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抬头显示系统的双屏显示平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34484发布日期:2021-09-29 06:01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抬头显示系统的双屏显示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抬头显示设备,特别是一种采用双光机和分屏结构实现双屏显示、同时平面镜和扩散片安装稳定抗震性强、同时合理采用金属和液体散热防尘性好、同时光束信号传输衰减小的双屏显示平台。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辅助驾驶的技术日新月异,其中主要是车载抬头显示设备的使用,车载抬头显示设备的作用是取代仪表,对汽车驾驶中需要了解的各种信息以驾驶员方便查看的角度和方式进行显示,进而方便驾驶,同时提高驾驶舒适度。
3.现有车载抬头显示设备的不足有:
4.1、现有车载抬头显示设备大部分只设置一个显示屏,而辅助驾驶的信息相对繁多,使得显示内容杂乱、条理性差,影响其舒适感;
5.2、零部件多,体积大,使用不方便;
6.3、平面镜安装简单,一般没有做抗震处理,不能保证平面的垂直度和粘接的稳定,抗震性差, 容易产生镜片倾斜、旋转,导致光路产生偏斜和失效;
7.4、扩散片安装结构简单,仅采用简单的固定方式,不能保证扩散片的平整、起皱,容易松动、起皱,导致光束扩散角度不均匀,容易产生眩晕、亮度不均匀等缺陷;
8.5、pcb组件结构散热不合理,大多采用通风散热方式,容易使得灰尘进入机器内部,导致光机沾上灰尘死机、损坏,镜片也会模糊不清,影响视觉效果;
9.6、零部件没用进行表面涂层处理,如底壳、支架等,光束容易在设备内部产生漫反射,影响光束信号的传输。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抬头显示系统的双屏显示平台,该双屏显示平台采用双光机和分屏结构实现双屏显示,同时平面镜和扩散片安装稳定抗震性强,同时合理采用金属和液体散热防尘性好,同时零部件进行表面涂层处理使得光束信号传输衰减小,从而使得抬头显示系统显示清晰、稳定、舒适感强。
11.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12.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抬头显示系统的双屏显示平台,所述双屏显示平台用于车载抬头显示光学系统,所述车载抬头显示光学系统至少还包括曲面镜、汽车挡风玻璃、人眼位置,所述曲面镜设置于双屏显示平台上,且所述曲面镜设置于汽车挡风玻璃的下方;
13.作为改进,所述双屏显示平台包括用于ar增强现实导航的上屏显示、及用于显示仪表信息的下屏显示,所述双屏显示平台由pcb组件结构、系统底盖、光源结构、分屏导光结构、系统防尘面盖组成;
14.作为改进,所述分屏导光结构包括设置于系统底盖上的上屏镜组件、下屏短镜、扩散片组件、上屏宽镜;
15.作为改进,所述系统底盖扁平设计,所述系统底盖包括下端底板、及由下端底板向前上方延伸的斜板,所述斜板的上端为上屏宽镜安装位置,斜板的下端成型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为下屏短镜安装位置,所述扩散片组件固定于下端底板与斜板的连接部位且扩散片组件下端架空设置,所述系统防尘面盖与系统底盖相扣接,所述系统防尘面盖处于上屏宽镜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光源窗口;
16.作为改进,所述上屏镜组件固定于下端底板的一侧,所述扩散片组件包括扩散片支架、上屏扩散片、下屏扩散片、上屏扩散片固定片、下屏扩散片固定片,所述扩散片支架包括下端的连接板、及于连接板上竖向设置的第一固定框、及设置于第一固定框上端一侧的第二固定框,所述第一固定框上端与第二固定框相对的一侧成型有卡槽,所述第一固定框成型有与上屏扩散片固定片相匹配的嵌置槽,所述第二固定框成型有与下屏扩散片固定片相匹配的嵌置槽,所述上屏扩散片固定片、下屏扩散片固定片为框型体,所述上屏扩散片胶粘于上屏扩散片固定片的中间位置,且上屏扩散片的四周与上屏扩散片固定片均匀胶粘,同时上屏扩散片固定片固定于扩散片支架的第一固定框的嵌置槽中,同理下屏扩散片胶粘于下屏扩散片固定片上,同时下屏扩散片固定片固定于扩散片支架的第二固定框的嵌置槽中,所述下屏扩散片以第一固定框上端的水平面为基准下倾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系统底盖的底板竖向设置有柱形体,所述柱形体的上端与第一固定框上端的卡槽相匹配,所述柱形体的上端嵌置于卡槽中,所述扩散片支架下端的连接板上成型有对称设置的多个螺孔,通过在所述连接板的多个螺孔设置螺栓将扩散片支架固定于系统底盖上,且所述扩散片支架的下端架空设置;
