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31265发布日期:2023-01-20 20:53阅读:30来源:国知局
光学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光学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手机行业的不断发展升级,对于应用在手机上的光学成像装置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目前的光学成像装置领域中,低透镜数兼具高成像品质的光学成像装置具有较大的产业需求。但是,现阶段的低透镜数的光学成像装置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透镜成型工艺难以保证、透镜与其他光学部件之间的组立稳定性差、杂散光改善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是目前光学成像装置主要攻克的难点。
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存在透镜成型工艺、组立稳定性和低杂光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存在透镜成型工艺、组立稳定性和低杂光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装置,包括:镜筒;多个透镜,多个透镜至少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在镜筒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边缘位置具有第一承靠面,第一承靠面与光轴垂直;间隔元件,间隔元件至少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第一间隔元件与第一承靠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当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之间的比值小于-0.05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之间满足:-8.0mm《(r1
×
r2)/d1m《18.0mm。
6.进一步地,多个透镜还包括第三透镜,第三透镜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方,间隔元件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7.进一步地,第一间隔元件包括隔圈和隔片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第一间隔元件包括隔片时,隔片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或与透镜抵接;和/或第二间隔元件包括隔圈和隔片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第二间隔元件包括隔片时,隔片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或与透镜抵接。
8.进一步地,镜筒具有物侧端面,物侧端面与光轴垂直,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p01与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1之间满足:1.0《(n1+n2)/(ep01+cp1)《5.0。
9.进一步地,当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与像侧面的内径之差小于2.0mm时,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之间满足:3.0《|v1-v2|《40.0。
10.进一步地,光学成像装置的有效焦距f、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与光学成像装
置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10.0《f/(d0s-epd)《30.0。
11.进一步地,间隔元件的个数n大于等于1且小于4。
12.进一步地,第一透镜至最后一片透镜分别在光轴上的厚度总和∑ct与镜筒内所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之和∑cp之间满足:0.1《∑ct/(∑cp
×
10)《20.0。
13.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之间满足:r3/r2》0;和/或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r1/r4》0。
14.进一步地,当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比的绝对值小于7.0时,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与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1之间满足:1.0《(ct1+t12)/(cp1+ct2)《5.0。
15.进一步地,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与光学成像装置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之间满足:d0m
×
tan(semi-fov)》1.0mm。
16.进一步地,镜筒还包括像侧端面,像侧端面与光轴垂直,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m、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与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之间满足:|rm/(d0m-d0m)|《15.0。
17.进一步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之间满足:d0s/td》1.5。
18.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边缘位置还具有第二承靠面,第二承靠面与光轴垂直,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在光轴上的投影间隔,且第二承靠面相对于第一承靠面远离光轴设置,第二承靠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使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扣合。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装置,包括:镜筒;多个透镜,多个透镜至少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在镜筒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边缘位置具有第一承靠面,第一承靠面与光轴垂直;间隔元件,间隔元件至少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第一间隔元件与第一承靠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镜筒具有物侧端面,物侧端面与光轴垂直,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p01与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1之间满足:1.0《(n1+n2)/(ep01+cp1)《5.0。
20.进一步地,多个透镜还包括第三透镜,第三透镜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方,间隔元件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
21.进一步地,第一间隔元件包括隔圈和隔片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第一间隔元件包括隔片时,隔片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或与透镜抵接;和/或第二间隔元件包括隔圈和隔片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第二间隔元件包括隔片时,隔片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或与透镜抵接。
