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组、光学装置与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01876发布日期:2023-01-18 01:2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光路,且所述透镜组包含:一透镜,具有一光学部,其中所述光路通过所述光学部;以及一遮光膜层,披覆于所述透镜上且毗邻设置于所述光学部,其中所述遮光膜层具有:一远侧端;以及一近侧端,较所述远侧端靠近所述光学部,其中所述近侧端包含:两个延伸结构,分别沿远离所述远侧端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两个延伸结构在平行于所述光路的方向上不重叠;以及一凹陷结构,连接所述两个延伸结构,且沿朝向所述远侧端的方向凹陷;其中,所述两个延伸结构在最远离所述远侧端处彼此间的最短距离为δg,其满足下列条件:0.1微米≤δg≤299.5微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延伸结构与所述凹陷结构在平行于所述光路方向上的最大距离为δh,其满足下列条件:0.5微米≤δh≤249.5微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更具有一端部,所述端部沿朝向所述光路的方向内缩或沿远离所述光路的方向凸出,所述端部用以对应于一载体元件的一对应部,且所述端部用以与所述对应部相对设置,以将所述透镜容置于所述载体元件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光路的一参考平面上定义有一第一轴线以及一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光路相互垂直,且所述光学部对称于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当中至少一者;其中,所述光学部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的宽度为s1,所述光学部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为s2,其满足下列条件:0.3<s1/s2<0.9。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遮光膜层披覆于所述端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包含一光致变化层。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还包含一包覆层,其中所述包覆层将所述光致变化层与空气间隔开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的平均厚度为t,其满足下列条件:0.9微米≤t≤10微米。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的厚度自所述凹陷结构向所述两个延伸结构渐减。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为一模造玻璃透镜,所述透镜具有至少一非球面,且所述光学部通过所述至少一非球面。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更具有多个遮光区块,所述遮光区块彼此间隔设置,所述遮光区块包含一第一遮光区块以及一第二遮光区块,且所述第一遮光区块较所述第二遮光区块靠近所述光路;其中,所述第一遮光区块与所述遮光膜层的其余部分的最短距离为d1,所述第二遮光区块与所述遮光膜层的其余部分的最短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
0.15≤d2/d1≤1.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更具有一第一通光孔隙以及一第二通光孔隙,所述第一通光孔隙与所述第二通光孔隙由所述遮光膜层所环绕,且所述第一通光孔隙较所述第二通光孔隙靠近所述光路;其中,定义出一参考平面,所述参考平面垂直于所述光路,所述第一通光孔隙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ha1,所述第一通光孔隙与所述光路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最短距离为hd1,所述第二通光孔隙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ha2,所述第二通光孔隙与所述光路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最短距离为hd2,其满足下列条件:0.02≤(ha2^0.5/hd2)/(ha1^0.5/hd1)≤0.98。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更具有:一光学面,其中所述光学部通过所述光学面;以及一连接面,以一边界相接于所述光学面;其中,所述遮光膜层同时披覆于所述光学面及所述边界,且所述两个延伸结构披覆于部分的所述光学面上。14.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组。15.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装置。16.一种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光路,且所述透镜组包含:一反射元件,具有一光学部,其中所述光路通过所述光学部;以及一遮光膜层,披覆于所述反射元件上且毗邻设置于所述光学部,其中所述遮光膜层具有:一远侧端;以及一近侧端,较所述远侧端靠近所述光学部,其中所述近侧端包含:两个延伸结构,分别沿远离所述远侧端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两个延伸结构在平行于所述光路的方向上不重叠;以及一凹陷结构,连接所述两个延伸结构,且沿朝向所述远侧端的方向凹陷;其中,所述两个延伸结构在最远离所述远侧端处彼此间的最短距离为δg,其满足下列条件:0.1微米≤δg≤299.5微米。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元件具有一v形沟,所述v形沟具有两个遮光表面,所述两个遮光表面自所述光学部沿远离所述光路的方向逐渐远离,所述两个遮光表面当中至少一者披覆有所述遮光膜层,且所述两个延伸结构设置于所述v形沟靠近所述光路的一端。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的厚度自所述两个延伸结构靠近所述光路的一端向所述凹陷结构渐增。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沟更具有多个弧形突起,所述弧形突起依序排列且连接所述两个遮光表面,且所述遮光膜层披覆于所述弧形突起,以形成所述两个延伸结构及所述凹陷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包含一光致变化层。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还包含一包覆层,其中所述包覆层将所述光致变化层与空气间隔开来。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的平均厚度为t,其满足下列条件:0.9微米≤t≤10微米。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的厚度自所述凹陷结构向所述两个延伸结构渐减。