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挤扩散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82856发布日期:2022-10-12 11:1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共挤扩散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学扩散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共挤扩散板。


背景技术:

2.扩散板应用于液晶显示、led照明及成像显示系统中,它主要功能是通过其表面的微特征结构的阵列排列,使光线经过时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实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
3.传统共挤扩散板采用复合共挤技术,通过螺杆挤出机以及复合共挤模头挤出双层扩散板,能够简化生产工序。但目前通过复合共挤技术生产而成的双层扩散板表面的微特征结构相同,双层扩散板使光进行两次扩散,在需要高遮蔽性的背光模组中,结构相同的双层扩散板难以保证扩散板的透光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结构相同的双层扩散板难以保证透光率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共挤扩散板。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共挤扩散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共挤扩散板,包括共挤而成的上层扩散板和下层扩散板,所述上层扩散板背离所述下层扩散板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聚光结构,所述聚光结构用于聚光,所述下层扩散板背离所述上层扩散板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扩散结构,所述扩散结构用于使光扩散。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下层扩散板,下层扩散板使光线扩散,实现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再通过上层扩散板使光聚集,从而能够保证两层扩散板的透光率,在使光线均匀柔和照射的同时,提高光线经两层扩散板射出后的亮度。
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聚光结构包括多个上层单元,多个所述上层单元阵列排布;所述扩散结构包括多个下层单元,多个所述下层单元阵列排布。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多个下层单元阵列排布,能够保证光线经过下层单元后全面、均匀的照射在上层单元上,通过多个上层单元阵列排布,能够保证光线经过上层单元后均匀的射出,从而能够保证光线经扩散板射出后的亮度。
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上层单元由上层扩散板表面凸起得到。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上层扩散板设置为表面凸起,能够实现更好的聚光效果,从而能够保证扩散板的亮度。
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上层单元为楞条结构,所述楞条结构的截面为三角形平面,所述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60
°‑
160
°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上层单元设置为楞条结构或者棱锥结构,一方面能够保证扩散板的亮度,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扩散板的强度。
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棱锥结构呈凸三棱锥状或者凸四棱锥状,所述凸棱锥结构的侧壁为三角形平面,所述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160
°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上层单元设置为凸三棱锥或者凸四棱锥,能够使光线经过时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实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同时保证扩散板的亮度。
1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下层单元由下层扩散板表面凹陷得到。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下层扩散板凹陷,在光线经过时,能够能够实现更好的散射,从而能够保证到达上层扩散板处的光线更加均匀。
1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下层单元为凹棱锥结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线可以透过凹棱锥结构被打散,使光线均匀的投射到上层扩散板上,同时尽可能减少光的损失,保证光线经扩散板射出后的亮度。
1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凹棱锥结构呈凹三棱锥状或者凹四棱锥状,所述凹棱锥结构的侧壁为三角形平面,所述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160
°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下层单元设置为凹三棱锥或者凹四棱锥,能够使光线散射的更加均匀,实现更好的散射效果。
2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扩散结构为平面或者表面压花。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下层单元设置为平面或者表面压花,既能够实现对光线的均匀扩散,也能够提高经扩散板射出后的光线的亮度,同时也能节省材料。
2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下层单元呈凸三棱锥状,所述凸三棱锥状的侧壁为三角形平面,所述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160
°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下层单元设置为凸三棱锥状,能够增强光线经过下层单元时的扩散效果,使光线更柔和。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下层扩散板使光线扩散,实现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再通过上层扩散板使光聚集,从而能够保证两层扩散板的透光率,在使光线均匀柔和照射的同时,提高光线经两层扩散板射出后的亮度;2.通过将上层扩散板设置为表面凸起,能够在保证扩散板亮度的同时,增强扩散板自身的强度。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4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5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6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7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8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9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1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6.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1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1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说明:1、上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3、上层单元;4、下层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0.实施例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共挤扩散板,参照图1,共挤扩散板包括共挤而成的上层扩散板1和下层扩散板2,上层扩散板1背离下层扩散板2一侧的侧壁上设有聚光结构。聚光结构包括多个上层单元3,多个上层单元3阵列排布,每个上层单元3均由上层扩散板1表面凸起得到,每个上层单元3均为截面为三角形平面的楞条结构,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60
°‑
160
°
。下层扩散板2背离上层扩散板1一侧的侧壁上设有扩散结构,扩散结构为平面或者表面压花。
41.通过上层楞条结构与下层平面或表面压花结构相结合,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提高3%-4%。
42.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楞条结构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43.实施例2:参照图2,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上层单元3均呈凸四棱锥状,凸四棱锥状的四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扩散结构为平面或者表面压花。
44.光线照射在下层扩散板2上,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再通过凸四棱锥状的结构使光聚集,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能够提高2%-3%。
