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结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22030发布日期:2022-03-19 22:48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显示模组结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模组结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科技的发展,平面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因具有高画质、体积小、重量轻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行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电视以及车载显示装置等各种电子产品中。
3.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用户对显示器的性能及外观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显示面板的边框宽度更是越小越好,因为更窄边框的模组可以达到更优越的边框视觉效果。对于内部空间有限的车辆而言,窄边框的显示装置已经成为各车企和消费者的首选。图1为传统的显示模组9,例如为一种车载显示模组。如图1所示,传统显示模组9的侧边由钣金91和边框92的侧壁形成扣位配合。由于传统钣金91必须借由弯折以及冲压才能形成装配的结构,导致装配后的显示模组9的侧边较厚,因此边框也更宽。具体来说,传统的车载显示模组9的侧边包括钣金91的厚度t1及边框92的厚度t2两层结构所形成的材料厚度,大幅增加了边框的宽度;其次,由于传统钣金91必须借由弯折以及冲压才能形成置放光学模组的置放空间90,但钣金91弯折后会加大所需空间,不利于显示器件的空间安排。此外,由于还要留出足够的涨缩空间给光学膜材,因此导致整体边框设计需要更多的空间,进而造成边框视觉效果不突出,更不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结构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传统显示模组的边框侧壁是由两层结构构成,从而造成边框侧壁厚度增加,减少显示模组内部可用空间,不利于窄边框设计的技术问题。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用于支撑光学组件,包括支撑板及边框。所述支撑板包括支撑面、底面、连接所述支撑面及所述底面之间的干涉面及至少一第一干涉件。所述支撑面用于设置所述光学组件,所述第一干涉件设在所述干涉面上,且所述支撑面所在的水平面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干涉件的水平面高度。所述边框包括挡墙及设置于所述挡墙的至少一第一干涉部,所述挡墙邻设于所述支撑板的周围,所述第一干涉部和所述第一干涉件相互卡接,用以固定所述边框于所述支撑板。
7.可选地,所述支撑板还包括凹槽,所述凹槽由所述干涉面内凹形成,且所述第一干涉件位在所述凹槽内,并突出于所述干涉面外,其中所述边框的第一干涉部设在所述挡墙的底缘,并朝所述第一干涉件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干涉部包括卡槽及围绕所述卡槽的限位壁,所述卡槽卡扣于所述第一干涉件。
8.可选地,所述限位壁的外表面位于所述凹槽内,且所述限位壁包括导引边,其中所述导引边设在所述限位壁靠近所述干涉面的角落,且所述导引边为斜面或弧面。
9.可选地,所述支撑板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干涉件,所述第二干涉件与所述第一干涉件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挡墙的底缘正下方,所述边框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干涉部,所述第二干涉部设置于所述挡墙,并和所述第二干涉件相互卡接。
10.可选地,所述第二干涉件包括插槽,所述第二干涉部设于所述挡墙的底缘,并朝所述第二干涉件的方向延伸,其中所述插槽穿透所述支撑板的支撑面,并包括相对二干涉内壁,所述第二干涉部对应所述干涉内壁设有卡壁,所述卡壁卡合于所述干涉内壁。
11.可选地,所述插槽的底部设有延伸槽,其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干涉内壁外,其中所述卡壁对应所述延伸槽设有卡勾,用以卡扣于所述延伸槽。
12.可选地,所述显示模组结构还包括包边胶,所述边框对应所述第一干涉部的外表面设有退缩部,所述包边胶沿所述退缩部设置,并延伸至所述支撑板的底面,用以包覆所述第一干涉件及所述第一干涉部。
13.可选地,所述挡墙面向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设有悬臂,其平行于所述支撑面,且所述悬臂在水平面的正投影完全位在所述支撑面内,其中所述光学组件设在所述悬臂与所述支撑面之间。
14.可选地,所述边框的挡墙的底缘抵靠于所述支撑板的支撑面,并和所述支撑面构成容置空间,所述光学组件设在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发光器件。
1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及上述显示模组结构,其中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发光器件,用于提供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所需的光源。
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结构及显示装置。在所述显示模组结构中,通过铸铝工艺形成设在支撑板的干涉面(即侧面)的第一干涉件及位于所述第一干涉件上方的支撑面,使所述支撑板不需借由弯折即可形成用于和边框的第一干涉部卡扣的第一干涉件,其中所述支撑面直接邻接所述边框,有效解决传统显示模组的边框侧壁是由两层结构构成,造成边框侧壁厚度增加,不利于窄边框设计,从而减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问题。此外,本技术通过所述支撑板的第一干涉件及所述边框的第一干涉部的卡扣接合,可以保证所述支撑板及所述边框的组装稳固,不会脱落,进而形成兼具窄边框及稳固组配的显示模组结构及显示装置,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创新应用能力,更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传统显示模组结构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的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的示意图。
