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93428发布日期:2022-12-10 03:50阅读:27来源:国知局
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显影盒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影盒。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如激光打印机,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该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内的显影盒。为了判断显影盒的型号、容量大小及显影盒新旧等具体信息,该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通常设置有检测机构,并可以根据该检测机构被显影盒触碰的次数和时间间隔等信息进行分析。
3.在一种已知的显影盒中,通常在该显影盒的侧壁设置有被检测机构以及用于包覆该被检测机构的端盖。为了便于被检测机构在显影盒的检测期间可以触碰到检测机构,被检测机构的至少部分通常突出于端盖外设置。
4.然而,在该显影盒被安装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内或自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内卸下的过程中,被检测机构突出于端盖外的部分很容易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内设置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不利于显影盒的安装或卸下,而且导致被检测机构很容易出现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显影盒,有利于显影盒的安装或卸下,且避免了被检测机构因与电子照相设备发生干涉而出现损坏。
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包括壳体、驱动轮和被检测件,驱动轮接收驱动力以带动被检测件围绕第一轴线旋转,被检测件包括检测部、弹性部和安装部,安装部可旋转地设置于壳体上,且弹性部连接于检测部与安装部之间;壳体上围绕第一轴线设置有引导件,被检测件在旋转的过程中沿引导件移动,以使被检测件向靠近或远离壳体的方向移动。
7.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引导件设置于第一端壁,且安装部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端壁;显影盒还包括端盖,端盖设置于第一端壁以包覆驱动轮和被检测件,且端盖贯通设置有开口,检测部的至少部分自开口伸出。
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被检测件还包括抵靠部,抵靠部与安装部连接,且抵靠部与引导件背向第一端壁的前端面抵接。
9.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面包括依次连续连接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当抵靠部与第一表面抵接时,检测部自开口缩回;当抵靠部与第二表面抵接时,检测部的至少部分自开口伸出。
10.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为斜面或曲面,且沿着靠近第二表面的方向,第一表面与第一端壁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增。
11.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面还包括第三表面,第三表面连接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第三表面为斜面或曲面,且沿着靠近第二表面的方向,第三表面与第一
端壁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增。
12.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显影盒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置于端盖与被检测件之间;当抵靠部与第二表面抵接时,弹性件处于拉伸或压缩状态。
13.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面还包括第四表面,第四表面连接于第二表面远离第一表面的一端;当抵靠部与第四表面抵接时,检测部自开口缩回。
1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四表面为斜面或曲面,且沿着远离第二表面的方向,第四表面与第一端壁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减。
15.结合第一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前端面还包括第五表面,第五表面连接于第二表面与第四表面之间;第五表面为斜面或曲面,且沿着远离第二表面的方向,第五表面与第一端壁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减。
1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包括壳体、驱动轮和被检测件,驱动轮接收驱动力以带动被检测件围绕第一轴线旋转,显影盒还包括支撑件和引导件;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以及连接于第一端壁和第二端壁之间的侧壁;引导件围绕第一轴线设置于第一端壁,被检测件在旋转的过程中沿引导件移动,以使被检测件向靠近或远离壳体的方向移动,且引导件靠近第一端壁设置有避让口;支撑件包括连接部、弯折部和支撑部,其中,连接部设置于侧壁,弯折部的一端与连接部连接,弯折部的另一端穿过避让口与支撑部连接,且支撑部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轴线重合。
17.结合第二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还包括插接部,插接部自连接部向靠近侧壁的方向延伸,侧壁设置有插接孔,插接部插接于插接孔内。
18.结合第二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侧壁凸出延伸形成有插接部,连接部设置有插接孔,插接部插接于插接孔内。
