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08338发布日期:2022-03-12 02:59阅读:58来源:国知局
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光学成像镜头
1.分案申请声明
2.本技术是2019年09月25日递交的发明名称为“光学成像镜头”、申请号为201910913431.x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3.本技术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尤其涉及一种包括五片透镜的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4.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产品飞速发展,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不同环境下的多场景摄像,其中,能够应用于远距离高清摄像的电子产品更受市场青睐。对电子产品摄像功能而言,光学成像镜头是决定电子产品摄像效果的关键。而长焦距镜头由于其景深小、容易实现背景虚化等特点,很适合远景拍摄。因此,为使电子产品在远距离摄像时具有好的拍摄效果,会要求拍摄设备中的光学成像镜头具有长焦特性。但是,长焦距镜头通常由于焦距过长而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容易由于温度的改变而使得成像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该光学成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imgh/f《0.3。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满足:0.2《f2/f5《1.4。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12mm《f《20mm。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以及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0.2《(r1+r5)/(f1+f3)《0.7。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满足:fov《25
°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满足:ttl/f《1.1。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满足:-0.6《r4/(r8+r9)《-0.1。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满足:1.8《ct1/ttl
×
10《2.3。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123与第四透
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45满足:-0.8《f123/f45《-0.3。
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满足:0.2《t34/bfl《0.6。
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3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1满足:0.5《sag31/sag11《1.3。
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51、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52、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41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42满足:0.2《(sag51+sag52)/(sag41+sag42)《0.9。
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枚透镜为玻璃透镜。
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枚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
20.本技术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采用多个透镜设置,包括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通过合理设置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优化设置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型,以使光学成像镜头在具有长焦特性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21.结合附图,通过以下非限制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22.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a至图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24.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a至图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26.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a至图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28.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a至图8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30.图9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0a至图10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32.图1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2a至图1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34.图1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4a至图1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36.图1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6a至图1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以及倍率色差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39.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40.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41.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物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像侧面。
42.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43.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4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45.以下对本技术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46.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例如五片具有光焦度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这五片透镜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
47.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第三
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第四透镜可具有正光焦度或负光焦度,其像侧面为凸面;以及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凹面。通过合理配置各透镜的光焦度和面型,可提高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48.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12mm《f《20mm,例如,12mm《f《16mm。设置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在12mm和20mm之间,使得光学成像镜头具有长焦特性,以利于光学成像系统远距离高清成像。
49.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imgh/f《0.3,例如,0.1《imgh/f《0.3。合理设置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的比例关系,有利于使得光学成像系统结构紧凑的同时,兼具长焦特性,以利于光学成像系统远距离高清成像。
5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5、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以及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可满足:0.2《(r1+r5)/(f1+f3)《0.7,例如,0.3《(r1+r5)/(f1+f3)《0.6。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与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和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之和的比例关系,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光学系统中的光路偏折,平衡光学系统产生的高级球差。
51.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可满足:0.2《f2/f5《1.4。合理设置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的比例关系,有利于降低第二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光学敏感度,从而易于实现批量化生产。
5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可满足:fov《25
°
,例如,20
°
《fov《25
°
。合理设置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的角度大小,有利于控制光学系统的成像范围。
53.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可满足:ttl/f《1.1,例如,0.8《ttl/f《1.1。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的比例关系,有利于光学成像系统满足长焦的特性的同时,保证光学系统的总体长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以实现镜头轻薄化。
54.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可满足:-0.6《r4/(r8+r9)《-0.1。合理设置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之和的比例关系,有利于控制光学系统边缘光线的偏转角,降低光学系统敏感度。
55.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可满足:1.8《ct1/ttl
×
10《2.3。合理设置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的比例关系,既有利于保证光学成像透镜具有良好的可加工特性,又有利于保证入射光线在第一透镜的折射角不会太大,以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
56.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f123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45可满足:-0.8《f123/f45《-0.3。合理设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以及第三透镜的组合焦距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的比例关系,有利于平衡光
学系统的轴外像差,提升系统矫正像差的能力。
57.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t34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bfl可满足:0.2《t34/bfl《0.6。设置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的比值在合理的数值范围内,有利于光学系统中透镜之间的场曲进行有效平衡,以使光学系统具有合理的场曲。
58.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31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11可满足:0.5《sag31/sag11《1.3。合理设置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的比例关系,有利于调整光学成像镜头的主光线角度、提高光学成像镜头中透镜组的相对亮度,提升像面清晰度。
59.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五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51、第五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52、第四透镜的物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41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和光轴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有效半径顶点的轴上距离sag42可满足:0.2《(sag51+sag52)/(sag41+sag42)《0.9。合理设置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矢高和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矢高之和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矢高和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矢高之和的比例关系,既有利于保证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形状、加工在较佳水平,又有利于平衡光学系统产生的球差、彗差和像散。
60.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枚透镜可为玻璃透镜。光学成像镜头中采用玻璃透镜可具有以下好处中的至少一项:玻璃的折射率分布较宽、材料的选择来源更加广泛以及玻璃的热膨胀系数较低等。同时由于玻璃的热膨胀系数较低,玻璃透镜应用于光学成像系统中可优化由于环境温度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光学系统的热稳定性。可选地,第三透镜可以是玻璃透镜。
61.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枚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相比于非球面面型,球面面型设置既可有效降低透镜的加工成本,又可降低面型感度的影响,从而提升光学系统中透镜的生产良率。可选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球面。
6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光阑。光阑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适当位置处。例如,在物侧和第一透镜之间、靠近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处设置光阑。可选地,上述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用于校正色彩偏差的滤光片和/或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63.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部分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可选用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可以是为非球面镜面。可
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可以是非球面镜面。
64.根据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具有长焦距。由于其景深小,容易实现背景虚化,因此很适合远景拍摄。同时,由于根据本技术的镜头系统中的透镜部分采用玻璃材质、部分采用塑胶材质,因此可增强光学成像镜头对环境温度的适应性和光学系统的热稳定性。
65.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包括以上描述的光学成像镜头。
66.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上描述的摄像装置。
67.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五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五片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68.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69.实施例1
70.以下参照图1至图2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71.如图1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72.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73.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074][0075]
表1
[0076]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4.44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2.69mm,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2.70mm,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21.0
°