24.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元件具有一非球面,且所述光学部通过所述非球面。25.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更具有多个遮光区块,所述遮光区块彼此间隔设置,所述遮光区块包含一第一遮光区块以及一第二遮光区块,且所述第一遮光区块较所述第二遮光区块靠近所述光路;其中,所述第一遮光区块与所述遮光膜层的其余部分的最短距离为d1,所述第二遮光区块与所述遮光膜层的其余部分的最短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0.15≤d2/d1≤1.5。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元件更具有一第一通光孔隙以及一第二通光孔隙,所述第一通光孔隙与所述第二通光孔隙由所述遮光膜层所环绕,且所述第一通光孔隙较所述第二通光孔隙靠近所述光路;其中,定义出一参考平面,所述参考平面垂直于所述光路,所述第一通光孔隙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ha1,所述第一通光孔隙与所述光路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最短距离为hd1,所述第二通光孔隙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ha2,所述第二通光孔隙与所述光路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最短距离为hd2,其满足下列条件:0.02≤(ha2^0.5/hd2)/(ha1^0.5/hd1)≤0.98。2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元件具有一入光面、至少一反射面以及一出光面,所述光学部沿所述光路依序通过所述入光面、所述至少一反射面与所述出光面,且所述两个延伸结构设置于所述入光面、所述至少一反射面与所述出光面其中一者。2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元件更具有:一光学面,其中所述光学部通过所述光学面;以及一连接面,以一边界相接于所述光学面;其中,所述遮光膜层同时披覆于所述光学面及所述边界,且所述两个延伸结构披覆于部分的所述光学面上。29.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镜组。3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光学装置。31.一种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光路,且所述透镜组包含:一透光元件,具有一光学部,其中所述光路通过所述光学部;以及
一遮光膜层,披覆于所述透光元件上且毗邻设置于所述光学部,其中所述遮光膜层具有:一远侧端;以及一近侧端,较所述远侧端靠近所述光学部,其中所述近侧端包含:两个延伸结构,分别沿远离所述远侧端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两个延伸结构在平行于所述光路的方向上不重叠;以及一凹陷结构,连接所述两个延伸结构,且沿朝向所述远侧端的方向凹陷;其中,所述两个延伸结构在最远离所述远侧端处彼此间的最短距离为δg,其满足下列条件:0.1微米≤δg≤299.5微米。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光路的一参考平面上定义有一第一轴线以及一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光路相互垂直,且所述光学部对称于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当中至少一者;其中,所述光学部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的宽度为s1,所述光学部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为s2,其满足下列条件:0.3<s1/s2<0.9。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元件更具有一端部,所述端部沿朝向所述光路的方向内缩或沿远离所述光路的方向凸出,所述端部用以对应于一载体元件的一对应部,且所述端部用以与所述对应部相对设置,以将所述透光元件容置于所述载体元件内。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包含一光致变化层。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还包含一包覆层,其中所述包覆层将所述光致变化层与空气间隔开来。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的平均厚度为t,其满足下列条件:0.9微米≤t≤10微米。37.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的厚度自所述凹陷结构向所述两个延伸结构渐减。38.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更具有多个遮光区块,所述遮光区块彼此间隔设置,所述遮光区块包含一第一遮光区块以及一第二遮光区块,且所述第一遮光区块较所述第二遮光区块靠近所述光路;其中,所述第一遮光区块与所述遮光膜层的其余部分的最短距离为d1,所述第二遮光区块与所述遮光膜层的其余部分的最短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0.15≤d2/d1≤1.5。39.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元件更具有一第一通光孔隙以及一第二通光孔隙,所述第一通光孔隙与所述第二通光孔隙由所述遮光膜层所环绕,且所述第一通光孔隙较所述第二通光孔隙靠近所述光路;其中,定义出一参考平面,所述参考平面垂直于所述光路,所述第一通光孔隙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ha1,所述第一通光孔隙与所述光路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最短距离
为hd1,所述第二通光孔隙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ha2,所述第二通光孔隙与所述光路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最短距离为hd2,其满足下列条件:0.02≤(ha2^0.5/hd2)/(ha1^0.5/hd1)≤0.98。40.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透镜组。4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光学装置。42.一种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光路,且所述透镜组包含:一透光元件,具有一光学部,其中所述光路通过所述光学部;以及一遮光膜层,披覆于所述透光元件上且毗邻设置于所述光学部,其中所述遮光膜层具有多个遮光区块,所述遮光区块彼此间隔设置,所述遮光区块包含一第一遮光区块以及一第二遮光区块,且所述第一遮光区块较所述第二遮光区块靠近所述光路;其中,所述第一遮光区块与所述遮光膜层的其余部分的最短距离为d1,所述第二遮光区块与所述遮光膜层的其余部分的最短距离为d2,其满足下列条件:0.15≤d2/d1≤1.5。