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振自动起偏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18504发布日期:2022-05-16 20:24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偏振自动起偏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偏振自动起偏器。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偏光技术及激光应用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偏光器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起偏器是指普通光源发出的是自然光,用于从自然光中获得偏振光的器件。
3.相关技术中,保偏光纤,保偏器件测试消光比(er)所用到的起偏器,其内部包含可旋转的偏振片,起偏器上安装有带动偏振片旋转的可旋转码盘,偏振器工作时,在起偏器的输入端输入低偏振光源,低偏振光源经过偏振片后在起偏器的输出端形成高偏振光,在该过程中,工作人员旋转码盘,带动偏振片与保偏光纤的轴对准。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调节起偏器与保偏光纤的轴对准时,当消光比(er)较高时,可调节夹角较小,通过人为调节精度较差,会对轴对准精度造成误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起偏器的轴对准精度,本技术提供一种偏振自动起偏器。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偏振自动起偏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偏振自动起偏器,包括第一准直器、第二准直器、偏振片和带动所述偏振片转动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包括同轴设置的定子、转子和电机护壳,所述第一准直器固定于所述定子,所述偏振片同轴固定于所述转子,所述第二准直器固定于所述电机护壳一端,所述偏振片位于所述第一准直器和所述第二准直器之间。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低偏振光源由第一准直器进入,形成平行光,经过偏振片形成高偏振光,并经由第二准直器后形成汇聚光,并耦合进光纤中,在该过程中,驱动电机的转子带动偏振片转动,使偏振片与保偏光纤的轴对准,相比于人为手动的调节偏振片,提高了偏振片轴对准的精度。
9.优选的,所述转子靠近所述第二准直器的一侧同轴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偏振片卡接于所述安装孔,所述转子开设有与所述安装孔相通的空腔,所述定子穿设于所述空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偏振片与安装孔卡接的方式实现与转子的同轴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同时也方便对偏振片的更换。
11.优选的,所述第一准直器包括第一透镜和传输光信号的尾纤,所述第一透镜固定于所述定子靠近所述偏振片一端,所述尾纤和所述第一透镜同轴设置,所述偏振片位于所述第一透镜远离所述尾纤一侧。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尾纤与第一透镜保持同轴,能够保证光信号经由尾纤传入到第一透镜后,能够形成平行光,形成的平行光到达偏振片后,能够提高偏振片的起偏效果。
13.优选的,所述定子靠近所述偏振片的一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卡接有安装筒,所述安装筒的内壁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定子同轴设置,所述第一透镜的
周壁抵紧于所述固定环内壁。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透镜抵紧于固定环,实现与定子的同轴固定,固定方式简单可靠,便于拆卸,同时能够保证偏振光经过第一透镜后形成的平行光平行于定子轴线,增加对偏振光线走向的可控性。
15.优选的,所述第二准直器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二透镜和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位于第二透镜远离所述第一透镜的一侧,所述连接法兰同轴开设有安装光纤的输出孔,所述第二透镜与第一透镜同轴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保证偏振光经过第二透镜能够接收到经过偏振片的偏振光,保正偏振光经过第二透镜后光斑中心依旧保持直线传播,并传播至输出孔的光纤内,提高第二透镜到光纤的耦合效率。
17.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远离所述第一准直器的一侧固定有安装板,所述第二准直器固定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驱动电机一侧,所述安装板同轴开设有透光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便于第二准直器的安装,透光孔便于第二准直器接收经过偏振片后形成的高偏振光。