19.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包括壳体、驱动轮和被检测件,其中,被检测件包括传动部和检测部,传动部与驱动轮传动连接,驱动轮接收驱动力围绕第一轴线旋转,且驱动轮带动传动部围绕第二轴线旋转,以使检测部向靠近或远离壳体的方向移动,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交叉设置。
20.结合第三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显影盒还包括端盖,端盖与壳体连接以包覆驱动轮和被检测件,端盖贯通设置有开口,检测部可自开口伸出。
21.结合第三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被检测件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当被检测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检测部自开口缩回;当被检测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检测部自开口伸出;当被检测件处于第三位置时,检测部自开口缩回。
22.结合第三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显影盒还包括支撑件,支撑件设置于壳体或端盖上,且支撑部沿第二轴线延伸,传动部可旋转地套设于支撑件的外周。
23.结合第三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轮包括驱动部和传递部,传递部接收驱动力围绕第一轴线旋转;驱动部和传动部均为锥形轮,且驱动部与传动部贴紧摩擦,以使传动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旋转。
24.结合第三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的外周设置有摩擦层,传动部的外周设置有摩擦层;或,驱动部的外周设置有摩擦层,传动部的外周面为粗糙表面;或,驱动部的外周面为粗糙表面,传动部的外周设置有摩擦层。
25.结合第三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摩擦层的材质为橡胶或石棉。
26.结合第三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的外周面为粗糙表面,传动部的外周面为粗糙表面。
27.结合第三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轮包括驱动部和传递部,传递部接收驱动力围绕第一轴线旋转;驱动部和传动部均为锥齿轮,且驱动部与传动部相啮合。
28.结合第三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轮围绕第一轴线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传动部围绕第二轴线设置有多个凹槽,任意一个凸起可插接于任意一个凹槽内;或,驱动轮围绕第一轴线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传动部围绕第二轴线设置有多个凸起,任意一个凸起可插接于任意一个凹槽内。
29.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设置于成像设备内,成像设备内设置有检测机构,显影盒包括壳体、驱动轮和被检测件,驱动轮接收驱动力以带动被检测件围绕第一轴线旋转,显影盒还包括端盖和弹性件,端盖与壳体连接以包覆被检测件和驱动轮,且端盖贯通设置有开口,被检测件的至少部分可自开口伸出以与检测机构接触,弹性件设置于端盖与被检测件之间。
30.结合第四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被检测件包括检测部和传动部,其中,传动部与驱动轮传动连接,检测部设置有缺口以使检测部可与检测机构脱离接触;当检测部与检测机构接触时,检测机构自检测位置移动至非检测位置;当检测部与检测机构脱离接触时,检测机构自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
31.结合第四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轮包括沿第一轴线间隔设置的驱动部和传递部,传递部接收驱动力围绕第一轴线旋转;传动部包括沿第一轴线间隔设置的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第一从动部与驱动部传动连接,第二从动部与传递部传动连接。
32.结合第四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传递部的外径大于驱动部的外径,第一从动部的外径大于第二从动部的外径。
33.结合第四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和传递部均为齿轮结构,第一从动部和第二从动部均为缺齿齿轮结构。
34.结合第四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被检测件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当被检测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检测部与检测机构接触,第一从动部与驱动部脱离啮合,第二从动部与传递部啮合;当被检测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检测部与检测机构接触,第一从动部与驱动部啮合,第二从动部与传递部脱离啮合;当被检测件处于第三位置时,检测部与检测机构脱离接触,第一从动部与驱动部脱离啮合,第二从动部与传递部脱离啮合。
35.结合第四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显影盒还包括压迫件,压迫件紧邻被检测件设置。
36.结合第四方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被检测件的材质可以为橡胶、硅胶或高密度海绵中的任意一种。
3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有益效果是:
38.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显影盒中,由于检测部通过弹性部与安装部连接,在显影盒被安装于成像设备内或自成像设备内卸除的过程中,若检测部与成像设备内的其他部件发生接触时,弹性部在受力后可以发生形变,以使检测部向靠近壳体的方向移动或偏转,进而使得检测部与成像设备内的其他部件脱离接触,有利于显影盒的安装或卸下,避免了被检测件因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而出现损坏。
39.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4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显影盒的结构示意图。
