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10271发布日期:2022-12-28 01:00阅读:23来源:国知局
光学成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光学元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2.随着光电技术的快速发展,镜头的应用场景也呈现多样化的需求,镜头应用环境的多样化需求镜头的不同的配合类型和在不同温度下依旧保持稳定的性能和成像质量。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元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是用户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但是现有的虚拟现实显示装置体积庞大,不便于携带,严重的影响用户体验,这也是vr目前没有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之一。
3.光学成像镜头可以包括镜筒、及容置于镜筒中的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可以作为显示目镜使用,显示目镜是vr头戴设备的核心光学部件,目镜的成像质量、重量、尺寸等关键指标直接关系到人佩戴vr头盔时的体验感和舒适度,因此,目镜的小型化是vr头戴设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另一方面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于与之匹配的目镜的成像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的更高要求,势必需要增加目镜的镜片数量来保证优质的成像效果,但随着镜片数量的增加,目镜的组装效率以及组装之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如何使vr头戴设备在保证小型化和良好的成像质量的同时,具有易组装和稳定性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由镜筒及容置于所述镜筒中的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组成,其中,所述镜筒具有朝向人眼侧的人眼侧端和朝向像源侧的像源侧端;所述透镜组包括从所述人眼侧至所述像源侧沿光轴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至少一个面为非球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组成第一透镜组,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组成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一透镜组中任意两相邻透镜的轴上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透镜组中两透镜的轴上间距;所述透镜组和所述多个间隔元件容置于所述镜筒中,所述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至所述第五透镜的像源侧面的轴上距离td、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所述镜筒的人眼侧端的外径d0s和所述镜筒的像源侧端的外径d0m满足:|td/l-d0s/d0m|《1。
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间隔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的第二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与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相互接触,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r3、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距离t23、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的内径d2s、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源侧面的内径d2m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3mm-1
《(r3/ct2+r4/t23)/(d2s+d2m)《5mm-1

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间隔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4、所述第三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r5、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距离t23以及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中各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的总和∑cp2满足:0《|r4/r5|+(∑cp2/t23)《25。
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四透镜之间,所述多个间隔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四透镜中相邻两透镜之间的至少两个间隔元件,所述至少两个间隔元件通过胶水相互固定粘连。
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源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源侧面为凹面。
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距离t12、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距离t23、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三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r1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2《(ct1+t12+ct2+t23+ct3)*(r1/r6)/l《0。
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r1、所述第五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所述镜筒的人眼侧端的外径d0s、所述镜筒的人眼侧端的内径d0s、所述镜筒的像源测端的外径d0m以及所述镜筒的像源测端的内径d0m满足:0《r1/r10*|d0s-d0s|/|d0m-d0m|《10。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间隔元件中各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的总和∑cp、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的两个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的总和∑at、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1《∑cp/∑at+∑ct/l《5。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透镜为双凸透镜,且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距离t34、所述第三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四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r7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2《t34/l-|r6/r7|《0。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为玻璃透镜,所述玻璃透镜的人眼侧面和像源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玻璃非球面。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3、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1《2*n3/(n1+n2)+(ct1+ct2+ct3)/l《2。
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4、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所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ct4、所述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0《(n4-1.8)/(n4-n5)+(l-ct4)/(l-ct5)《5。
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镜筒的人眼侧端的外径d0s、所述镜筒的像源测端的外径d0m、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值fno、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0mm《max(d0s,d0m)*l/(fno*f)《55mm,其中,max(d0s,d0m)是指d0s与d0m之中的最大值。
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45以及所述镜筒
的像源测端的内径d0m满足:1《f45/d0m《5。