19.优选的,所述电机护壳靠近所述安装板一侧凸出设置有安装环,所述安装环抵接于所述透光孔内壁。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安装环与透光孔壁相抵接时,能够保持安装板在电机护壳上的定位。
21.优选的,所述定子远离所述安装板一端一体连接有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固定于电机护壳远离所述安装板一端。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子通过抵接部实现与电机护壳的同轴固定。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低偏振光源由第一准直器进入,形成平行光,经过偏振片形成高偏振光,并经由第二准直器后形成汇聚光,耦合进光纤中,在该过程中,驱动电机的转子带动偏振片转动,使偏振片与保偏光纤的轴对准,相比于人为手动的调节偏振片,提高了偏振片轴对准的精度;
25.2.第一准直器的第一透镜和第二准直器的第二透镜同轴设置,能够使得偏振光经过第一透镜和后形成的平行光,能后再顺利地通过第二透镜耦合进光纤中,提高光线走向的正确性和光功率的耦合效率。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体现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28.图3是图2中a部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9.附图标记:1、偏振片;2、驱动电机;21、定子;211、抵接部;212、安装槽;22、转子;221、安装孔;222、空腔;23、电机护壳;231、安装环;3、第一准直器;31、第一透镜;32、尾纤;4、第二准直器;41、第二透镜;42、连接法兰;421、输出孔;5、安装筒;51、固定环;6、安装板;61、透光孔。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偏振自动起偏器。
32.参照图1和图2,一种偏振自动起偏器,包括偏振片1和带动偏振片1转动的驱动电机2,驱动电机2包括同轴设置的定子21、转子22和电机护壳23,电机护壳23位于定子21和转子22的外部,形成保护。定子21与电机护壳23固定安装,转子22转动安装于定子21的内侧,偏振片1固定安装于转子22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电机2选用步进电机,便于控制转动角度,提高偏振片1的转动精度。
33.定子21靠近偏振片1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准直器3,驱动电机2远离第一准直器3的一端固定有第二准直器4,在进行工作时,低偏振性光源经由第一准直器3形成平行光,经过偏振片1形成高偏振光,并经由第二准直器4耦合进光纤中,在该过程中,驱动电机2自动控制偏振片1旋转与保偏光纤对准,并与消光比(er)测试联合,得出消光比(er),驱动电机2带动偏振片1旋转,当消光比(er)到达最大值后,驱动电机2停止转动,起偏操作结束。
34.参照图2,定子21远离第二准直器4的一端沿其圆周方向延展有抵接部211,抵接部211抵接于电机护壳23一端,并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于电机护壳23,实现定子21与电机护壳23的同轴固定。
35.转子22靠近第二准直器4的一端同轴开设有截面为t形的安装孔221,偏振片1卡接于安装孔221较粗的一端;转子22同轴开设有与安装孔221相通的空腔222,定子21穿设于空腔222内,第一准直器3固定于定子21靠近偏振片1的一端。
36.参照图2和图3,第一准直器3包括第一透镜31和传输光信号的尾纤32,定子21靠近偏振片1的一端开设有放置第一透镜31的安装槽212,安装槽212内卡接有朝向偏振片1开口的安装筒5,安装筒5的内壁成型有固定环51,第一透镜31的周壁抵紧于固定环51的内壁形成固定。尾纤32位于第一透镜31远离偏振片1的一侧,且尾纤32和第一透镜31同轴设置,当光信号经由尾纤32传输至第一透镜31时,能够保证经过第一透镜31的低偏振光能够形成平行光。
37.参照图2,电机护壳23远离第一准直器3的一侧固定有安装板6,第二准直器4螺栓连接于安装板6远离电机护壳23的一侧,安装板6上开设有多个螺纹孔,便于第二准直器4在安装板6上螺纹连接。安装板6同轴开设有便于第二准直器4接收偏振光的透光孔61,且电机护壳23靠近安装板6的一侧一体成型有安装环231,安装环231的外壁抵紧于透光孔61,实现安装板6在电机护壳23上的定位。
38.第二准直器4包括第二透镜41和连接法兰42,连接法兰42固定于第二透镜41远离第一透镜31的一侧,连接法兰42同轴开设有安装光纤的输出孔421,第二透镜41与第一透镜31同轴设置,且第二透镜41位于偏振片1远离第一透镜31一侧,能够保证偏振光经过第二透镜41后顺利耦合进光纤中。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偏振自动起偏器的实施原理为:在进行起偏工作时,低偏振性光源经由第一准直器3的尾纤32进入,经由第一透镜31,形成平行光,经过偏振片1形成高偏振光,并经由第二准直器4的第二透镜41耦合进光纤中,在该过程中,驱动电机2自动控制偏振片1旋转与保偏光纤对准,并与消光比(er)测试联合,得出消光比(er),驱动电机2带动偏振片1旋转,当消光比(er)到达最大值后,驱动电机2停止转动,起偏操作结束,通过驱动电
机2自动带动偏振片1转动,提高了偏振片1的轴对准精度。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