42.图2为图1所示的显影盒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43.图3为图2所示的显影盒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44.图4为图2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的结构示意图。
45.图5为图4所示的被检测件的分解示意图。
46.图6为图2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引导件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47.图7为图2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引导件的另一配合关系示意图。
48.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显影盒的分解示意图。
49.图9为图8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引导件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50.图10为图8所示的显影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51.图11为图10所示的显影盒中弹性件及被检测件卸除后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2.图12为图10所示的显影盒中弹性件、被检测件及支撑件卸除后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53.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显影盒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4为图13所示的显影盒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55.图15为图13所示的显影盒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6为图14所示的显影盒中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57.图17为图13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驱动轮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58.图18为图13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驱动轮的另一配合关系示意图。
59.图19为图13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端盖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60.图20为图19所示的被检测件与端盖的分解示意图。
61.图21为图20所示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62.图22为本技术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显影盒的结构示意图。
63.图23为图22所示的显影盒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64.图24为图23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检测机构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65.图25为图24所示的被检测件与检测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66.图26为图23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检测机构的另一配合关系示意图。
67.图27为图26所示的被检测件与检测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68.图28为图23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检测机构的又一配合关系示意图。
69.图29为图28所示的被检测件与检测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70.图30为图23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驱动轮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71.图31为图23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驱动轮的另一配合关系示意图。
72.图32为图23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驱动轮的又一配合关系示意图
73.图33为图23所示的显影盒中被检测件与驱动轮的再一配合关系示意图。
74.附图标记:
75.100-显影盒;
76.1-壳体;
77.11a-第一端壁;11b-第二端壁;11c-第一侧壁;11d-第二侧壁;12a-第一阻挡部;12b-第二阻挡部;13-插接部;131-连接杆;132-卡接凸起;14-安装槽;15-安装柱;
78.2-动力组件;
79.21-驱动力接收件;211-驱动力接收部;212-第一齿轮部;22-显影辊齿轮;23-供给辊齿轮;24-驱动轮;241-驱动部;242-传递部;25-惰轮;251-第二齿轮部;252-第三齿轮部;
80.3-被检测件;
81.31-安装部;311-第一定位柱;32-检测部;320-第二定位柱;321-第一连杆;322-第二连杆;323-缺口;33-弹性部;34-抵靠部;35-传动部;351-第一从动部;352-第二从动部;
82.4-端盖;
83.41-开口;42-贯通口;
84.5-显影辊;
85.6-引导件;
86.61-第一表面;62-第二表面;63-第三表面;64-第四表面;65-第五表面;66-避让口;
87.7-支撑件;
88.71-连接部;72-弯折部;73-支撑部;
89.8-弹性件;
90.9-压迫件;
91.200-检测机构;
92.210-旋转件;
93.2101-抵接部;2102-感应部;
94.220-感应件。
【具体实施方式】
