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67730发布日期:2023-03-24 14:42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头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虚拟现实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头戴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目前,vr设备主要以头戴式为主,通过绑带将vr设备固定在用户的头部。
3.目前,头戴式的vr设备一般采取绑带从头部的两侧环绕至后方进行固定的方式。但是,采用上述方式固定vr设备时,用户容易产生束缚感,舒适感较低,降低了用户的佩戴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头戴设备,用于解决现有的vr设备采用绑带固定导致的舒适感较低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头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弹性夹持件以及枕垫。弹性夹持件具有固定端以及自由端。弹性夹持件的固定端与设备主体连接。枕垫与自由端连接,用于与用户的后脑抵靠。其中,弹性夹持件弯折形成夹持空间,弹性夹持件的自由端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与设备主体之间的间距,以使用户的头顶通过所述间距伸入夹持空间内。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用户在使用该头戴设备时,可以对弹性夹持件的自由端施加外力,调整其与设备主体之间的间距的大小,从而使得用户的头顶可以通过上述间距伸入到弹性夹持部弯折形成的夹持空间内。用户在佩戴过程中,枕垫与用户的后脑抵靠。这样,用户的头部夹持在设备主体和自由端之间,进而使得头戴设备可以固定和支撑在用户的头部。由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借助弹性夹持件的弹力,实现了头戴设备的支撑和固定,提升了用户佩戴的舒适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8.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夹持件由金属材料制成。
9.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夹持件包括夹持主体、固定部以及自由部。夹持主体为片状结构,弯折形成夹持空间。固定部与夹持主体的一端连接,形成固定端。自由部与夹持主体的另一端连接,形成自由端。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主体为条状,并开设有通孔。通孔位于夹持主体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且通孔的延伸方向与夹持主体的延伸方向相同。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主体的厚度为0.5mm~1mm。夹持主体的欢度为25cm~35cm。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设备主体包括固定框架。固定框架开设有观察口,所述观察口用于观看画面。固定框架具有限位部,限位部位于观察口的侧边,与固定部连接。显示组件安装于固定框架上,与观察口相对设置。显示组件与连接线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部和两个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开设有限位槽。两个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限位部的相对两侧。
14.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和两个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的一端与夹持主体连接,另一端位于限位槽内。两个第二固定部位于第一固定部的相对两侧,与第一固定部连接。
15.头戴设备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贯穿第二固定部,并与第二限位部连接。
1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部包括第一子固定部和两个第二子固定部。第一子固定部的一端与夹持主体连接。两个第二子固定部为l型。两个第二子固定部位于第一子固定部的相对两侧,一端与第一子固定部连接,另一端相互靠近。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头戴设备还包括导热件。导热件分别与设备主体以及夹持主体接触。
18.在一些实施例中,头戴设备还包括电池组件、包裹带以及连接线。电池组件与自由端连接,包裹带位于弹性夹持件的一侧,与弹性夹持件连接。连接线的一端与设备主体连接,另一端与电池组件连接。连接线的一部分位于弹性夹持件和包裹带之间。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头戴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头戴设备去除外壳后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夹持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2所示头戴设备在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头戴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自由部处的局部放大图;
26.图7为设备主体上设置有导热件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连接线处设有分隔层时的局部放大图;
28.图9为夹持主体靠近固定部处的局部放大图;
2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弹性夹持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图3所示的弹性夹持件的俯视图;
31.图12为固定部与设备主体连接处的局部示意图;
32.图13为限位部处的局部放大图;
33.图14为图9所示头戴设备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5为第一固定部的截面图。
35.附图标记:
36.100-头戴设备;10-设备主体;11-外壳;20-弹性夹持件;201-固定端;202-自由端;203-夹持空间;21-夹持主体;211-通孔;22-固定部;221-第一固定部;2211-第一子固定部;2212-第二子固定部;222-第二固定部;23-自由部;24-加强筋;30-显示组件;31-固定框架;311-观察口;312-限位部;313-第一限位部;3131-限位槽;3132-第二避让孔;314-第二限位部;40-枕垫;50-电池组件;51-连接线;60-包裹带;70-导热件;80-分隔层;90-外保护层;91-内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中心”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用于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有另外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0.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技术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的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4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43.vr技术是一种能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其实体行为的仿真系统能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
44.目前,市场上的vr设备一般为头戴式,主要采用弹力带从头部的两侧围绕至后方的方式进行固定。但是,采用上述方式固定vr设备,用户容易产生一种束缚感,导致用户的舒适感降低,进而降低了用户的佩戴体验。同时,在佩戴的过程中,位于头部两侧的弹力带容易勒紧用户的耳朵,长时间的佩戴vr设备容易导致耳朵因挤压而疼痛。
45.基于此,如图1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头戴设备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头戴设备100,该头戴设备100可以为vr头戴设备100,用于提供虚拟现实技术。该头戴设备100也可以为现实增强(augmented reality,ar)头戴设备100,用于提供现实增强技术。
4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头戴设备100为vr头戴设备100为例,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100做进一步介绍。如图2所示,图2为图1所示头戴设备100去除外壳11后的结构
示意图,头戴设备100可以包括设备主体10以及弹性夹持件20。
47.继续参阅图2,设备主体10可以包括显示组件30,显示组件30包括显示屏(图中未示出)。用户在使用头戴设备100时,通过显示组件30的显示屏观看到虚拟画面。此外,如图1所示,头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外壳11。显示组件30(图2)设置在外壳11内。
48.如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弹性夹持件2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弹性夹持件20具有固定端201以及自由端202。弹性夹持件20的固定端201与设备主体10(图2)连接。弹性夹持件20弯折形成夹持空间203,弹性夹持件20的自由端202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改变与设备主体10(图2)之间的间距,以使用户的头顶通过所述间距伸入夹持空间203内。弹性夹持件20的自由端202还用于与用户的后脑抵靠。
49.由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100,用户在使用该头戴设备100时,可以对弹性夹持件20的自由端202施加外力,调整其与设备主体10之间的间距的大小,从而使得用户的头顶可以通过上述间距伸入到弹性夹持部弯折形成的夹持空间203内。用户在佩戴过程中,自由端202与用户的后脑抵靠。这样,用户的头部夹持在自由端202和设备主体10之间,进而使得头戴设备100可以固定和支撑在用户的头部。由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100,利用弹性夹持件20的弹力,实现了头戴设备100的支撑和固定,提升了用户佩戴的舒适度,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50.由上述可知,弹性夹持件20的自由端202可以用于与用户的后脑抵靠。因此,为了使得用户的头部可以更舒适的夹持在夹持空间203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头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枕垫40。枕垫40与弹性夹持件20(图3)的自由端202(图3)连接,用于与用户的后脑抵靠。
51.由于枕垫40与弹性夹持件20的自由端202连接。这样,在佩戴头戴设备100的过程中,用户的后脑可以抵靠在枕垫40上,使得用户可以更加舒适的佩戴头戴设备100。可以理解的是,枕垫40的内部可以填充有柔软的材料,以使用户可以舒适的抵靠在枕垫40上。
52.此外,继续参阅图2,为了给设备主体10供电,头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电池组件50,电池组件50可以与自由端202(图3)连接。这样,弹性夹持件20的两端均承载有一定的重量,用户在佩戴的过程中,前后受力较为均匀,佩戴更为舒适。
53.如图4所示,图4为图2所示头戴设备100在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为了连接电池组件50和设备主体10,头戴设备100还包括连接线51。连接线51的一端与设备主体10连接,另一端与电池组件50连接。由此,通过连接线51将电池组件50和设备主体10之间电连接起来,以使电池组件50能够为设备主体10供电。
54.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夹持件20可以包括夹持主体21、固定部22以及自由部23。夹持主体21弯折形成夹持空间203。
55.如图5所示,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头戴设备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连接线51的一部分可以位于夹持空间203内,且位于夹持主体21的一侧。这样,用户在佩戴头戴设备100的时候,连接线51的大部分可以位于夹持主体21和用户的头部之间,防止佩戴过程中,连接线51因裸漏于外部而受损的情况发生。当然,连接线51也可以位于弹性夹持件20的外侧(即如图4所示)。