22.进一步地,当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与像侧面的内径之差小于2.0mm时,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之间满足:3.0《|v1-v2|《40.0。
23.进一步地,光学成像装置的有效焦距f、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与光学成像装置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10.0《f/(d0s-epd)《30.0。
24.进一步地,间隔元件的个数n大于等于1且小于4。
25.进一步地,第一透镜至最后一片透镜分别在光轴上的厚度总和∑ct与镜筒内所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之和∑cp之间满足:0.1《∑ct/(∑cp
×
10)《20.0。
26.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之间满足:r3/r2》0;和/或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r1/r4》0。
27.进一步地,当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比的绝对值小于7.0时,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与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1之间满足:1.0《(ct1+t12)/(cp1+ct2)《5.0。
28.进一步地,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与光学成像装置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之间满足:d0m
×
tan(semi-fov)》1.0mm。
29.进一步地,镜筒还包括像侧端面,像侧端面与光轴垂直,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m、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与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之间满足:|rm/(d0m-d0m)|《15.0。
30.进一步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之间满足:d0s/td》1.5。
31.进一步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边缘位置还具有第二承靠面,第二承靠面与光轴垂直,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在光轴上的投影间隔,且第二承靠面相对于第一承靠面远离光轴设置,第二承靠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使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扣合。
32.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光学成像装置包括镜筒、多个透镜、间隔元件;多个透镜至少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在镜筒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边缘位置具有第一承靠面,第一承靠面与光轴垂直;间隔元件至少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第一间隔元件与第一承靠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当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之间的比值小于-0.05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之间满足:-8.0mm《(r1
×
r2)/d1m《18.0mm。
33.第一透镜可通过第一承靠面与第一间隔元件或第二透镜承靠抵接,有利于保证镜筒中各部件的组立稳定性。另外,通过将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通过合理规划第一间隔元件的位置,有利于提高透镜的成型、整体结构强度与组立稳定性;同时通过控制第一间隔元件的口径,有利于第一间隔元件遮挡杂散光,起到改善杂散光的目的,保证了光学成像装置良好的成像品质。通过第一间隔元件与第一承靠面的接触,保证机台识别与组立稳定性,同时防止第一间隔元件的偏移;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间隔元件的位置,同时有效约束第一透镜的两个表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之间的关系,能够防止第一透镜的曲率半径偏大,能够保证透镜成型的工艺性并预防组立变形;同时控制最小进光量,保证外视场的相对照度。
附图说明
34.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
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5.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光学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5至图7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40.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1.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1至图13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44.图1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7至图19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和畸变曲线。
4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49.e1、第一透镜;s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e2、第二透镜;s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4、第二透镜的像侧面;e3、第三透镜;s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p1、第一隔片;p1b、第一隔圈;p2、第二隔片;p2b、第二隔圈。
具体实施方式
5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51.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52.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53.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54.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55.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
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在近轴区域的面形的判断可依据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以r值,(r指近轴区域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 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以入光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以出光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
5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存在透镜成型工艺、组立稳定性和低杂光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成像装置。
