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79821发布日期:2022-06-21 22:38阅读:90来源:国知局
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2.近年来,手机行业的竞争不断向微型化、高像素化及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搭载常规光学元件的手机镜头,会出现背景漏虚的拍摄现象,通过行业课题的研究,镜头新增滤光片(ir片)可起到截止红外光的功能,以此改善拍摄整体过曝,解决背景漏虚问题。常规内置ir片点胶工艺,镜头不但会出现外观发白不良现象,ir也片会有脱落风险,导致产品信赖性不良而影响产品良率。
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镜头存在信赖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镜头存在信赖性差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镜筒具有由镜筒的物侧至像侧顺次连接的筒体段和变形弯折段;透镜组,透镜组容置在镜筒内;滤色片,滤色片容置在镜筒内,且滤色片位于透镜组的像侧,变形弯折段具有变形前状态和变形后状态,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后状态时,变形弯折段的至少一部分与滤色片的像侧面抵接。
6.进一步地,镜筒的像侧面具有凹槽结构,且凹槽结构延伸到筒体段处。
7.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底部宽度的一半c2满足:0.5mm≤c2≤2mm。
8.进一步地,凹槽结构的侧壁与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轴之间的夹角α满足:3
°
≤α≤10
°

9.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的外径小于筒体段的外径,以在变形弯折段与筒体段的连接处形成段差位。
10.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前状态时,凹槽结构的深度c1、段差位到变形弯折段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a1、滤色片的厚度c3之间满足:c3=2*(c1-a2)。
11.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前状态时,段差位到变形弯折段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a1,滤色片的像侧面与变形弯折段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a2,滤色片的厚度c3之间满足:a1-a2=c3/2。
12.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前状态时,滤色片的像侧面与变形弯折段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a2满足:0.1mm≤a2≤0.4mm。
13.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前状态时,变形弯折段的外周侧的拔模角度θ满足:5
°
≤θ≤15
°

14.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前状态时,滤色片的外周面与段差位之间的距离a3、滤色片的外周面的中心与变形弯折段的内壁面的距离a5之间满足:0.1mm≤a3-a5≤
0.3mm。
15.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前状态时,滤色片的外周面的中心与变形弯折段的内壁面的距离a5满足:0.01mm≤a5≤0.06mm。
16.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的外周面具有受力位,受力位为弧状凹槽,弧状凹槽的半径r满足0.03mm≤r≤0.2mm。
17.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远离筒体段一端的端面的宽度a4满足:0.05mm≤a4≤0.2mm。
18.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后状态时,滤色片与镜筒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b1满足:0.2mm≤b1。
19.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后状态时,滤色片与镜筒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b1、滤色片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的距离b3、镜筒的像侧端与成像面之间的距离ffl之间满足:b1=b3-ffl。
20.进一步地,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后状态时,变形弯折段与滤色片的像侧面承靠的长度b2,变形弯折段的像侧面与滤色片外径位于同一高度的点为a点,a点与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端射出的光线的距离b4之间满足:0.1mm≤b2<b4。
21.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和滤色片,镜筒具有由镜筒的物侧至像侧顺次连接的筒体段和变形弯折段;透镜组容置在镜筒内;滤色片容置在镜筒内,且滤色片位于透镜组的像侧,变形弯折段具有变形前状态和变形后状态,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后状态时,变形弯折段的至少一部分与滤色片的像侧面抵接。
22.通过在镜筒上设置变形弯折段,使得透镜组和滤色片装配到镜筒内后,将变形弯折段弯折,以使得变形弯折段与滤色片的像侧面抵接,进而保证滤色片与镜筒之间装配的稳定性,有效增加了光学成像镜头的稳定性和信赖性。同时这种光学成像镜头在组装的过程中省去了点胶的流程,而采用热包边工艺对滤色片进行固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示出了图1中w处的放大图;