17.作为改进,所述上屏镜组件包括上屏镜支架、上屏镜、上屏镜减震胶、上屏镜超薄胶,所述上屏镜支架包括下端的固定部、及于固定部上竖向设置的嵌置部,所述上屏镜组件通过固定部固定于系统底盖上,所述上屏镜超薄胶胶粘于上屏镜后侧靠上端位置,所述上屏镜支架嵌置部的后端面成型为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凹陷面成型为同一深度的沟槽结构,通过在所述上屏镜支架的沟槽结构填充胶水,将所述上屏镜胶粘于上屏镜支架的沟槽结构上,所述上屏镜减震胶与上屏镜的形状匹配,所述上屏镜减震胶胶粘于上屏镜支架上且框设于上屏镜四周;
18.作为改进,所述光源结构包括设置于系统底盖上的上屏光源、及设置于系统底盖上的下屏光源、及贴合上屏光源设置且用于上屏光源散热的第一散热腔体、及贴合下屏光源设置且用于下屏光源散热的第二散热腔体、及微型水泵,所述上屏光源固定于系统底盖的下端底板上且位于上屏镜的下侧,所述下屏光源设置于系统底盖的下端底板上且所述下屏光源的光源光线能从扩散片支架下端投射到下屏短镜;
19.作为改进,所述pcb组件结构包括pcb底盖、防尘垫、pcba组件,所述pcba组件设置有ic模块,所述pcb底盖的外侧面成型为散热鳍片,所述pcb底盖的四周成型有多个螺孔,所述pcba组件、防尘垫分别成型有与pcb底盖螺孔相对应的多个螺孔,通过在pcba组件、防尘垫的螺孔设置螺栓将pcba组件、防尘垫固定于pcb底盖上,所述pcba组件设置于防尘垫与pcb底盖中间,所述pcb底盖对应于pcba组件ic模块的位置成型为凹陷部,所述pcb底盖凹陷部贴合ic模块的位置设置有铝制导热片。
20.该双屏显示平台实现双屏显示的光路原理:
21.所述上屏光源将光源光线投射到上屏光源一侧的上屏镜,光源光线通过上屏镜导
射至上屏镜前侧的上屏扩散片,光源光线通过上屏扩散片放大,然后投射到上屏宽镜,然后光源光线通过上屏宽镜导射出,光源光线通过系统防尘面盖的光源窗口投射至车载抬头显示光学系统的曲面镜,并通过曲面镜导射至汽车挡风玻璃,最后在人眼位置通过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汽车挡风玻璃前方的上屏虚像,所述上屏虚像为ar增强现实导航信息;
22.所述下屏光源将光源光线从扩散片支架下方投射至下屏短镜,光源光线通过下屏短镜投射至下屏扩散片,通过下屏扩散片将光源光线放大,光源光线通过系统防尘面盖的光源窗口投射至车载抬头显示光学系统的曲面镜,并通过曲面镜导射至汽车挡风玻璃,最后在人眼位置通过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看到汽车挡风玻璃前方的下屏虚像,所述下屏虚像为汽车仪表信息。
23.进一步,所述分屏导光结构中:所述上屏镜组件还包括上屏镜夹具,所述上屏镜夹具成型为与上屏镜形状一致的框型体,所述框型体的尺寸小于上屏镜,所述上屏镜夹具贴合上屏镜外侧固定于上屏镜支架上;
24.进一步,所述分屏导光结构中:所述上屏镜支架固定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组螺孔和两组定位销,通过在两组螺孔上设置螺栓将上屏镜支架固定于系统底盖的底板上,所述系统底盖的底板上还成型有与定位销相匹配的定位孔,所述定位销插入系统底盖的定位孔中;
25.进一步,所述分屏导光结构中:所述上屏镜支架的嵌置部还设置有多个竖向加强筋;
26.进一步,所述光源结构中:所述上屏光源、下屏光源的部件呈l型布置,所述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为扁平腔体,所述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呈匹配上屏光源、下屏光源部件的l型,所述第一散热腔体连接有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二散热腔体连接有第二进水管、第二出水管,所述微型水泵包括进水口、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分别与微型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分别与微型水泵的进水口连通,通过在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盛设水液,并通过微型水泵实现水液在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中的循环流动,从而实现上屏光源、下屏光源的散热;