57.实施例一
58.如图1至图19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包括镜筒、多个透镜、间隔元件;多个透镜至少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在镜筒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边缘位置具有第一承靠面,第一承靠面与光轴垂直;间隔元件至少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第一间隔元件与第一承靠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当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之间的比值小于-0.05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之间满足:-8.0mm《(r1
×
r2)/d1m《18.0mm。
59.第一透镜可通过第一承靠面与第一间隔元件或第二透镜承靠抵接,有利于保证镜筒中各部件的组立稳定性。另外,通过将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通过合理规划第一间隔元件的位置,有利于提高透镜的成型、整体结构强度与组立稳定性;同时通过控制第一间隔元件的口径,有利于第一间隔元件遮挡杂散光,起到改善杂散光的目的,保证了光学成像装置良好的成像品质。通过第一间隔元件与第一承靠面的接触,保证机台识别与组立稳定性,同时防止第一间隔元件的偏移;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间隔元件的位置,同时有效约束第一透镜的两个表面的曲率半径与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之间的关系,能够防止第一透镜的曲率半径偏大,能够保证透镜成型的工艺性并预防组立变形;同时控制最小进光量,保证外视场的相对照度。
60.优选地,当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之间的比值小于-0.05时,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1m之间满足:-5.31mm≤(r1
×
r2)/d1m≤14.14mm
61.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透镜还包括第三透镜,第三透镜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方,间隔元件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装置可仅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以及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第一间隔元件,此时第一间隔元件包括第一隔圈和第一隔片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第一间隔元件包括第一隔片时,第一隔片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或与第一透镜抵接;在本技术的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装置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以及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的选型和设置方式与上述相同,第二间隔元件包括第二隔圈和第二隔片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第二间隔元件包括第二隔片时,第二隔片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或与透镜抵接或与第二隔圈抵接。
62.在本实施例中,镜筒具有物侧端面,物侧端面与光轴垂直,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p01与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1之间满足:1.0《(n1+n2)/(ep01+cp1)《5.0。这样设置有利于控制透镜的折射率与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空气间隙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保证第一透镜的成型工艺性,并使空气间隙在合理范围内,以增加光学成像装置的组立稳定性。优选地,1.33≤(n1+n2)/(ep01+cp1)≤2.24。
63.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与像侧面的内径之差小于2.0mm时,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之间满足:3.0《|v1-v2|《40.0。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差值,有利于减小整个光学系统的色散,提高成像品质。优选地,4.30≤|v1-v2|≤36.70。
64.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装置的有效焦距f、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与光学成像装置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10.0《f/(d0s-epd)《30.0。这样设置使光学系统有足够的入射光线,保证相对照度;防止镜筒的前端面壁厚过薄而使光照强度不足,同时控制了出孔斜面角度,防止镀膜发红。优选地,12.83≤f/(d0s-epd)≤24.39。
65.在本实施例中,间隔元件的个数n大于等于1且小于4。以上间隔元件的数量区间可以同时满足杂光遮挡与组立稳定的需求,防止非必要元件导致的成本上升,达到控制成本与简化结构的目的。
6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至最后一片透镜分别在光轴上的厚度总和∑ct与镜筒内所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之和∑cp之间满足:0.1《∑ct/(∑cp
×
10)《20.0。这样可以合理分配透镜的中心厚度与透镜之间的间隔。兼顾透镜强度、成型工艺与组立稳定性。同时可以均匀光学系统的透镜敏感度,增加场曲稳定性。优选地,0.33≤∑ct/(∑cp
×
10)≤13.44。
67.需要说明的是,当光学成像装置采用三片透镜且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第二间隔元件为第二隔片时,∑cp表示的是第一隔片和第二隔片的最大厚度之和;当光学成像装置采用三片透镜且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第二间隔元件为第二隔片和第二隔圈时,∑cp表示的是第一隔片、第二隔片和第二隔圈的最大厚度之和;当光学成像装置采用两片透镜且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时,∑cp表示的是第一隔片的最大厚度;当光学成像装置采用两片透镜且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和第一隔圈时,∑cp表示的是第一隔片和第一隔圈的最大厚度之和。
6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之间满足:r3/r2》0;这样设置使两者的曲率半径同向,有利于光线汇聚,减小最后一片透镜的有效口径。同时减小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间隔,从而降低承靠难度。优选地,0.85≤r3/r2≤4.69;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r1/r4》0,这样设置使得两者的曲率半径同向,有利于光线汇聚,减小最后一片透镜的有效口径。优选地,0.54≤r1/r4≤2.50。
69.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比的绝对值小于7.0时,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与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1之间满足:1.0《(ct1+t12)/(cp1+ct2)《5.0。这样设置能够保证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结构强度与成型工艺,同时合理分配空气间隔与间隔元件的厚度,降低两透镜在t12空气间隔的