[0077]
在实施例1中,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四透镜e4以及第五透镜e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078][0079]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s4和s7-s10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a
12
、a
14
、a
16
、a
18
和a
20

[0080]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1.9000e-04-1.4000e-05-1.3000e-051.4700e-05-7.7000e-062.5200e-06-4.9000e-075.0200e-08-2.0000e-09s21.3228e-02-4.0200e-031.5850e-032.7900e-04-1.2800e-031.1000e-03-4.6000e-049.4400e-05-7.1000e-06s37.9480e-03-1.3600e-021.4207e-02-1.3080e-028.5840e-03-3.6200e-039.0200e-04-1.2000e-046.4000e-06s43.1882e-02-2.2120e-022.0181e-02-1.8360e-021.2831e-02-5.9900e-031.7040e-03-2.6000e-041.5700e-05s7-2.1390e-02-7.4300e-03-9.5200e-031.8592e-02-1.5380e-025.1920e-038.9900e-04-1.1400e-032.3700e-04s8-6.5110e-028.1489e-02-2.6693e-014.4461e-01-4.2400e-012.4247e-01-8.2140e-021.5144e-02-1.1600e-03s9-8.3720e-021.3437e-01-3.6957e-016.0444e-01-5.7812e-013.3287e-01-1.1391e-012.1337e-02-1.6800e-03s10-3.7480e-022.7444e-02-3.7510e-024.5052e-02-3.7170e-021.9104e-02-5.8700e-039.9100e-04-7.1000e-05
[0081]
表2
[0082]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d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2a至图2d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083]
实施例2
[0084]
以下参照图3至图4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85]
如图3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0086]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0087]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4.35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2.69mm,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2.70mm,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21.2
°