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的外径d2s、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的内径d2s、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源侧面的外径d2m、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源侧面的内径d2m、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
[0019]-10《(d2s-d2s)/(d2m-d2m)*(f2-f3)/(f2+f3)《-5。
[002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中的一个透镜与所述镜筒的连接方式为直接承靠,另一个透镜与所述镜筒的连接方式为点胶固定或压圈固定。
[0021]
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了这样一种光学成像镜头,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由镜筒及容置于所述镜筒中的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组成,其中,所述镜筒具有朝向人眼侧的人眼侧端和朝向像源侧的像源侧端;所述透镜组包括从所述人眼侧至所述像源侧沿光轴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的至少一个面为非球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源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的至少一个透镜为玻璃透镜,所述玻璃透镜的人眼侧面和像源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玻璃非球面;以及所述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所述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所述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3、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1《2*n3/(n1+n2)+(ct1+ct2+ct3)/l《2。
[002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间隔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的第二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与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相互接触,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r3、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距离t23、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的内径d2s、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源侧面的内径d2m以及所述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3mm-1
《(r3/ct2+r4/t23)/(d2s+d2m)《5mm-1

[002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间隔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三透镜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隔元件,所述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4、所述第三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r5、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距离t23以及所述至少一个间隔元件中各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的总和∑cp2满足:0《|r4/r5|+(∑cp2/t23)《25。
[002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四透镜之间,所述多个间隔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四透镜中相邻两透镜之间的至少两个间隔元件,所述至少两个间隔元件通过胶水相互固定粘连。
[002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为凸面,所述第三透镜的像源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像源侧面为凹面。
[0026]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ct1、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二透镜的轴上距离t12、所述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ct2、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三透镜的轴上距离t23、所述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ct3、所述第三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r1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2《(ct1+t12+ct2+t23+ct3)*(r1/r6)/l《0。
[002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r1、所述第五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10、所述镜筒的人眼侧端的外径d0s、所述镜筒的人眼侧端的内径d0s、
所述镜筒的像源测端的外径d0m以及所述镜筒的像源测端的内径d0m满足:0《r1/r10*|d0s-d0s|/|d0m-d0m|《10。
[002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间隔元件中各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的总和∑cp、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的两个透镜在光轴上的间隔的总和∑at、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1《∑cp/∑at+∑ct/l《5。
[0029]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透镜为双凸透镜,且所述第三透镜至所述第四透镜的轴上距离t34、所述第三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6、所述第四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r7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2《t34/l-|r6/r7|《0。
[003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4、所述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5、所述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ct4、所述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ct5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0《(n4-1.8)/(n4-n5)+(l-ct4)/(l-ct5)《5。
[0031]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镜筒的人眼侧端的外径d0s、所述镜筒的像源测端的外径d0m、所述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值fno、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l满足:0mm《max(d0s,d0m)*l/(fno*f)《55mm,其中,max(d0s,d0m)是指d0s与d0m之中的最大值。
[003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45以及所述镜筒的像源测端的内径d0m满足:1《f45/d0m《5。
[0033]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的外径d2s、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的内径d2s、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源侧面的外径d2m、所述第二间隔元件的像源侧面的内径d2m、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满足:-10《(d2s-d2s)/(d2m-d2m)*(f2-f3)/(f2+f3)《-5。
[003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中的一个透镜与所述镜筒的连接方式为直接承靠,另一个透镜与所述镜筒的连接方式为点胶固定或压圈固定。
[0035]