27.进一步,所述光源结构中:所述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采用铝制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内部成型为螺旋形管状,水液在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内部呈螺旋形流动路线;
28.进一步,所述光源结构还包括分别与上屏光源、下屏光源电连接的数据线缆、电源线缆、及数据线缆左套、及数据线缆右套、及数据线缆防尘垫、及电源线缆左套、及电源线缆右套、及电源线缆防尘垫,所述系统底盖包括方形数据线缆通孔、圆形电源线缆通孔,所述数据线缆左套、数据线缆右套相卡合并嵌置于方形数据线缆通孔中,所述数据线缆从数据线缆左套、数据线缆右套中间穿过,所述数据线缆防尘垫套设于数据线缆上且卡止于方形数据线缆通孔内侧,所述电源线缆左套、电源线缆右套相卡合并嵌置于圆形电源线缆通孔中,所述电源线缆从电源线缆左套、电源线缆右套中间穿过,所述电源线缆防尘垫套设于电源线缆上且卡止于圆形电源线缆通孔内侧;
29.进一步,所述pcb组件结构中:所述防尘垫还成型有多个凹槽,所述系统底盖的外侧面对应于防尘垫的凹槽还对应设置有多个凸块; 所述pcba组件的中间位置还成型有多个限位孔,所述系统底盖的外侧面对应于限位孔还设置有多个限位柱,所述pcba组件、防尘
垫固定于pcb底盖上,且所述系统底盖的外侧依次与防尘垫、pcba组件、pcb底盖相连接,所述系统底盖外侧面的多个凸块分别嵌置于防尘垫的多个凹槽中,同时系统底盖外侧面的多个限位柱分别穿过pcba组件的多个限位孔;
30.进一步,所述pcb组件结构中:所述pcba组件单独模块化设置。
31.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抬头显示系统的双屏显示平台,其有益效果有:
32.1、采用双光机结构,光机错开排列,实行扁平化设计,节约空间,同时也可以作为结构平台,能够广泛用于各个机型;
33.2、使用分屏的结构,重点是在取代仪表并有增强现实ar的功能,下方屏显示仪表信息,上方屏用作增强现实的ar导航,对显示内容进行分流,避免内容杂乱,增强舒适感;
34.3、平面镜安装结构能保证平面镜的垂直度和粘接的稳定,抗震性好, 能防止镜片倾斜、旋转,不会产生光路偏斜和失效;
35.4、扩散片安装结构能保证扩散片的平整、不起皱,且自然平滑,光束扩散角度均匀,显示清晰、亮度均匀;
36.5、pcb组件结构把ic的热导到金属底壳上,能避免ic过热产生的死机、烧毁现象;
[0037] 6、散热结构采用金属和液体冷却的方式,能保证产品散热良好,同时能防止灰尘进入机器内部,镜片清晰、视觉效果好;
[0038]
7、对零部件进行特殊的表面涂层处理,如底壳、支架等,从而能防止光束在设备内部产生漫反射,光束信号传输衰减小。
附图说明
[0039]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抬头显示系统的双屏显示平台的组件拆分图一;
[0040]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扩散片组件的拆分图;
[0041]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上屏镜组件的拆分图;
[0042]
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下屏短镜的拆分图;
[0043]
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上屏宽镜的拆分图;
[0044]
图6,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分屏导光结构的组件安装示意图;
[0045]
图7,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分屏导光结构的组装图;
[0046]
图8,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光源结构的拆分图;
[0047]
图9,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数据线缆、电源线缆防尘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0048]