26.图3示出了图2中变形弯折段处于变形前状态时的状态图;
27.图4示出了图1中v处的放大图。
2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9.10、镜筒;11、筒体段;12、变形弯折段;121、受力位;13、段差位;20、透镜组;30、滤色片;31、凹槽结构;40、成像面;50、遮光片;60、隔圈。
具体实施方式
3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
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1.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32.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3.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镜头尾端设计方案,该方案在组装过程中省去点胶流程而采用热包边工艺对镜头单部品固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
3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光学成像镜头存在信赖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35.如图1至图4所示,光学成像镜头包括镜筒10、透镜组20和滤色片30,镜筒10具有由镜筒10的物侧至像侧顺次连接的筒体段11和变形弯折段12;透镜组20容置在镜筒10内;滤色片30容置在镜筒10内,且滤色片30位于透镜组20的像侧,变形弯折段12具有变形前状态和变形后状态,变形弯折段12处于变形后状态时,变形弯折段12的至少一部分与滤色片30的像侧面抵接。
36.通过在镜筒10上设置变形弯折段12,使得透镜组20和滤色片30装配到镜筒10内后,将变形弯折段12弯折,以使得变形弯折段12与滤色片30的像侧面抵接,进而保证滤色片30与镜筒10之间装配的稳定性,有效增加了光学成像镜头的稳定性和信赖性。同时这种光学成像镜头在组装的过程中省去了点胶的流程,而采用热包边工艺对滤色片30进行固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7.需要说明的是,变形弯折段12受热后能够被压弯,以处于变形后状态与滤色片30的像侧面抵接。变形弯折段12处于变形前状态时,变形弯折段12与筒体段11平行。变形弯折段12处于变形后状态时,变形弯折段12与筒体段11垂直。
38.如图1所示,透镜组20包括透镜、遮光片50和隔圈60,透镜与透镜承靠或者透镜与隔圈60承靠,此外遮光片50可以设置在透镜与透镜之间,透镜与隔圈60之间,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而设计。
39.如图1所示,镜筒10的像侧面具有凹槽结构31,且凹槽结构31延伸到筒体段11处。以便于变形弯折段12变形。通过在镜筒10的像侧面上的凹槽结构31的深度延伸至筒体段11处,就使得变形弯折段12处存在缺口,在变形弯折段12弯折时应力会从凹槽结构31处流失,进而便于对变形弯折段12的操作,以便于变形弯折段12变形。
40.具体的,凹槽结构31的底部宽度的一半c2满足:0.5mm≤c2≤2mm。若凹槽结构31的底部宽度的一半小于0.5毫米,就使得凹槽结构31的宽度过小,不利于变形弯折段12的变形。若凹槽结构31的底部宽度的一半大于2毫米,就使得凹槽结构31的宽度过大,不利于保证变形弯折段12的结构强度,同时容易漏光。而将凹槽结构31的底部宽度的一半限制在0.5毫米至2毫米的范围内,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有利于变形弯折段12的变形。
41.具体的,凹槽结构31的侧壁与光学成像镜头的光轴之间的夹角α满足:3
°
≤α≤10
°
。这样设置使得凹槽结构31的侧壁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以便于镜筒10的脱模。
42.如图3所示,变形弯折段12的外径小于筒体段11的外径,以在变形弯折段12与筒体
段11的连接处形成段差位13。通过将变形弯折段12的外径设置的小于筒体段11的外径,有利于变形弯折段12向光轴的方向弯折变形。而在筒体段11与变形弯折段12的连接处形成段差位13还可以快速识别出变形弯折段12的位置,以便于对变形弯折段12进行弯折操作。
43.如图4所示,凹槽结构31的深度c1、段差位13到变形弯折段12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a1、滤色片30的厚度c3之间满足:c3=2*(c1-a2)。这样设置使得凹槽结构31的深度大于段差位13到变形弯折段12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以保证变形弯折段12能够顺利弯折。或者说凹槽结构31的深度大于变形弯折段12的长度。而滤色片30的厚度c3满足c3=2*(c1-a2)使得滤色片30只有一半裸露在凹槽结构31内,而不是全部都裸露在凹槽结构31内,可以减少杂散光的产生,同时还可以保证滤色片30在镜筒10内装配的稳定性。
44.如图4所示,滤色片30到凹槽结构31的槽口的距离c4与凹槽结构31的深度c1之间满足:c4《c1。
45.如图3所示,变形弯折段12处于变形前状态时,段差位13到变形弯折段12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a1,滤色片30的像侧面与变形弯折段12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a2,滤色片30的厚度c3之间满足:a1-a2=c3/2。这样设置就使得滤色片30在厚度方向上至少有一半在筒体段11内,而同时有一半在变形弯折段12内,这样就使得变形弯折段12受热受压时,由于滤色片30的限制不会波及到筒体段11,避免筒体段11变形,保证筒体段11结构的稳定性。