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由镜筒及容置于镜筒中的透镜组和多个间隔元件组成,其中,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第二透镜组包括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通过合理分配第二透镜组的光焦度,第一透镜组中任意两相邻透镜的轴上间距和第二透镜组中两透镜的轴上间距,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至第五透镜的像源侧面的轴上距离,镜筒沿所述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镜筒的人眼侧端的外径d0s和镜筒的像源测端的外径,可以提升上述光学成像镜头的组装效率和结构稳定性,在保证光学成像镜头结构紧凑的同时,提升了光学成像镜头的信赖性,有效的改善成像质量,大大提高光学成像镜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0036]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37]
图1a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0038]
图1b至图1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的三种实施方式下的镜筒和各间隔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9]
图2a至图2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及相对照度曲线;
[0040]
图3a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3b至图3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的三种实施方式下的镜筒和各间隔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2]
图4a至图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及相对照度曲线;
[0043]
图5a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
[0044]
图5b至图5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的三种实施方式下的镜筒和各间隔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5]
图6a至图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系统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及相对照度曲线;以及
[0046]
图7a和图7b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部分参数示意图,其中,图7b是图7a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将参考附图对本技术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0048]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0049]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0050]
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每个透镜最靠近被摄物体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近人眼侧面,每个透镜最靠近像源面的表面称为该透镜的近像源侧面。
[0051]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此外,当诸如“...中的至少一个”的表述出现在所列特征的列表之后时,修饰整个所列特征,而不是修饰列表中的单独元件。此外,当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使用“可”表示“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并且,用语“示例性的”旨在指代示例或举例说明。
[0052]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
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形式化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0053]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54]
以下对本技术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0055]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两个透镜组,例如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第二透镜组包括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这五片透镜沿着光轴由人眼侧至像源侧依序排列,每一个透镜均含有朝向人眼侧的人眼侧面和朝向像源侧的像源侧面,且至少一个透镜的至少一个面为非球面,在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透镜之间均可在轴上区域具有空气间隔,有利于有效的改善光学成像镜头的温漂问题,使得光学成像镜头的应用场景得到有效的拓展。其中,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组中任意两相邻透镜的轴上间距大于第二透镜组中两透镜的轴上间距。通过两个透镜组的光焦度及镜片间距的合理搭配,有利于提升透镜组、间隔元件与镜筒的组装效率和结构稳定性,在保证光学成像镜头结构紧凑的同时,提升了光学成像镜头的信赖性,大大提高光学成像镜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0056]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均可具有用于光学成像的光学区域和从光学区域的外周向外延伸的非光学区域。通常来说,光学区域是指透镜的用于光学成像的区域,非光学区域是透镜的结构区。在光学成像系统的组装过程中,可通过诸如点胶粘结等工艺在各个透镜的非光学区域处设置间隔元件并将各个透镜分别联接至镜筒内。在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过程中,各个透镜的光学区域可透射来自物体的光而形成光学通路,形成最终的光学影像;而组装后的各个透镜的非光学区域被容纳在无法透射光线的镜筒中,因而使得非光学区域并不直接参与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过程。应注意,为便于描述,本技术将各个透镜划分成光学区域和非光学区域两部分进行描述,但应理解,透镜的光学区域和非光学区域二者在制造过程中可成形为一个整体,而非成形为单独的两部分。
[0057]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多个间隔元件,每一个间隔元件具有朝向人眼侧的人眼侧面和朝向像源侧的像源侧面,每一个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和像源侧面可与相邻的两个透镜的像源侧面和人眼侧面的非光学区域相接触。示例性地,如图1b所示,第一间隔元件p1的人眼侧面与第一透镜的像源侧面的非光学区域相接触,第一间隔元件p1的像源侧面与第二透镜的人眼侧面的非光学区域相接触。在保证各个透镜合理顺序组装的基础上,各个透镜之间增加间隔元件可以有效的拦住光学区域以外的光线,可以有效的改善成像质量。
[0058]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容纳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的镜筒。示例性地,如图1b至图3b所示,镜筒p0可以是一体式镜筒或分体式镜筒。光学成像镜头可包括多个间隔元件。
[0059]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在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之间,至少有两个相邻透镜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间隔元件,两相邻透镜之间的间隔元件通过胶水相互固定粘连。通过设置至少两个间隔元件,可以有效的控制光学成像镜头的通光量,且能满足较宽间距的固
定和承靠,有效阻挡更多无效的光线,在保证足够的通光量的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少杂散光的风险。
[0060]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为凸面,可以保证该光学成像镜头可以更好的有效的获取外部光线,且具有美观、防水、防尘和防划的优点;第三透镜的像源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像源侧面为凹面,有利于改变光线的光路以及在最终成像区域的光线位置可以改善成像质量,有效的提升成像水平。
[0061]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td/l-d0s/d0m|《1,其中,td是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至第五透镜的像源侧面的轴上距离,l是镜筒沿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如图7a所示,d0s是镜筒的人眼侧端的外径,d0m是镜筒的像源测端的外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td/l-d0s/d0m|《1,有利于控制大像面镜头后端大小与镜筒高度,保证镜头两端尺寸大小均衡,同时限制镜筒总体高度,有助于实现镜头的超薄化、小型化特点。更具体地,td、l、d0s和d0m可满足:0《|td/l-d0s/d0m|《1。
[0062]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设置有第二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具有朝向人眼侧的人眼侧面和朝向像源侧的像源侧面,且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与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相互接触,并且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3mm-1
