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导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53239发布日期:2022-10-19 01:50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导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导光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背光导光装置。


背景技术:

2.请参考图13,目前智能计量表的背光源基本采用光源与导光板2结合的结构,光源均为插脚式led光源1,在导光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led光源1位于凹槽中,在导光板2与led光源1之间存在间隙3,导致led光源1发生菲涅耳损耗,加上插脚式封装无法加入更大尺寸的芯片,制约了led光源1的发光强度,使整体面光源亮度不足;由于led光源1需要在水平方向发射光线,因此led光源1的插脚101还需要弯折,以便插入到下方的电路板上,如此装配效率较低,且led光源1易损坏,造成品质隐患;另外,为了发光均匀,还需要在导光板2的上表面贴合光学膜片4,装配效率较低,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少菲涅耳损耗、提高导光效率、提高发光亮度,led光源无需将引脚弯折、提高装配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无需贴合光学膜片、提高装配效率、降低成本的背光导光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4.一种背光导光装置,包括导光板托框及至少部分地位于导光板托框中的导光板;导光板托框上开设有容置槽,导光板托框的一侧开设有与容置槽连通的开口;导光板位于容置槽中;导光板包括导光板主体及与导光板主体的一端连接的引导部,引导部与导光板主体垂直,引导部的顶部的宽度与导光板主体的宽度相同,引导部的底部的宽度小于引导部的顶部的宽度;引导部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粗糙度均为0.025-0.8,导光板主体的上表面的粗糙度为1.6-50。
5.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主体与引导部之间设置有过渡部。
6.进一步的,所述过渡部的形状为弧形。
7.进一步的,所述过渡部的内圆半径r1及外圆半径r2均大于或等于导光板主体的厚度t1的1.5倍。
8.进一步的,所述过渡部具有夹角面,夹角面与导光板主体或引导部之间的夹角为45度,此夹角为光线的反射关键面,符合镜面反射定律,光线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9.进一步的,所述引导部的底面向内凹陷设置有灯槽,一光源位于灯槽中。
10.进一步的,所述灯槽的剖面形状为半圆形。
11.进一步的,所述灯槽远离引导部的底面的槽底设置有锯齿状的透镜。
12.进一步的,所述引导部的高度大于或等于引导部的底部的宽度的两倍。
13.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的形状为l形或s形,导光板与导光板托框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背光导光装置包括导光板托框及至少部分地位于导光板托框中的导光板;导光板托框上开设有容置槽,导光板托框的一侧开设有与容置槽连通
的开口;导光板位于容置槽中;导光板包括导光板主体及与导光板主体的一端连接的引导部,引导部与导光板主体垂直,引导部的顶部的宽度与导光板主体的宽度相同,引导部的底部的宽度小于引导部的顶部的宽度;引导部的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粗糙度均为0.025-0.8,导光板主体的上表面的粗糙度为1.6-50。如此减少菲涅耳损耗、提高导光效率、提高发光亮度,led光源无需将引脚弯折、提高装配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无需贴合光学膜片、提高装配效率、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15.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16.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导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17.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导光装置的拆分示意图。
18.图3为图2中的导光板的侧面示意图。
19.图4为图2中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20.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导光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l、s形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21.图6为图5中的导光板的侧面示意图。
22.图7为图5中的导光板的另一侧面的示意图。
23.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导光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24.图9为图2中的导光板托框的俯视图。
25.图10为图2中的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6.图11为图2中的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7.图12为s形的导光板的示意图。
28.图13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导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4为导光板主体的下表面设置的网点为矩阵分布的局部示意图。