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区块与所述第二遮光区块在平行于所述光路方向上的最大距离为δhs,其满足下列条件:0.5微米≤δhs≤249.5微米。4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光路的一参考平面上定义有一第一轴线以及一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光路相互垂直,所述光学部对称于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当中至少一者,所述透光元件更具有一端部,所述端部沿朝向所述光路的方向内缩或沿远离所述光路的方向凸出,且所述端部与所述第一轴线或所述第二轴线保持距离;其中,所述光学部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的宽度为s1,所述光学部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为s2,其满足下列条件:0.3<s1/s2<0.9。45.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元件更具有一端部,所述端部沿朝向所述光路的方向内缩或沿远离所述光路的方向凸出,所述端部用以对应于一载体元件的一对应部,且所述端部用以与所述对应部相对设置,以将所述透光元件容置于所述载体元件内。46.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包含一光致变化层。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还包含一包覆层,其中所述包覆层将所述光致变化层与空气间隔开来。48.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的平均厚度为t,其满足下列条件:0.9微米≤t≤10微米。49.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光区块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遮光区块的厚度。50.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元件具有一入光面、至少一
反射面以及一出光面,所述光学部沿所述光路依序通过所述入光面、所述至少一反射面与所述出光面,且所述遮光区块设置于所述入光面、所述至少一反射面与所述出光面其中一者。51.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透镜组。5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光学装置。53.一种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具有一光路,且所述透镜组包含:一透光元件,具有一光学部,其中所述光路通过所述光学部;以及一遮光膜层,披覆于所述透光元件上且毗邻设置于所述光学部;其中所述透光元件更具有一第一通光孔隙以及一第二通光孔隙,所述第一通光孔隙与所述第二通光孔隙由所述遮光膜层所环绕,且所述第一通光孔隙较所述第二通光孔隙靠近所述光路;其中,定义出一参考平面,所述参考平面垂直于所述光路,所述第一通光孔隙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ha1,所述第一通光孔隙与所述光路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最短距离为hd1,所述第二通光孔隙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为ha2,所述第二通光孔隙与所述光路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最短距离为hd2,其满足下列条件:0.02≤(ha2^0.5/hd2)/(ha1^0.5/hd1)≤0.98。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光孔隙与所述第二通光孔隙在平行于所述光路方向上的最大距离为δhh,其满足下列条件:0.5微米≤δhh≤249.5微米。55.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光路的一参考平面上定义有一第一轴线以及一第二轴线,所述第一轴线、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光路相互垂直,所述光学部对称于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当中至少一者,所述透光元件更具有一端部,所述端部沿朝向所述光路的方向内缩或沿远离所述光路的方向凸出,且所述端部与所述第一轴线或所述第二轴线保持距离;其中,所述光学部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的宽度为s1,所述光学部在所述第二轴线方向上的宽度为s2,其满足下列条件:0.3<s1/s2<0.9。56.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元件更具有一端部,所述端部沿朝向所述光路的方向内缩或沿远离所述光路的方向凸出,所述端部用以对应于一载体元件的一对应部,且所述端部用以与所述对应部相对设置,以将所述透光元件容置于所述载体元件内。57.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包含一光致变化层。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还包含一包覆层,其中所述包覆层将所述光致变化层与空气间隔开来。59.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膜层的平均厚度为t,其满足下列条件:0.9微米≤t≤10微米。
60.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元件具有一入光面、至少一反射面以及一出光面,所述光学部沿所述光路依序通过所述入光面、所述至少一反射面与所述出光面,且所述遮光区块设置于所述入光面、所述至少一反射面与所述出光面其中一者。61.一种光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透镜组。6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61所述的光学装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透镜组,具有一光路。透镜组包含一透镜以及一遮光膜层。透镜具有一光学部,且光路通过光学部。遮光膜层披覆于透镜上且毗邻设置于光学部。遮光膜层具有一远侧端以及一近侧端。近侧端较远侧端靠近光学部。近侧端包含两个延伸结构以及一凹陷结构。延伸结构分别沿远离远侧端的方向延伸,且延伸结构在平行于光路的方向上不重叠。凹陷结构连接延伸结构,且沿朝向远侧端的方向凹陷。本发明还公开具有上述透镜组的光学装置及具有光学装置的电子装置。电子装置。电子装置。


技术研发人员:程俊嘉 赖昱辰 周明达 林正峰 黄澄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7
技术公布日:2023/1/17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