求,使摄像画面的取景面积受限,抑制了光学系统向广角化的方向发展;若fov/f≥290.00deg/mm,则使得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太短,导致光学系统过于敏感,不利于光学系统的生产。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19.40.00deg/mm<|cra/sags12|<55.00deg/mm;
20.其中,cra为所述光学系统于最大视场处的主光线入射角,sags1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
21.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以控制第六透镜的面型,避免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过于弯曲,同时有利于减小光线射入用于接收摄影画面的图像传感器的角度,提高感光性能;若|cra/sags12|≤40.00deg/mm,则使得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矢高太大,导致视场角减小,不利于光学系统的广角化发展;|cra/sags12|≥55.00deg/mm,导致主光线入射角偏大,不利于摄像画面与图像传感器匹配。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23.rs1/sags1<7.00;
24.其中,rs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sags1为所述光学系统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
25.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和矢高的大小关系,使得第一透镜为光学系统提供负屈折力,从而使光线以大入射角度射进光学系统,扩大了光学系统的视场角范围,有利于向广角化发展,且降低了光学系统的敏感度。若rs1/sags1≥7.00,则第一透镜的屈折力过强,则光学系统的成像面成像会因第一透镜的变化而敏感,从而产生较大的像差。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27.14.00<f45/f<20.00;
28.其中,f45为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
29.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合理的控制组合透镜(即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共同构成的组合透镜)的组合焦距与光学系统的有效焦距之间的比值,有利于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并且使光学系统拥有合适的屈折力,以将光线充分收缩入光阑,从而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的像质。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31.0.85<ct45/bfl<1.15;
32.其中,ct45为所述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与所述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之和(即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共同构成的组合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bfl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亦称为后焦长度)。
33.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将上述的后焦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地确保了摄像画面与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匹配度,保证光学系统与图像传感器的匹配性;同时控制上述组合透镜的于光轴上的厚度,可有效地提升组合透镜结构的紧凑性,可使得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的减小,进一步缩小光学系统的尺寸,更好地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还有利于组合透镜成型和组装,降低了光学系统的制作成本,另外还降低了光学系统的偏心敏感度,有利于保证光学系统的成像效果。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35.sds4/ct3<0.70;
36.其中,sds4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即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ct3为所述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37.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由于透镜的最大有效半口径与透镜本身的厚度是相互影响的,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的大小,能够合理地缩短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配合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的减小,更大程度压缩了整体镜组体积,有利于减小光学系系统的光学总长,降低了出现鬼像的风险;若sds4/ct3≥0.70,不利于缩小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影响光线平稳地入射第三透镜,增加了出现鬼像的风险。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38.2.00<rs2/rs4<3.50;
39.其中,rs2为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40.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之间的比值,有利于控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弯曲程度,有利于为光学系统提供足够大的视场角,有利于光学系统的广角化发展,同时利于校正光学系统的边缘像差,抑制像散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效果。若rs2/rs4≥3.50,不利于光学系统像差的校正;若rs2/rs4≤3.50,增加了出现鬼像的风险,限制了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
4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
42.0.15<imgh*2/ttl<0.35;
43.其中,imgh为所述光学系统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则imgh*2为光学系统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ttl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44.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合理控制光学系统的像高,即可保证光学系统具有大
视场角,同时减小了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更有利于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低成本、广角化等特征的发展。
45.一种摄像模组,包括图像传感器及上述任意一项的光学系统,所述图像传感器设于所述光学系统的像侧。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有利于缩小摄像模组的尺寸,以便于摄像模组的小型化设计,从而有效地降低制作成本,而且摄像模组具有大视场角,拍摄的范围得以扩展,同时成像效果好。