图10,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光源结构的散热拆分图;
[0049]
图11,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pcb组件结构的拆分图一;
[0050]
图1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pcb组件结构的拆分图二;
[0051]
图1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pcb组件结构的组装图;
[0052]
图14,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系统防尘面盖的拆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3]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54]
实施例:
[0055]
如图1~图14,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抬头显示系统的双屏显示平台,所述双屏显示
平台用于车载抬头显示光学系统,所述车载抬头显示光学系统至少还包括曲面镜、汽车挡风玻璃、人眼位置,所述曲面镜设置于双屏显示平台上,且所述曲面镜设置于汽车挡风玻璃的下方;
[0056]
作为改进,所述双屏显示平台包括用于ar增强现实导航的上屏显示、及用于显示仪表信息的下屏显示,所述双屏显示平台由pcb组件结构1、系统底盖2、光源结构3、分屏导光结构4、系统防尘面盖5组成;
[0057]
作为改进,所述分屏导光结构4包括设置于系统底盖上的上屏镜组件41、下屏短镜42、扩散片组件43、上屏宽镜44;
[0058]
作为改进,所述系统底盖2扁平设计,所述系统底盖包括下端底板21、及由下端底板向前上方延伸的斜板22,所述斜板的上端为上屏宽镜安装位置221,斜板的下端成型有凹陷部222,所述凹陷部为下屏短镜安装位置,所述扩散片组件43固定于下端底板与斜板的连接部位且扩散片组件下端架空设置,所述系统防尘面盖5与系统底盖2相扣接,所述系统防尘面盖5处于上屏宽镜的上方位置设置有光源窗口51;
[0059]
作为改进,所述上屏镜组件41固定于下端底板21的一侧,所述扩散片组件43包括扩散片支架431、上屏扩散片432、下屏扩散片433、上屏扩散片固定片434、下屏扩散片固定片435,所述扩散片支架431包括下端的连接板431a、及于连接板上竖向设置的第一固定框431b、及设置于第一固定框上端一侧的第二固定框431c,所述第一固定框上端与第二固定框相对的一侧成型有卡槽431d,所述第一固定框成型有与上屏扩散片固定片相匹配的嵌置槽,所述第二固定框成型有与下屏扩散片固定片相匹配的嵌置槽,所述上屏扩散片固定片、下屏扩散片固定片为框型体,所述上屏扩散片胶粘于上屏扩散片固定片的中间位置,且上屏扩散片的四周与上屏扩散片固定片均匀胶粘,同时上屏扩散片固定片固定于扩散片支架的第一固定框的嵌置槽中,同理下屏扩散片胶粘于下屏扩散片固定片上,同时下屏扩散片固定片固定于扩散片支架的第二固定框的嵌置槽中,所述下屏扩散片以第一固定框上端的水平面为基准下倾一定角度设置,所述系统底盖2的下端底板21竖向设置有柱形体211,所述柱形体的上端与第一固定框上端的卡槽相匹配,所述柱形体的上端嵌置于卡槽中,所述扩散片支架下端的连接板上成型有对称设置的多个螺孔,通过在所述连接板的多个螺孔设置螺栓将扩散片支架固定于系统底盖上,且所述扩散片支架的下端架空设置;
[0060]
作为改进,所述上屏镜组件41包括上屏镜支架411、上屏镜412、上屏镜减震胶413、上屏镜超薄胶414,所述上屏镜支架411包括下端的固定部411a、及于固定部上竖向设置的嵌置部411b,所述上屏镜组件通过固定部固定于系统底盖上,所述上屏镜超薄胶胶粘于上屏镜后侧靠上端位置,所述上屏镜支架411嵌置部的后端面成型为凹陷部411c,所述凹陷部的凹陷面成型为同一深度的沟槽结构,通过在所述上屏镜支架的沟槽结构填充胶水,将所述上屏镜胶粘于上屏镜支架的沟槽结构上,所述上屏镜减震胶与上屏镜的形状匹配,所述上屏镜减震胶胶粘于上屏镜支架上且框设于上屏镜四周;
[0061]
作为改进,所述光源结构3包括设置于系统底盖上的上屏光源31、及设置于系统底盖上的下屏光源32、及贴合上屏光源设置且用于上屏光源散热的第一散热腔体33、及贴合下屏光源设置且用于下屏光源散热的第二散热腔体34、及微型水泵,所述上屏光源固定于系统底盖的下端底板上且位于上屏镜的下侧,212为所述上屏光源的安装位置,所述下屏光源设置于系统底盖的下端底板上且所述下屏光源的光源光线能从扩散片支架下端投射到