《(r3/ct2+r4/t23)/(d2s+d2m)《5mm-1
,其中,r3是第二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ct2是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t23是第二透镜至第三透镜的轴上距离,d2s是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的内径在(详见图7b),d2m是第二间隔元件的像源侧面的内径(详见图7b),r4是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3mm-1
《(r3/ct2+r4/t23)/(d2s+d2m)《5mm-1
,在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设置了第二间隔元件,可以避免无效的光线通过,有利于减少杂散光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进而保证最优的性能和最佳的成像质量。
[0063]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多个间隔元件包括设置在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的至少一个间隔元件,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0《|r4/r5|+(∑cp2/t23)《25,其中,r4是第二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5是第三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cp2是至少一个间隔元件中各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总和,其中,最大厚度的方向为光轴的方向,t23是第二透镜至第三透镜的轴上距离,d2s是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的内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r4/r5|+(∑cp2/t23)《25,通过第二透镜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与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互相搭配,可以使得光线获取更佳的光路路径,同时限定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的间隔元件的轴向厚度有利于调整场曲,进而获取更好的光学性能和提升生产良率,降低成本。
[0064]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2《(ct1+t12+ct2+t23+ct3)*(r1/r6)/l《0,其中,ct1是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t12是第一透镜至第二透镜的轴上距离,ct2是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t23是第二透镜至第三透镜的轴上距离,ct3是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r6是第三透镜的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r1是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l是镜筒沿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2《(ct1+t12+ct2+t23+ct3)*(r1/r6)/l《0,通过调整第一透镜至第三透镜的中心厚度和间隙,有利于改变光线在第一至第三透镜中任意相邻两镜片内的长度,同时合理设置第一透镜人眼侧面的曲率半径、第三透镜像源侧面的曲率半径及镜筒长度的配比,有利于矫正轴外视场的场曲像差,达到优化光学性能的目的,同时保证较小的光学成像镜头尺寸。更具体地,ct1、t12、ct2、t23、ct、r1、r6和l可满足:
ct4)/(l-ct5)《5,其中,n4是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是第五透镜的折射率,ct4是第四透镜的中心厚度,ct5是第五透镜的中心厚度,l是镜筒沿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n4-1.8)/(n4-n5)+(l-ct4)/(l-ct5)《5,通过合理配置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材料及折射率,同时搭配镜片厚度与镜筒长度的配置,有利于矫正轴外视场的慧差像差,镜筒后段收容的镜片厚度占比合理,可有利于获得好的边缘画面清晰度,提升成像效果并提升组装良率。
[0072]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0mm《max(d0s,d0m)*l/(fno*f)《55mm,其中,d0s是镜筒的人眼侧端的外径(详见图7a),d0m是镜筒的像源测端的外径(详见图7a),fno是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值,f是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l是镜筒沿光轴的方向延伸的最大高度,max(d0s,d0m)是指d0s与d0m之中的最大值。光学成像镜头满足0mm《max(d0s,d0m)*l/(fno*f)《55mm,通过设置镜筒人眼侧端和像源测端外径,控制镜头在径方向上的尺寸大小,同时控制镜筒整体结构轴方向上的尺寸,有利于光学成像镜头小型化和轻量化。更具体地,d0s、d0m、l、fno和f可满足:20mm《max(d0s,d0m)*l/(fno*f)《55mm。
[0073]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1《f45/d0m《5,其中,f45是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d0m是镜筒的像源测端的内径(详见图7a)。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f45/d0m《5,将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作为一组,与镜筒人眼侧开孔的合理配置,可以更好的调节画质的色差,同时有效的提高透镜的光学精度,减小误差,可以提高性能该和获取更好的画面质量。
[0074]
根据本技术示例性实施方式,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10《(d2s-d2s)/(d2m-d2m)*(f2-f3)/(f2+f3)《-5,其中,如图7b所示,d2s是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的外径,d2s是第二间隔元件的人眼侧面的内径,d2m是第二间隔元件的像源侧面的外径,d2m是第二间隔元件的像源侧面的内径,f2是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3是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光学成像镜头满足-10《(d2s-d2s)/(d2m-d2m)*(f2-f3)/(f2+f3)《-5,通过合理的设置与第二透镜像源侧面接触的间隔元件外径和镜筒进行配合,保证承靠的可靠性,同时合理的控制间隔元件的内径可以有效的控制通光量,达到改善杂散光效果。
[0075]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光学成像镜头中,第一透镜和第五透镜中的一个透镜与镜筒的连接方式为直接承靠,另一个透镜与镜筒的连接方式为点胶固定或压圈固定。。本技术的光学成像镜头满足上述设置,可以有效收容透镜组合和间隔元件于镜筒内,且能满足在镜筒一端或两端的透镜可以与镜筒内壁承靠固定,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在使用过程中稳定不掉落,减少偏移风险,提升光学成像镜头信赖性,同时保证正常光路的通过。
[0076]
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即,第一透镜的人眼侧面至第五透镜的像源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五透镜中的每个透镜的人眼侧面和像源侧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可选地,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的每个透镜的人眼侧面和像源侧面均为非球面镜面。
[0077]
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
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五个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该光学成像镜头不限于包括五个透镜。如果需要,该光学成像镜头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0078]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
[0079]
实施例1
[0080]
以下参照图1a至图2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图1a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1b至图1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三种实施方式下的镜筒和各间隔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081]
如图1a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由人眼侧至像源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滤光片e6。