场曲敏感度,增加场曲稳定性,防止受热变形。优选地,2.27≤(ct1+t12)/(cp1+ct2)≤3.10。
70.在本实施例中,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与光学成像装置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之间满足:d0m
×
tan(semi-fov)》1.0mm。这样设置能够预防镜筒尾端一次反射杂光的产生,实现改善杂光的目的。优选地,1.32≤d0m
×
tan(semi-fov)≤1.48。
71.在本实施例中,镜筒还包括像侧端面,像侧端面与光轴垂直,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m、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与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之间满足:|rm/(d0m-d0m)|《15.0。这样设置有利于合理配置镜筒尾端壁厚与最后一个透镜的曲率半径。保证镜筒尾端的结构强度,并防止最后一个透镜因曲率半径过大,而发生的组立变形与成型脱模困难的问题。
72.在本实施例中,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之间满足:d0s/td》1.5。这样设置有利于控制光学成像装置的整体长度与外径的关系,预防因光学成像装置的总长偏大而导致的模组总高超限的问题。优选地,1.80≤d0s/td≤2.90。
7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边缘位置还具有第二承靠面,第二承靠面与光轴垂直,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在光轴上的投影间隔,且第二承靠面相对于第一承靠面远离光轴设置,第二承靠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使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扣合。可参考图3,这样设置使得第一隔片仅设置在第一承靠面与第二透镜之间,且第二承靠面与第二透镜之间未设置任何间隔元件,第二承靠面与第二透镜直接承靠,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第一隔片因受热过压而变形,同时兼顾遮挡杂散光的作用;通过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扣合结构,第一隔片放置于第一承靠面,起到遮挡杂散光的作用并且规避了第一隔片的烘烤受压变形问题;与此同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可以直接承靠,允许更大的透镜敏感度,增加了组立稳定性,减小组立后的场曲波动。
74.当然,可参考图10,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面设置在第二隔圈的像侧面,且第二隔片与第二隔圈的第一承靠面抵接承靠,第二隔圈的第二承靠面与第三透镜直接承靠抵接。
75.实施例二
76.如图1至图19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包括镜筒、多个透镜、间隔元件,多个透镜至少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在镜筒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边缘位置具有第一承靠面,第一承靠面与光轴垂直;间隔元件至少包括第一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且第一间隔元件与第一承靠面至少部分接触;其中,镜筒具有物侧端面,物侧端面与光轴垂直,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1、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2、镜筒的物侧端面至第一间隔元件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p01与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1之间满足:1.0《(n1+n2)/(ep01+cp1)《5.0。
77.第一透镜可通过第一承靠面与第一间隔元件或第二透镜承靠抵接,有利于保证镜筒中各部件的组立稳定性。另外,通过将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通过合理规划第一间隔元件的位置,有利于提高透镜的成型、整体结构强度与组立稳定性;同时通过控制第一间隔元件的口径,有利于第一间隔元件遮挡杂散光,起到改善杂散光的目的,保证了光学成像装置良好的成像品质。通过第一间隔元件与第一承靠面的接触,保证机
台识别与组立稳定性,同时防止第一间隔元件的偏移;通过控制透镜的折射率与第一透镜的边缘厚度、空气间隙的合理分配,有利于保证第一透镜的成型工艺性,并使空气间隙在合理范围内,以增加光学成像装置的组立稳定性。
78.优选地,1.33≤(n1+n2)/(ep01+cp1)≤2.24。
79.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透镜还包括第三透镜,第三透镜位于第二透镜的像侧方,间隔元件还包括第二间隔元件,第二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且第二间隔元件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装置可仅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以及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第一间隔元件,此时第一间隔元件包括第一隔圈和第一隔片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第一间隔元件包括第一隔片时,第一隔片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或与第一透镜抵接;在本技术的另一可选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装置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以及设置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第一间隔元件、设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的第二间隔元件,第一间隔元件的选型和设置方式与上述相同,第二间隔元件包括第二隔圈和第二隔片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第二间隔元件包括第二隔片时,第二隔片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或与透镜抵接或与第二隔圈抵接。
80.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间隔元件的像侧面的外径与像侧面的内径之差小于2.0mm时,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v1与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v2之间满足:3.0《|v1-v2|《40.0。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差值,有利于减小整个光学系统的色散,提高成像品质。优选地,4.30≤|v1-v2|≤36.70。
81.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装置的有效焦距f、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内径d0s与光学成像装置的入瞳直径epd之间满足:10.0《f/(d0s-epd)《30.0。这样设置使光学系统有足够的入射光线,保证相对照度;防止镜筒的前端面壁厚过薄而使光照强度不足,同时控制了出孔斜面角度,防止镀膜发红。优选地,12.83≤f/(d0s-epd)≤24.39。
82.在本实施例中,间隔元件的个数n大于等于1且小于4。以上间隔元件的数量区间可以同时满足杂光遮挡与组立稳定的需求,防止非必要元件导致的成本上升,达到控制成本与简化结构的目的。
8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至最后一片透镜分别在光轴上的厚度总和∑ct与镜筒内所有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之和∑cp之间满足:0.1《∑ct/(∑cp