45.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凸四棱锥状的结构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46.实施例3:参照图3,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上层单元3呈凸三棱锥状,凸三棱锥状的三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扩散结构为平面或者表面压花。
47.通过上层凸三棱锥状的结构与下层平面或表面压花结构相结合,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提高3%-5%。
48.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凸三棱锥状的结构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49.实施例4:参照图4,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上层单元3为楞条结构,楞条结构的截面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60
°‑
160
°
;扩散结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下层单元4,每个下层单元4为凹四棱锥状,凹四棱锥状的四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
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50.通过楞条结构与凹四棱锥状的下层扩散板2相结合,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提高6%-8%。
51.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楞条结构的上层扩散板1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52.实施例5:参照图5,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上层单元3为凸四棱锥状,凸四棱锥状的四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每个下层单元4为凹四棱锥状,凹四棱锥状的四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53.光线经过凹四棱锥状的下层扩散板2扩散,均匀的照射到上层扩散板1上,再经过上层凸四棱锥状的结构聚集,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能够提升5%-7%。
54.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凸四棱锥状的上层扩散板1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55.实施例6:参照图6,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上层单元3呈凸三棱锥状,凸三棱锥状的侧壁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扩散结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下层单元4,每个下层单元4为凹四棱锥状,凹四棱锥状的四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56.光线经过凹四棱锥状的下层扩散板2扩散,均匀的照射到上层扩散板1上,再经过上层凸三棱锥状聚集,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能够提升4%-6%。
57.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凸三棱锥状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58.实施例7:参照图7,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上层单元3为楞条结构,楞条结构的结构角度为60
°‑
160
°
;扩散结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下层单元4,每个下层单元4为凹三棱锥状,凹三棱锥状的三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59.光线经过下层扩散板2上的凹三棱锥状结构扩散,均匀的照射到上层扩散板1上,再经过上层楞条结构聚集,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能够提升7%-9%。
60.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楞条结构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61.实施例8:参照图8,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上层单元3为凸四棱锥状,凸四棱锥状的侧壁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160
°
;扩散结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下层单元4,每个下层单元4为凹三棱锥状,凹三棱锥状的三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62.光线经过凸三棱锥状的下层扩散板2扩散,均匀的照射到上层扩散板1上,再经过上层凸四棱锥状的结构聚集,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能够提升6%-8%。
63.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凸四棱锥状的上层扩散板1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64.实施例9:参照图9,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上层单元3呈凸三棱锥状,凸三棱锥状的三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扩散结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下层单元4,每个下层单元4为凹三棱锥状,凹三棱锥状的三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65.光线经过凹三棱锥状的下层扩散板2扩散,均匀的照射到上层扩散板1上,再经过上层凸三棱锥状的结构聚集,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能够提升5%-7%。
66.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凸三棱锥状的结构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67.实施例10:参照图10,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上层单元3为楞条结构,楞条结构的结构角度为60
°‑
160
°
;扩散结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下层单元4,每个下层单元4呈凸三棱锥状,凸三棱锥状的三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68.光线经过凸三棱锥状的下层扩散板2扩散,均匀的照射到上层扩散板1上,再经过楞条结构聚集,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能够提升8%-12%。
69.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楞条结构的上层扩散板1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70.实施例11:参照图11,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上层单元3为凸四棱锥状,凸四棱锥状的四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扩散结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下层单元4,每个下层单元4呈凸三棱锥状,凸三棱锥状的三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71.光线经过凸三棱锥状的下层扩散板2扩散,均匀的照射到上层扩散板1上,再经过上层凸四棱锥状结构聚集,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能够提升7%-8%。
72.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凸四棱锥状的结构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73.实施例12:参照图12,本技术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上层单元3呈凸三棱锥状,凸三棱锥状的三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扩散结构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下层单元4,每个下层单元4呈凸三棱锥状,凸三棱锥状的三个侧壁均为三角形平面,三角形平面的顶角为85
°‑
160
°

74.光线经过凸三棱锥状的下层扩散板2扩散,均匀的照射到上层扩散板1上,再经过上层凸三棱锥状的结构聚集,与传统共挤扩散板相比,亮度能够提升6%-7%。
75.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光先经过下层扩散板2,下层扩散板2使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实现入射光充分散射,达到更柔和、均匀的照射效果,扩散后的光再经凸三棱锥状的结构聚集,从而能够提高扩散板的亮度。
7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