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板组件与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82668发布日期:2021-10-30 11:5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背板组件与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背板组件与光学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板组件与显示器。


背景技术:

2.在现有背光模块的背板组件中,背板组件的背板的入光侧通常具有底板、侧墙及覆盖光源的顶板,其中底板、侧墙及顶板例如是一体成形且为朝向右侧或朝向左侧的u形结构,而能够覆盖光源从而防止背光模块漏光,使背光模块具有良好的出光品质。
3.然而,目前背板具有的覆盖光源的u形结构,让组装人员需使用特制冶具将反射片、导光板及光源组件等光学构件组装至背板组件的u形结构中,而无法透过直上直下的自动化组装方式,将上述光学构件组装至背板中,从而造成背光模块自动化组装的困难,并具有组装工时长及良率低的问题。
[0004]“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揭露的内容,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板组件,可用于直上直下的组装方式。
[0006]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器,具有上述的背板组件。
[0007]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0008]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板组件。背板组件用于背光模块。背板组件包括背板及支架。背板包括背板本体、侧壁及延伸板。背板本体包括光源放置区。侧壁弯折地连接于背板本体且位于光源放置区旁。延伸板弯折地连接于侧壁且往远离背板本体的方向延伸。支架包覆盖部、一抵靠部及结合部。覆盖部覆盖背板本体的光源放置区。抵靠部弯折地连接于覆盖部且抵靠侧壁。结合部弯折地连接于抵靠部且设置在延伸板上。
[0009]
为达上述的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显示器。显示器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显示面板包括面板本体及电连接于面板本体的面板电路板。背光模块包括光源组件及背板组件。背板组件包括背板及支架。背板包括背板本体、侧壁及延伸板。背板本体包括光源放置区。侧壁弯折地连接于背板本体且位于光源放置区旁。延伸板弯折地连接于侧壁且往远离背板本体的方向延伸。光源组件设置在背板本体的光源放置区。支架包括覆盖部、抵靠部及结合部。覆盖部覆盖背板本体的光源放置区。抵靠部弯折地连接于覆盖部且抵靠侧壁。结合部弯折地连接于抵靠部且设置在延伸板上。面板本体与面板电路板分别设置在覆盖部与结合部上。
[0010]
基于上述,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组件的设计中,背板组件借由背板与支架所组成的组合式结构,使背板组件的背板在组装时,其上方不具有任何结构而呈现全开的状态。因此,背光模块的其余构件能够先以直上直下的组装方式组装至背板组件的背板,再将支架设置于背板上以覆盖背板上的光源组件。也就是说,透过上述背板组件的组合式结构,能够使背光模块的其余构件以直上直下的组装方式组装至背板组件的背板,并能够防止背板组件漏光,使背板组件能够有优秀的组装效率及良好的出光品质,并简单化背板组件在自动化上的组装,进而提高其生产效率及良率。
[0011]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3]
图2是图1的显示器沿a

a剖面线的侧视局部剖视图。
[0014]
图3是图1的显示器沿a

a剖面线的侧视局部分解图。
[0015]
图4是图1的显示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0016]
图5是图1的显示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18]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器的立体示意图。在此提供直角坐标x

y

z以利于后续的构件描述。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显示器10包括显示面板100及背光模块200。显示面板100配置于背光模块200上,且包括面板本体110及面板电路板120,面板电路板120电连接至面板本体110。此处,面板本体110例如是液晶显示面板,且面板电路板120例如是印刷电路板,但并不局限于此。
[0019]
图2是图1的显示器沿a

