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焦隐形眼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64134发布日期:2021-08-06 12:59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离焦隐形眼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隐形眼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离焦隐形眼镜。



背景技术:

我国将近50%的人口患有近视,现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佩戴能够帮助矫正视力的框架眼镜或隐形眼镜。任一种矫正眼镜的目的都是将远处或近处的焦点成像于视网膜黄斑区。传统的近视眼镜为单焦点矫正,由于单焦点近视镜只针对中心视力进行最清晰矫正,佩戴者配用矫正中心黄斑部分视力后,这种相对性周边离焦就会转化为绝对性周边离焦。而且,单焦点近视镜片本身存在的离轴像差会加剧这种周边远视性离焦。在多次使用开放式验光仪进行的鼻颞测周边屈光力测量中已发现,多数近视人群戴镜后周边远视离焦高于裸眼。现在的研究表明,尤其对青少年而言,周边远视性离焦会诱导眼球自适应系统促进眼轴向后侧生长,导致眼轴加速增长,促使近视进一步加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研发一种能够解决周边离焦、帮助抑制眼轴增长的离焦隐形眼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离焦隐形眼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眼镜易导致眼轴增长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焦隐形眼镜,包括光学矫正区和离焦屈光区;所述离焦屈光区绕所述光学矫正区设置且所述离焦屈光区朝向眼球一侧存在有至少一个能填充液体的容纳槽,当所述容纳槽内填充液体时,所述容纳槽能形成凸透镜结构。

位于光学矫正区外周侧的离焦屈光区包括有至少一个容纳槽,当容纳槽内填充有适量的液体(例如泪液等)后,该容纳槽能够形成一具有一定屈光度的凸透镜结构,该凸透镜结构能够实现对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二次折射,从而有效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使其能够在黄斑区及其周边成像,将视网膜周边的远视性离焦转化为近视性离焦,从而帮助抑制眼轴增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离焦屈光区的外表面相对于所述光学矫正区向外凸起。

为了达到较好的矫正效果,该离焦屈光区的外表面可以相对于光学矫正区向外凸起以保证经离焦屈光区进入眼部的光线能够获得更大的折射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纳槽呈环形且所述容纳槽套设在所述光学矫正区的外周侧;当所述容纳槽的数量大于等于两个时,所有的所述容纳槽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此时,不同的容纳槽的凹陷大小和弧度不完全相同,以产生不同的屈光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容纳槽绕所述光学矫正区的外缘呈环形阵列排布。此时该容纳槽可以是弧形、圆形或者其他类似的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离焦屈光区外侧还安装有定位弧,所述定位弧的内侧与所述离焦屈光区的外侧缘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弧的厚度大于所述离焦屈光区的厚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弧外侧还固定设置有泪液交换弧,所述泪液交换弧相对于所述定位弧朝向该隐形眼镜的外侧面方向偏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泪液交换弧的偏转角度会随所述定位弧的基弧增大而减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泪液交换弧边缘翘起的高度为10-25μ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泪液交换弧中部厚度与所述离焦屈光区厚度差不大于2μ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光学矫正区的外缘呈圆形结构且所述光学矫正区的直径不大于7mm。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离焦隐形眼镜,该眼镜为一体成型结构,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光学矫正区、离焦屈光区、定位弧和泪液交换弧,其中光学矫正区为传统的矫正区,离焦屈光区能够对本来落在视网膜后侧的光线折射在黄斑区及其附近区域,从而将视网膜周边的远视性离焦转化为近视性离焦,抑制眼轴增长,保护眼睛;定位弧能够帮助该隐形眼镜较好的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而泪液交换弧可以帮助角膜上氧气与水分交换,避免角膜出现水肿、缺氧等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离焦隐形眼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离焦隐形眼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离焦隐形眼镜的佩戴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离焦隐形眼镜中的离焦屈光区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离焦隐形眼镜佩戴时眼球转动角度与视力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1、光学矫正区;2、离焦屈光区;21、容纳槽;3、定位弧;4、泪液交换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离焦隐形眼镜的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隐形眼镜整体结构与传统的隐形眼镜基本一致,由内至外依次包括光学矫正区、离焦屈光区、定位弧和泪液交换弧四部分,除光学矫正区以外,其余部分均为环形结构。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离焦隐形眼镜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从该图中能够清楚的看到,光学矫正区的外表面为圆弧形结构,位于其外周侧的离焦屈光区的上表面相对凸起;另外,该离焦屈光区的上表面也相对于其外侧的定位弧凸起;泪液交换弧相对于定位弧朝向远离眼球的方向略微偏转。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离焦隐形眼镜的佩戴示意图;此时该隐形眼镜佩戴在角膜上,经离焦屈光区进入眼球的光线在离焦屈光区的作用下由视网膜后方落入视网膜黄斑区,达到抑制眼轴增长的效果。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离焦隐形眼镜中的离焦屈光区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到,该屈光区包括一容纳槽,该容纳槽为环形凹槽状结构,当泪液填充该容纳槽时,容纳槽能够构成一凸透镜结构。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离焦隐形眼镜佩戴时眼球转动角度与视力的关系示意图;当用户的眼球转动时,该隐形眼镜也会随之转动,同时其视野以及此时用户的校正后视力也会随着转动角度而产生一定的变化。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离焦隐形眼镜,该隐形眼镜包括光学矫正区1、离焦屈光区2和定位弧3,其中离焦屈光区2绕光学矫正区1设置且离焦屈光区2朝向眼球一侧存在有至少一个能填充液体的容纳槽21,当容纳槽21内填充液体时,容纳槽21能形成凸透镜结构。定位弧3位于离焦屈光区2外周侧,其弧度与角膜前表面曲率相适配,因此能够使该隐形眼镜固定在瞳孔处。

