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摄像头红外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82695发布日期:2023-02-04 05:25阅读: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摄像头红外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摄像头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摄像头红外灯装置。


背景技术:

2.红外灯安装在摄像头的周围,当夜晚来临时,红外灯用于发出轻微的红色光芒。
3.现有的红外灯的灯板以及灯珠均安装在一组箱体内部,灯板以及灯珠工作时容易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聚集在箱体内部,容易造成箱体内部温度的升高,进而影响灯板以及灯珠后续的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及时将热量散出,现有的散热手段大多是在箱体侧壁开设散热口,使得箱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相通,这种散热方式较为被动,散热效果较差,亟需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摄像头红外灯装置。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摄像头红外灯装置,包括箱体、出风组件、驱动组件、供风组件以及发光组件,
7.所述发光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箱体内部,用于发出红外光线,
8.所述供风组件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壁上,用于向所述出风组件输送空气,当空气进入所述出风组件内部后可输送至所述发光组件一侧,
9.所述驱动组件固定安装在所述箱体内壁上,用于带动所述出风组件往复运动。
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供风组件包括风机以及与所述风机相连的柔性风管,
11.所述出风组件包括第一风管以及第二风管,
12.所述柔性风管远离所述风机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管相连,所述第二风管设置在所述第一风管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风管连通,所述第二风管一侧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通孔。
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转盘、驱动板以及拨杆,
14.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箱体内壁上,所述转盘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端,所述拨杆固定设置在所述转盘远离所述电机的一侧偏心位置,
15.所述驱动板一端与所述第一风管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板上开设有滑槽,所述拨杆延伸至所述滑槽内部,所述第一风管一侧与所述箱体内壁铰接相连。
1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第一风管一侧转动设置于销杆,所述销杆远离所述第一风管的一端与所述箱体内壁固定连接。
1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箱体一侧敞口设置,所述敞口内部嵌设有透镜。
1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箱体侧壁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
内部嵌设有滤网。
1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箱体内壁上还固定设置有导风板,所述导风板设置在发光组件一侧。
2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改进方案: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板一侧的若干灯珠。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供风组件向出风组件输送空气,空气进入出风组件内部后可输送至发光组件一侧,进而对发光组件进行散热,通过驱动组件带动出风组件往复运动,从而改变经由出风组件输出至发光组件一侧空气的位置,以增大空气作用于发光组件的面积,从而提高发光组件的散热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实现发光组件的高效散热,具有散热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23.图1为一种摄像头红外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一种摄像头红外灯装置中出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中a区域放大示意图;
26.图中:10-箱体、101-出风口、20-透镜、30-滤网、40-导风板、50-出风组件、501-第一风管、502-销杆、503-第二风管、504-通孔、60-驱动组件、601-转盘、602-驱动板、603-拨杆、604-滑槽、70-供风组件、701-柔性风管、702-风机、80-发光组件、801-灯板、802-灯珠。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8.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9.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头红外灯装置,包括箱体10、出风组件50、驱动组件60、供风组件70以及发光组件80,所述发光组件80固定安装在所述箱体10内部,用于发出红外光线,所述供风组件70设置在所述箱体10内壁上,用于向所述出风组件50输送空气,当空气进入所述出风组件50内部后可输送至所述发光组件80一侧,所述驱动组件60固定安装在所述箱体10内壁上,用于带动所述出风组件50往复运动。
30.通过供风组件70向出风组件50输送空气,空气进入出风组件50内部后可输送至发光组件80一侧,进而对发光组件80进行散热,通过驱动组件60带动出风组件50往复运动,从而改变经由出风组件50输出至发光组件80一侧空气的位置,以增大空气作用于发光组件80的面积,从而提高发光组件80的散热效果。
31.请参阅图1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风组件70包括风机702以及与所述风机702相连的柔性风管701,所述出风组件50包括第一风管501以及第二风管503,所述柔性风管701远离所述风机70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风管501相连,所述第二风管503设置在所述第一风管501一端并与所述第一风管501连通,所述第二风管503一侧沿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通孔504。
32.通过风机702向柔性风管701内部输送空气,空气经由柔性风管701进入第一风管501内部,再由第一风管501进入第二风管503内部,通过若干通孔504输出并作用于发光组件80一侧,以对发光组件80进行散热。
33.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60包括电机(图中未示出)、转盘601、驱动板602以及拨杆603,所述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箱体10内壁上,所述转盘601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端,所述拨杆603固定设置在所述转盘601远离所述电机的一侧偏心位置,所述驱动板602一端与所述第一风管50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板602上开设有滑槽604,所述拨杆603延伸至所述滑槽604内部,所述第一风管501一侧与所述箱体10内壁铰接相连。
34.通过电机带动转盘601转动,进而带动拨杆603圆周运动,拨杆603运动时通过与滑槽604的配合可带动驱动板602往复摆动,驱动板602摆动时可带动第一风管501往复摆动,进而带动第二风管503往复摆动,进而改变经由通孔504输出至发光组件80一侧的空气的位置,从而提高对于发光组件80的散热效果。
35.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管501一侧转动设置于销杆502,所述销杆502远离所述第一风管501的一端与所述箱体10内壁固定连接。
36.通过销杆502对第一风管501提供转动支撑,使得拨杆603圆周运动时能够带动驱动板602以销杆502为支撑点进行往复摆动,进而使得第二风管503往复摆动。
37.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0一侧敞口设置,所述敞口内部嵌设有透镜20。
38.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0侧壁开设有出风口101,所述出风口101内部嵌设有滤网30,经由通孔504输出至发光组件80一侧的空气能够由出风口101输出至箱体10外部,从而将发光组件80的热量带出至箱体10外部,通过滤网30的设置,可防止外界灰尘异物进入箱体10内部,实现发光组件80的防护。
39.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0内壁上还固定设置有导风板40,所述导风板40设置在发光组件80一侧。
40.通过导风板40对作用于发光组件80一侧的空气进行限定,保证空气能够贴合于发光组件80一侧流动,使得空气能够更加全面的与发光组件80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光组件80的散热效果。
41.请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80包括灯板801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板801一侧的若干灯珠802。
4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供风组件70向出风组件50输送空气,空气进入出风组件50内部后可输送至发光组件80一侧,进而对发光组件80进行散热,通过驱动组件60带动出风组件50往复运动,从而改变经由出风组件50输出至发光组件80一侧空气的位置,以增大空气作用于发光组件80的面积,从而提高发光组件80的散热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能够实现发光组件80的高效散热,具有散热效果好的优点。
43.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