20.图3为图2的显示模组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2.图5为图4的显示模组结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在附图中,为了清晰理解和便于描述,夸大了一些层和区域的厚度。即附图中示出的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
[002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结构,用来支撑及容置光学组件,并装配有显示器件。所述显示器件可为液晶显示面板或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其可具有触控功能。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为一种边框结构,用于液晶显示面板,并可装设有光学组件,形成一种背光模组,用以提供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所需的光源。
[0026]
请参阅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的一种显示模组结构10的示意图。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显示模组结构的相对两侧为对称结构,因此图2仅以显示模组结构的一侧作为示例。如图2所示,所述显示模组结构10包括支撑板1及边框2,其中所述支撑板1的材料为铝或铝合金,且为一种铸铝件,其具有重量轻,容易铸造出所需构型的优点,但本技术并不以铸铝件为限,其他具有相同性质的材料亦可适用支撑板。所述支撑板1包括支撑面11、底面12、连接所述支撑面11及所述底面12之间的干涉面13及至少一第一干涉件14。具体地,所述干涉面13即为所述支撑板1的侧表面,且所述干涉面13的顶边连接于所述支撑面11的一侧边,所述干涉面13的底边连接于所述底面12的一侧边。
[0027]
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板1还包括凹槽130,其由所述干涉面13内凹形成。所述第一干涉件14设在所述干涉面13上,并位在所述凹槽130中,其中所述第一干涉件14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具体地,所述第一干涉件14与所述支撑板1通过铸模工艺一体成型,使所述第一干涉件14横向突出于所述干涉面13。所述第一干涉件14包括导引面141及抵止面142,其中所述导引面141内缩形成倾斜状,以利卡接的进行。此外,所述第一干涉件14的轮廓不超出所述干涉面13,使所述支撑板1由侧向观看为平整的侧面,提升视觉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面11所在的水平面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干涉件14的水平面高度,亦即,所述支撑面11位在所述第一干涉件14的导引面141的上方。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支撑板1的侧边不需要经过弯折形成卡扣结构,因此,所述支撑面11直接连接于所述干涉面13,并在支撑面11上设置所述光学组件3。
[0028]
如图2所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3包括发光器件30及依序设置在所述支撑面11上的反射膜31、导光板32、扩散片33、增亮膜34及反射式偏光增亮膜35,且所述导光板32靠近所述边框2的侧面亦可设置另一反射膜。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30可为发光二极管。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器件30为侧入式光源,但亦可为直下式光源,本技术并不限制发光器件的类型。
[0029]
续请参阅图2,所述边框2具有薄型构型,可为塑料所制;亦即,所述边框2为一种胶框。所述边框2包括挡墙21、挡墙21的底缘22及设置于所述挡墙21的至少一第一干涉部24。所述挡墙21围绕所述支撑板1的周围设置,使所述支撑板1可以固定于所述边框2框设的空间内。所述第一干涉部24对应所述第一干涉件14设置,并一体形成于所述挡墙21的底缘22,且朝所述第一干涉件14的方向延伸。请参阅图3,图3为图2的显示模组结构10的立体分解示
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干涉部24具有片状构型,并包括卡槽241及围绕所述卡槽241的限位壁242,其中所述限位壁242具有u形构型,所述限位壁242相对两端缘之间的宽度等于或小于所述凹槽130的宽度,使所述卡槽241可适配于所述凹槽130。具体地,所述限位壁242包括导引边243,其中所述导引边243设在所述限位壁242靠近所述凹槽130表面的角落,且所述导引边为斜面或弧面,以利卡接的进行。
[0030]
续请参阅图3,本技术所述支撑板1及所述边框2组装时,所述第一干涉部24的导引边243接触所述第一干涉件14的导引面141,借由所述导引面141的导引顺畅的向下移动,从而使所述卡槽241卡扣于所述第一干涉件14(如图2所示);此时,所述第一干涉件14的抵止面142抵扣于所述卡槽241下方的限位壁242,且所述第一干涉件14被所述限位壁242所包围,从而完成所述第一干涉件14与所述第一干涉部24的卡接。此外,由侧向观看卡接后的第一干涉件14及第一干涉部24,所述限位壁242的外表面位于所述凹槽130内,使所述显示模组结构10具有平整的侧面,有效提升视觉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所述支撑板1及所述边框2组装后,所述挡墙21的底缘22抵靠于所述支撑板1的支撑面11,并和所述支撑面11构成容置空间110(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光学组件3设在所述容置空间110内。
[0031]
