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11023发布日期:2023-07-19 12:45阅读:26来源:国知局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与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有关,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


背景技术:

1、目前具有超广角特性的摄影镜头已应用在各式电子产品,例如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游戏机、行车纪录器、监视器及车用环景系统等。

2、其中各式电子产品所搭配的摄影镜头也会因应各种情况的应用而发展出不同的配置需求,例如在超广角的基础上又具有大光圈的特性。目前各式电子产品的摄影镜头难以满足同时具有超广角以及大光圈的特性,并提供较高的相对照度需求,特别是应用在3d感测技术的智能型电子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块。其中成像透镜组包含五片具屈折力的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本发明所提供的成像透镜组就能满足超广角以及大光圈特性而同时保有高成像质量的需求。

2、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一表面为非球面;光圈;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一表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一表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一表面为非球面;以及红外线带通滤光片;

3、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该成像透镜组中最大视角为fov,该成像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并满足下列条件:0.58<fov/(fno*100)<1.28及4.76<(tl-bfl)/epd<12.03。

4、本发明功效在于:当上述五片具屈折力透镜搭配0.58<fov/(fno*100)<1.28时,该成像透镜组的光圈与视角大小达最佳质量。当上述五片具屈折力透镜搭配4.76<(tl-bfl)/epd<12.03时,可维持合适的透镜成形性及后焦量。

5、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下列条件:-0.36<f/f1<-0.16。由此,第一透镜焦距与成像透镜组焦距比例可加强其广角特性,以提供较大的视角并维持系统的照度。

6、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0.38<f/f3<0.82。由此,第三透镜焦距与成像透镜组焦距比例可提升成像透镜组影像分辨率。

7、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下列条件:0.5<f5/f1<2.82。由此,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分配较为合适,可减少像差。

8、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并满足下列条件:-1.14<f3*f5/(f2*f4)<-0.09。由此,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分配较为合适,可提升成像透镜组成像质量。

9、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并满足下列条件:1.54<f3*t23<7.9。由此,可降低成像透镜组的组装敏感度。

10、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7,并满足下列条件:0.61<ct4/tdp7<1.54。由此,此时性能与第四透镜的组装稳定性达到最佳。

11、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1.02<bfl/ct5<2.55。由此,有助第五透镜的透镜成形性和屈折力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12、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并满足下列条件:1.12<ct2/ct1<2.5。由此,成像透镜组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厚度搭配较为合适,可减少制造及组装公差。

13、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0.47<(ct1+ct2)/(ct3+ct4+ct5)<1.51。由此,成像透镜组的透镜搭配较为合适,有利于在微型化与性能间取得平衡。

14、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2,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并满足下列条件:0.95<tdp2/epd<2.35。由此,可达到大光圈目标并优化第一透镜的成形性。

15、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2,该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d1,并满足下列条件:1.21<(vd1*nd1)/vd2<5.57。由此,成像透镜组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材料搭配较为合适,可提供较大视角与合适照度。

16、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2,该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d1,并满足下列条件:0.88<r2/nd1<2.91。由此,使成像透镜组在不同第一透镜的材料选用下,透镜成形性与成像透镜组性能的平衡能达到最佳。

17、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imh通常为影像传感器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但因应电子产品使用特性,可以小于或大于该影像传感器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并满足下列条件:3.68<tl/imh<5.92。由此,有助于在微型化与有效像素区域取得适当的平衡。

18、该成像透镜组中最大视角为fov,并满足下列条件:102.97<fov<147.66,藉以使该成像透镜组具有超广角特性。

19、本发明另外所提供的一种摄像模块,包含:镜筒;成像透镜组,设置在该镜筒内;以及影像传感器,设置于该成像透镜组的成像面。

20、其中该成像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一表面为非球面;光圈;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一表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一表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的其中一表面为非球面;以及红外线带通滤光片;

21、其中该成像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总数为五片,该成像透镜组中最大视角为fov,该成像透镜组的光圈值为fno,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并满足下列条件:0.58<fov/(fno*100)<1.28及4.76<(tl-bfl)/epd<12.03。

22、本发明功效在于:当上述五片具屈折力透镜搭配0.58<fov/(fno*100)<1.28时,该成像透镜组的光圈与视角大小达最佳质量。当上述五片具屈折力透镜搭配4.76<(tl-bfl)/epd<12.03时,可维持合适的透镜成形性及后焦量。

23、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下列条件:-0.36<f/f1<-0.16。由此,第一透镜焦距与成像透镜组焦距比例可加强其广角特性提供较大的视角并维持系统的照度。

24、该成像透镜组的整体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并满足下列条件:0.38<f/f3<0.82。由此,第三透镜焦距与成像透镜组焦距比例可提升成像透镜组影像分辨率。

25、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并满足下列条件:0.5<f5/f1<2.82。由此,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分配较为合适,可减少像差。

26、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并满足下列条件:-1.14<f3*f5/(f2*f4)<-0.09。由此,成像透镜组的屈折力分配较为合适,可提升成像透镜组成像质量。

27、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并满足下列条件:1.54<f3*t23<7.9。由此,可降低成像透镜组的组装敏感度。

28、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7,并满足下列条件:0.61<ct4/tdp7<1.54。由此,此时性能与第四透镜的组装稳定性达到最佳。

29、该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fl,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1.02<bfl/ct5<2.55。由此,有助第五透镜的透镜成形性和屈折力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30、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并满足下列条件:1.12<ct2/ct1<2.5。由此,成像透镜组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厚度搭配较为合适,可减少制造及组装公差。

31、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并满足下列条件:0.47<(ct1+ct2)/(ct3+ct4+ct5)<1.51。由此,成像透镜组的透镜搭配较为合适,有利于在微型化与性能间取得平衡。

32、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平行于光轴的位移量为tdp2,该成像透镜组的入射瞳孔径为epd,并满足下列条件:0.95<tdp2/epd<2.35。由此,可达到大光圈目标并优化第一透镜的成形性。

33、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d2,该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d1,并满足下列条件:1.21<(vd1*nd1)/vd2<5.57。由此,成像透镜组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材料搭配较为合适,可提供较大视角与合适照度。

34、该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2,该第一透镜的折射率为nd1,并满足下列条件:0.88<r2/nd1<2.91。由此,使成像透镜组在不同第一透镜的材料选用下,透镜成形性与成像透镜组性能的平衡能达到最佳。

35、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该成像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h(imh通常为影像传感器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但因应电子产品使用特性,可以小于或大于该影像传感器有效像素区域的对角线长的一半),并满足下列条件:3.68<tl/imh<5.92。由此,有助于在微型化与有效像素区域取得适当的平衡。

36、该成像透镜组中最大视角为fov,并满足下列条件:102.97<fov<147.66,藉以使该成像透镜组具有超广角特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