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纤保护管和尾纤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29979发布日期:2022-01-26 14:52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尾纤保护管和尾纤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电力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尾纤保护管和尾纤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尾纤作为电力通信领域中一种常见媒介,其一端具有连接头,另一端是一根光缆纤芯的断头,通过熔接与其他光缆纤芯相连,用于连接光缆与光纤收发器。
3.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波纹管对尾纤进行保护,为了方便尾纤放置,需要沿波纹管的长度方向设置开口。
4.然而这种结构存在的问题是:波纹管强度不高,对尾纤的保护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尾纤保护管和尾纤保护装置,其能够实现提高尾纤保护管的强度,并通过尾纤保护管对尾纤进行良好保护的目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尾纤保护管,包括管体本体和开口,所述管体本体为波纹结构,所述开口沿所述管体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管体本体;所述开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边缘和第二开口边缘,所述第一开口边缘上设置有凸件,所述第二开口边缘上设置有凹件。
7.所述凸件卡合在所述凹件内时,形成所述尾纤保护管的闭合状态;所述凸件位于所述凹件外时,形成所述尾纤保护管的打开状态。
8.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凹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凸棱和第二凸棱,所述第一凸棱靠近所述管体本体的外壁面设置,所述第二凸棱靠近所述管体本体的内壁面设置;所述第一凸棱的凸起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凸棱的凸起高度。
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凸棱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凸棱的端部均为圆弧结构。
10.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管体本体包括多个凸起部和多个凹陷部,多个所述凸起部和多个所述凹陷部依次交错连接,形成所述管体本体的波纹结构;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均与所述凸件之间具有第一间距,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凹陷部均与所述凹件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1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尾纤保护管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凸件和所述凹件之间的第三间距为0.5-1mm之间。
12.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凸件和所述凹件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凸件的端部为弧形结构。
13.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圆弧形的弧形结构;或,所述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抛物线形的弧形结构;或,所述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梅花形的弧形结构。
14.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凸件和所述凹件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凸件的端部为棱角形结构;所述凸件的所有棱边均为圆弧过渡。
15.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棱角形结构;或,所述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梯形的棱角形结构;或,所述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棱角形结构。
16.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尾纤保护装置,包括尾纤和尾纤保护管,所述尾纤经由所述尾纤保护管的开口设置在所述尾纤保护管中。
17.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8.本技术通过沿尾纤保护管的管体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开口,开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边缘和第二开口边缘,第一开口边缘上设置凸件,第二开口边缘上设置凹件,当凸件卡合在凹件内时,形成尾纤保护管的闭合状态;当凸件位于凹件外时,形成尾纤保护管的打开状态,来实现提高尾纤保护管的强度,并且能够对放置在尾纤保护管中的尾纤进行良好保护的目的。
19.本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的立体图;
22.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截面图;
24.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处于闭合状态时的截面图;
2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圆弧形的弧形结构的示意图;
2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抛物线形的弧形结构的示意图;
2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梅花形的弧形结构的示意图;
29.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棱角形结构的示意图;
30.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梯形的棱角形结构的示意图;
31.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棱角形结构的示意图;
32.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00-尾纤保护管;
35.110-管体本体;
36.111-凸起部;112-凹陷部;
37.120-开口;
38.121-第一开口边缘;122-第二开口边缘;
39.130-凸件;
40.140-凹件;
41.141-第一凸棱;142-第二凸棱;
42.200-尾纤。
具体实施方式
43.相关技术中,尾纤是一种电力通信领域的常见媒介,为了避免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尾纤收到外物的挤压或者撞击等产生损坏,造成对尾纤使用性能的影响,通常情况下,采用波纹管对尾纤的结构进行保护,具体实现方式是:沿波纹管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一开口,然后,通过该开口将尾纤塞入波纹管中。然而,这样子的波纹管在使用过程中,当受到来自外物的挤压时,由于波纹管上具有沿长度方向贯穿设置的开口,因而波纹管强度不高,很容易产生变形。与此同时,波纹管在受压过程中,会使其表面承受的重量通过波纹管管壁间接传递给波纹管内部的尾纤,对尾纤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见,相关技术中的这种波纹管存在以下问题:

波纹管强度不高;

对尾纤的保护效果较差。