a剖面线的侧视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1的显示器沿a

a剖面线的侧视局部分解图。请同时参考图2及图3,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包括光源组件210及背板组件220。光源组件210包括光源电路板211及设置在光源电路板上211的光源本体212。背板组件220包括背板222及支架224。
[0020]
在本实施例中,背板222包括依序排列设置的背板本体2221、侧壁2222及延伸板2223。背板本体2221包括光源放置区lr(绘示于图3),且光源组件210设置在背板本体2221的光源放置区lr。侧壁2222位于光源放置区lr旁,且连接于背板本体2221并相对背板本体2221弯折。延伸板2223弯折地连接于侧壁2222且往远离背板本体2221的方向(即x轴方向)延伸。
[0021]
此处,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背板本体2221的法线方向(即z轴方向)例如是与侧壁2222的法线方向(即x轴方向)相互垂直,但不局限于此。背板本体2221与延伸板2223可为共平面或法线方向相同,但不局限于此。并且,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背板222例如
是由板件弯折而成的一体成形的背板,且呈倒u形的侧壁2222的两端可分别连接于背板本体2221及延伸板2223,而使背板222的背板本体2221、侧壁2222及延伸板2223构成倒t形的结构,其中呈倒u形的侧壁2222的第一厚度d1为背板本体2221的第二厚度d2的两倍或两倍以上,即侧壁2222的第一厚度d1大于背板本体2221的第二厚度d2,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
[0022]
在本实施例中,支架224包括覆盖部2241、抵靠部2242及结合部2243。覆盖部2241覆盖背板本体2221的光源放置区lr。抵靠部2242弯折地连接于覆盖部2241,且抵靠背板222的侧壁2222。结合部2243弯折地连接于抵靠部2242,且设置在背板222的延伸板2223上。显示面板100的面板本体110与面板电路板120分别设置在支架224的覆盖部2241与结合部2243上。
[0023]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200的背板组件220借由背板222与支架224所组成的组合式结构,使背板组件220的背板本体2221的上方不具有任何结构而呈现全开的状态。因此,背光模块200的其余构件例如光源组件210能够如图3所示先以直上直下的组装方式(即沿平行z轴的方向)组装至背板组件220的背板222,再将支架224设置于背板222上以覆盖背光模块200的光源组件210,而能够防止背光模块200漏光,并使背光模块200具有良好的出光品质及优秀的组装效率。
[0024]
请再同时参考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200还包括第一反射片230、导光板240及第二反射片250。第一反射片230设置在背板本体2221在光源放置区lr以外的区域,例如第一反射片230与光源组件210不重叠,但不局限于此。导光板240设置在第一反射片230及光源电路板211上。光源本体212位于导光板240的一侧(图2中导光板240的左侧)。第二反射片250设置在光源本体212及局部的导光板240上,且支架224的覆盖部2241覆盖局部的第二反射片250。
[0025]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200还包括光学膜片组260以调整背光模块200的出光效果。光学膜片组260例如包括相互堆迭的光学膜片261、光学膜片262以及光学膜片263。光学膜片组260设置在导光板240上,且面板本体110设置在光学膜片组260上。光学膜片261、262、263例如可包含扩散片、光学增亮膜、波长转换膜、棱镜片或复合式棱镜片等。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光学膜片组260中光学膜片的种类、数量及其配置方式并不加以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针对所需的光学效果来调整光学膜片组260中光学膜片的种类、数量及其配置方式。
[0026]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200还包括胶层226及胶层228。胶层226设置于支架224的结合部2243与背板222的延伸板2223之间,以使结合部2243固定于延伸板2223。胶层228设置于光源组件210的光源电路板211与背板222的背板本体2221之间以及设置于第一反射片230与背板222的背板本体2221之间,以使光源电路板211及第一反射片230固定于背板本体2221。
[0027]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支架224的结合部2243包括往远离背板222的延伸板2223的方向(即沿平行z轴的方向)凸出的凸包锁孔es。面板电路板120放置于凸包锁孔es上,且锁固于凸包锁孔es。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面板电路板120例如是以螺丝(未绘示)锁固的方式锁固于凸包锁孔es,且背板222的延伸板2223可具有供螺丝穿过的开孔(未绘示),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
[0028]
图4是图1的显示器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200还包括电连接光源电路板211的连接电路板270。需说明的是,为了清楚说明背板222及支架224的结构,图4仅绘示光源组件210、背板222、支架224以及连接电路板270。图5是图1的显示器的局部立体示意图。需说明的是,图5是图1的区域r1(圆形虚线内)的局部放大图,且为了清楚说明背板222及支架224的结构,省略绘示显示面板100及连接电路板270。
[0029]
请同时参考图4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背板222的侧壁2222包括缺口ha。支架224的抵靠部2242包括破孔ra。支架224的结合部2243包括结合板a1及结合板a2,且结合板a1与结合板a2之间具有与破孔ra相对应的间距rb。
[0030]
在本实施例中,侧壁2222的缺口ha与结合部2243的间距rb对应设置。侧壁2222的缺口ha自侧壁2222的顶侧向下(沿z轴方向)延伸,且抵靠部2242的破孔ra自抵靠部2242的底侧向上(沿z轴方向)延伸。侧壁2222的缺口ha与抵靠部2242的破孔ra相对应,使连接电路板270从侧壁2222的缺口ha、抵靠部2242的破孔ra与抵靠部2242的间距rb穿出,并延伸至延伸板2223上,而能与面板电路板120相连接。需说明的是,缺口ha例如是自侧壁2222的顶侧向下延伸且未与侧壁2222的底部齐平,或者,缺口ha例如是自侧壁2222的顶侧向下延伸且与侧壁2222的底部齐平,即缺口ha的高度等于侧壁2222的高度,而将侧壁2222分为两个部分,但不局限于此。
[003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板组件的设计中,背板组件借由背板与支架所组成的组合式结构,使背板组件的背板在组装时,其上方不具有任何结构而呈现全开的状态。因此,背光模块的其余构件能够先以直上直下的组装方式组装至背板组件的背板,再将支架设置于背板上以覆盖背板上的光源组件。也就是说,透过上述背板组件的组合式结构,能够使背光模块的其余构件以直上直下的组装方式组装至背板组件的背板,并能够防止背板组件漏光,使背板组件能够有优秀的组装效率及良好的出光品质,并简单化背板组件在自动化上的组装,进而提高其生产效率及良率。
[0032]
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须达成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此外,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称或区别不同实施例或范围,而并非用来限制元件数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0033]
附图标记说明:
[0034]
10:显示器
[0035]
100:显示面板
[0036]
110:面板本体
[0037]
120:面板电路板
[0038]
200:背光模块
[0039]
210:光源组件
[0040]
211:光源电路板
[0041]
212:光源本体
[0042]
220:背板组件
[0043]
222:背板
[0044]
224:支架
[0045]
226、228:胶层
[0046]
230:第一反射片
[0047]
240:导光板
[0048]
250:第二反射片
[0049]
260:光学膜片组
[0050]
261、262、263:光学膜片
[0051]
270:连接电路板
[0052]
2221:背板本体
[0053]
2222:侧壁
[0054]
2223:延伸板
[0055]
2241:覆盖部
[0056]
2242:抵靠部
[0057]
2243:结合部
[0058]
a1、a2:结合板
[0059]
d1:第一厚度
[0060]
d2:第二厚度
[0061]
ha:缺口
[0062]
es:凸包锁孔
[0063]
lr:光源放置区
[0064]
r1:区域
[0065]
ra:破孔
[0066]
rb:间距
[0067]
x

y

z:直角坐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