[0088]
表3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
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4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
[0089][0090][0091]
表3
[0092]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3.0000e-044.0300e-05-8.6000e-054.8700e-05-1.4000e-051.8600e-064.2200e-08-3.9000e-083.1700e-09s21.2444e-02-1.4200e-03-5.8700e-037.8880e-03-4.9200e-031.6330e-03-2.5000e-04-4.2000e-073.2300e-06s32.0096e-02-1.2220e-027.0000e-057.0390e-03-6.5300e-033.0670e-03-8.2000e-041.2000e-04-7.3000e-06s43.2025e-02-1.4210e-024.8620e-032.5410e-03-5.1600e-033.7090e-03-1.4900e-033.2700e-04-3.1000e-05s7-1.9520e-02-1.0670e-023.1920e-03-4.9900e-039.3580e-03-9.6300e-035.8090e-03-1.9300e-032.7700e-04s8-6.4910e-028.9658e-02-2.6721e-014.2568e-01-3.9836e-012.2699e-01-7.7530e-021.4578e-02-1.1600e-03s9-1.0052e-011.7137e-01-4.1283e-016.3337e-01-5.8909e-013.3549e-01-1.1472e-012.1650e-02-1.7300e-03s10-4.1200e-023.5834e-02-5.2470e-026.3270e-02-5.1530e-022.6276e-02-8.0600e-031.3600e-03-9.7000e-05
[0093]
表4
[0094]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c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4d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4a至图4d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095]
实施例3
[0096]
以下参照图5至图6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097]
如图5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0098]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凹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0099]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3.50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
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2.63mm,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2.52mm,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21.0
°

[0100]
表5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6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
[0101][0102][0103]
表5
[0104]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3.9000e-041.1400e-04-2.3000e-042.3100e-04-1.4000e-045.2200e-05-1.2000e-051.4400e-06-7.5000e-08s29.3160e-03-1.3100e-033.1500e-041.7400e-04-1.1100e-031.3890e-03-7.4000e-041.7600e-04-1.5000e-05s33.5780e-03-5.2700e-036.5960e-03-9.1100e-037.8510e-03-3.8600e-031.0400e-03-1.4000e-047.7500e-06s42.2071e-02-1.2350e-021.3345e-02-1.8200e-021.7759e-02-1.0940e-024.0410e-03-8.2000e-047.0700e-05s7-3.4440e-021.0654e-02-4.0400e-025.0931e-02-2.7960e-02-6.9000e-031.8497e-02-9.5000e-031.6790e-03s8-1.2443e-013.0056e-01-6.5961e-018.9679e-01-7.7977e-014.3237e-01-1.4709e-012.7800e-02-2.2200e-03s9-1.4904e-014.1018e-01-8.7566e-011.1810e+00-1.0236e+005.6725e-01-1.9359e-013.6924e-02-3.0000e-03s10-3.8280e-024.5390e-02-7.8070e-028.9695e-02-6.7300e-023.2146e-02-9.3900e-031.5240e-03-1.1000e-04
[0105]
表6
[0106]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6d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6a至图6d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07]
实施例4
[0108]
以下参照图7至图8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图7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109]
如图7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0110]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
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0111]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3.30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2.99mm,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2.70mm,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22.9
°