46.如图3所示,变形弯折段12处于变形前状态时,滤色片30的像侧面与变形弯折段12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a2满足:0.1mm≤a2≤0.4mm。若滤色片30的像侧面与变形弯折段12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小于0.1毫米,就使得变形弯折段12变形后与滤色片30的像侧面承靠的面积少,不利于光学成像镜头的稳定性。若滤色片30的像侧面与变形弯折段12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大于0.4毫米,就使得变形弯折段12变形后与滤色片30的像侧面承靠的面积多,容易遮挡成像光线。而将滤色片30的像侧面与变形弯折段12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限制在0.1毫米至0.4毫米的范围内,能够保证滤色片30的像侧面与变形后的变形弯折段12之间承靠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影响成像光线,保证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47.如图3所示,变形弯折段12处于变形前状态时,变形弯折段12的外周侧的拔模角度θ满足:5
°
≤θ≤15
°
。通过将变形弯折段12的外周侧的拔模角度θ限制在5
°
到15
°
的范围内,有利于变形弯折段12的脱模,减少变形弯折段12在脱模的过程中断裂的风险,保证了镜筒10的成品率。
48.如图3所示,变形弯折段12处于变形前状态时,滤色片30的外周面与段差位13之间的距离a3、滤色片30的外周面的中心与变形弯折段12的内壁面的距离a5之间满足:0.1mm≤a3-a5≤0.3mm。通过将a3-a5限制在0.1毫米至0.3毫米的范围内,在保证变形弯折段12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有利于变形弯折段12受热变形,使得光学成像镜头易于制作。
49.如图3所示,变形弯折段12处于变形前状态时,滤色片30的外周面的中心与变形弯折段12的内壁面的距离a5满足:0.01mm≤a5≤0.06mm。若滤色片30的外周面的中心到变形弯折段12的内壁面的距离小于0.01,这样使得变形弯折段12变形弯折时会挤压到滤色片30,使得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品率低。若滤色片30的外周面的中心与变形弯折段12的内壁面的距离大于0.06毫米,这样变形弯折段12变形后与滤色片30之间的距离过大,使得滤色片30在镜筒10内晃动,导致滤色片30工作不稳定。而将滤色片30的外周面的中心与变形弯折段12的内壁面的距离限制在0.01毫米至0.06毫米的范围内,可以保证变形弯折段12顺利变
形弯折,不会压碎滤色片30,同时滤色片30也不会在镜筒10内晃动,保证滤色片30稳定工作,保证光学成像镜头的稳定性。
50.如图3所示,变形弯折段12的外周面具有受力位121,受力位121为弧状凹槽,弧状凹槽的半径r满足0.03mm≤r≤0.2mm。通过在变形弯折段12的外周面设置受力位121,变形弯折段12受热后,在受力位121处施加压力让变形弯折段12受力变形以将滤色片30包覆住。而将受力位121设置为弧状凹槽形的结构有利于找到变形弯折段12的受力点,在此处施加力,让变形弯折段12变形弯折。而弧状凹槽的半径r限制在0.03毫米至0.2毫米的范围内,能够快速找到变形弯折段12的同时,有利于变形弯折段12受压变形,同时避免良率损失以及扭矩超出阈值的问题。
51.此外,受力位121为槽状结构,受力位121可以为弧状凹槽,还可以是v形槽、矩形槽等。
52.如图3所示,变形弯折段12远离筒体段11一端的端面的宽度a4满足:0.05mm≤a4≤0.2mm。若变形弯折段12远离筒体段11一端的端面的宽度小于0.05毫米就使得变形弯折段12的宽度较小,导致变形弯折段12的结构强度较差,不利于滤色片30稳定承靠。若变形弯折段12远离筒体段11一端的端面的宽度大于0.2毫米,就使得变形弯折段12的宽度较大,不利于变形弯折段12弯折。而将变形弯折段12远离筒体段11一端的端面的宽度限制在0.05毫米至0.2毫米的范围内,在保证变形弯折段12对滤色片30承靠稳定性的前提下,有利于变形弯折段12弯折,以便于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
53.如图2所示,变形弯折段12处于变形后状态时,滤色片30与镜筒10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b1满足:0.2mm≤b1。这样设置能够保证变形弯折段12的结构强度,以保证变形弯折段12对滤色片30的承靠力,以减少滤色片30稳定装配在镜筒10内。
54.如图2所示,变形弯折段12处于变形后状态时,滤色片30与镜筒10的像侧端的端面的距离b1、滤色片30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面40的距离b3、镜筒10的像侧端与成像面40之间的距离ffl之间满足:b1=b3-ffl。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变形弯折段12变形弯折后能够与滤色片30的像侧面抵接,以使得变形弯折段12能够与滤色片30进行承靠。同时这样设置也无需在镜筒10与滤色片30之间填充胶水,有效保证了滤色片30承靠的稳定性,增加了光学成像镜头的信赖性。
55.如图2所示,变形弯折段12处于变形后状态时,变形弯折段12与滤色片30的像侧面承靠的长度b2,变形弯折段12的像侧面与滤色片30外径位于同一高度的点为a点,a点与光学成像镜头的像侧端射出的光线的距离b4之间满足:0.1mm≤b2<b4。若变形弯折段12与滤色片30的像侧面承靠的长度小于0.1毫米,就使得变形弯折段12与滤色片30之间的承靠面积较小,容易导致滤色片30从镜筒10内脱出。若变形弯折段12与滤色片30的像侧面承靠的长度大于b4,就使得变形弯折段12会遮挡成像光线,不利于光学成像镜头稳定成像。而将变形弯折段12与滤色片30的像侧面承靠的长度限制在此范围内,可以保证变形弯折段12与滤色片30之间的承靠面积,以保证滤色片30在镜筒10内装配的稳定性。同时不会影响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
56.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7.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5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5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