×
10)《20.0。这样可以合理分配透镜的中心厚度与透镜之间的间隔。兼顾透镜强度、成型工艺与组立稳定性。同时可以均匀光学系统的透镜敏感度,增加场曲稳定性。优选地,0.33≤∑ct/(∑cp
×
10)≤13.44。
84.需要说明的是,当光学成像装置采用三片透镜且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第二间隔元件为第二隔片时,∑cp表示的是第一隔片和第二隔片的最大厚度之和;当光学成像装置采用三片透镜且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第二间隔元件为第二隔片和第二隔圈时,∑cp表示的是第一隔片、第二隔片和第二隔圈的最大厚度之和;当光学成像装置采用两片透镜且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时,∑cp表示的是第一隔片的最大厚度;当光学成像装置采用两片透镜且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和第一隔圈时,∑cp表示的是第一隔片和第一隔圈的最大厚度之和。
8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之间满足:r3/r2》0;这样设置使两者的曲率半径同向,有利于光线汇聚,减小最后一片透
镜的有效口径。同时减小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间隔,从而降低承靠难度。优选地,0.85≤r3/r2≤4.69;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之间满足:r1/r4》0,这样设置使得两者的曲率半径同向,有利于光线汇聚,减小最后一片透镜的有效口径。优选地,0.54≤r1/r4≤2.50。
86.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比的绝对值小于7.0时,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1、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2、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12与第一间隔元件的最大厚度cp1之间满足:1.0《(ct1+t12)/(cp1+ct2)《5.0。这样设置能够保证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结构强度与成型工艺,同时合理分配空气间隔与间隔元件的厚度,降低两透镜在t12空气间隔的场曲敏感度,增加场曲稳定性,防止受热变形。优选地,2.27≤(ct1+t12)/(cp1+ct2)≤3.10。
87.在本实施例中,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与光学成像装置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之间满足:d0m
×
tan(semi-fov)》1.0mm。这样设置能够预防镜筒尾端一次反射杂光的产生,实现改善杂光的目的。优选地,1.32≤d0m
×
tan(semi-fov)≤1.48。
88.在本实施例中,镜筒还包括像侧端面,像侧端面与光轴垂直,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m、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外径d0m与镜筒的像侧端面的内径d0m之间满足:|rm/(d0m-d0m)|《15.0。这样设置有利于合理配置镜筒尾端壁厚与最后一个透镜的曲率半径。保证镜筒尾端的结构强度,并防止最后一个透镜因曲率半径过大,而发生的组立变形与成型脱模困难的问题。
89.在本实施例中,镜筒的物侧端面的外径d0s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最后一个透镜的像侧面的轴上距离td之间满足:d0s/td》1.5。这样设置有利于控制光学成像装置的整体长度与外径的关系,预防因光学成像装置的总长偏大而导致的模组总高超限的问题。优选地,1.80≤d0s/td≤2.90。
9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边缘位置还具有第二承靠面,第二承靠面与光轴垂直,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在光轴上的投影间隔,且第二承靠面相对于第一承靠面远离光轴设置,第二承靠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接触,以使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扣合。可参考图3,这样设置使得第一隔片仅设置在第一承靠面与第二透镜之间,且第二承靠面与第二透镜之间未设置任何间隔元件,第二承靠面与第二透镜直接承靠,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第一隔片因受热过压而变形,同时兼顾遮挡杂散光的作用;通过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扣合结构,第一隔片放置于第一承靠面,起到遮挡杂散光的作用并且规避了第一隔片的烘烤受压变形问题;与此同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可以直接承靠,允许更大的透镜敏感度,增加了组立稳定性,减小组立后的场曲波动。
91.当然,可参考图10,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面设置在第二隔圈的像侧面,且第二隔片与第二隔圈的第一承靠面抵接承靠,第二隔圈的第二承靠面与第三透镜直接承靠抵接。
92.可选地,上述光学成像装置还可包括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93.在本技术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可采用多片透镜,例如上述的两片或三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光焦度、面形、各透镜的中心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距离等,可有效增大
孔径、降低镜头的敏感度并提高镜头的可加工性,使得镜头更有利于生产加工并且可适用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
94.在本技术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95.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光学成像装置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两片透镜或三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光学成像装置不限于包括两片透镜或三片透镜。如需要,该光学成像装置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96.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光学成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标示出了d0s、d0s、d1s、d1m、ep01、cp1、d1m、d0m等参数,以清晰且直观的了解该参数的意义。为了便于光学成像装置以及具体的面型,后续在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时,附图中不再体现这些参数。
97.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成像装置的具体面型、参数的举例。
98.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例子中存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而在同一个例子中的第一状态下、第二状态下和第三状态下的光学成像装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的曲率半径、中心厚度等参数及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和高次项系数是相同的,但是镜筒、第一间隔元件的厚度、内径和外径这些参数以及部分透镜的形状是不同的。或者说用于成像的主要结构是一样的,而用于成像的辅助结构是不同的。
99.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例子一至例子三中的任何一个例子均适用于本技术的所有实施例。