95.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96.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97.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98.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
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99.在现有的显影盒中,通常在该显影盒的侧壁设置有被检测机构以及用于包覆该被检测机构的端盖,且该显影盒可拆卸地设置于成像设备内,成像设备内设置有检测机构。根据该检测机构被被检测机构触碰的次数和时间间隔等信息进行分析,以判断该显影盒的型号、容量大小及显影盒新旧等具体信息。
100.为了便于被检测机构在显影盒的检测期间可以触碰到检测机构,被检测机构的至少部分通常突出于端盖外设置。然而,在该显影盒被安装于成像设备内或自成像设备内卸下的过程中,被检测机构突出于端盖外的部分很容易与成像设备内设置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不利于显影盒的安装或卸下,而且导致被检测机构很容易出现损坏。
10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有利于显影盒的安装或卸下,且避免了被检测机构因与电子照相设备发生干涉而出现损坏。
102.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书的理解,预先设定显影盒100的宽度方向为图1所示的x轴方向,预先设定显影盒1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预先设定显影盒100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且图1所示的x轴、y轴和z轴彼此之间相互垂直。
103.实施例1
104.请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100,至少包括壳体1、驱动轮24和被检测件3,驱动轮24接收驱动力以带动被检测件3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
105.具体地,显影盒100可拆卸地设置于成像设备内,成像设备内设置有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和检测机构200(图中未示出)。当显影盒100被安装于成像设备内时,驱动机构可以将驱动力传递至驱动轮24,以使驱动轮24可以带动被检测件3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在被检测件3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的过程中,被检测件3可以带动被检测机构200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实现对显影盒100的检测,以判断显影盒100是否为新或显影盒100中储存的显影剂的容量等信息。
106.壳体1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壁11a和第二端壁11b,其中,第一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且第一方向朝向y轴的负方向。壳体1内沿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有显影辊5、供给辊(图中未示出)、搅拌构件(图中未示出),显影辊5、供给辊和搅拌构件分别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端壁11a和第二端壁11b之间,其中,第二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且第二方向朝向x轴的负方向。
107.壳体1内设置有用于储存显影剂的容纳仓,通过搅拌构件的旋转使得容纳仓内的显影剂可以得到搅拌,供给辊可以将容纳仓内的显影剂传输至显影辊5,设置于成像设备内的感光鼓(图中未示出)可以接收来自显影辊5表面的显影剂,从而将形成在感光鼓表面的静电潜像转变为可见显影剂图像,并转印至打印介质的表面。
108.请继续参见图2,显影盒100还包括动力组件2,通过动力组件2可以驱动显影辊5、供给辊、搅拌构件和被检测件3旋转。
109.具体地,动力组件2包括驱动力接收件21、显影辊齿轮22、供给辊齿轮23、搅拌构件齿轮和惰轮25,其中,驱动力接收件21和惰轮25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端壁11a,显影辊齿轮22设置于显影辊5伸出第一端壁11a外的轴端部,供给辊齿轮23设置于供给辊伸出第一端壁11a外的轴端部,搅拌构件齿轮设置于搅拌构件伸出第一端壁11a外的轴端部。
110.驱动力接收件21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驱动力接收部211和第一齿轮部212,其中,驱动力接收部211用于从驱动机构接收驱动力以带动第一齿轮部212旋转。第一齿轮部212分别与显影辊齿轮22、供给辊齿轮23和惰轮25啮合,惰轮25还与搅拌构件齿轮啮合,以使驱动力接收件21可以带动显影辊5、供给辊和搅拌构件发生旋转。
111.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轮24可以为搅拌构件齿轮,且驱动轮24与被检测件3啮合。
112.具体地,惰轮25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齿轮部251和第三齿轮部252,驱动轮24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驱动部241和传递部242,且驱动部241和传递部242均为齿轮结构。第二齿轮部251与第一齿轮部212啮合,第三齿轮部252与传递部242啮合,驱动部241与被检测件3啮合。
11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轮24可以额外单独设置,即搅拌构件齿轮和驱动轮24是两个单独的零件,驱动轮24可以与搅拌构件齿轮或惰轮25啮合。
114.请参见图3至图5,被检测件3包括检测部32、弹性部33和安装部31,安装部31可旋转地设置于壳体1上,且弹性部33连接于检测部32与安装部31之间。
115.具体地,显影盒100还包括支撑件7,该支撑件7自第一端壁11a凸出延伸并呈柱体结构,支撑件7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轴线l1重合。安装部31可旋转地套设于支撑件7的外周,即安装部31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端壁11a,且检测部32呈弧形结构。