[0112]
表7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8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
[0113][0114]
表7
[0115]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7.8000e-045.5100e-05-1.0000e-049.4000e-05-5.7000e-052.2000e-05-5.0000e-066.2700e-07-3.2567e-08s22.2790e-032.6330e-03-8.5000e-04-7.4000e-046.8400e-041.0600e-04-2.6000e-048.5700e-05-8.5046e-06s3-1.4090e-021.1362e-02-3.9700e-03-2.7000e-034.6020e-03-2.6800e-037.6500e-04-1.1000e-045.7710e-06s41.3747e-02-1.5000e-033.8860e-03-9.6200e-031.0794e-02-6.8600e-032.5010e-03-4.9000e-043.9665e-05s7-2.8800e-021.6207e-02-5.2540e-029.5071e-02-1.0695e-017.0830e-02-2.5080e-023.6540e-031.1650e-05s8-1.9296e-013.9520e-01-6.5644e-018.4967e-01-7.9408e-014.8722e-01-1.8208e-013.7315e-02-3.2053e-03s9-2.5242e-015.5200e-01-8.9598e-011.1428e+00-1.0597e+006.4697e-01-2.4075e-014.9126e-02-4.2010e-03s10-4.5760e-027.3470e-02-1.0720e-011.2243e-01-1.0223e-015.6491e-02-1.9090e-023.5430e-03-2.7585e-04
[0116]
表8
[0117]
图8a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8b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c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8d示出了实施例4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8a至图8d可知,实施例4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18]
实施例5
[0119]
以下参照图9至图10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图9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120]
如图9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0121]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
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0122]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3.13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2.76mm,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2.68mm,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22.9
°

[0123]
表9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0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
[0124][0125]
表9
[0126]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1.3900e-031.5300e-04-5.7000e-045.9000e-04-3.6194e-041.3600e-04-3.1000e-053.8900e-06-2.1000e-07s25.4193e-02-1.3271e-011.7255e-01-1.4127e-017.5481e-02-2.6290e-025.7570e-03-7.2000e-043.9800e-05s34.9914e-02-1.2653e-011.6338e-01-1.3116e-016.7787e-02-2.2450e-024.5600e-03-5.1000e-042.4300e-05s43.0966e-02-3.2260e-023.0205e-02-2.0980e-029.2311e-03-2.2700e-031.8900e-043.1900e-05-5.8000e-06s7-1.6430e-02-8.4000e-03-3.0040e-028.2736e-02-1.0491e-017.5475e-02-3.0830e-026.5160e-03-5.2000e-04s85.4450e-03-2.3295e-014.3709e-01-4.7152e-013.1392e-01-1.3000e-013.2327e-02-4.3700e-032.4500e-04s93.1820e-02-3.4271e-016.5385e-01-7.1413e-014.8539e-01-2.0729e-015.3754e-02-7.6600e-034.5500e-04s10-2.2310e-02-3.2080e-026.7837e-02-6.9530e-024.3263e-02-1.6840e-023.9780e-03-5.1000e-042.7000e-05
[0127]
表10
[0128]
图10a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0b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0c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0d示出了实施例5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0a至图10d可知,实施例5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29]
实施例6
[0130]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2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131]
如图11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0132]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0133]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3.23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2.89mm,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2.65mm,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22.5
°

[0134]
表11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6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
[0135][0136]
表11
[0137]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1.7000e-041.9500e-04-3.5962e-043.8000e-04-2.4000e-049.3400e-05-2.2000e-052.8100e-06-1.5000e-07s21.0976e-02-3.8900e-039.0891e-03-1.4040e-021.1781e-02-5.3000e-031.0930e-03-4.5000e-05-9.2000e-06s3-6.5200e-03-3.7300e-039.3646e-03-1.6670e-021.6337e-02-9.1700e-032.8490e-03-4.5000e-042.7900e-05s44.4983e-02-4.3360e-024.3923e-02-4.8900e-024.5607e-02-3.0090e-021.2675e-02-3.0300e-033.1100e-04s7-1.6570e-021.4297e-02-5.7964e-029.7634e-02-1.0076e-016.4113e-02-2.4420e-025.0520e-03-4.3000e-04s8-8.3430e-021.3747e-01-2.9592e-014.1771e-01-3.8203e-012.2231e-01-7.9030e-021.5582e-02-1.3000e-03s9-1.1371e-011.7595e-01-3.3566e-014.5776e-01-4.1451e-012.4169e-01-8.6680e-021.7337e-02-1.4800e-03s10-5.0090e-023.3686e-02-2.3450e-021.1235e-02-2.5800e-03-4.3000e-044.5600e-04-1.1000e-049.8900e-06
[0138]
表12
[0139]
图12a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2b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2c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2d示出了实施例6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2a至图12d可知,实施例6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40]
实施例7
[0141]
以下参照图13至图14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142]
如图13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0143]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凸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8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0144]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2.80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2.95mm,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2.61mm,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22.8
°