[0082]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1为凸面,像源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3为凹面,像源侧面s4为凸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5为凸面,像源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7为凸面,像源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9为凹面,像源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具有像源侧面s11和像源侧面s12,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像源面s13。
[0083]
本技术示例性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图1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的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e1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一透镜e1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e2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二透镜e2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三透镜e3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三透镜e3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e4的像源侧面且与第四透镜e4至少部分接触。在本技术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一隔圈p1以及第一间隔垫片p1b,第二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二隔圈p2及第二间隔垫片p2b,第三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三隔圈p3,第四间隔元件可包括第四隔圈p4。通过适当的设置间隔垫片,有利于遮挡杂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e1与镜筒直接承靠,第五透镜e5通过在点m处点胶固定,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在使用过程中稳定不掉落,减少偏移风险,提升光学成像镜头信赖性,同时保证正常光路的通过。
[0084]
本技术示例性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图1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的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其中,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e2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二透镜e2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三透镜e3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三透镜e3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e4的像源侧面且与第四透镜e4至少部分接触。在本技术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二隔圈p2以及第二间隔垫片p2b,第三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三隔圈p3、第三间隔垫片p3b以及第三附加隔圈p3c,第四间隔元件可包括第四隔圈p4。通过适当的设置间隔垫片,有利于遮挡杂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e1与镜筒直接承靠,第五透镜e5通过在点m处点胶固定,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在使用过程中稳定不掉落,减少偏移风险,提升光学成像镜头信赖性,同时保证正常光路的通过。
[0085]
本技术示例性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图1d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的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其中,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e2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二透镜e2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三透镜e3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三透镜e3至少部
分接触。在本技术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二隔圈p2以及第二间隔垫片p2b,第三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三隔圈p3、第三间隔垫片p3b以及第三附加隔圈p3c。通过适当的设置间隔垫片,有利于遮挡杂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e1与镜筒直接承靠,第五透镜e5通过在点m处点胶固定,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在使用过程中稳定不掉落,减少偏移风险,提升光学成像镜头信赖性,同时保证正常光路的通过。
[0086]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087][0088]
表1
[0089]
在实施例1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13.35mm,像源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为2.98mm,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值fno为1.67。
[0090]
在实施例1中,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以及第三透镜e3中的任意一个透镜的人眼侧面和像源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x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091][0092]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各非球面镜面s1至s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
10
、a
12
、a
14
、a
16
、a
18
和a
20

[0093]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8.7581e-052.3138e-06-9.3055e-081.4590e-09-1.7078e-111.1404e-13-2.8995e-160.0000e+000.0000e+00s2-2.9527e-041.2434e-05-1.2051e-07-9.2568e-102.2316e-11-1.4062e-133.2040e-160.0000e+000.0000e+00s38.2905e-04-5.8381e-06-2.1718e-079.6049e-09-1.8645e-102.0240e-12-1.2616e-144.2286e-17-5.8984e-20s42.8412e-041.5305e-05-7.7302e-071.6889e-08-2.1196e-101.6084e-12-7.3186e-151.8427e-17-1.9666e-20s5-4.2185e-041.3421e-05-3.0457e-074.2547e-09-3.3969e-111.4216e-13-2.4141e-160.0000e+000.0000e+00s6-2.5245e-043.7634e-06-3.2829e-086.3414e-122.8208e-12-1.9669e-143.9249e-170.0000e+000.0000e+00
[0094]
表2
[0095]
表3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三种实施方式下的镜筒和各间隔元件的基本参数表,其中,表3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096][0097]
表3
[0098]
图2a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2b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c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d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相对照度的大小值。根据图2a至图2d可知,实施例1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099]
实施例2
[0100]
以下参照图3a至图4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图3a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4b至图4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三种实施方式下的镜筒和各间隔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101]
