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00659发布日期:2022-07-01 21:35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车载显示屏通装有红外摄像头,红外摄像头可用于获取车舱内的红外光源以对车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目前的车载显示屏,为提高显示屏的屏占比,通常采用屏下摄像头技术将红外摄像头置于显示面板的下方,但现有的车载显示屏由于结构过于简单,当显示屏在显示状态时,红外摄像头不能正常拍摄,客户使用体验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无法在正常显示的同时对车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5.显示模组,包括普通显示区和采光显示区,所述采光显示区包括采光摄像区和像素显示区;
6.分光件,安装于显示模组的背侧,所述分光件对应所述采光显示区设置,所述分光件用于供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其中一者穿过,并将另外一者反射;所述分光件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
7.红外摄像头,所述红外摄像头朝向所述第一侧面,用以接收穿过所述采光摄像区的红外光;
8.采光显示光源,所述采光显示光源朝向所述第二侧面,用以向所述像素显示区提供背光。
9.可选的,所述第一侧面朝向所述采光显示区,所述第二侧面背离所述采光显示区;所述分光件用于对红外光反射、并供可见光透过。
10.可选的,所述第一侧面背离所述采光显示区,所述第二侧面朝向所述采光显示区;所述分光件用于对可见光反射、并供红外光透过。
11.可选的,所述分光件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夹角为40
°‑
50
°

12.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具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与所述显示模组的夹角为40
°‑
50
°
,所述分光件安装于所述支撑面。
13.可选的,所述采光显示区包括多个子区域,所述采光摄像区包括多个采光摄像单元,所述像素显示区包括多个像素显示单元,每个所述子区域包括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采光摄像单元和至少一个所述像素显示单元。
14.可选的,所述采光摄像单元和所述像素显示单元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呈方形。
15.可选的,所述子区域中所述采光摄像单元与所述像素显示单元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的面积之比为2:1-4:1。
16.可选的,所述子区域中所述采光摄像单元和像素显示单元的数量分别为至少两个,各所述采光摄像单元和各所述像素显示单元在所述子区域内交替设置。
17.可选的,所述采光摄像单元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呈圆形,所述像素显示单元围设于所述采光摄像单元。
18.可选的,所述像素显示单元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呈圆形,所述像素显示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像素显示单元相互间隔设置并呈矩阵排布,所述子区域内未设置所述像素显示单元的部分形成所述采光摄像单元。
19.可选的,所述显示模组包括设于所述采光摄像区的色阻层。
20.可选的,所述色阻层由红色色阻层、绿色色阻层、蓝色色阻层中的任意两种层叠设置而成。
21.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显示面板。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用于供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其中一者穿过,并将另外一者反射的分光件,并将分光件对应采光显示区设置,使得红外光透光采光摄像区后可在分光件的作用下到达红外摄像头,以被红外摄像头接收,以使红外摄像头可以对显示装置外部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使得采光显示光源发出的可见光可在分光件的作用下射向像素显示区,以向像素显示区提供背光,实现像素显示区的显示功能。如此,采光显示区可以在正常显示的同时对车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技术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子区域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2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子区域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30.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子区域的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31.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子区域的第四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无法在正常显示的同时对车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的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对进行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应用于显示装置,其中,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车载显示屏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显示面板的结构,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显示面板进行介绍。
36.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显示模组、分光件300、红外摄像头400和采光显示光。其中,显示模组包括普通显示区100和采光显示区200,采光显示区200包括采光摄像区210和像素显示区220;分光件300安装于显示模组的背侧,分光件300对应采光显示区200设置,分光件300用于供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其中一者穿过,并将另外一者反射;分光件300具有第一侧面310和第二侧面320;红外摄像头400朝向第一侧面310,用以接收穿过采光摄像区210的红外光;采光显示光源500朝向第二侧面320,用以向像素显示区220提供背光。
37.其中,普通显示区100自靠近分光件300至远离分光件300的方向上可以依次包括tft基板110、第一液晶层120和彩膜层130,以实现显示功能。其中,彩膜层130包括rgb色阻层和遮光层。像素显示区220具有像素设计,使得像素显示区220也可实现显示功能;像素显示区220的层别可以与普通显示区100的层别一致,也即,像素显示区220自靠近分光件300至远离分光件300的方向上也可依次包括tft基板110、第一液晶层120和彩膜层130,像素显示区220的电路走线方式可以根据其和采光摄像区210的位置关系而定,比如可以通过围绕走线、跳线等方式实现像素显示区220的走线;采光摄像区210为透光区,以使显示面板外的红外光线可以透光采光摄像区210,采光摄像区210自靠近分光件300至远离分光件300的方向上可以依次包括第一透光层211、第二液晶层212和第二透光层213,第一透光层211可与tft基板110邻接设置,第二液晶层212可与第一液晶层120邻接设置,第二透光层213可与彩膜层130邻接设置,实际制备时,第二液晶层212和第一液晶层120厚度和材料均可以相同,两者可以一体成型。