56.如图3所示,固定部22与夹持主体21的一端连接,形成固定端201。自由部23与夹持主体21的另一端连接,形成自由端202。自由部23开设有第一避让孔231。
57.其中,如图5所示,电池组件50可以位于自由部23远离固定部22(图3)一侧。这样,用户在佩戴过程中,电池组件50不容易触碰到用户的头部。当然,电池组件50也可以位于自由部23的其他位置。
58.如图6所示,图6为自由部23处的局部放大图,连接线51靠近电池组件50的一端穿设于第一避让孔231内。由此,通过设置第一避让孔231,可以使得连接线51可以更容易的与电池组件50连接。
59.继续参照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自由部23可以包括第一自由部232和第二自由部233。第一自由部232的一端与夹持主体21连接,另一端朝靠近固定部22(图3)的方向延伸。第一自由部232开设有第一避让孔231。第二自由部233的一端与第一自由部23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自由部233位于第一自由部232远离夹持主体21的一侧,并与第一自由部232垂直设置。
60.由此,第一自由部232和第二自由部233形成一个可以形成一个用于设置电池组件50的空间,使得电池组件50的设置更加方便。其中,枕垫40(图2)可以与第二自由部233通过螺钉连接。且枕垫40(图2)和电池组件50位于第二自由部233的相对两侧。
6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4所示,头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包裹带60。包裹带60位于弹性夹持件20的一侧。连接线51的一部分位于弹性夹持件20和包裹带60之间。
62.这样,通过在弹性夹持件20的一侧设置包裹带60,可以将大部分连接线51隐藏在包裹带60和弹性夹持件20之间,起到保护连接线51的作用。同时,将连接线51隐藏起来可以使得头戴设备100的外观更加整洁,美观。
63.可以理解的是,包裹带6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包裹带60可以设置于弹性夹持件20的相对两侧。由此,多个包裹带60将大部分弹性夹持件20包裹了起来,用户在佩戴头戴设备100的时候,可以不与弹性夹持件20直接接触,增加佩戴的舒适感。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佩戴的舒适感,包裹带60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例如,包裹带60可以为泡棉带、皮革带或者布带等。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夹持件20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由于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弹性,使得弹性夹持件20的适应性更好。当不同的用户使用该头戴设备100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自由端202与设备主体10之间的间距,以便头顶可以更顺畅的伸入到夹持空间203内。
65.金属材料也具有较好的弹性恢复能力。这样,弹性夹持件20的自由端202在外力的作用之后,也可以很快的重新恢复至原来的位置,提升了弹性夹持件20的使用寿命更高。同时,用户在佩戴头戴设备100的过程中,弹性夹持件20的自由端202可以较好的与用户的后脑抵靠,保证了头戴设备100佩戴时的牢固和稳定。
66.此外,由于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设备主体10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固定端201传递到弹性夹持件20上,提升了设备主体10的散热性能。
67.可以理解的是,弹性夹持件20的材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示例性的,弹性夹持件20可以有铁、铝、钢等金属材料制成。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选择钢来制作弹性夹持件20。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弹性夹持件20可以由其他具有弹性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68.为了使得热量能够更好的传递至弹性夹持件2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图7为设备主体10上设置有导热件70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头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导热件70,
导热件70分别与设备主体10以及夹持主体21(图6)接触。
69.可以理解的是,导热件70具有较高的热传递效率。由此,设备主体10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70快速的传递至弹性夹持件20,进而大幅度的提高设备主体10的散热效率,提升设备主体10的使用性能。
70.导热件70可以选择导热效率高的材料制成,示例性的,导热件70可以由石墨烯材料制成。石墨烯具有较高的导热效率,可以保证导热效率。当然,导热件70也可以其他导热效率较高的材料制成。
71.为了使得导热件70能够与设备主体10以及弹性夹持件20充分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件70可以为片状结构,分别与设备主体10以及夹持主体21贴合。这样,导热件70的表面可以较好的与设备主体10以及弹性夹持件20接触,接触更为充分,从而使得热量的传递效率也更高。
72.可以理解的是,导热件70可以与设备主体10中产生热量较多的部件直接接触。这样,可以将大量的热量传递至弹性夹持件20。例如,显示组件30的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 assembly,pcba)(图中未示出)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导热件70可以与显示组件的pcba直接接触,将pcba产生的大量热量直接传递至弹性夹持片上。
73.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设备主体10的散热,头戴设备100一般包括有散热风机(图中未示出),以使设备主体10的热量能够及时散发。
