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82341发布日期:2022-02-08 11:17阅读:66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液晶显示装置主要由背光模组、液晶面板和驱动电路构成。其中背光模组包括灯条、导光板、扩散板等光学部品,在背光模组中,灯条一般固定在背光模组内部。当液晶显示装置组装完成后,如果灯条中某一个灯损坏造成液晶显示器显示异常,需要将液晶显示装置中的相关组件拆卸开,才能取出灯条进行维修。
3.而传统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的灯条通常是利用一条专用胶带将灯条与背板进行固定,拆装胶带费工费时,且组装不良率高,不易返工拆解,成本高。
4.如何取消传统方案的固定胶带,方便背光源与背板之间的拆卸与安装,从而提高背光源的装配效率及良率,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方便背光源从背板上进行拆装,提高背光源的装配效率。
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灯条,所述背板支撑所述灯条,所述灯条包括柔性线路板和多个灯珠,多个所述灯珠与所述柔性线路板电连接,所述背板包括底板,侧板和顶板,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侧板的一侧连接,且所述侧板垂直于所述底板,所述侧板的另一侧与所述顶板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所述顶板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为所述顶板远离所述侧板的一侧,朝向所述底板的方向延伸形成,且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灯珠与所述侧板之间;所述柔性线路板朝向所述顶板的一侧,对应所述固定部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槽,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固定槽配合固定。
7.可选的,所述固定部包括支撑板和第一卡勾,所述支撑板的一侧与所述顶板连接,另一侧部分朝所述侧板的方向弯曲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卡勾;所述固定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凹槽为所述柔性线路板靠近所述顶板的一侧向所述底板内凹形成,所述第一卡槽对应所述第一卡勾设置;所述第一卡勾陷入所述第一凹槽内,且所述第一卡勾与所述第一卡槽配合固定。
8.可选的,所述第一卡勾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的一端的端面为外弧面,所述第一卡槽的槽底为内弧面,所述外弧面与所述内弧面配合,且所述第一卡勾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卡槽的深度。
9.可选的,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支撑板、压接平台和第二卡勾,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一侧与所述顶板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压接平台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垂直于所述顶板,所述压接平台与所述顶板平行设置,且所述压接平台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卡勾连接;所述固定槽包括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为所述柔性线路板靠近所述顶板的一侧向所述底板内凹形成;所述第二卡勾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固定,所述压接平台可按压在所述柔性线路板
上。
10.可选的,所述压接平台与所述柔性线路板的距离范围为0至0.05mm。
11.可选的,所述压接平台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凸起,多个所述凸起的高度均相同。
12.可选的,固定部为固定板,所述固定槽为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为所述柔性线路板靠近所述顶板的一侧向所述底板内凹形成的长条形凹槽;且所述第三凹槽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固定板的宽度;所述固定板的一侧与所述顶板连接,另一侧抵接在所述第三凹槽内。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卡勾或所述第二卡勾均有多个,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有多个,所述灯条包括多个灯珠,所述第一凹槽或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灯珠之间;多个所述第一卡勾或多个所述第二卡勾与多个所述第一凹槽或多个所述第二凹槽一一对应设置。
14.可选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和反射片,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射片通过热熔胶固定,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上方,且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反射片均位于所述灯条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侧。