如图3a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由人眼侧至像源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滤光片e6。
[0102]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1为凸面,像源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3为凹面,像源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5为凸面,像源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7为凸面,像源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9为凹面,像源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有人眼侧面s11像源侧面s12,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像源面s13。
[0103]
本技术示例性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图3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的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和第四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e1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一透镜e1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e2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二透镜e2至少部分接触,第四间隔元件设置在第四透镜e4的像源侧面且与第四透镜e4至少部分接触。在本技术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一隔圈p1以及第一间隔垫片p1b,第二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二隔圈p2,第四间隔元件可包括第四隔圈p4。通过适当的设置间隔垫片,有利于遮挡杂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e1与镜筒直接承靠,第五透镜e5通过在点m处点胶固定,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在使用过程中稳定不掉落,减少
偏移风险,提升光学成像镜头信赖性,同时保证正常光路的通过。
[0104]
本技术示例性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图3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的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e1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一透镜e1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e2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二透镜e2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三透镜e3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三透镜e3至少部分接触。在本技术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一隔圈p1以及第一间隔垫片p1b,第二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二隔圈p2,第三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三隔圈p3。通过适当的设置间隔垫片,有利于遮挡杂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e1和第五透镜e5与镜筒直接承靠,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在使用过程中稳定不掉落,减少偏移风险,提升光学成像镜头信赖性,同时保证正常光路的通过。
[0105]
本技术示例性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图3d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的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e1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一透镜e1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e2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二透镜e2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三透镜e3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三透镜e3至少部分接触。在本技术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一隔圈p1以及第一间隔垫片p1b,第二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二隔圈p2,第三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三隔圈p3。通过适当的设置间隔垫片,有利于遮挡杂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e1在点m处通过点胶固定,第五透镜e5与镜筒直接承靠,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在使用过程中稳定不掉落,减少偏移风险,提升光学成像镜头信赖性,同时保证正常光路的通过。
[0106]
在实施例2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13.41mm,像源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为6.45mm,光学成像镜头的最大视场角fov为53.9
°
,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值fno为1.68。
[0107]
表4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5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6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三种实施方式下的镜筒和各间隔元件的基本参数表,其中,表6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08][0109]
表4
[0110]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1.7319e-05-1.8153e-062.8091e-08-4.6389e-104.3603e-12-2.0605e-144.0463e-170.0000e+000.0000e+00
s23.0405e-04-3.0832e-06-6.2952e-093.4831e-10-3.4654e-121.6395e-14-3.0087e-170.0000e+000.0000e+00s34.1513e-04-4.1720e-067.8703e-08-2.1836e-093.8838e-11-4.0108e-132.3381e-15-7.0092e-188.1817e-21s4-1.6591e-043.1729e-06-5.8488e-085.3712e-10-5.2948e-126.3609e-14-5.6850e-162.7369e-18-5.1969e-21s5-1.2721e-052.6828e-06-5.7359e-083.0597e-101.9255e-12-2.5251e-146.9815e-170.0000e+000.0000e+00s62.6423e-04-3.0565e-061.0584e-07-2.4205e-092.9297e-11-1.6838e-133.6957e-160.0000e+000.0000e+00s92.0877e-03-8.9293e-051.9528e-06-2.6435e-082.3392e-10-1.5778e-121.1018e-14-6.5384e-171.7567e-19s101.8255e-03-1.3012e-05-5.2139e-063.2394e-07-1.0366e-082.0352e-10-2.4930e-121.7768e-14-5.6658e-17
[0111]
表5
[0112][0113][0114]
表6
[0115]
图4a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4b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4c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4d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相对照度的大小值。根据图4a至图4d可知,实施例2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16]
实施例3
[0117]
以下参照图5a至图6d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图5a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透镜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6b至图6d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三种实施方式下的镜筒和各间隔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0118]