4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固定件及上述的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设置于所述固定件。由于摄像模组的尺寸较小,释放了电子设备的尺寸设置的限制,为电子设备向小型化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当利用电子设备拍摄景象时,拍摄的范围广,同时成像效果好,拍摄品质可得到较好的提升。
附图说明
47.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48.图2包括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49.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0.图4包括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51.图5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2.图6包括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53.图7为本技术第四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4.图8包括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55.图9为本技术第五实施例提供的光学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0包括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
57.图1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9.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6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厚度”、“上”、“前”、“后”、“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2.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
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64.参考图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沿光轴101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光阑sto、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l6。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同轴设置,即各透镜的光轴均位于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可作为光学系统10的光轴101。光学系统10中的各透镜安装于镜筒内以装配成摄像镜头。
65.其中,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
66.第一透镜l1具有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第二透镜l2具有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第三透镜l3具有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第四透镜l4具有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第五透镜l5具有物侧面s9及像侧面s10,第六透镜l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光学系统10还具有成像面si,成像面si位于第六透镜l6的像侧,来自光学系统10物面的物体的光线经光学系统10各透镜调节后能够会聚于成像面si。一般地,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i与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重合。
6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其中,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均为弯月透镜结构,而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六透镜l6均为双凸透镜结构,第五透镜为双凹透镜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当描述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具有某种面型时,即该透镜表面于光轴101附近具有该种面型,而该透镜表面于靠近最大有效通光孔径处的区域可以拥有与之相同的面型或相反的面型。
68.通过上述透镜设计,将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设为凸面,有利于光线以大入射角度入射第一透镜l1,有效地增大视场角,从而使得光学系统10向广角化发展;而将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的面型均设置为非球面,则可使得光线平缓的射入第三透镜l3的同时,还能降低摄像画面出现鬼像的风险;将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设置为双凸镜片,可以有效地校正光学系统10的像差;将第四透镜l4和第六透镜l6的屈折力均设置为正,可以减小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缩小了光学系统10的尺寸,有利于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将低了光学系统10的制作成本,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降低光学系统10的公差灵敏度;通过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的面型设置为非球面,可以增加光学系统10的进光量,加大边缘照度,控制轴外畸变以及主光线角度。综上,上述系统通过各透镜的屈折力和面型之间的合理搭配,使得光学系统10具有小型化、低成本、广角化等特征的同时,另外光学系统10鬼像风险和公差灵敏度低、能够校正像差、边缘照度大、且能合理地调节轴外畸
变和主光线角度,以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实现光学系统10高像素的特征,能够很好的捕捉被摄物体的细节。
6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设置一光阑sto。
70.上述的光学系统10中,将光阑sto设置于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以使光阑sto的位置靠近光学系统10的中间位置设置(即实现了中置光阑sto),该位置设置有利于增大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使光学系统10具有大视场角,从而实现光学系统10的广角化。
71.且光学系统10满足条件式:
72.265.00deg/mm<fov/f<290.00deg/mm;其中,fov为光学系统10的最大视场角,f为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光学系统10可提供200
°
的视场角,可有效地提升摄像画面的取景面积,有利于光学系统10向广角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屈折力组合以将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得光学系统10在容纳更多的摄像画面的取景面积的同时,还能保证有效焦距f的长度;若fov/f≤265.00deg/mm,则视场角达不到需求,使摄像画面的取景面积受限,抑制了光学系统10向广角化的方向发展;若fov/f≥290.00deg/mm,则使得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太短,导致光学系统10过于敏感,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生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fov/f的数值具体可以为268.637deg/mm、269.732deg/mm、271.344deg/mm、276.502deg/mm、282.446deg/mm、283.246deg/mm或285.144deg/mm。
73.光学系统10还满足条件式:
74.40.00deg/mm<|cra/sags12|<55.00deg/mm;其中,cra为光学系统10于最大视场处的主光线入射角,sags12为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以控制第六透镜l6的面型,避免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过于弯曲,同时有利于减小光线射入用于接收摄影画面的电子感光芯片的角度,提高感光性能;若|cra/sags12|≤40.00deg/mm,则使得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的矢高太大,导致视场角减小,不利于光学系统10的广角化发展;|cra/sags12|≥55.00deg/mm,导致主光线入射角偏大,不利于摄像画面与电子感光芯片匹配。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cra/sags12|的数值具体可以为45.526deg/mm、47.307deg/mm、48.867deg/mm、50.221deg/mm、53.633deg/mm、53.939deg/mm或56.545deg/mm。
75.rs1/sags1<7.00;其中,rs1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光轴101处的曲率半径,sags1为光学系统10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控制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的曲率半径和矢高的大小关系,使得第一透镜l1为光学系统10提供负屈折力,从而使光线以大入射角度射进光学系统10,扩大了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范围,有利于向广角化发展,且降低了光学系统10的敏感度。若rs1/sags1≥7.00,则第一透镜l1的屈折力过强,则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i成像会因第一透镜l1的变化而敏感,从而产生较大的像差。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rs1/sags1的数值具体可以为6.102、6.210、6.270、6.338、6.365、6.403或6.484。
76.14.00<f45/f<20.00;其中,f45为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的组合焦距。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合理的控制组合透镜(即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共同构成的组合透镜)的组合焦距与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之间的比值,有利于实现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并且使光学系统10拥有合适的屈折力,以将光线充分收缩入光阑sto,从而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
10的像质。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f45/f的数值具体可以为15.608、16.042、16.738、17.433、17.853、18.684或19.275。
77.0.85<ct45/bfl<1.15;其中,ct45为第四透镜l4于光轴101上的厚度与第五透镜l5于光轴101上的厚度之和(即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共同构成的组合透镜于光轴101上的厚度),bfl为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i于光轴101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亦称为后焦长度)。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将上述的后焦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有效地确保了摄像画面与电子感光芯片之间的匹配度,保证光学系统10与电子感光芯片的匹配性;同时控制上述组合透镜的于光轴101上的厚度,可有效地提升组合透镜结构的紧凑性,可使得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的减小,进一步缩小光学系统10的尺寸,更好地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还有利于组合透镜成型和组装,降低了光学系统10的制作成本,另外还降低了光学系统10的偏心敏感度,有利于保证光学系统10的成像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ct45/bfl的数值具体可以为0.925、0.973、0.990、1.023、1.030、1.034或1.054。
78.sds4/ct3<0.70;其中,sds4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最大有效口径的一半(即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的最大有效半口径),ct3为第三透镜l3于光轴101上的厚度。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由于透镜的最大有效半口径与透镜本身的厚度是相互影响的,通过合理控制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的大小,能够合理地缩短第二透镜l2于光轴101上的厚度,,配合第三透镜l3于光轴101上的厚度的减小,更大程度压缩了整体镜组体积,减小光学系系统的光学总长,降低了出现鬼像的风险;若sds4/ct3≥0.70,不利于缩小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的最大有效半口径,影响光线平稳地入射第三透镜l3,增加了出现鬼像的风险。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sds4/ct3的数值具体可以为0.493、0.494、0.498、0.515、0.528、0.542或0.570。
79.进一步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形成的组合透镜设置为胶合透镜,即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以形成组合透镜,该设置有利于组合透镜的成型,另外,有利于光学系统10减小色差、校正球差,以提高光学系统10的分辨率,同时可以很好的调控由位于光阑sto之前的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造成的像差所带来的公差敏感度,有利于光学系统10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改善成像效果。
80.2.00<rs2/rs4<3.50;其中,rs2为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于光轴101处的曲率半径,rs4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光轴101处的曲率半径。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的曲率半径与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的曲率半径之间的比值,有利于控制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弯曲程度,有利于为光学系统10提供足够大的视场角,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广角化发展,同时利于校正光学系统10的边缘像差,抑制像散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光学系统10的成像效果。若rs2/rs4≥3.50,不利于光学系统10像差的校正;若rs2/rs4≤3.50,增加了出现鬼像的风险,限制了光学系统10的成像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rs2/rs4的数值具体可以为2.747、2.795、2.798、2.823、2.841、2.859或2.894。