15.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上述的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面的一侧。
16.相对于直接利用一条专用胶带将灯条与背板进行固定的方案来说,本技术通过在背板的顶板一侧设置固定部,在灯条的柔性线路板上对应固定部的位置设置固定槽,在将灯条安装在背板上时,可以通过推动灯条的方式,将柔性线路板的固定槽滑入到背板上的固定部的位置,使得固定部落入固定槽内,实现固定部与固定槽之间的卡接固定,通过卡接固定的方式取代了原来通过胶带固定的方式,这样在安装或者拆卸灯条时,只需要将固定部卡接或者脱落固定槽即可,简单方便,从而提高灯条与背板的装配效率及良率,节约了工时减少了成本。
附图说明
17.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地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8.图1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23.其中,10、显示装置;100、显示面板;200、背光模组;210、背板;220、底板;230、顶板;231、固定部;232、支撑板;233、第一卡勾;234、固定板;235、第一支撑板;236、第二卡勾;237、压接平台;238、凸起;240、侧板;250、灯条;251、灯珠;260、柔性线路板;261、固定槽;262、第一凹槽;263、第一卡槽;264、第二凹槽;265、第三凹槽;270、导光板;280、反射片。
具体实施方式
24.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26.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7.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8.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
29.图1为本技术显示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200,背光模组20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的入光面的一侧。
30.通常的显示面板100本身不发光,需要有背光模组200为显示面板100提供光源,使显示面板100正常显示,而显示面板100上下两个基板之间放置有液晶层,通过在两片玻璃基板上施加驱动电压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背光模组200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31.本技术的显示装置10可以为: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数码相框、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不做具体限制,本技术仅以液晶显示装置10进行举例说明。
32.本技术的显示装置10,在安装背光模组200中的灯条250和背板210时,不需要额外添加其他的固定装置,如胶带等,将灯条250与背板210之间进行固定,而是可以通过灯条250和背板210的自身结构进行卡接固定,完成二者之间的安装;在拆卸灯条250和背板210时,只需要将灯条250与背板210之间进行脱离即可。
33.本技术具体在于对显示装置10中的背光模组200进行了改进:
34.图2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200,包括背板210和灯条250,背板210支撑灯条250,灯条250包括柔性线路板260和多个灯珠251,多个灯珠251与所柔性线路板260电连接,背板210包括底板220,侧板240和顶板230,底板220的一侧与侧板240的一侧连接,且侧板240垂直于底板220,侧板240的另一侧与顶板230连接,顶板230与底板220平行设置,顶板230包括固定部231,固定部231为顶板230远离侧板240的一侧,朝向底板220的方向延伸形成,且固定部231位于灯珠251与侧板240之间;柔性线路板260朝向顶板230的一侧,对应固定部231的位置设置有固定槽261,固
定部231与固定槽261配合固定。
35.通过在背板210的顶板230一侧设置固定部231,在灯条250的柔性线路板260上对应固定部231的位置设置固定槽261,在将灯条250安装在背板210上时,可以通过推动灯条250的方式,将柔性线路板260的固定槽261滑入到背板210上的固定部231的位置,使得固定部231落入固定槽261内,实现固定部231与固定槽261之间的卡接固定,通过卡接固定的方式取代了原来通过胶带固定的方式,这样在安装或者拆卸灯条250时,只需要将固定部231卡接或者脱落固定槽261即可,简单方便,从而提高灯条250与背板210的装配效率及良率,节约了工时减少了成本。
36.具体的,如图2所示,固定部231包括支撑板232和第一卡勾233,支撑板232的一侧与顶板230连接,另一侧部分朝侧板240的方向弯曲延伸形成第一卡勾233,固定槽261包括第一凹槽262和第一卡槽263,第一凹槽262为柔性线路板260靠近顶板230的一侧向底板220内凹形成,第一卡槽263对应第一卡勾233设置;第一卡勾233陷入第一凹槽262内,且第一卡勾233与第一卡槽263配合固定。