如图2所示,本技术通过铸铝工艺形成在所述支撑板1的干涉面13(即侧面)的第一干涉件14及位于所述第一干涉件14上方的支撑面11,使所述支撑板1不需借由弯折即可形成用于和所述边框2的第一干涉部24卡扣的第一干涉件14,使所述支撑面11直接邻接所述边框2,从而解决传统显示模组的边框侧壁是由两层结构构成,从而造成边框侧壁厚度增加,不利于窄边框设计的问题。此外,通过所述第一干涉件14的抵止面142抵扣所述第一干涉部24的卡槽241下方的限位壁242,可以实现所述边框2在纵向上的限位;通过所述第一干涉部24的u型限位壁242围绕所述第一干涉件14的设置,以及所述限位壁242位在所述支撑板1的凹槽130内,可以实现边框2在横向上的限位。据此,本技术可以保证所述支撑板1及所述边框2的组装稳固,不会脱落,从而形成兼具窄边框及稳固组配的显示模组结构10。
[0032]
续请参阅图2,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显示模组结构10还包括包边胶120,其可为胶带。所述边框2对应所述第一干涉部24的外表面设有退缩部211,所述包边胶120沿所述退缩部211设置,并延伸至所述支撑板1的底面12,用以包覆所述第一干涉件14及所述第一干涉部24,并防止漏光和进尘。由于所述退缩部211的设置,所述包边胶120黏贴后并不会影响所述边框2侧面的平整性,不会造成凹凸不平的侧面,从而提升视觉效果。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包边胶120亦可沿着整个边框2的挡墙21的外表面黏贴,可达到更佳的防止漏光和进尘效果。
[0033]
续请参阅图3。所述支撑板1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干涉件15,其与所述第一干涉件14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挡墙21的底缘22正下方。所述边框2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干涉部25,其设置于所述挡墙21,并朝所述第二干涉件15的方向延伸。具体地,所述第二干涉部25具有片体状及朝内渐缩的二卡壁251,使所述第二干涉部25形成倒梯形构型。所述第二干涉件15对应所述第二干涉部25设置,并包括插槽151。所述插槽151面向所述挡墙21的底缘22,且穿透所述支撑板1的支撑面11,并包括相对二干涉内壁152。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干涉部25可插设于所述第二干涉件15,其中所述卡壁251卡合于所述干涉内壁152,通过紧配合方式强化所述支撑板1及所述边框2的结合,且可进一步提供所述边框2的横向限位,从而提升所述显示模组结构10的支撑强度。
[0034]
请参阅图4及图5。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模组结构1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图4的显示模组结构10的立体组合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插槽151的底部还设有延伸槽153,其两端分别延伸出所述干涉内壁152外,且所述卡壁251对应所述延伸槽153设有卡勾252,用以卡扣于所述延伸槽153。特别说明的是,所述二卡壁251之间具有间隙250。由于所述卡壁251在插设于所述插槽151的过程中,因为所述二干涉内壁152分别内缩造成所述插槽151的宽度减小,所述卡壁251在抵靠所述干涉内壁152后会朝所述插槽151内部挤压,此时,所述间隙250用于提供所述干涉内壁152因挤压所需的内缩空间(如图5所示)。
[0035]
如上所述,通过图5所示的第二干涉件15与所述第二干涉部25卡接,本技术可进一步保证所述支撑板1及所述边框2的组装稳固,更可起到有效防止所述边框2外扩的作用。
[0036]
请参阅图6,其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0,包括液晶显示面板4及上述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结构10。在此实施例中,所述挡墙21面向所述光学组件3的一侧设有悬臂23,用于支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4,且所述光学组件3设在所述悬臂23与所述支撑面11之间。特别说明的是,所述悬臂23平行于所述支撑面11,由于本技术的支撑板1在侧壁不需要弯折,因此,所述悬臂23在水平面的正投影完全位在所述支撑面11内,从而可增加置放光学组件的空间。具体地,所述悬臂23远离所述支撑板1的一侧设有泡绵101,其可缓冲所述液晶显示面板4受到外力产生的冲击。在此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4的结构与一般液晶显示面板相同;具体地,所述液晶显示面板4由下往上依序包括下偏光片41、阵列基板42、彩膜基板43及上偏光片44。此外,所述上偏光片44上设有光学胶102,用于黏着透明盖板5。本技术的光学组件3是用于提供所述液晶显示面板4所需的光源。特别说明的是,由于本技术的支撑面11所在的水平面高度高于所述第一干涉件14的水平面高度,使所述光学组件3更靠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4,因此,所述发光器件30发出的光源更接近所述液晶显示面板4,从而增加显示亮度,并可提升显示效果。
[0037]
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结构及显示装置。在所述显示模组结构中,通过铸铝工艺形成设在支撑板的干涉面(即侧面)的第一干涉件及位于所述第一干涉件上方的支撑面,使所述支撑板不需借由弯折即可形成用于和边框的第一干涉部卡扣的第一干涉件,其中所述支撑面直接邻接所述边框,有效解决传统显示模组的边框侧壁是由两层结构构成,造成边框侧壁厚度增加,不利于窄边框设计,从而减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问题。此外,本技术通过所述支撑板的第一干涉件及所述边框的第一干涉部的卡扣接合,可以保证所述支撑板及所述边框的组装稳固,不会脱落,进而形成兼具窄边框及稳固组配的显示模组结构及显示装置,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创新应用能力,更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0038]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0039]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