81.0.15<imgh*2/ttl<0.35;其中,imgh为光学系统10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的一半,则imgh*2为光学系统10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ttl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si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当满足上述条件式时,通过合理控制光学系统10的像高,即可保证光学系统10具有大视场角,同时减小了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更有利于
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低成本、广角化等特征的发展。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imgh*2/ttl的数值具体可以为0.244、0.246、0.256、0.259、0.267、0.274或0.281。
82.应注意的是,以上各关系式条件中的有效焦距的数值参考波长均为587.6nm,有效焦距至少是指相应透镜或透镜组于近光轴处的数值。且以上各关系式条件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效果针对的是具有上述透镜设计的六片式光学系统10。在无法确保前述光学系统10的透镜设计(透镜数量、屈折力配置、面型配置等)时,将难以确保光学系统10在满足这些关系依然能够拥有相应的技术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摄像性能发生显著下降。
83.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的至少一个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当透镜的至少一侧表面(物侧面或像侧面)为非球面时,即可称该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具体地,可以将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设计为非球面。非球面的面型设置能够进一步帮助光学系统10更为有效地消除像差,改善成像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设计,使光学系统10能够在保持小型化设计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优良的光学效果。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可具有球面面型,球面面型的设计可降低透镜的制备难度,降低制备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非球面面型、且至少一个透镜具有球面面型,例如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至少一侧表面具有球面面型,而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和第六透镜l6至少一侧表面具有非球面面型,但具体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此处不加以穷举。应注意的是,附图中的各透镜厚度、表面曲率等尺寸的比例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塑料(pc,plastic),塑料材质可以为聚碳酸酯、树胶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至少一个透镜的材质为玻璃(gl,glass)。具有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降低光学系统10的生产成本,而具有玻璃材质的透镜能够耐受较高或较低的温度且具有优良的光学效果及较佳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中可设置至少两种不同材质的透镜,例如可采用玻璃透镜及塑料透镜相结合的设计,但具体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确定,此处不加以穷举。
85.以下通过更具体的实施例以对本技术的光学系统10进行说明:
86.第一实施例
87.参考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88.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89.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90.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91.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92.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93.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94.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95.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当描述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具有某种面型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光轴101附近具有该种面型。
96.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球
面,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均为玻璃;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
97.特别地,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形成的组合透镜设置为胶合透镜,即将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胶合以形成组合透镜,该设置有利于组合透镜的成型,另外,有利于光学系统10减小色差、校正球差,以提高光学系统10的分辨率,同时可以很好的调控由位于光阑sto之前的第一透镜l1至第三透镜l3造成的像差所带来的公差敏感度,有利于光学系统10保持良好的光学性能,改善成像效果。
98.该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以下表1所展现。由光学系统10的物侧至像侧的各元件依次按照表1从上至下的顺序排列,其中sto表征光阑。红外滤光片110可以为光学系统10的一部分,也可从光学系统10中去除,但当去除红外滤光片110后,光学系统110的光学总长保持不变。红外滤光片110用于滤除红外光。光学系统10还包括设置于红外滤光片110与成像面si之间的保护玻璃120,用于覆盖图像传感器以对图像传感器进行保护。
99.表1中y半径为透镜相应表面于光轴101处且沿y方向的曲率半径。透镜于“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的绝对值为该透镜于光轴101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的绝对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后一光学元件(透镜或光阑)于光轴101上的距离,其中光阑的厚度参数表示光阑面至像方相邻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101上的距离。表格中各透镜的折射率、阿贝数、焦距(有效焦距)的参考波长为587.6nm,且y半径、厚度、焦距(有效焦距)的数值单位均为毫米(mm)。另外,以下各实施例中用于关系式计算的参数数据和透镜面型结构以相应实施例中的透镜参数表格中的数据为准。
100.表1
[0101][0102]
由表1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为0.74mm,光圈数fno为2.05,最大视场角fov为200.00
°
,光学总长ttl为10.31mm,光学系统10的尺寸小且具有大视场角,拥有小型化、广角化的特性,而且像质好。当装配图像传感器后,fov也可理解为光学系统10于对应图像传感器的矩形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方向的最大视场角。
[0103]
以下表2展现了表1中相应透镜表面的非球面系数,其中k为圆锥系数,ai为非球面面型公式中与第i阶高次项相对应的系数。
[0104]
表2
[0105]
面序号s3s4s7s9s10s11s12k