116.当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内设置的其他部件发生接触时,弹性部33可以发生形变,以使检测部32向靠近第一端壁11a的方向移动或偏转,从而使得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内设置的其他部件脱离接触,有利于显影盒100的安装或卸除,避免了被检测件3因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而出现损坏。
117.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31靠近检测部32的表面凸出延伸形成有第一定位柱311,检测部32靠近安装部31的表面凸出延伸形成有第二定位柱320,弹性部33的一端套设于第一定位柱311的外周,弹性部33的另一端套设于第二定位柱320的外周。
118.具体地,弹性部33可以为弹簧、板簧、橡胶块或其他任意具有弹性的部件,在此不作限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弹性部33可以为弹簧。
119.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31靠近检测部32的表面凹陷形成有第一定位孔(图中未示出),检测部32靠近安装部31的表面凹陷形成有第二定位孔(图中未示出),弹性部33的一端插接于第一定位孔内,弹性部33的另一端插接于第二定位孔内。
120.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安装部31靠近检测部32的表面凸出延伸形成有第一定位柱311,检测部32靠近安装部31的表面凹陷形成有第二定位孔,弹性件8的一端套设于第一定位柱311的外周,弹性件8的另一端插接于第二定位孔内;或者,安装部31靠近检测部32的表面凹陷形成有第一定位孔,检测部32靠近安装部31的表面凸出延伸形成有第二定位柱320,弹性部33的一端插接于第一定位孔内,弹性部33的另一端套设于第二定位柱320的外周。
121.可以理解的是,弹性部33也可以通过粘附、焊接、一体成型等方式与安装部31和/或检测部32连接。
122.请继续参见图4和图5,被检测件3还包括传动部35,传动部35围绕第一轴线l1设置于安装部31的外周,且传动部35与驱动轮24传动连接。
123.具体地,传动部35为缺齿齿轮结构,即传动部35包括有齿部(图中未示出)和无齿部(图中未示出),有齿部可以与驱动部241啮合。
124.请继续参见图2至图5,显影盒100还包括端盖4,端盖4设置于第一端壁11a以包覆驱动轮24和被检测件3,且端盖4贯通设置有开口41和贯通口42,检测部32的至少部分自开口41伸出,驱动力接收部211的至少部分自贯通口42伸出。开口4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c”形、环形、弧形等。
125.壳体1上围绕第一轴线l1设置有引导件6,被检测件3在旋转的过程中沿引导件6移动,以使被检测件3向靠近或远离壳体1的方向移动,即检测部32可以自开口41伸出以与检测机构200接触或自开口41缩回。
126.具体地,引导件6设置于第一端壁11a,被检测件3还包括抵靠部34,抵靠部34与安装部31连接,且抵靠部34与引导件6背向第一端壁11a的前端面抵接。被检测件3在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的过程中,抵靠部34可以沿着前端面的轨迹移动,以使检测部32向靠近或远离第一端壁11a的方向移动。
127.请继续参见图3、图6和图7,前端面包括依次连续连接的第一表面61和第二表面62。当抵靠部34与第一表面61抵接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当抵靠部34与第二表面62抵接时,检测部32的至少部分自开口41伸出。
12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表面61为斜面或曲面,且沿着靠近第二表面62的方向,第一表面61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增。第二表面62可以为平面、斜面或曲面等,在此不作限定。
129.具体地,初始状态下,抵靠部34与第一表面61远离第二表面62的一端抵接,此时,有齿部与驱动部241啮合,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即检测部32远离第一端壁11a的端部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开口41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使得显影盒100在被安装于成像设备内的过程中,检测部32不会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当被检测件3围绕第一轴线l1发生旋转后,抵靠部34沿着第一表面61移动至第二表面62,此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伸出,即检测部32远离第一端壁11a的端部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大于开口41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以使检测部32可以与检测机构200发生接触,并带动检测机构200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随着被检测件3继续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检测部32与检测机构200脱离接触,检测机构200自检测位置移动至非检测位置,此时,有齿部与驱动部241脱离啮合,被检测件3不再随着驱动轮24旋转,当需要将显影盒100自成像设备内卸除时,若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内设置的其他部件发生接触,弹性部33可以发生形变,以使检测部32向靠近第一端壁11a的方向移动或偏转,避免了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
13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前端面还包括第三表面63,第三表面63连接于第一表面61与第二表面62之间;第三表面63为斜面或曲面,且沿着靠近第二表面62的方向,第三表面63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增。第一表面61和/或第二表面62可以为平面、斜面或曲面等,在此不作限定。
