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96678发布日期:2022-09-14 07:17阅读:58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一般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显示功能的手机或者其他产品需要具有更加人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比如能够进行指纹识别,或者能够根据环境的不同自动调节屏幕的亮度,一般会在显示装置内增加设置感光模组,设置感光模组具有需要光照的特性,需要将相应的遮光层进行避位处理,但是避位之后的遮光层会出现漏光的问题,并且现有的感光模组,通常会在透明的感光传感器下布线,布线颜色为黄色,从而导致传感器模组的位置处漏黄色,从而导致模组画面不均匀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4.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层和阵列基板,所述彩膜层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设有遮光层,
5.所述遮光层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设有感光传感器,所述感光传感器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单向反射透光层,至少用于将从所述阵列基板射向所述彩膜层方向的光线进行反射,
6.所述遮光层设有所述感光传感器的位置具有开口,所述开口尺寸不大于所述感光传感器尺寸。
7.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上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层、导光板、光学膜片层。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遮光层进行避位开口的位置处设置感光模组,该感光模组通过开口对外界环境光进行感知,同时,感光模组下增加设置透光的单向反射透光层,该单向反射透光层能够将面板内部的光线,即阵列基板向彩膜层方向的光线能够被单向反射透光层反射回去,使得该遮光层开口的位置不会出现漏光的问题。
附图说明
9.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0.图1为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部分结构示意图;
11.图2为一实施例中感光传感器及反射层设计局部示意图;
12.图3为一实施例中感光传感器设置位置示意图;
13.图4-图5为一实施例中感光传感器及反射层光线示意图;
14.图6为一实施例中反射层上通孔排列示意图;
15.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感光传感器及反射层结构示意图;
16.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感光传感器设置位置示意图;
17.图9为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1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0.请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彩膜层1和阵列基板4,所述彩膜层1靠近所述阵列基板4的一侧设有遮光层2,
21.所述遮光层2靠近所述阵列基板4的一侧设有感光传感器5,所述感光传感器5靠近所述阵列基板4的一侧设置有单向反射透光层7,至少用于将从所述阵列基板4射向所述彩膜层1方向的光线进行反射,
22.所述遮光层2设有所述感光传感器5的位置具有开口20,所述开口20尺寸不大于所述感光传感器5尺寸。
23.本实施例中在遮光层2进行避位开口20的位置处设置感光模组,该感光模组通过开口20对外界环境光进行感知,同时,感光模组下增加设置透光的单向反射透光层7,该单向反射透光层7能够将面板内部的光线,即阵列基板4向彩膜层1方向的光线能够被单向反射透光层7反射回去,使得该遮光层开口20的位置不会出现漏光的问题。
24.其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示出了非显示区200显示区100的膜层结构,其中包括顺次设置的上偏光片8、彩膜层1、遮光层2、阵列基板4和下偏光片,9其中彩膜层1和阵列基板4之间通过封框胶3粘贴,可选的,封框胶在围绕显示区一圈设置,遮光层2和阵列基板4之间,遮光层开口20的位置处设置感光传感器5和单向反射透光层7。
25.进一步的,所述单向反射透光层7包括叠置的透光层71和反射层72,所述透光层71靠近所述感光传感器5设置,所述反射层72远离所述透光层71的一面设有反射光线的微结构74。
26.参考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单向反射透光层7包括叠置的透光层71和反射层72,该反射层72在远离透光层的一侧设置如图4和图5所示的微结构,当显示面板内部有光线射向显示面的彩膜层1时,射出的光线被反射层72上的微结构74反射回去,形成如图4所示的光线走向,保证显示面板内部的光线不会从遮光层2上的开口漏出,显示面板不会出现漏光的问题。本实施例中反射层72上设置的微结构74为微棱镜结构,优选的是晶彩格系列微棱镜结构,该晶彩格系列指棱镜表面结构可基于微晶格全反光技术来设定棱镜表面结构,微棱镜结构具有超强的反光性能,其中该结构上均为反光材料,优选的采用钻石级反光材料,其具有较大强度的反光性能,设置在反射层72上的微棱镜结构包括角度不同的反射面,每个反射面设置的角度根据不同显示面板的情况确定,需要保证将显示面板内的光线都反射回去,不会经过遮光层2的开口漏出。