[0145]
表13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4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7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
[0146][0147]
表13
[0148]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1.7200e-042.2006e-04-3.7000e-044.1700e-04-2.9000e-041.2100e-04-3.1000e-054.3000e-06-2.6000e-07s24.4380e-035.6027e-03-8.5700e-031.1417e-02-9.5800e-034.6240e-03-1.1400e-038.2500e-059.5000e-06s3-1.9980e-029.2087e-03-1.5170e-022.3884e-02-2.4580e-021.5407e-02-5.7300e-031.1420e-03-9.2000e-05s45.6395e-02-7.8682e-028.6997e-02-8.0380e-025.6312e-02-2.8070e-029.2620e-03-1.8100e-031.5800e-04s7-4.5150e-024.7352e-02-1.0076e-011.3606e-01-1.1963e-016.7288e-02-2.3180e-024.3830e-03-3.4000e-04s8-1.0976e-012.2091e-01-3.6592e-013.9648e-01-2.9231e-011.4488e-01-4.5770e-028.2400e-03-6.4000e-04s9-1.2904e-013.0762e-01-4.9331e-014.9690e-01-3.3481e-011.5166e-01-4.4180e-027.4480e-03-5.5000e-04s10-8.9000e-035.9413e-02-1.1105e-011.0686e-01-6.3230e-022.3661e-02-5.4200e-036.8900e-04-3.7000e-05
[0149]
表14
[0150]
图14a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4b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4c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4d示出了实施例7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4a至图14d可知,实施例7所给出
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51]
实施例8
[0152]
以下参照图15至图16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0153]
如图15所示,光学成像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光阑sto、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滤光片e6和成像面s13。
[0154]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为凸面,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为凸面,像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为凹面,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为凹面,像侧面s10为凸面。滤光片e8具有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来自物体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2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3上。
[0155]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13.06mm,从第一透镜e1的物侧面s1至成像面s13在光轴上的距离ttl=12.90mm,成像面s13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2.65mm,以及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22.7
°

[0156]
表15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6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8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
[0157][0158]
表15
[0159][0160][0161]
表16
[0162]
图16a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
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6b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6c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6d示出了实施例8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镜头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的像高的偏差。根据图16a至图16d可知,实施例8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63]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8分别满足表17中所示的关系。
[0164]
条件式/实施例12345678imgh/f0.190.190.190.200.200.200.200.20f(mm)14.4414.3513.5013.3013.1313.2312.8013.06(r1+r5)/(f1+f3)0.380.370.360.320.490.470.570.50f2/f50.920.900.700.291.310.690.660.68fov(
°
)21.021.221.022.922.922.522.822.7ttl/f0.880.880.940.980.970.971.010.99r4/(r8+r9)-0.50-0.55-0.48-0.25-0.22-0.38-0.14-0.35ct1/ttl
×
102.002.022.071.962.232.202.082.25f123/f45-0.55-0.53-0.39-0.39-0.78-0.48-0.57-0.52t34/bfl0.500.510.300.240.340.300.260.28sag31/sag110.550.600.640.741.200.560.520.59(sag51+sag52)/(sag41+sag42)0.730.730.620.680.290.840.760.83
[0165]
表17
[0166]
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