131.具体地,初始状态下,抵靠部34与第一表面61抵接,此时,有齿部与驱动部241啮合,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即检测部32远离第一端壁11a的端部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开口41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使得显影盒100在被安装于成像设备内的过程中,检测部32不会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当被检测件3围绕第一轴线l1发生旋转后,抵靠部34沿着第三表面63移动至第二表面62,此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伸出,即检测部32远离第一端壁11a的端部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大于开口41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以
使检测部32可以与检测机构200发生接触,并带动检测机构200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随着被检测件3继续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检测部32与检测机构200脱离接触,检测机构200自检测位置移动至非检测位置,此时,有齿部与驱动部241脱离啮合,被检测件3不再随着驱动轮24旋转,当需要将显影盒100自成像设备内卸除时,若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内设置的其他部件发生接触,弹性部33可以发生形变,以使检测部32向靠近第一端壁11a的方向移动或偏转,避免了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
132.进一步地,请继续参见图2,显影盒100还包括弹性件8,弹性件8设置于端盖4与被检测件3之间;当抵靠部34与第二表面62抵接时,弹性件8处于拉伸或压缩状态。
133.在一些实施例中,引导件6还设置有断开口41,该断开口41设置于第二表面62远离第一表面61的一端。
134.具体地,当抵靠部34移动至该断开口41的位置时,抵靠部34与第二表面62脱离接触,被检测件3在弹性件8的弹性力作用下向靠近第一端壁11a的方向移动,以使抵靠部34落入断开口41内,此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即检测部32远离第一端壁11a的端部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开口41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这样使得显影盒100在完成检测后,检测部32不会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
13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前端面还包括第四表面64,第四表面64连接于第二表面62远离第一表面61的一端;当抵靠部34与第四表面64抵接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
136.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四表面64为斜面或曲面,且沿着远离第二表面62的方向,第四表面64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减。
137.具体地,随着被检测件3继续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抵靠部34自第二表面62移动至第四表面64,此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即检测部32远离第一端壁11a的端部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开口41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
138.可以理解的是,引导件6在第四表面64远离第二表面62的位置可以设置断开口41,抵靠部34在第四表面64的引导作用下落入断开口41内,这样可以降低抵靠部34对第一端壁11a造成的冲击力并降低噪音。
139.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前端面还包括第五表面65,第五表面65连接于第二表面62与第四表面64之间;第五表面65为斜面或曲面,且沿着远离第二表面62的方向,第五表面65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减。第四表面64可以为平面、斜面或曲面等,在此不作限定。
140.具体地,随着被检测件3继续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抵靠部34沿第五表面65移动至第四表面64,此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即检测部32远离第一端壁11a的端部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开口41与第一端壁11a之间的距离。
141.进一步地,第一端壁11a还设置有第一阻挡部12a和第二阻挡部12b,其中,第一阻挡部12a靠近第一表面61何止,第二阻挡部12b靠近第二表面62设置。
142.具体地,初始状态下,第一阻挡部12a可以限制被检测件3自第一表面61处脱落;当显影盒100完成检测后,有齿部与驱动部241脱离啮合,被检测件3因惯性作用还会发生旋转,从而导致其可能与搅拌构件或端盖4发生干涉,第二阻挡部12b可以限制被检测件3因惯性作用继续发生旋转。
143.需要说明的是,抵靠部34也可以抵接于引导件6面向第一端壁11a的后端面,后端
面的具体结构与前述前端面的结构相似,在此不做赘述。此外,由于检测部32在弹性部33的作用下可以向靠近第一端壁11a的方向移动或偏转,前端面或后端面可以都为平面,即抵靠部34始终与前端面或后端面抵接,且检测部32始终自开口41伸出。引导件6也可以设置于端盖4上,即引导件6可以为设置于端盖4内壁上的凸起或凹槽。
144.实施例2
145.请参见图8至图12,与实施例1中的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支撑件7连接于与第一端壁11a相邻的侧壁上,而并非直接连接于第一端壁11a。
146.请参见图10至图12,壳体1还包括连接于第一端壁11a和第二端壁11b之间的侧壁,引导件6靠近第一端壁11a设置有避让口66。支撑件7包括连接部71、弯折部72和支撑部73,其中,连接部71设置于侧壁,弯折部72的一端与连接部71连接,弯折部72的另一端穿过避让口66与支撑部73连接,且支撑部73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轴线l1重合。