27.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微棱镜结构可以设置成图4中所示的结构,其中在反射层72上设置的微棱镜结构可以是等高的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图4中所示的不等高的结构,各个棱镜
的高度以及角度是不完全相同的,具体的可以根据显示面板的大小和设置的单向反射透光层尺寸进行决定;除此之外,还可以将每个微棱镜设置为透镜的结构,形成如图7所示的结构,图7所示的结构中光线的走向与图4和图5中的类似,均是将显示面板内的光线反射回去,不出现漏光的问题,并透过显示面板外侧的光线,使其射入显示面板内部。进一步的,所述透光层71上设有贯穿的多个通孔73,所述通孔73从所述透光层靠近所述感光传感器5的一面延伸至远离所述感光传感器5的一面。
28.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单向反射透光层7除了需要将面板内部的光线反射回去,还能够将面板外侧的光线,即从彩膜层1射向阵列基板4方向的光线尽可能多的射入显示面板内,使得入射到显示面板内部的光线较多,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单向反射透光层7包括透光层71,该透光层71上设有贯穿的通孔73,显示面板外部的光线射入时,经过透光层上的通孔73进入反射层72,经过反射层72达到显示面板内部,形成如图5所示的光线走向,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优选的该反射层72采用光学级的pet(聚对苯二甲酸)材料进行制备;其中,经过反射层72到达显示模组内部的光线在内部还会进行一定的反射,当反射回反射层72上的微结构时,该微结构会继续直接将光线反射回显示模组内部,增加光线的利用率,同时与上面的实施例相同,不会出现漏光的情况。
29.进一步的,多个所述通孔73阵列分布在所述透光层71上。
30.本实施例中设置在透光层71上的通孔73结构一般采用阵列分布的形式设置,阵列设置的通孔73分布均匀,能够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并且便于设置;其中设置的通孔73截面形状可以是如图6所示的圆形,也可以是矩形或者其他多边形,并且每个通孔73截面的直径大小,相邻通孔73之间的间距可以根据不同显示面板的尺寸和相应遮光层开口20的大小进行确定,以便于显示面板外侧的光线能够经过通孔73射入到显示面板内部,实现光利用率提高的目的。
31.进一步的,所述单向反射透光层7的尺寸与所述感光传感器5尺寸相同。
32.本实施例中在遮光层开口20位置设置感光传感器5,其为感光元器件,通过感光传感器5感知显示面板外侧的光线强度,进一步的可以将感光传感器5检测到的光信息转换为电信息,从而可以实现感光传感器5感受环境变化而调整显示面板画面亮度的功能,或者调整显示模式等功能,具体根据客户端的需求决定;为了保证遮光层开口20处的单向反射层72对整个感光传感器5位置的光线进行反射和透过,优选的将单向发射层的尺寸设置的与感光传感器5的尺寸相同,形成如图2所示的结构。
33.进一步的,所述感光传感器5尺寸大于所述开口尺寸至少10μm。
34.本实施例中感光传感器5的尺寸设定需要参考相应遮光层开口20的尺寸,确保显示面板外侧的光线能够进入到单向反射透光层7内,优选的根据经验设置感光传感器5的尺寸大于开口至少10微米,其中感光传感器5居中的设置在遮光层开口20位置,开口侧面遮挡感光传感器5的范围较为均匀。
35.进一步的,所述感光传感器5与所述单向反射透光层7之间通过透明胶6进行粘贴,这里透明胶指的是可以透光且具有粘性的胶带/胶水类材料。
36.本实施例中将单向反射透光层7设置在感光传感器5远离彩膜层1的一侧,优选的采用胶粘的形式进行设置,并且为了保证显示面板外侧光线进入显示面板内的效率,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优选的采用透明胶6进行粘贴,不会对透过的光线产生影响。
37.进一步的,包括至少一对所述感光传感器5和所述单向反射透光层7,
38.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100和围绕该显示区100的非显示区200显示区100,所述感光传感器5和所述单向反射透光层7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200。
39.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一个的显示面板上设置感光传感器5,每个感光传感器5的侧面均设有一个单向反射透光层7形成一对感光传感器5和单向反射投光层,通过该结构解决了感光传感器5位置漏光的问题,并且能够提升光线的利用率;其中,每对感光传感器5结构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周边的非显示区200显示区100位置,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显示面板显示区100域的四周,形成例如图3所示的结构,图中在显示区100的四周每一边都设置了感光传感器5,具体的设置位置和设置个数可以根据显示屏幕的大小和性能需求决定,当设置多个感光传感器5时,将该结构均匀的设置在显示面板四周,保证整个显示面板的平整度和感光效果;若设置一个感光传感器5或者多个感光传感器5,需要进行膜层找平时,可以通过封框胶3的支撑作用来解决显示面板平整度的问题。其中,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给出了根据感光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进行显示面板亮度的调节,优选的如图3所示,设置多个感光传感器5进行亮度的检测,每个感光传感器均是独立工作,分别检测光线的强度,并将检测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每个光电传感器均连接至柔性电路板,然后进行感光平均值的计算,并且将感光平均值信息反馈至显示面板的控制装置进行模组亮度的调整。