5.650e+01

8.173e

018.292e+001.300e

01

2.364e+01

6.211e+006.353e+00a42.015e

031.766e

02

1.209e

01

3.425e

01

1.907e

01

1.914e

015.030e

02a6

5.381e

021.644e

011.935e+003.749e+006.729e

014.520e

01

3.277e

01a87.820e

02

9.158e

01

2.328e+01

3.362e+01

8.786e

01

9.836e

011.441e+00a10

6.122e

022.293e+001.653e+022.530e+02

1.057e+002.450e+00

3.745e+00a122.937e

02

3.058e+00

7.324e+02

1.290e+035.818e+00

5.447e+006.376e+00a14

8.880e

032.252e+002.037e+034.003e+03

9.711e+008.001e+00

6.991e+00a161.653e

03

5.858e+00

3.457e+03

2.266e+028.628e+00

6.951e+004.748e+00a18

1.732e

041.216e

013.268e+036.972e+03

4.215e+003.230e+00

1.818e+00a207.819e

065.837e

03

1.318e+03

2.771e+039.322e

01

6.157e

013.004e

01
[0106]
非球面的面型计算可参考非球面公式:
[0107]
[0108]
其中,z为透镜表面相应位置的矢高,r为透镜表面相应位置到光轴的距离,c为透镜表面于光轴101处的曲率,k为圆锥系数,ai为与第i阶高次项对应的系数。应注意的是,透镜的实际面型形状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形状,附图并非按严格按比例绘制,其与透镜的实际面型结构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0109]
在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满足以下各关系:
[0110]
fov/f=268.64deg/mm,该条件保证了光学系统10提供200
°
的视场角,可有效地提升摄像画面的取景面积,有利于光学系统10向广角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合理配置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的屈折力组合以将光学系统10的有效焦距f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得光学系统10在容纳更多的摄像画面的取景面积的同时,还能保证有效焦距f的长度。
[0111]
|cra/sags12|=51.67deg/mm,通过控制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于最大有效口径处的矢高,以控制第六透镜l6的面型,避免第六透镜l6的像侧面s12过于弯曲,同时有利于减小光线射入用于接收摄影画面的电子感光芯片的角度,提高感光性能。
[0112]
rs1/sags1=6.36,使得第一透镜l1为光学系统10提供负屈折力,从而使光线以大入射角度射进光学系统10,扩大了光学系统10的视场角范围,有利于向广角化发展,且降低了光学系统10的敏感度。
[0113]
f45/f=18.68,有利于实现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并且使光学系统10拥有合适的屈折力,以将光线充分收缩入光阑sto,从而有利于提升光学系统10的像质。
[0114]
ct45/bfl=0.93,有效地确保了摄像画面与电子感光芯片之间的匹配度,保证光学系统10与电子感光芯片的匹配性;同时控制上述组合透镜的于光轴101上的厚度,可有效地提升组合透镜结构的紧凑性,可使得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的减小,进一步缩小光学系统10的尺寸,更好地向小型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还有利于组合透镜成型和组装,降低了光学系统10的制作成本,另外还降低了光学系统10的偏心敏感度,有利于保证光学系统10的成像效果。
[0115]
sds4/ct3=0.57,有效地控制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的最大有效半口径的大小,配合第三透镜l3于光轴101上的厚度的减小,更大程度压缩了整体镜组体积,减小光学系系统的光学总长,降低了出现鬼像的风险。
[0116]
rs2/rs4=2.75,通过合理控制第一透镜l1的像侧面s2的曲率半径与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的曲率半径之间的比值,有利于控制第一透镜l1和第二透镜l2的弯曲程度,有利于为光学系统10提供足够大的视场角,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广角化发展,同时利于校正光学系统10的边缘像差,抑制像散的产生,有利于提高光学系统10的成像效果。
[0117]
imgh*2/ttl=0.28通过合理控制光学系统10的像高,即可保证光学系统10具有大视场角,同时减小了光学系统10的光学总长,更有利于光学系统10的小型化、低成本、广角化等特征的发展。
[0118]
图2包括了第一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其中像散曲线图和畸变曲线图的参考波长为587.6nm。纵向球差曲线图(longitudinal spherical aberration)展现了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纵向球差曲线图的纵坐标表示归一化的由光瞳中心至光瞳边缘的光瞳坐标(normalized pupil coordinator),横坐标表示成像面到光线与光轴交点的距离(单位为mm)。由纵向球差曲线图可知,第一实施例中的各波长光线的汇聚焦点偏离程度趋于一致,成像画面中的弥散斑
或色晕得到有效抑制。图2还包括光学系统10的像散曲线图(astigmatic field curves),其中s曲线代表587.6nm下的弧矢场曲,t曲线代表587.6nm下的子午场曲。由图中可知,光学系统的场曲较小,大部分视场的场曲被控制在0.050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得到有效抑制,且各视场下的弧矢场曲及子午场曲相差较小,各视场的像散得到较佳的控制,因此可知光学系统10的视场中心至边缘均拥有清晰的成像。另外,根据畸变曲线图可知,具有广角特性的光学系统10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内的畸变程度是不同的,畸变随着视场角的增大而增大,而在小于50
°
的角度范围内,畸变程度相对较小,而在50
°
至100
°
的角度范围内,畸变程度相对较大。
[0119]
第二实施例
[0120]
参考图3,在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0121]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122]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23]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24]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25]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26]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27]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28]
另外,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球面,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均为玻璃;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
[0129]
特别地,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相互胶合,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形成组合透镜。
[0130]
另外,第二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3和表4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31]
表3
[0132][0133][0134]
表4
[0135]
面序号s3s4s7s9s10s11s12k5.619e+00