100.例子一
101.如图2至图7所示,描述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装置。图2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102.如图2至图4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包括镜筒以及沿镜筒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透镜e3。
103.如图2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p1,且第一隔片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隔片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元件为第二隔片p2,且第二隔片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隔片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在第一状态中,d1m为5.4333mm;d1m为6.8000mm;d0s为6.7400mm;d0m为7.2450mm;d0s为7.7000mm;ep01为1.3749mm;cp1为0.0190mm;∑cp为0.0380mm。
104.如图3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具有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面,第二承靠面相对于第一承靠面远离光轴设置且第一承靠面相对于第二承靠面靠近物侧方设置,以使得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形成扣合结构,实现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的扣合承靠;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p1,且第一隔片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
承靠面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隔片p1的外周缘与第一透镜e1抵接;第二间隔元件为第二隔片p2,且第二隔片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隔片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在第二状态中,d1m为5.4182mm;d1m为6.1850mm;d0s为6.7400mm;d0m为7.4450mm;d0s为7.7000mm;ep01为1.4151mm;cp1为0.0180mm;∑cp为0.0370mm。
105.如图4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下,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p1,且第一隔片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隔片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元件为第二隔片p2,且第二隔片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隔片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在第三状态中,d1m为5.4333mm;d1m为6.6000mm;d0s为6.3400mm;d0m为6.9450mm;d0s为7.3087mm;ep01为1.3749mm;cp1为0.0190mm;∑cp为0.0380mm。
106.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凸面。第二透镜e2具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凹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
107.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的焦距值f1为5.14mm。第二透镜的焦距值f2为-2.79mm。第三透镜的焦距值f3为5.64mm。光学成像装置的总焦距值f为16.17mm。光学成像装置的入瞳直径epd为5.59mm。光学成像装置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11.3
°

108.表1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装置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09][0110][0111]
表1
[0112]
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113][0114]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
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例子一中各非球面镜面s1-s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a30。
[0115]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s12.6950e-02-2.1543e-02-4.5590e-03-3.0651e-032.1910e-04-2.9875e-041.4574e-04s27.7640e-01-1.2680e-012.2496e-02-1.0509e-023.2778e-03-2.0907e-038.6801e-04s33.1764e-023.2203e-02-1.0805e-026.5847e-03-3.5128e-036.4714e-04-1.6624e-04s4-5.7620e-019.2187e-02-2.3972e-021.0817e-02-3.8660e-038.5768e-044.8880e-07s5-1.0396e-018.4823e-03-2.5312e-032.9224e-03-4.8949e-04-3.9063e-041.9318e-04s6-1.9276e-025.2439e-032.4666e-031.2894e-043.3619e-05-9.4320e-055.6511e-05面号a18a20a22a24a26a28a30s1-2.6407e-042.1807e-04-7.9013e-05-8.5248e-05-3.8286e-056.4630e-051.3153e-05s2-7.5593e-048.7276e-04-7.8339e-042.9578e-052.0734e-041.7721e-04-1.4601e-04s3-4.7238e-052.6206e-04-5.8796e-041.8919e-042.2617e-041.6488e-05-8.8758e-05s44.9437e-04-4.2360e-04-7.8163e-05-3.0434e-051.1787e-04-1.9372e-05-2.5743e-06s55.3512e-04-2.4860e-04-1.4636e-04-3.2540e-053.9553e-053.9351e-05-1.5510e-05s67.1861e-05-1.1350e-04-2.0115e-052.0520e-051.4504e-051.8000e-05-6.2893e-06
[0116]
表2
[0117]
图5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装置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6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装置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7示出了例子一的光学成像装置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
[0118]
根据图5至图7可知,例子一所给出的光学成像装置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19]
例子二
[0120]
如图8至图13所示,描述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装置。图8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121]