44.基于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尾纤保护管和尾纤保护装置,其通过将尾纤保护管的管体本体设置为波纹结构,并沿管体本体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开口,开口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边缘和第二开口边缘,在第一开口边缘上设置凸件,第二开口边缘上设置凹件;凸件卡合在凹件内时,形成尾纤保护管的闭合状态;凸件位于凹件外时,形成尾纤保护管的打开状态,来实现提高尾纤保护管和尾纤保护装置的结构强度,并对放置在尾纤保护管内的尾纤进行良好保护的目的。
45.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46.实施例一
4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处于打开状态时的截面图。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处于闭合状态时的截面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圆弧形的弧形结构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抛物线形的弧形结构的示意图。图8为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梅花形的弧形结构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棱角形结构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梯形的棱角形结构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管中凸件的端部是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棱角形结构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48.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尾纤保护管100,包括管体本体110和开口120,管体本体110为波纹结构,开口120沿管体本体110的长度方向贯穿管体本体110;开口1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边缘121和第二开口边缘122,第一开口边缘121上设置有凸件130,第二开口边缘122上设置有凹件140。
49.凸件130卡合在凹件140内时,形成尾纤保护管100的闭合状态;凸件130位于凹件140外时,形成尾纤保护管100的打开状态。
5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尾纤保护管100是一个空心的管状结构,示例性地,可以为空心圆管。其中,尾纤保护管100的管体本体110为沿长度方向设置的波纹结构,相较于将管体本体110设置为光滑的圆弧表面的结构,波纹结构的设置能够显著增加尾纤保护管100的结构强度,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界重物挤压时,仍然能够很好地对其内放置的尾纤200(参见图12)进行良好保护。
51.此外,由于尾纤200的结构为细长状,因而将开口120设置成沿管体本体110的长度方向贯穿的结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尾纤200能够方便的放入到尾纤保护管100中,相较于通过管体本体110端部的通孔将尾纤200穿入尾纤保护管100的方式而言,此种方式大大降低了尾纤200铺设过程中的铺设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52.另外,本实施中,在第一开口边缘121上设置的凸件130,和在第二开口边缘122上设置凹件140的作用是,为了使凸件130和凹件140之间通过良好配合来对尾纤保护管100的结构强度起到增强作用,从而对内部放置的尾纤200进行良好保护。具体地,使用时,将尾纤保护管100水平放置,此时,凸件130位于凹件140外,即尾纤保护管100处于打开状态,之后通过开口120将尾纤200放入到尾纤保护管100中。此过程中,开口120既不能位于管体本体110的顶部,也不能位于管体本体110的底部,而是恰好位于管体本体110的侧方,因为这样子放置可以使尾纤保护管100的管体本体110在受到来自上方重物的挤压时,凸件130能够恰好卡合在凹件140中,形成对尾纤保护管100中放置的尾纤200的有效保护。与此同时,这样放置也是为了避免上方重物对凸件130和凹件140构成的闭合结构的挤压,从而导致凸件130和凹件140的破坏。
53.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3和图4所示,凹件14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凸棱141和第二凸棱142,第一凸棱141靠近管体本体110的外壁面设置,第二凸棱142靠近管体本体110的内壁面设置;第一凸棱141的凸起高度大于第二凸棱142的凸起高度。
5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凹件140之所以包括第一凸棱141和第二凸棱142,其作用是为了将凸件130卡合在凹件140中时,第一凸棱141和第二凸棱142能够对凸件130起到限位作用,以防止凸件130从凹件140中滑脱,影响凸件130和凹件140在尾纤保护管100中所起的作用。其中,使靠近管体本体110的外壁面的第一凸棱141的凸起高度大于靠近管体本体110的内壁面的第二凸棱142的凸起高度,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增强第一凸棱141对凸件130的限位保护作用,使尾纤保护管100在受到上方重物挤压时,凸件130能够恰好卡合在
凹件140中,且凸件130不会因为第一凸棱141的凸起高度太低而从凹件140的靠近第一凸棱141的一侧滑出。
55.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4所示,第一凸棱141的端部和第二凸棱142的端部均为圆弧结构。
56.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凸棱141和第二凸棱142的端部设置为圆弧结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尾纤200(参见图12)在放入尾纤保护管100的过程中对尾纤20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如果将第一凸棱141和第二凸棱142的端部设置为尖锐的棱角结构时对尾纤200外表面造成的划伤。
57.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1和图2所示,管体本体110包括多个凸起部111和多个凹陷部112,多个凸起部111和多个凹陷部112依次交错连接,形成管体本体110的波纹结构;凸起部111和凹陷部112均与凸件130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凸起部111和凹陷部112均与凹件140之间具有第二间距。
5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为了加强管体本体110的结构强度,将管体本体110设置成波纹结构,具体地,将管体本体110设置成包括多个凸起部111和多个凹陷部112依次交错连接的波纹结构。此外,由于开口120沿管体本体110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开口120包括第一开口边缘121和第二开口边缘122,并且,凸件130设置在第一开口边缘121上,凹件140设置在第二开口边缘122上,因而为了避免管体本体110的波纹结构对凸件130和凹件140的结构强度的影响,需要将凸件130和凹件140设置成实体结构,即,使凸起部111和凹陷部112均与凸件130之间具有第一间距(参见图2中用a1表示的第一间距),凸起部111和凹陷部112均与凹件140之间具有第二间距(参见图2中用a2表示的第二间距)。
59.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2所示,尾纤保护管100处于打开状态时,凸件130和凹件140之间的第三间距为0.5-1mm。