下屏短镜,213为所述下屏光源的安装位置;
[0062]
作为改进,所述pcb组件结构1包括pcb底盖11、防尘垫12、pcba组件13,所述pcba组件13设置有ic模块131,所述pcb底盖11的外侧面成型为散热鳍片111,所述pcb底盖的四周成型有多个螺孔,所述pcba组件、防尘垫分别成型有与pcb底盖螺孔相对应的多个螺孔,通过在pcba组件、防尘垫的螺孔设置螺栓将pcba组件、防尘垫固定于pcb底盖上,所述pcba组件设置于防尘垫与pcb底盖中间,所述pcb底盖11对应于pcba组件ic模块的位置成型为凹陷部112,所述pcb底盖凹陷部贴合ic模块的位置设置有铝制导热片113。
[0063]
进一步,所述分屏导光结构中:所述上屏镜组件还包括上屏镜夹具,所述上屏镜夹具成型为与上屏镜形状一致的框型体,所述框型体的尺寸小于上屏镜,所述上屏镜夹具贴合上屏镜外侧固定于上屏镜支架上;
[0064]
进一步,所述分屏导光结构中:所述上屏镜支架411固定部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两组螺孔和两组定位销,通过在两组螺孔上设置螺栓将上屏镜支架固定于系统底盖的底板上,所述系统底盖的底板上还成型有与定位销相匹配的定位孔,所述定位销插入系统底盖的定位孔中;
[0065]
进一步,所述分屏导光结构中:所述上屏镜支架411的嵌置部还设置有多个竖向加强筋411f;
[0066]
进一步,所述光源结构中:所述上屏光源、下屏光源的部件呈l型布置,所述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为扁平腔体,所述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呈匹配上屏光源、下屏光源部件的l型,所述第一散热腔体33连接有第一进水管331、第一出水管332,所述第二散热腔体34连接有第二进水管341、第二出水管342,所述微型水泵包括进水口、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管、第二进水管分别与微型水泵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第二出水管分别与微型水泵的进水口连通,通过在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盛设水液,并通过微型水泵实现水液在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中的循环流动,从而实现上屏光源、下屏光源的散热;
[0067]
进一步,所述光源结构中:所述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采用铝制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内部成型为螺旋形管状,水液在第一散热腔体、第二散热腔体内部呈螺旋形流动路线;
[0068]
进一步,所述光源结构3还包括分别与上屏光源、下屏光源电连接的数据线缆、电源线缆、及数据线缆左套351、及数据线缆右套352、及数据线缆防尘垫353、及电源线缆左套361、及电源线缆右套362、及电源线缆防尘垫363,所述系统底盖2包括方形数据线缆通孔23、圆形电源线缆通孔24,所述数据线缆左套、数据线缆右套相卡合并嵌置于方形数据线缆通孔中,所述数据线缆从数据线缆左套、数据线缆右套中间穿过,所述数据线缆防尘垫套设于数据线缆上且卡止于方形数据线缆通孔内侧,所述电源线缆左套、电源线缆右套相卡合并嵌置于圆形电源线缆通孔中,所述电源线缆从电源线缆左套、电源线缆右套中间穿过,所述电源线缆防尘垫套设于电源线缆上且卡止于圆形电源线缆通孔内侧;
[0069]
进一步,所述pcb组件结构1中:所述防尘垫12还成型有多个凹槽121,所述系统底盖的外侧面对应于防尘垫的凹槽还对应设置有多个凸块; 所述pcba组件13的中间位置还成型有多个限位孔132,所述系统底盖2的外侧面对应于限位孔还设置有多个限位柱26,所述pcba组件、防尘垫固定于pcb底盖上,且所述系统底盖的外侧依次与防尘垫、pcba组件、
pcb底盖相连接,所述系统底盖外侧面的多个凸块分别嵌置于防尘垫的多个凹槽中,同时系统底盖外侧面的多个限位柱分别穿过pcba组件的多个限位孔;
[0070]
进一步,所述pcb组件结构中:所述pcba组件单独模块化设置。
[0071]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即凡依本技术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