37.本技术针对于背光模组200的背板210进行了新的设计,背板210中的底板220、侧板240、顶板230以及支撑板232之间的互相连接,侧板240和支撑板232均垂直于底板220,且底板220与顶板230互相平行,形成了一个口字型结构,这样在安装好灯条250和背板210后,支撑板232可以施加一个自上而下的压力将柔性线路板260抵在底板220上进行固定,不需要再添加额外的固定结构,如特定的胶带将背板210与灯条250进行固定,利用背板210自身的结构就能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
38.同时,在支撑板232靠近底板220的一侧,部分凸出并朝侧板240的方向弯曲延伸形成第一卡勾233,在对应第一卡勾233的位置,即第一凹槽262对应第一卡勾233的侧壁的位置上开设第一卡槽263,在安装背板210和灯条250时,只需要将灯条250往背板210所形成的口字型结构的方向推,柔性线路板260上的第一凹槽262就会将第一卡勾233容纳到第一凹槽262内,且第一卡勾233朝向底板220的一侧抵接在第一凹槽262的槽底上,进行竖直方向的限位固定;而第一卡勾233与第一卡槽263进行卡接固定,使得柔性线路板260与背板210之间形成水平方向的固定;通过第一卡勾233竖直方向的抵接以及第一卡勾233与第一卡槽263水平方向的卡接固定,使得柔性线路板260与背板210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固定效果,当需要将灯条250从背板210上拆卸下来时,只需要先让第一卡勾233与第一卡槽263脱落,然后使第一卡勾233滑出第一凹槽262即可;不仅实现灯条250与背板210之间更方便便捷的安装和拆卸,还能实现灯条250与背板210的反复安装拆卸,提高了安装效率,节约了成本。
39.在对背板210与灯条250进行安装时,为了实现更好的固定效果,以及固定后不容易发生位移,背光模组200的整体结构更稳定,针对第一卡勾233与第一卡槽263的互相卡接的部分进行了设计;
40.第一卡勾233与第一卡槽263卡接的一端的端面为外弧面,第一卡槽263的槽底为内弧面,外弧面与内弧面配合,且第一卡勾233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一卡槽263的深度。
41.当第一卡勾233卡接到第一卡槽263内时,第一卡勾233的卡接处的外弧形端面与第一卡槽263内弧形的槽底互相贴合,并形成了咬合的形态,使得第一卡勾233和第一卡槽263卡接固定后更稳定,而且第一卡勾233与第一卡槽263卡接的一端的端面为外弧面时,第一卡勾233的卡接端的宽度实际上会比第一卡勾233其他部位的宽度要窄,端部较窄,起到
了辅助插接的作用,使得第一卡勾233更容易插接进第一卡槽263中,进一步提高了背板210与灯条250的安装效率,节省了装配时间。
42.图3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图3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2的改进,固定部231包括第一支撑板235、压接平台237和第二卡勾236,第一支撑板235的一侧与顶板230连接,另一侧与压接平台237的一侧连接,第一支撑板235垂直于顶板230,压接平台237与顶板230平行设置,且压接平台237的另一侧与第二卡勾236连接;固定槽261包括第二凹槽264,第二凹槽264为柔性线路板260靠近顶板230的一侧向底板220内凹形成;第二卡勾236与第二凹槽264配合固定,压接平台237可按压在柔性线路板260上。
43.本实施例中,固定部231由第一支撑板235、压接平台237和第二卡勾236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第一支撑板235一侧连接于顶板230,并且第一支撑板235垂直于顶板230,而第一支撑板235的另一侧朝远离侧板240的方向弯曲并水平延伸形成压接平台237,第二卡勾236为压接平台237延伸端朝底板220的方向弯曲形成。
44.当安装背板210和灯条250时,将柔性线路板260朝在安装背板210和灯条250时,使第二卡勾236落入到柔性线路板260的第二凹槽264内,通过第二卡勾236与第二凹槽264进行卡接固定,防止第二卡勾236在第二凹槽264内发生水平方向的位移,影响到背板210和灯条25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压接平台237抵接在柔性线路板260上,对柔性线路板260有竖直方向上的压力,形成背板210与柔性线路板260在竖直方向的限位固定。这样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固定结构,利用背板210和柔性线路板260自身的结构就能够实现背板210与灯条250之间的固定安装,此外,在将灯条250从背板210上取下时,只需要将柔性线路板260的第二凹槽264与第二卡勾236之间脱落开,就可以完成对背板210和灯条250之间的拆卸。这样的设计不仅节省了材料,控制了成本,还使背板210和灯条250能够进行反复的拆卸和安装,并且安装和拆卸更方便,提高了背板210和灯条250的装配效率以及装配后的良率。
45.在将灯条250与背板210安装完成后,压接平台237与柔性线路板260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至0.05mm。当压接平台237与柔性线路板260之间的距离为0时,即压接平台237完全抵压在柔性线路板260上,这样压接平台237在柔性线路板260竖直方向的限位固定最稳定,柔性线路板260不会在竖直方向上发生位移,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200的结构稳定性。
46.当压接平台237与柔性线路板260之间的距离为0.05mm时,压接平台237在显示装置10或背光模组200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对柔性线路板260进竖直方向上进行一定程度的限位固定,当显示装置10或背光模组200受到外力作用时,由于存在0.05mm的预留间隙,可以对受力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压接平台237的压力突然过大直接作用在柔性线路板260上,导致柔性线路板260发生形变损坏。在不利用额外固定结构将背板210与灯条250进行固定的基础上,有效的延长了背光模组200的使用寿命。