8.064e

018.367e+001.423e

01

6.908e+01

8.965e+001.288e+00a4

1.455e

027.517e

03

1.078e

01

1.376e

01

1.706e

01

1.937e

015.065e

02a6

6.872e

038.236e

021.325e+00

3.040e+003.489e

016.464e

01

3.330e

01a82.162e

02

2.657e

01

1.344e+014.393e+011.379e+00

2.388e+001.473e+00a10

2.101e

024.484e

017.976e+01

2.448e+02

1.025e+017.431e+00

3.853e+00a121.144e

02

5.141e+00

2.986e+028.749e+022.888e+01

1.595e+018.600e+00a14

3.845e

03

5.426e

017.125e+02

8.272e+02

4.549e+012.184e+01

7.264e+00a167.921e

047.573e

01

1.059e+03

4.675e+014.179e+01

8.816e+014.943e+00a18

9.191e

05

3.987e

018.936e+021.102e+03

2.086e+018.333e+00

1.894e+00a204.602e

067.770e

02

3.261e+02

7.558e+024.362e+00

1.616e+003.127e

01
[0136]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137][0138]
由图4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各波长下的纵向球差所对应的焦点偏移较小,且各视场下的子午场曲和弧矢场
曲均被控制在0.020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同时像散也得到合理调节,畸变随着视场角的增大而增大。
[0139]
第三实施例
[0140]
参考图5,在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0141]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142]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43]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44]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45]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46]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47]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48]
另外,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球面,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均为玻璃;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
[0149]
特别地,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相互胶合,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形成组合透镜。
[0150]
另外,第三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5和表6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51]
表5
[0152][0153]
表6
[0154]
面序号s3s4s7s9s10s11s12k5.465e+01