74.随着虚拟现实行业的发展,对其运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芯片发热也越多。相关技术中,采取增加散热风机的功率或者数量的方式来提高散热。但是,上述解决方式也会增加头戴设备100的体积和制作成本,产生的噪音也会增大。
75.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100包括导热件70,可以有效的将热量传递到弹性夹持件20上。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头戴设备100可以选择小型的散热风机,进而减小头戴设备100的体积以及成本,也可以减小散热风机带来的噪音。
76.在设置有散热风机的情况下,头戴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整流罩(图中未示出),整流罩的内部形成导风通道,一端与散热风机的出风口连通,另一端形成导风口。可以理解的是,显示组件产生热量较多的部件(如pcba)位于导风通道内,产生的热量在散热风机的作用下,从导风口吹出。
77.导热件靠近显示组件的一部分位于导风通道内,与显示组件接触。另一部分通过导风口伸出。由此,显示组件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可以利用散热风机,将其产生的热量通过导风口吹出。另一部分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70传导至弹性夹持件20上,散热效率较高。
78.由于夹持主体21与导热件70连接。设备主体产生的热量会通过导热件70传递至夹持主体21上。因此,为了防止夹持主体21的热量对连接线51造成损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图8为连接线51处设有分隔层80时的局部放大图,头戴设备还可以包括分隔层80。分隔层80位于夹持主体21(图6)和连接线51之间。这样,夹持主体21(图6)的热量会被分隔层80所阻隔,不会使连接线51的温度升高。其中,分隔层80可以由塑料制成,例如,分隔层80可以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塑料制成。
79.此时,包裹带60可以位于连接线51远离分隔层80的一侧,连接线51的一部分夹持于分隔层80和包裹带60之间。
80.可以理解的是,如图9所示,图9为夹持主体21分隔层靠近固定部22处的局部放大
图。夹持主体21的两侧可以均设置有分隔层80以及包裹带60。连接线51的一部分位于夹持主体21一侧的分隔层80和包裹带60之间。
81.此外,将继续参照图9,头戴设备还可以包括在最外侧(即图9中的最下方)外保护层90,以及位于最内侧的(即图9中的最上方)内保护层91,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如图9所示,外保护层90的侧边可以为弯折结构,包裹一部分包裹带60。
82.此外,外保护层90和内保护层91可以由不可卷曲材料制成,例如塑料等。这样,外保护层90和内保护层91可以对位于内侧的包裹带60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使得包裹带60可以较好的与分隔层80贴合。同时,由于外保护层90和内保护层91不可卷曲,在固定上述多层的结构时,可以在端部的位置设置固定结构进行固定即可。
83.由于弹性夹持件20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为了使得用户能够更轻松的调整自由端202与设备主体10之间的间距,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主体21可以为片状结构。
84.由于夹持主体21为片状结构,用户在调整自由端202与设备主体10之间的间距时,施加较小的力便可以改变自由端202与设备主体10之间的间距,佩戴头戴设备100时更加轻松。其中,夹持主体21、固定部22以及自由部23可以由金属材料一体制作成型。
85.为了进一步减小用户改变自由端202与设备主体10之间的间距所需要施加的力的大小,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夹持主体21可以开设有通孔211。通孔211位于夹持主体21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即通孔211位于夹持主体21的两端之间。通孔211的延伸方向与夹持主体21的延伸方向相同。
86.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在调整自由端202与设备主体10之间的间距时,夹持主体21的两端之间会发生弯折。由于夹持主体21的两端之间开设有通孔211,并且该通孔211的延伸方向与夹持主体21的延伸方向相同。夹持主体21在设有通孔211处的位置更加容易弯折,用户调整自由端202与设备主体10之间的间距也更加容易。
87.通孔211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通孔211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当然,通孔21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88.通孔211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仅在夹持主体21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个通孔211。当然,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弹性夹持件20的结构示意图,通孔211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由于设置有多个通孔211,可以使得弹性夹持件20的重量有所降低,进而可以提升用户佩戴的舒适感。
89.为了进一步方便用户调整自由端202与夹持主体21之间的间距,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主体21的厚度可以为0.5mm~1mm。夹持主体21的宽度可以为25cm~35cm。
90.当夹持主体21的厚度以及宽度处于上述范围内时,用户可以较为轻松的调整自由端202与设备主体10之间的间距。同时,夹持主体21的厚度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夹持主体21产生的夹持力能够较好的使用户的头部夹持在夹持空间203内,不容易脱落。
91.经过验证,夹持主体21的厚度以及宽度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可以完成400g~650g重量的设备主体和电池组件对头部的夹紧,同时不会给用户的佩戴带来不适。