38.关于分光件300,其材料可以选择mof材料或其他材料,其用于供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其中一者穿过,并将另外一者反射,使得红外光透光采光摄像区210后可在分光件300的作用下到达红外摄像头400,以被红外摄像头400接收,以使红外摄像头400可以对显示装置外部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使得采光显示光源500发出的可见光可在分光件300的作用下射向像素显示区220,以向像素显示区220提供背光,实现像素显示区220的显示功能。下面举两个例子进行详细说明。
39.在一些示例中,第一侧面310朝向采光显示区200,第二侧面320背离采光显示区200;分光件300用于对红外光反射、并供可见光透过。在本示例中,红外光在分光件300的反射下到达红外摄像头400,可见光则透过分光件300射向像素显示区220。
40.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侧面310背离采光显示区200,第二侧面320朝向采光显示区200;分光件300用于对可见光反射、并供红外光透过。本示例中,红外光透光分光件300到达红外摄像头400,可见光则在分光件300的反射下射向像素显示区220。
41.其中,分光件300于显示模组的角度可以有多种选择,具体可以根据红外摄像头400和采光显示光源500的安装位置和角度而定,分光件300与显示模组的夹角可为40
°‑
50
°
,比如为45
°
,如此红外摄像头400和采光显示光源500可以一者与显示模组相对设置,另
一者与显示模组垂直设置,如此,利于安装红外摄像头400和采光显示光源500,且提高了显示面板整体结构的规则性和稳定可靠性。
42.为提高分光件300的安装稳固性,在一些示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件600,支撑件600具有支撑面,支撑面与显示模组的夹角为40
°‑
50
°
,分光件300安装于支撑面。支撑件600的设置,增大了分光件300于支撑面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分光件300的安装稳固性,使得分光件300稳定可靠的工作,提供显示面板的稳定性。
4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用于供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其中一者穿过,并将另外一者反射的分光件300,并将分光件300对应采光显示区200设置,使得红外光透光采光摄像区210后可在分光件300的作用下到达红外摄像头400,以被红外摄像头400接收,以使红外摄像头400可以对显示装置外部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使得采光显示光源500发出的可见光可在分光件300的作用下射向像素显示区220,以向像素显示区220提供背光,实现像素显示区220的显示功能。如此,采光显示区200可以在正常显示的同时对车内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感。
44.为了更清楚的说明采光显示区200的结构,以下将结合附图对采光显示区200进行介绍。
45.所述采光显示区200包括多个子区域201,所述采光摄像区210包括多个采光摄像单元2101,所述像素显示区220包括多个像素显示单元2201,每个所述子区域201包括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采光摄像单元2101和至少一个所述像素显示单元2201。可以理解的是,子区域201中采光摄像单元2101和像素显示单元2201的分布情况不同,采光显示区200的监控效果和显示效果也会不同。下面从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46.在第一示例中,请参阅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子区域201的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采光摄像单元2101和像素显示单元2201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呈方形,子区域201中采光摄像单元2101与像素显示单元2201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的面积之比为2:1-4:1,例如可以是3:1。本示例中,采光摄像单元2101的面积大于像素显示单元2201的面积,提供了较大的区域供红外光透过,以提高红外摄像头400的工作效果,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监控效果。
47.在第二示例中,请参阅图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子区域201的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采光摄像单元2101和像素显示单元2201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呈方形,子区域201中采光摄像单元2101和像素显示单元2201的数量分别为至少两个,各采光摄像单元2101和各像素显示单元2201在子区域201内交替设置。如此,使得采光摄像单元2101和像素显示单元2201的像素分布均匀,在保证采光显示区200的监控效果的同时提高了采光显示区200的像素密度,并且使得采光显示区200像素均匀分布,减轻了采光显示区200的显示颗粒感,提高了采光显示区200的显示效果。
48.在第三示例中,请参阅图6,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子区域201的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采光摄像单元2101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呈圆形,像素显示单元2201围设于采光摄像单元2101。如此设置,使得红外光集中的透过圆形的采光摄像单元2101,提升了红外光的穿透效果,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监控效果。
49.在第四示例中,请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子区域201的第四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像素显示单元2201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呈圆形,像素显示单元
220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像素显示单元2201相互间隔设置并呈矩阵排布,子区域201内未设置像素显示单元2201的部分形成采光摄像单元2101。本示例的排布方式,使得采光摄像单元2101和像素显示单元2201均能分布均匀,在保证采光显示区200的监控效果的同时提高了采光显示区200的显示效果,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50.在一些示例中,为减小采光摄像区210与采光显示区200和普通显示区100的差异,显示模组包括设于采光摄像区210的色阻层214。由于采光显示区200和普通显示区100设置有彩膜层130,彩膜层130包含有色阻,本示例在采光摄像区210也设置色阻层214,色阻层214设于采光摄像区210的第二透光区,利用色阻层214的虑光作用,可以有效的阻挡漏光及金属的反光,显示面板在不显示的情况下,采光摄像区210与采光显示区200和普通显示区100尽量甚至保持一致,而色阻对红外光的透过影响轻微,不会影响红外光的穿透效果。
51.色阻层214可以与彩膜层130中的色阻一致,也即,为rgb色阻,以使显示面板在不显示的情况下,采光摄像区210与采光显示区200和普通显示区100一致。
52.在另一些示例中,色阻层214由红色色阻层214、绿色色阻层214、蓝色色阻层214中的任意两种层叠设置而成。叠加的色阻对光线的阻挡效果更好,提高了红外光透光采光摄像区210的透过率,从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监控效果。
53.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
54.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5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