40.进一步的,所述彩膜层1与所述阵列基板4之间设有封框胶3,所述封框胶3位于所述非显示区200显示区100且围绕所述显示区100设置,所述感光传感器5和所述单向反射透光层7具体设置在所述封框胶3与所述显示区100之间。
41.显示面板上通过封框胶3进行两个基板之间的粘贴,其中,感光传感器5设置在封框胶3和显示区100之间,并且感光传感器5还连接有导线,通过导线连接至显示面板上的柔性电路板11。
42.进一步的,所述感光传感器5距离所述显示区100的距离小于等于0.5mm,所述封框胶3距离所述显示区100的距离大于等于0.8mm。
43.如图1所示,其中图中左侧为显示面板的显示区100,根据常规的设计和操作经验,将封框胶3与显示区100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图1中尺寸a的范围,大于等于0.8mm;同时,为了确保感光功能同时考虑系统组装公差,将感光传感器5与显示区100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图1中尺寸b的范围,设置的小于等于0.5mm,系统组装公差为0.3mm,上述尺寸依据常规设计经验指定,并且能够满足感光传感器5的感光功能。
44.本实施例中感光传感器是设置在封框胶和显示区之间的,其中先进行阵列基板的制备,阵列基板上的像素驱动电路以及晶体管、像素电极、公共电极等膜层的制备,随后将感光传感器转移到阵列基板上的对应位置,最后涂覆封框胶,将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进行贴合。
45.进一步的,包括至少一堆所述感光传感器和所述单向反射透光层,
46.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围绕所述盖显示区的非显示区,所述感光传感器和所述单向反射透光层设置在所述显示区;
47.所述显示区包括纵横交错的栅线和数据线,所述感光传感器和所述单向反射透光层具体设置在所述栅极和/或者所述数据线对应的位置。
48.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将感光传感器和对应的单向反射透光层设置在显示区,如图8
所示(其中仅仅给出了显示区相应的结构,不涉及非显示区的结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纵横交错的栅线和数据线,栅线和数据线之间交叉限定像素区域,像素区域内设置像素电极和相应的晶体管,感光传感器5和单向反射透光层设置在栅线和/或者数据线所在的位置,在彩膜基板上与相应的栅线和数据线正对应的位置设置黑矩阵,黑矩阵对应感光传感器的位置进行挖空,形成开孔,暴露出相应的感光传感器进行光线的检测;
49.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情况相似,为了防止黑矩阵上的开孔处漏光,将开孔的尺寸设置的小于感光传感器的尺寸,并且感光传感器下设置单向反射透光层,防止在开孔位置出现漏光的情况,并且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50.在显示区内设置感光传感器等结构后,为了保证膜层的平整度,在感光传感器上可以涂布透明的绝缘层或者透明缓冲层进行找平,保证整个结构的平整度。
51.同时,本实施例中设置的感光传感器的个数不受限制,感光传感器的排列方式也不受限制,可以是不规则的,也可以是阵列形式的,具体根据显示面板的需求决定。
52.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增加设置了单向反射透光层7,当点亮显示面板模组时,模组内的光线射向反射层72,光线经过反射后重新被模组利用,提高光线利用率的同时,解决模组漏光问题;模组外的光线,经过透光层的通孔73到达反射层72,经过反射层72上的通孔73到达模组内部,提高光线的利用率。其中,当设置感光传感器5,出现漏光情况时,由于感光传感器5下方设置有金属走线,会露出走线的颜色,因此,还可以将感光传感器5下方的金属走线表面进行氧化处理,形成黑色走线层,能够对漏光问题进行一定的解决。
53.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上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6、反射片层15、导光板14、光学膜片层13。
54.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相比较图1的结构,还设置了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顺次设置的背板16、反射片层16、导光板14、光学膜片13,其中光学膜片层通过胶带12与上述显示面的下偏光片粘贴固定。
55.需要理解的是,上文如有涉及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56.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57.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