4.801e+005.574e+005.180e+00

6.159e+01

7.575e+005.200e+00a4

1.867e

021.003e

02

1.187e

01

5.819e

02

1.342e

01

1.782e

014.895e

02a65.509e

034.558e

021.430e+00

5.730e

011.819e

015.277e

01

3.374e

01a86.049e

03

4.109e

02

1.496e+011.705e+001.497e+00

1.906e+001.472e+00a10

9.343e

03

9.922e

029.283e+017.173e+01

8.566e+006.209e+00

3.850e+00a125.852e

034.583e+00

3.678e+02

6.848e+022.156e+01

1.393e+016.600e+00a14

2.110e

03

1.085e+009.335e+022.714e+03

3.099e+011.972e+01

7.264e+00a164.547e

049.755e

01

1.475e+035.809e+025.609e+01

1.679e+015.943e+00a18

5.443e

05

4.367e

011.318e+035.879e+03

1.188e+017.855e+00

1.894e+00a202.789e

067.844e

02

5.073e+02

2.511e+032.238e+00

1.548e+003.127e

01
[0155]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156][0157]
由图6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各波长下的纵向球差所对应的焦点偏移较小,且各视场下的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在0.020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同时像散也得到合理调节,畸
变随着视场角的增大而增大。
[0158]
第四实施例
[0159]
参考图7,在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0160]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161]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62]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63]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64]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65]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66]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67]
另外,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球面,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均为玻璃;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
[0168]
特别地,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相互胶合,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形成组合透镜。
[0169]
另外,第四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7和表8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70]
表7
[0171]
[0172]
表8
[0173][0174][0175]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176][0177]
由图8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的控制,其中各波长下的纵向球差所对应的焦点偏移较小,且各视场下的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在0.040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同时像散也得到合理调节,畸变随着视场角的增大而增大。
[0178]
第五实施例
[0179]
参考图9,在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l3、光阑sto、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六透镜l6。
[0180]
光学系统10中各透镜表面的面型如下:
[0181]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82]
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4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83]
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s5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84]
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s7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85]
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0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86]
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s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187]
另外,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球面,第一透镜l1和第三透镜l3均为玻璃;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均为非球面,且第二透镜l2、第四透镜l4至第六透镜l6中各透镜的材质均为塑料。
[0188]
特别地,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s8与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s9相互胶合,第四透镜l4与第五透镜l5共同形成组合透镜。
[0189]
另外,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的各透镜参数由表9和表10给出,其中各结构和参数的定义可由第一实施例中得出,此处不加以赘述。
[0190]
表9
[0191][0192][0193]
表10
[0194]
面序号s3s4s7s9s10s11s12k4.547e+01

8.171e

016.537e+004.243e+00

2.640e+01

7.990e+008.211e+00a4

2.404e

02

4.371e

02

9.375e

02

8.943e

02

1.261e

01

1.692e

017.681e

02a62.357e

024.694e

011.024e+001.657e+002.434e

014.465e

01

6.622e

01a8

1.793e

02

1.746e+00

1.128e+01

2.096e+013.672e

01

1.618e+003.444e+00a108.810e

034.329e+007.120e+011.922e+02

1.922e+005.923e+00

1.062e+01a12

2.941e

03

8.884e+00

2.784e+02

1.073e+039.799e

01

3.448e+012.072e+01a146.710e

046.889e+006.703e+023.465e+035.899e+002.126e+01

2.547e+01a16

1.011e

04

4.201e+00

9.636e+02

6.346e+03

1.214e+01

1.808e+011.904e+01a189.162e

061.426e+007.536e+026.105e+039.260e+008.212e+00

7.889e+00a20

3.799e

07

2.062e

01

2.455e+02

2.380e+03

2.570e+00

1.537e+001.387e+00
[0195]
该实施例中的光学系统10满足如下关系:
[0196][0197]
由图10中的各像差图可知,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均得到良好
的控制,其中各波长下的纵向球差所对应的焦点偏移较小,且各视场下的子午场曲和弧矢场曲均被控制在0.045mm以内,像面弯曲程度受到较好的抑制,同时像散也得到合理调节,畸变随着视场角的增大而增大。
[0198]
以上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中,光学系统10通过相应的屈折力、物理参数、面型设计,不仅拥有广角特性,同时还能够对光学系统10的纵向球差、场曲、像散、畸变像差实现有效抑制,从而可拥有高质量成像效果。
[0199]
另外,参考图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20,摄像模组20可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光学系统10及图像传感器210,图像传感器210设置于光学系统10的像侧。图像传感器210可以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一般地,在装配时,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与图像传感器210的感光表面重叠。通过采用上述光学系统10,有利于缩小摄像模组20的尺寸,以便于摄像模组20的小型化设计,从而有效地降低制作成本,而且摄像模组20具有大视场角,拍摄的范围得以扩展,同时成像效果好,提升成像质量。
[0200]
参考图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30。电子设备30包括固定件310,摄像模组20安装于固定件310,固定件310可以为显示屏、触控显示屏、电路板、中框、后盖等部件。电子设备30可以为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电子书阅读器、车载摄像设备、监控设备、无人机、医疗设备(如内窥镜)、平板电脑、生物识别设备(如指纹识别设备或瞳孔识别设备等)、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无人机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子设备30为车载摄像设备时,摄像模组20可作为设备的车载环视镜头,固定件310用于将电子设备30安装于车辆上。由于摄像模组20的尺寸较小,释放了电子设备30的尺寸设置的限制,为电子设备向小型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当利用电子设备30拍摄景象时,使得拍摄的范围广,同时成像效果好,拍摄品质可得到较好的提升。
[0201]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202]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