30.图15为导光板主体的下表面设置的网点为矩阵间隔交错分布的局部示意图。
31.图16为导光板主体的下表面设置的网点为随机无规则分布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33.请参考图1及图2,本发明提供的背光导光装置包括导光板托框10及至少部分地位于导光板托框10中的导光板20。本实施方式中,导光板的形状为l形,其他实施方式中,导光板的形状也为s形,如图12所示。
34.导光板托框10上开设有容置槽11,导光板托框10的一侧开设有与容置槽11连通的开口12。导光板20位于容置槽11中。
35.导光板20包括导光板主体21及与导光板主体21的一端连接的引导部22。导光板主体21与引导部22之间设置有过渡部23。引导部22与导光板主体21垂直。
36.引导部22的引导部22的顶部的宽度与导光板主体21的宽度相同或相当。引导部22的底部的宽度小于引导部22的顶部的宽度。如此使得引导部22可深入到电子部件中的较窄
区域,从而更加接近pcb板上的led灯。
37.请参考图3,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2的厚度与导光板主体21的厚度t1相同,均为1.0-5.0mm。
38.过渡部23的形状为弧形。为减小光线损耗,弯曲半径应当大于导光柱厚度或直径的1.5倍,这样光线沿着光滑的弯曲面反射而没有损耗的产生,即过渡部23的内圆半径r1及外圆半径r2均大于或等于导光板主体21的厚度t1的1.5倍。
39.led灯可位于引导部22的下方。
40.请参考图4,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2的底面向内凹陷设置有灯槽221,用作光源的贴片led灯位于灯槽221中,如此将贴片led灯完全罩住,使得光线完全进入到引导部22中,避免了光线的外溢。
41.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灯槽221的剖面形状为半圆形,其半径r3为0.6-1.0mm,起到散光的作用,从而将较窄的发光面散射成较宽的传播面。在引导部22传播的光线经过过渡部23的引导作用或发射作用,均匀地进入到导光板主体21中。
42.请参考图5及图6,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灯槽221远离引导部22的底面的槽底设置有锯齿状的透镜222,也可称为“v-cut”。起到较好的散光的作用,如图8所示。灯槽221的深度h1为0.8-1.5mm。透镜222的高度为0.15-0.2mm。
43.引导部22的内表面224和外表面223的粗糙度均为0.025-0.8,过渡部23的外表面231的粗糙度为0.025-0.8,如此起到较好的反射作用,防止光线外溢。导光板主体21的上表面211的粗糙度为1.6-50,导光板主体21的下表面212全部设置网点,如此能将光线均匀地向外导出,减少光线的颗粒感。
44.请参考图7,引导部22的高度t2大于或等于引导部22的底部的宽度t3的两倍。
45.进一步地,过渡部23具有夹角面,夹角面与导光板主体21或引导部22之间的夹角为45度,夹角为光线的反射关键面,符合镜面反射定律,光线的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如此起到较好的反射作用,使得绝大部分光线被发射至导光板主体21中。
46.请参考图9及图10,导光板20与导光板托框10之间设置有连接组件。
47.连接组件可以如此设置:导光板20远离引导部22的一端的底部突出设置有第一定位凸块24,导光板20的至少一侧突出设置有第二定位凸块25。
48.请参考图11,导光板托框10的容置槽11远离开口12的一侧的底部凹陷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3,容置槽11的至少一侧突出设置有卡接凸块14,卡接凸块14的顶部末端设置有卡勾,卡勾的内侧设置有导向斜面。导光板20的第一定位凸块24可先伸入到第一定位槽13中,下压导光板20,使得导光板20沿着导向斜面越过卡接凸块14的卡勾,从而使得卡勾与导光板20的顶面卡接。
49.进一步地,至少一个第二定位凸块25上开设有定位孔26,容置槽11中突出设置有定位柱15,定位柱15穿过定位孔26,从而实现对导光板20的定位。
50.需要说明的是,导光板20相对导光板托框10固定的方式可以为第一定位槽13、卡接凸块14或定位柱15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51.请参考图14、图15及图16,导光板主体21的下表面212全部设置网点,其网点的设置情况为:1、网点呈矩阵设置,相邻网点之间的间距为0.03-0.05mm,网点的直径为0.01-0.05mm,如图14所示;2、网点呈若干行或若干列设置,且相邻的行或列交错设置,相邻网点
之间的间距为0.03-0.05mm,网点的直径为0.01-0.05mm,如图15所示;3、网点呈随机无规则分布设置,相邻网点之间的间距为0.03-0.05mm,网点的直径为0.01-0.05mm,如图16所示。根据背光源va区的大小分布,上述网点分布设置,其作用是将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光线经过网点的折射及漫反射起到均匀地分布在导光板内。
5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背光导光装置包括导光板托框10及至少部分地位于导光板托框10中的导光板20;导光板托框10上开设有容置槽11,导光板托框10的一侧开设有与容置槽11连通的开口12;导光板20位于容置槽11中;导光板20包括导光板主体21及与导光板主体21的一端连接的引导部22,引导部22与导光板主体21垂直,引导部22的顶部的宽度与导光板主体21的宽度相同,引导部22的底部的宽度小于引导部22的顶部的宽度;引导部22的内表面224和外表面223的粗糙度均为0.025-0.8,导光板主体21的上表面211的粗糙度为1.6-50,导光板主体21的下表面212全部设置网点。如此减少菲涅耳损耗、提高导光效率、提高发光亮度,led光源无需将引脚弯折、提高装配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无需贴合光学膜片、提高装配效率、降低成本。
53.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发明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