如图8至图10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包括镜筒以及沿镜筒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元件和第三透镜e3。
[0122]
如图8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p1,且第一隔片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隔片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元件为第二隔片p2和第二隔圈p2b,且第二隔圈p2b的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抵接,第二隔圈p2b的像侧面与第二隔片p2的物侧面抵接,第二隔片p2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抵接,第二隔片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隔圈p2b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在第一状态中,d1m为5.6572mm;d1m为6.9200mm;d0s为6.8641mm;d0m为7.5291mm;d0s为7.7000mm;ep01为1.8341mm;cp1为0.0190mm;∑cp为0.8107mm。
[0123]
如图9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p1,且第一隔片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隔片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元件为第二隔片p2和第二隔圈p2b,且第二隔圈p2b的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抵接,第二隔圈p2b的像侧面与第二隔片p2的
物侧面抵接,第二隔片p2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抵接,第二隔片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隔圈p2b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在第二状态中,d1m为5.6572mm;d1m为6.9200mm;d0s为6.3845mm;d0m为7.5291mm;d0s为7.1187mm;ep01为1.8341mm;cp1为0.0190mm;∑cp为0.8107mm。
[0124]
如图10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下,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p1,且第一隔片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隔片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元件为第二隔片p2和第二隔圈p2b,且第二隔圈p2b的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抵接,第二隔圈p2b的像侧面具有第一承靠面和第二承靠面,第一承靠面相对于第二承靠面更靠近物侧方,第一承靠面相对于第二承靠面更靠近光轴,第一承靠面与第二隔片p2的物侧面抵接,第二隔片p2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抵接,第二承靠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直接承靠,同时第二隔片p2的外周缘与第二隔圈p2b抵接,第二隔圈p2b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这样能够使第二隔圈p2b与第三透镜e3扣合设置。在第三状态中,d1m为5.6572mm;d1m为6.9200mm;d0s为6.8641mm;d0m为7.5291mm;d0s为7.7000mm;ep01为1.8341mm;cp1为0.0190mm;∑cp为0.9587mm。
[0125]
在例子二中,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e3具正光焦度,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凸面。
[0126]
在例子二中,第一透镜的焦距值f1为166.28mm。第二透镜的焦距值f2为-12.75mm。第三透镜的焦距值f3为7.47mm。光学成像装置的总焦距值f为16.31mm。光学成像装置的入瞳直径epd为5.59mm。光学成像装置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11.2
°

[0127]
表3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装置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28][0129]
表3
[0130]
表4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二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31]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
s1-2.4993e-01-3.7143e-024.8515e-03-2.7850e-031.4620e-03-7.6783e-045.2000e-04s2-8.5653e-029.8283e-031.3292e-02-2.5297e-021.9278e-03-3.6183e-032.8449e-03s3-3.5282e-011.7517e-01-3.4530e-02-9.5536e-03-7.3225e-031.9471e-03-3.4907e-04s4-1.2471e+001.2774e-01-3.7226e-022.9546e-02-1.2977e-026.7128e-03-4.5427e-03s5-9.8046e-03-5.1540e-03-2.2318e-024.8912e-03-4.0790e-032.8460e-03-2.2071e-03s64.0089e-013.2796e-03-1.4638e-02-3.3520e-03-7.8422e-041.6547e-04-6.5691e-04面号a18a20a22a24a26a28a30s1-3.9641e-042.5421e-04-1.6129e-048.1166e-05-2.5945e-05-2.3264e-063.8371e-06s2-1.9394e-031.3565e-03-1.3165e-036.6702e-04-2.2772e-042.7492e-04-1.0161e-04s38.4930e-05-3.2694e-041.5996e-046.7929e-053.6375e-04-1.6022e-04-1.0880e-04s43.7025e-03-2.2935e-031.9051e-03-1.6407e-038.5058e-04-6.2964e-043.1239e-04s51.4051e-03-1.1720e-038.1413e-04-4.0051e-042.1288e-043.7075e-05-9.3100e-05s62.6249e-04-3.2857e-053.1928e-042.2055e-05-1.5574e-05-3.4003e-05-1.2606e-04
[0132]
表4
[0133]
图11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装置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2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装置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3示出了例子二的光学成像装置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
[0134]
根据图11至图13可知,例子二所给出的光学成像装置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35]
例子三
[0136]
如图14至图19所示,描述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图14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5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6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137]