147.具体地,侧壁包括沿第三方向相对的第一侧壁11c和第二侧壁11d,其中,第三方向与z轴方向平行,且第三方向朝向z轴的正方向。连接部71设置于第一侧壁11c,支撑部73沿第一方向的投影位于第一端壁11a上并位于引导件6的内侧。
148.在一些实施例中,侧壁凸出延伸形成有插接部13,连接部71设置有插接孔(图中未示出),插接部13插接于插接孔内。
149.具体地,第一侧壁11c凸出延伸形成有插接部13,插接部13包括连接杆131和至少一个卡接凸起132,连接杆131自第一侧壁11c凸出延伸,卡接凸起132设置于连接杆131远离第一侧壁11c的端壁。连接杆131插接于插接孔内,卡接凸起132可以限制连接杆131自插接孔内脱落。卡接凸起13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其他任意数量,在此不作限定。
150.进一步地,第一侧壁11c内凹形成有安装槽14,连接杆131连接于该安装槽14的内壁。当支撑件7安装于壳体1上时,连接部71可以容置于该安装槽14内,以减小显影盒100的厚度,并避免了支撑件7可能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
151.可以理解的是,插接部13可以设置于连接部71,即插接部13自连接部71向靠近侧壁的方向延伸,插接孔可以设置于侧壁上;或者,支撑件7与壳体1通过螺纹配合、焊接、一体成型等方式进行连接。
15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被检测件3的结构可以与前述实施例1中的相同;或者,本实施例中被检测件3的结构可以与前述实施例1中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检测部32与安装部31直接连接,即被检测件3并未设置有弹性部33。
153.实施例3
154.请参见图13至图21,与实施例1中的显影盒100的机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驱动轮24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被检测件3围绕第二轴线l2旋转,且第一轴线l1与第二轴线l2交叉,即第二轴线l2与显影辊5的中心轴线不平行而交叉。
155.被检测件3包括传动部35和检测部32,传动部35与驱动轮24传动连接,驱动轮24接收驱动力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且驱动轮24带动传动部35围绕第二轴线l2旋转,以使检测部32向靠近或远离壳体1的方向移动,第二轴线l2与第一轴线l1交叉设置。
156.第二轴线l2与第一轴线l1之间的夹角大于0
°
且等于或小于90
°
,在此不作限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轴线l2与第一轴线l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90
°

157.具体地,支撑件7设置于壳体1或端盖4上,且支撑部73沿第二轴线l2延伸,传动部
35可旋转地套设于支撑件7的外周。被检测件3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初始状态下,被检测件3处于第一位置,此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显影盒100在检测过程中,被检测件3处于第二位置,此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伸出,以使检测部32可以与检测机构200接触,并带动检测机构200自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显影盒100完成检测后,被检测件3处于第三位置,此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这样在显影盒100被安装于成像设备内或自成像设备内卸除时,因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有效地避免了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内设置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
158.请参见图13至图18,在一些实施例中,传递部242接收驱动力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驱动部241和传动部35均为锥形轮,且驱动部241与传动部35贴紧摩擦,以使传动部35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旋转。
159.具体地,检测部32包括第一连杆321和第二连杆322,第一连杆321自传动部35沿第二轴线l2向远离驱动轮24的方向延伸,第二连杆322自第一连杆321远离传动部35的一端向靠近端盖4的方向延伸。在被检测件3围绕第二轴线l2旋转的过程中,第二连杆322的至少部分可以自开口41伸出。
160.驱动部241的外周设置有摩擦层,传动部35的外周设置有摩擦层;或,驱动部241的外周设置有摩擦层,传动部35的外周面为粗糙表面;或,驱动部241的外周面为粗糙表面,传动部35的外周设置有摩擦层。摩擦层的材质为橡胶、石棉或其他任意可以增加摩擦力的材料,在此不作限定。
161.可以理解的是,驱动部241的外周面可以为粗糙表面,传动部35的外周面也可以为粗糙表面,即驱动部241和传动部35的外周无需设置摩擦层。
162.请参见图19至图2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241和传动部35均为锥齿轮,且驱动部241与传动部35相啮合。
163.在又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轮24围绕第一轴线l1间隔设置有多个凸起,传动部35围绕第二轴线l2设置有多个凹槽,任意一个凸起可插接于任意一个凹槽内;或,驱动轮24围绕第一轴线l1间隔设置有多个凹槽,传动部35围绕第二轴线l2设置有多个凸起,任意一个凸起可插接于任意一个凹槽内。这样通过凸起与凹槽的配合,实现了驱动轮24带动被检测件3围绕第二轴线l2旋转。
164.进一步地,传动部35设置有断开部(图中未示出),在被检测件3围绕第二轴线l2旋转的过程中,当断开部与驱动部241相对时,传动部35与驱动部241脱离接触,被检测件3不再随着驱动轮24旋转,此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
165.需要说明的是,支撑件7可以自开口41远离驱动轮24的一侧沿第二轴线l2向靠近驱动轮24的方向延伸,如图16所示;或者,支撑件7可以自开口41靠近驱动轮24的一侧沿第二轴线l2向远离驱动轮24的方向延伸,如图21所示。