位于光学矫正区1外周侧的离焦屈光区2包括有至少一个容纳槽21,当容纳槽21内填充有适量的液体(例如泪液等)后,该容纳槽21能够形成一具有一定屈光度的凸透镜结构,该凸透镜结构能够实现对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二次折射,从而有效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使其能够在黄斑区及其周边成像,将视网膜周边的远视性离焦转化为近视性离焦,从而帮助抑制眼轴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该离焦屈光区2的外表面为相对于光学矫正区1向外凸起的曲面结构,该曲面结构有助于形成一凸透镜结构。

为了达到较好的矫正效果,该离焦屈光区2的外表面可以相对于光学矫正区1向外凸起以保证经离焦屈光区2进入眼部的光线能够获得更大的折射角度。在佩戴该离焦隐形眼镜后,适量的泪液会填充在位于离焦屈光区2内的容纳槽21内形成凸透镜结构,该凸透镜结构能够将原本会投射在视网膜后方的光线进行折射使其落在视网膜黄斑区,以达到矫正远视性离焦的目的,抑制眼轴增长。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该容纳槽21呈环形且容纳槽21套设在光学矫正区1的外周侧。上述环形可以是圆环形结构,如图3所示。另外,该环形结构也可以是椭圆环或者类似结构。在图1和图2中,该容纳槽21的数量为一个。

此时,该光学矫正区1为圆形结构。一般而言,光学矫正区1的直径不大于7mm。

具体的,容纳槽21的数量也可以大于等于两个,此时多个容纳槽21依次套设且所有的所述容纳槽21的中心与光学矫正区1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不同的容纳槽21的凹陷深度和弧度不完全相同,以产生不同的屈光度。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当容纳槽2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容纳槽21也可以呈环形阵列结构绕设在光学矫正区1的外周侧。此时该容纳槽21可以是弧形、圆形或者其他类似的结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容纳槽21之间以及容纳槽21与光学矫正区1和定位区的连接处均为圆滑的曲面结构,且其连接处不会影响眼镜佩戴的舒适度。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上述定位弧3的厚度大于离焦屈光区2的厚度。为了保证定位弧3的内侧与离焦屈光区2的外侧缘相连,需要保证两者的连接处的光滑的曲面。

如图5所示,由于定位弧3的存在,该隐形眼镜能够较好的跟随眼球转动而移动。当用户佩戴该离焦隐形眼镜时,以矫正后视力为1.0、平视前方转动角度为0°为例,当用户眼球转动度数为0°时,视力能够维持在1.0,当转动度数达到或超过±75度时,才会影响眼镜的矫正效果。

为了帮助提高该隐形眼镜的佩戴舒适度,除了选用硅水凝胶作为加工材料以外,还可以从眼镜的结构本身进行改进。

具体的,定位弧3的外侧还固定设置有泪液交换弧4,该泪液交换弧4与上述结构均为一体式结构。该泪液交换弧4相对于定位弧3朝向该隐形眼镜的外侧面方向偏转。也就是说,该泪液交换弧4的外侧边缘延长线与定位弧3边缘的延长线交汇于该隐形眼镜朝向眼球方向一侧。此时该离焦隐形眼镜的整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隐形眼镜的基弧不同,因此泪液交换弧4的偏转角度会随定位弧3的基弧增大而减少。也就是说,当定位弧3的基弧越大,则泪液交换弧4的偏转角度相对较小以保证该镜片能够较好的覆盖在眼球上;当定位弧3的基弧相对较小时,泪液交换弧4的片装角度会略大,以保证其透气性。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泪液交换弧4边缘翘起的高度为10-25μm。一般而言,其最佳翘起高度为15μm,此时能够较为方便的实现泪液交换,同时也能够避免外界物质进入镜片和角膜之间。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泪液交换弧4中部厚度与离焦屈光区2厚度差不大于2μm,也就是说,两者的厚度基本一致。另外,光学矫正区1的厚度与定位弧3的厚度也基本一致。

在佩戴该隐形眼镜时,如图3所示,此时光学矫正区1能够对光线进行校正,使得原本会落入视网膜前方的光线最终落入视网膜黄斑区,而位于光学矫正区1外侧的离焦屈光区2能够将落在视网膜后方的远视性离焦转化为近视性离焦使其能够落在视网膜上,从而帮助抑制眼轴增长。

该离焦隐形眼镜与传统的隐形眼镜相比,可以通过离焦屈光区2对会落在视网膜后侧的光线进行调整使其落入视网膜黄斑区,从而将视网膜周边的远视性离焦转化为近视性离焦,抑制眼轴增长,保护眼睛;位于离焦屈光区2外周侧的定位弧3能够帮助该隐形眼镜较好的固定在相应的位置上,而泪液交换弧4可以帮助角膜上氧气与水分交换,避免角膜出现水肿、缺氧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