92.当夹持主体21的厚度或者宽度高于上述范围时,用户需要耗费较大的力气才能够调整自由端202与设备主体10之间的间距。同时,由于夹持主体21的厚度较厚,产生的夹持力过大,用户佩戴头戴设备100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疼痛感。
93.当夹持主体21的厚度或者宽度低于上述范围时,夹持主体21产生的夹持力不足以
夹持用户的头部,用户的头部容易从夹持空间203内脱落,头戴设备100固定不够牢靠。
94.可以理解的是,当夹持主体21的厚度较大时,夹持主体21的宽度可以较小,以使得夹持主体21产生的夹持力适中。示例性的,夹持主体21的厚度可以为0.5mm,夹持主体21的宽度可以为35cm。或者,夹持主体21的厚度可以为1mm,夹持主体21的宽度可以为25cm。
95.示例性的,参照图11,图11为图3所示的弹性夹持件20的俯视图,当夹持主体21的宽度以及厚度处于上述范围内时,夹持主体21的中间位置可以开设一个宽度w1为10cm的通孔211。这样,通孔211处的夹持主体21的宽度减小,更加容易弯折。可以理解的是,通孔211的宽度以及长度越大,夹持主体21越容易弯折,对用户头部的加持力也会相对减小。
96.为了将设备主体10与弹性夹持件20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图12为固定部22与设备主体10连接处的局部示意图,设备主体10还可以包括固定框架31,固定框架开设有观察口311,观察口311用于观看画面。显示组件30安装于固定框架31上,与观察口311相对设置。固定框架31具有限位部312,限位部312位于观察口311的侧边,与固定部22连接。显示组件30与连接线51(图8)连接。
97.这样,用户在佩戴设备时,可通过固定框架31的观察口311观看到显示组件30所显示的画面。同时,由于限位部312位于固定框架31的观察口311的侧边,即如图12所示,限位部312可以位于观察口311的上方,固定部22便可以连接于固定框架31的限位部312处,不会影响到用户观看画面,佩戴更加方便和舒适。
9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图13为限位部312处的局部放大图,限位部312可以包括第一限位部313和两个第二限位部314。第一限位部313开设有限位槽3131,且限位槽3131的槽底开设有第二避让孔3132。连接线51靠近显示组件30(图12)的一端位于限位槽3131内,并穿设于第二避让孔3132内。两个第二限位部314位于第一限位部313的相对两侧。
99.由此,连接线51可以伸入到限位槽3131内部,并通过限位槽3131内的第二避让孔3132与显示组件30连接,使得连接线51的连接更加方便。同时,连接线51位于限位槽3131的内部,可以起到一定的固定和保护作用。
100.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线51也可以位于限位槽3131外,越过第一限位部313与显示组件30连接。
101.如图12所示,固定部22包括第一固定部221和两个第二固定部222。第一固定部221的一端与夹持主体21(图11)连接,另一端位于限位槽3131(图13)内。两个第二固定部222位于第一固定部221的相对两侧,与第一固定部221连接。
102.头戴设备还包括连接件(图中未示出)。连接件贯穿第二固定部222,并与第二限位部314连接。示例性的,连接件可以为螺钉。螺钉贯穿第二固定部222,并与第二限位部314螺纹连接。这样,第二固定部222可以牢固的与第二限位部314连接。其中,为了方便连接,第二固定部222可以为片状,开设有连接孔。第二限位部314可以为柱状,开设有螺纹孔。
103.夹持主体21受到外力弯折时,固定部22的位置会受到一定的力的作用,由于两个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限位部的两侧,分别与第二固定部222连接,分散了作用力,第二固定部222处的受力减小。
104.同时,由于第一固定部221位于限位槽3131内。夹持主体21在外力的作用下弯折时,第一固定部221可以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可以防止两侧的第二固定部222因受力过大导致第一固定部221与第二限位部分离的情况发生。
105.其中,如图14所示,图14为图9所示头戴设备100在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导热件70可以设置在限位部312的上方。由上述可知,夹持主体21弯折时,第一固定部221会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
106.因此,为了防止第一固定部221发生弯折,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图15为第一固定部221的截面图,第一固定部221包括第一子固定部2211和两个第二子固定部2212。第一子固定部2211的一端与夹持主体21连接。两个第二子固定部2212为l型。两个第二子固定部2212位于第一子固定部2211的相对两侧,一端与第一子固定部2211连接,另一端相互靠近。其中,连接线51位于限位槽3131内的部分位于两个第二子固定部2212之间。
107.由此,如图15所示,第一子固定部2211和两个第二子固定部2212分别形成一个开口相对设置的u型结构。这样,使得第一固定部221的结构强度较高,不容易发生弯折。同时,如图13所示,两个第二子固定部2212之间可以用于容纳连接线51位于限位槽3131内的部分,可以使得连接线51的设置更加方便,使得连接线51能够更好的与显示组件(图12)连接。
10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子固定部2211和夹持主体21的连接处形成夹角。这样,可以方便第一子固定部2211伸入到第一限位部313(图13)的限位槽3131(图13)内。弹性夹持件20还包括加强筋24。加强筋24设置于第一子固定部2211和夹持主体21形成的夹角处。
109.如图3所示,由于第一子固定部2211和夹持主体21的连接处形成夹角,并且在夹角处设置有加强筋24。这样,夹角处的结构强度有所增加,不容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折。这样,用户在调整自由端202与设备主体10(图2)之间的间距时,只有夹持主体21部分容易发生弯折,而弹性夹持件20的其他位置的结构强度较高,可以较好的保持原来的形态,不容易发生弯折。
11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加强筋2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加强筋24间隔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第一子固定部2211和夹持主体21连接处的强度,使得该处的结构更加牢固,不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折。
111.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