166.在本技术中,初始状态下,传动部35与驱动部241接触或啮合,此时,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显影盒100在检测期间,驱动部241带动传动部35围绕第二轴线l2旋转,以使检测部32自开口41伸出以与检测机构200接触,并带动检测机构200自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显影盒100检测完成后,传动部35继续围绕第二轴线l2旋转直至断开部与驱动部241相对,此时,传动部35与驱动部241脱离接触或脱离啮合,被检测件3不再随着驱动轮24旋转,检测部32自开口41缩回。这样使得显影盒100在被安装于成像设备内或自成像设备内卸除
时,检测部32不会与成像设备内设置的其他部件发生干涉,有利于显影盒100的安装或卸下,避免了被检测件3因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而出现损坏。
167.实施例4
168.请参见图22至图33,与实施例1或2中的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检测部32的至少部分始终自开口41伸出,且壳体1或端盖4上并未设置有引导件6,使得被检测件3在旋转的过程中不会向靠近或远离壳体1的方向发生移动。
169.被检测件3包括检测部32和传动部35,其中,传动部35与驱动轮24传动连接,检测部32的至少部分始终自开口41伸出,检测部32还设置有缺口323以使检测部32可与检测机构200脱离接触;当检测部32与检测机构200接触时,检测机构200自检测位置移动至非检测位置;当检测部32与检测机构200脱离接触时,检测机构200自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
170.请继续参见图24至图29,检测机构200包括旋转件210、复位件(图中未示出)和两个感应件220。当检测部32与旋转件210接触时,旋转件210自检测位置移动至非检测位置;当检测部32与旋转件210脱离接触时,旋转件210在复位件的作用下自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
171.具体地,旋转件210包括抵接部2101和感应部2102,抵接部2101与检测部32抵接。当旋转件210处于检测位置时,感应部2102位于两个感应件220之间;当旋转件210处于非检测位置时,感应部2102远离两个感应件220,即感应部2102自两个感应件220之间移出。
172.初始状态下,检测部32与抵接部2101接触,以使感应部2102远离两个感应件220,此时,旋转件210处于非检测位置,感应件220并未采集到的信号,如图24和图25所示;显影盒100在检测期间,当检测部32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至缺口323与抵接部2101相对时,抵接部2101与检测部32脱离接触,此时,旋转件210在复位件的作用下自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感应件220采集到信号,如图26和图27所示;显影盒100完成检测后,检测部32继续围绕第一轴线l1旋转,检测部32再次与抵接部2101接触,并带动旋转件210自检测位置移动至非检测位置,如图28和图29所示。
173.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241为齿轮结构,传动部35为缺齿齿轮结构,即传动部35包括有齿部和无齿部。初始状态下,有齿部与驱动部241啮合,以使驱动轮24可以带动被检测件3旋转;当显影盒100检测完成后,有齿部与驱动部241脱离啮合,被检测件3不再随着驱动轮24旋转。
174.请参见图30至图33,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传动部35包括沿第一轴线l1间隔设置的第一从动部351和第二从动部352,第一从动部351与驱动部241传动连接,第二从动部352与传递部242传动连接。
175.具体地,传递部242的外径大于驱动部241的外径,第一从动部351的外径大于第二从动部352的外径。驱动部241和传递部242均为齿轮结构,第一从动部351和第二从动部352均为缺齿齿轮结构。
176.被检测件3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当被检测件3处于第一位置时,检测部32与检测机构200接触,第一从动部351与驱动部241脱离啮合,第二从动部352与传递部242啮合,如图30和图31所示;当被检测件3处于第二位置时,检测部32与检测机构200接触,第一从动部351与驱动部241啮合,第二从动部352与传递部242脱离啮合,如图32和图33所示;当被检测件3处于第三位置时,检测部32与检测机构200脱离接触,第一从动部351与
驱动部241脱离啮合,第二从动部352与传递部242脱离啮合,如图31和图32所示。这样使用者可通过调整驱动部241与传递部242的传动比来调节被检测件3的旋转角度和速度。
177.请继续参见图23,进一步地,被检测件3与端盖4之间设置有弹性件8。当被检测件3旋转至如图28所示的位置时,使用者首先可以握持检测部32伸出开口41的部分,并拉动检测部32向远离第一端壁11a的方向移动,此时,弹性件8处于压缩状态,然后在转动检测部32,使得第二从动部352再次与传递部242啮合,即恢复至如图24所示的初始位置,这样即实现了被检测件3的复位,操作简便。
178.显影盒100还包括压迫件9,压迫件9紧邻被检测件3设置。第一端壁11a还设置有安装柱15,压迫件9套设于安装柱15的外周,压迫件9与被检测件3抵接,以使传动部35与驱动轮24保持接触。
179.具体地,压迫件9可以为弹簧、扭簧、拉簧、板簧、橡胶块等其他任意具有弹性的零件,在此不作限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压迫件9可以为扭簧。
180.被检测件3的材质可以为橡胶、硅胶或高密度海绵中的任意一种,这样在显影盒100被安装于成像设备内或自成像设备卸下的过程中,即使检测部32伸出于开口41外的部分可能与成像设备内设置的其他部件发生接触,但由于检测部32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检测部32可以发生形变,避免了被检测件3因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而出现损坏的问题。
181.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显影盒100中,由于检测部32通过弹性部33与安装部31连接,在显影盒100被安装于成像设备内或自成像设备内卸除的过程中,若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内的其他部件发生接触时,弹性部33在受力后可以发生形变,以使检测部32向靠近壳体1的方向移动或偏转,进而使得检测部32与成像设备内的其他部件脱离接触,有利于显影盒100的安装或卸下,避免了被检测件3因与成像设备发生干涉而出现损坏。
18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