47.进一步的,压接平台237朝向底板22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凸起238,多个凸起238的高度均相同。
48.在将背板210与灯条250安装完成后,为了防止显示装置10或背光模组200受到外力作用下,导致背板210与灯条250之间发生位移,持续的微距位移可能导致第二卡勾236与第二凹槽264之间卡接发生松动;因此,在压接平台237抵压在柔性线路板260的一面上设置多个凸起238,多个凸起238将压接平台237原本光滑的表面变成粗糙的表面,增加了压接平台237与柔性线路板260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显示装置10和背光模组200即使受到外力的作
用,压接平台237也不容易在柔性线路板260上发生滑动,这样第二卡勾236就不容易从与第二凹槽264卡接的状态下脱离;保证了第二卡勾236与第二凹槽264的稳固性,增强了背光模组200的结构稳定性。
49.同时,多个高度相同的凸起238抵接在柔性线路板260上,使得压接平台237在抵压到柔性线路板260上时,可以保持相对的水平状态,在将灯条250与背板210安装好后,背板210不会出现有局部翘起的情况发生,不影响对显示装置10的其他部件进行安装。
50.图4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针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卡勾233或第二卡勾236均可以设置多个,第一凹槽262或第二凹槽264也可以设置有多个,灯条250包括多个灯珠251,第一凹槽262或第二凹槽264设置在相邻两个灯珠251之间;多个第一卡勾233或多个第二卡勾236与多个第一凹槽262或多个第二凹槽264一一对应设置。
51.通过多个第一卡勾233和多个第一凹槽262上的第一卡槽263进行卡接配合,或多个第二卡勾236和多个第二凹槽264进行卡接配合,增加了卡接固定的面积,使得背板210与灯条250固定的更牢固,灯条250在安装在背板210上以后,不容易发生晃动,也不容易发生位移,这样可以保证显示面板100的正常显示效果不受到影响。即使受到较强的外力作用,也仅仅可能会出现部分卡勾与部分凹槽脱离的情况,而背板210与灯条250的固定效果还是可以得以保障,继续使用;提高了背光模组200的使用效率。
52.图5为本技术背光模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5所示实施例是基于图2的改进,固定部231为固定板234,固定槽261为第三凹槽265,第三凹槽265为柔性线路板260靠近顶板230的一侧向底板220内凹形成的长条形凹槽;且第三凹槽265的长度大于等于固定板234的宽度;固定板234的一侧与顶板230连接,另一侧抵接在第三凹槽265内。
53.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中,固定部231仅为一个固定板234构成,在柔性线路板260对应固定板234的位置设置有一个长条形的第三凹槽265,第三凹槽265的宽度等于固定板234的厚度,第三凹槽265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固定板234的宽度。
54.在安装背板210和灯条250时,只需要将柔性线路板260朝固定板234的方向水平推进,使固定板234落入到柔性线路板260的第三凹槽265内,由于第三凹槽265的宽度等于固定板234的厚度,这样固定板234可以嵌入到第三凹槽265内后,被第三凹槽265的侧壁进行限位,防止固定板234在第三凹槽265内发生水平方向的位移,影响到背板210和灯条25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固定板234抵接在第三凹槽265的槽底,对柔性线路板260有竖直方向上的压力,形成背板210与柔性线路板260在竖直方向的限位固定。这样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固定结构,利用背板210和柔性线路板260自身的结构就能够实现背板210与灯条250之间的固定安装,此外,由于柔性线路板260本身的柔韧性,在将灯条250从背板210上取下时,只需要对柔性线路板260施加一定的外力,发生形变即可将柔性线路板260与固定板234之间脱落开,完成对背板210和灯条250之间的拆卸。这样的设计不仅节省了材料,控制了成本,还使背板210和灯条250能够进行反复的拆卸和安装,并且安装和拆卸更方便,提高了背板210和灯条250的装配效率以及装配后的良率。
55.本技术中,背光模组200还包括导光板270和反射片280,导光板270与反射片280通过热熔胶固定,设置在背板210的上方,且导光板270和反射片280均位于灯条250远离固定部231的一侧。
56.在安装好背板210和灯条250后,还需要对背光模组200的其他组件进行安装,其中背光模组200最为重要的光学元件就是导光板270,而本技术中针对于背板210采用了新的设计,使得背板210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来背板210的顶板230有部分会遮挡在导光板270上方,而改进后的背板210的顶板230对导光板270并不进行遮挡,这样使得拆装导光板270时也比较方便,进一步提升了背光模组200的装配效率。
5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58.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地可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