60.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尾纤保护管100处于打开状态时,凸件130和凹件140之间具有第三间距(参见图2中用b表示的第三间距),将第三间距数值范围设置为0.5-1mm之间,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尾纤200(参见图12)能够顺利通过开口120放入到尾纤保护管100中。示例性地,尾纤保护管100处于打开状态时,凸件130和凹件140之间的第三间距可以为0.5mm,0.7mm,0.9mm以及1mm,还可以为0.5-1mm之间的任意数值,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具体根据尾纤200的直径大小来进行确定。
61.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6至图8所示,凸件130和凹件140的形状相适配,凸件130的端部为弧形结构。
6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凸件130的端部为凸出的弧形结构,为与凹件140的端部结构进行配合,因此,凹件140的端部为内凹的弧形结构,并且,凸件130卡合在凹件140中时,凸件130的端部的弧形结构恰好与凹件140的端部的弧形结构相吻合,以使凹件140能够对卡合在其中的凸件130进行良好限位。本实施例中,之所以将凸件130的端部设置为弧形结构,是因为采用弧形结构的情况下,凸件130与凹件140之间在进行接触时,凸件130上的作用力能够更平稳均匀地施加至凹件140上,从而对凹件140的端部形成缓冲保护作用。
63.其中,当凸件130的端部为弧形结构时,包括以下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64.作为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6所示,凸件130的端部是横截面为圆弧形的弧形结构。
6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凸件130的端部是横截面为圆弧形的弧形结构,具体地,凸件130的端部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四分之一圆弧、半圆弧、四分之三圆弧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以能够实现方便将凸件130的端部卡合在凹件140的端部的目的为准。相较于其他弧形结构,将凸件130的端部设置成横截面为圆弧形的弧形结构能够方便加工制造。
66.作为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7所示,凸件130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抛物线形的弧形结构。
6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将凸件130的端部设置成横截面为抛物线形的弧形结构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方便将凸件130的端部卡合在凹件140的端部;另一方面,抛物线形的弧形结构相较于圆弧形的弧形结构而言,凸件130的端部能够伸入到凹件140的端部的较深位置处,因而此结构能够使凸件130在凹件140中的卡合效果更好,二者之间不容易滑脱。
68.作为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8所示,凸件130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梅花形的弧形结构。
6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梅花形的弧形结构由三个圆弧共同组成,其中梅花的顶部形成凸件130的端部,以方便凸件130与对应的凹件140之间的卡合。由于梅花形的弧形结构中顶部的梅花与底部的两个梅花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成两个凹槽结构,因而,在凸件130和对应的凹件140进行卡合时,两个凹槽结构可以对其进行良好限位。
70.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9至图11所示,凸件130和凹件140的形状相适配,凸件130的端部为棱角形结构;凸件130的所有棱边均为圆弧过渡。
7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将凸件130的端部设置为棱角形结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凸件130和凹件140之间的卡合位置进行快速定位,以使凸件130快速卡合在凹件140中。其中,为了防止凸件130的棱边对尾纤200(参见图12)的划伤,需要对凸件130的所有棱边进行圆弧加工处理。
72.当凸件130的端部为棱角形结构时,包括以下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73.作为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9所示,凸件130的端部是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棱角形结构。
7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将凸件130的端部设置成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棱角形结构,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使凸件130通过其端部的棱角形结构与凹件140的端部进行快速配合。
75.作为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10所示,凸件130的端部是横截面为梯形的棱角形结构。
7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相较于将凸件130的端部设置成横截面为三角形的棱角形结构而言,选择梯形结构时,梯形结构的顶边长度小于底边长度,方便使凸件130的端部顺利插入到凹件140的端部;另一方面,梯形的顶部为线状,而不是点状,因而在凸件130的端部卡合到凹件140的端部时,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更大,当尾纤保护管100受到上方重物的挤压时,来自凸件130的作用力能够更加均匀地施加至凹件140上,从而更好地保护尾纤保护管100不会损坏。
77.作为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照图11所示,凸件130的端部是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棱角形结构。
78.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相较于将凸件130的端部设置成横截面为梯形的棱角形结构而言,选择长方形的棱角形结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增凸件130的端部与凹件140的端部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尾纤保护管100在受到上方重物的挤压时,来自凸件130的重量能够更加均匀地施加至凹件140上,从而进一步保护尾纤保护管100不会损坏。
79.实施例二
80.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尾纤保护装置的立体图。
81.第二方面,参照图12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尾纤保护装置,包括尾纤200和尾纤保护管100,尾纤200经由尾纤保护管100的开口120设置在尾纤保护管100中。
8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使用时,通过尾纤保护管100上设置的开口120将尾纤200沿长度方向放置在尾纤保护管100中即可。其中,尾纤保护管100中可以放置一根或者多根尾纤200,具体根据尾纤保护管100的管径尺寸和现场使用需求灵活放置,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8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模型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84.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8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