如图5a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由人眼侧至像源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第五透镜e5和滤光片e6。
[0119]
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1为凸面,像源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有负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3为凹面,像源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有正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5为凸面,像源侧面s6为凸面。第四透镜e4具有正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7为凸面,像源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e5具有负光焦度,其人眼侧面s9为凹面,像源侧面s10为凹面。滤光片e6有人眼侧面s11像源侧面s12,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像源面s13。
[0120]
本技术示例性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图5b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的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第
一间隔元件和第二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e1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一透镜e1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e2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二透镜e2至少部分接触。在本技术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一隔圈p1,第二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二隔圈p2以及第二间隔垫片p2b。通过适当的设置间隔垫片,有利于遮挡杂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e1与镜筒直接承靠,第五透镜e5在点m处通过点胶固定,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在使用过程中稳定不掉落,减少偏移风险,提升光学成像镜头信赖性,同时保证正常光路的通过。
[0121]
本技术示例性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图5c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的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第三间隔元件和第六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e1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一透镜e1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e2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二透镜e2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三透镜e3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三透镜e3至少部分接触,第六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e1的人眼侧面且与第一透镜e1至少部分接触。在本技术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一隔圈p1,第二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二隔圈p2以及第二间隔垫片p2b,第三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三隔圈p3,第六间隔元件可包括第六隔圈p6。通过适当的设置间隔垫片,有利于遮挡杂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e1通过与第六隔圈p6连接,第五透镜e5与镜筒直接承靠,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在使用过程中稳定不掉落,减少偏移风险,提升光学成像镜头信赖性,同时保证正常光路的通过。
[0122]
本技术示例性的光学成像镜头如图5d所示,光学成像镜头的多个间隔元件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间隔元件。其中,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e1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一透镜e1至少部分接触,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e2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二透镜e2至少部分接触,第三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三透镜e3的像源侧面且与第三透镜e3至少部分接触。在本技术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一隔圈p1,第二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二隔圈p2以及第二间隔垫片p2b,第三间隔元件可包括第三隔圈p3。通过适当的设置间隔垫片,有利于遮挡杂光,提升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第一透镜e1在点m处通过点胶固定,第五透镜e5与镜筒直接承靠,保证光学成像镜头在使用过程中稳定不掉落,减少偏移风险,提升光学成像镜头信赖性,同时保证正常光路的通过。
[0123]
在实施例3中,光学成像镜头的总有效焦距f为13.19mm,像源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imgh为6.45mm,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数值fno为1.65。
[0124]
表7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基本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和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8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9示出了实施例9的光学成像镜头中的三种实施方式下的镜筒和各间隔元件的基本参数表,其中,表9中各参数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25][0126]
表7
[0127]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a18a20s13.3447e-052.8081e-06-1.1271e-071.8297e-09-1.9339e-111.1432e-13-2.6373e-160.0000e+000.0000e+00s2-2.3840e-059.3170e-06-1.5115e-072.7118e-108.6910e-12-6.9062e-141.7923e-160.0000e+000.0000e+00s3-3.6416e-042.6789e-05-6.7210e-071.0956e-08-1.3710e-101.2658e-12-7.8610e-152.9108e-17-4.8220e-20s4-8.1232e-044.8490e-05-1.3730e-062.3236e-08-2.5893e-101.9615e-12-9.8958e-153.0045e-17-4.1110e-20s5-1.4235e-035.9674e-05-1.2472e-061.3000e-08-3.2468e-11-6.9660e-137.9989e-15-3.5328e-175.9361e-20s61.4586e-053.2660e-06-7.3724e-083.5504e-09-9.4448e-111.3273e-12-9.7835e-153.5520e-17-4.9390e-20
[0128]
表8
[0129][0130][0131]
表9
[0132]
图6a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汇聚焦点偏离。图6b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6c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6d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成像镜头的相对照度曲线,其表示不同像高对应的相对照度的大小值。根据图6a至图6d可知,实施例3所给出的光学成像镜头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33]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3分别满足表10中所示的关系。
[0134][0135]
表10
[0136]
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