如图14至图16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包括镜筒以及沿镜筒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元件、第二透镜e2。
[0138]
如图14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p1,且第一隔片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隔片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在第一状态中,d1m为4.9167mm;d1m为6.6000mm;d0s为6.7400mm;d0m为6.9450mm;d0s为7.7000mm;ep01为2.4012mm;cp1为0.0190mm;∑cp为0.0190mm。
[0139]
如图15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p1,且第一隔片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隔片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在第二状态中,d1m为4.9167mm;d1m为6.6000mm;d0s为6.3375mm;d0m为6.9450mm;d0s为7.0520mm;ep01为2.4012mm;cp1为0.0190mm;∑cp为0.0190mm。
[0140]
如图16所示,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下,第一间隔元件为第一隔片p1和第一隔圈p1b,且第一隔片p1的物侧面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隔片p1的像侧面与第一隔圈p1b的物侧面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隔圈p1b的像侧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隔片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一隔圈p1b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在第三状态中,d1m为5.0472mm;d1m为6.6000mm;d0s为6.7400mm;d0m为7.0450mm;d0s为7.7000mm;ep01为2.2421mm;cp1为0.0190mm;∑cp为0.3232mm。
[0141]
在例子三中,第一透镜e1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e2具负光焦度,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
[0142]
在例子三中,第一透镜的焦距值f1为7.62mm。第二透镜的焦距值f2为-10.47mm。光学成像装置的总焦距值f为16.55mm。光学成像装置的入瞳直径epd为5.66mm。光学成像装置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10.8
°

[0143]
表5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焦距和有效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44][0145][0146]
表5
[0147]
表6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三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48]
面号a4a6a8a10a12a14a16s1-4.7872e-01-1.5832e-01-4.7987e-02-2.0191e-02-8.1493e-03-5.7289e-03-3.9243e-03s22.0570e-01-1.2000e-015.9538e-02-1.9372e-022.0368e-02-8.9602e-031.9377e-03s31.0086e+00-1.3179e-015.2861e-02-1.2463e-021.4470e-02-9.9215e-03-1.3217e-03s45.8927e-011.9589e-028.7059e-033.5756e-057.4566e-04-9.4254e-04-9.1250e-04面号a18a20a22a24a26a28a30s1-3.7823e-03-2.2573e-03-1.2284e-032.7211e-054.0856e-05-9.6854e-05-1.8132e-04s2-4.5157e-034.6102e-03-1.6925e-031.4000e-03-2.8894e-032.4952e-03-6.0602e-04s3-3.9971e-034.5737e-03-7.7414e-047.5924e-04-3.1717e-031.6127e-033.4557e-04s4-1.5956e-03-8.2867e-04-5.7207e-043.2872e-044.2272e-041.8320e-046.3458e-05
[0149]
表6
[0150]
图17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镜头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8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9示出了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
[0151]
根据图17至图19可知,例子三所给出的光学成像装置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52]
综上,例子一至例子三分别满足表7中所示的关系。
[0153]
条件式/例子1-11-21-32-12-22-33-13-23-3f1/f2-1.84-1.84-1.84-13.04-13.04-13.04-0.73-0.73-0.73(r1
×
r2)/d1m-5.30-5.31-5.3010.0010.0010.0014.1414.1413.78
(n1+n2)/(ep01+cp1)2.242.182.241.791.791.791.331.331.42|v1-v2|17.9017.9017.904.304.304.3036.7036.7036.70f/(d0s-epd)14.0414.0421.5012.8320.5912.8315.3124.3915.31∑ct/(∑cp
×
10)8.368.598.360.400.400.3313.4413.440.79r3/r21.231.231.230.850.850.854.694.694.69r1/r42.502.502.502.192.192.190.540.540.54(ct1+t12)/(cp1+ct2)2.812.812.812.272.272.273.103.103.10d0m
×
tan(semi-fov)1.441.481.381.481.481.481.321.321.34d0s/td1.951.951.851.951.801.952.902.662.90
[0154]
表7
[0155]
表8给出了例子一至例子三的光学成像装置的部分参数。
[0156]
例子/参数d1md1md0sd0md0sep01cp1∑cp1-15.43336.80006.74007.24507.70001.37490.01900.03801-25.41826.18506.74007.44507.70001.41510.01800.03701-35.43336.60006.34006.94507.30871.37490.01900.03802-15.65726.92006.86417.52917.70001.83410.01900.81072-25.65726.92006.38457.52917.11871.83410.01900.81072-35.65726.92006.86417.52917.70001.83410.01900.95873-14.91676.60006.74006.94507.70002.40120.01900.01903-24.91676.60006.33756.94507.05202.40120.01900.01903-35.04726.60006.74007.04507.70002.24210.01900.3232
[0157]
表8
[0158]
需要说明的是,表7和表8中的1-1代表例子一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1-2代表例子一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1-3代表例子一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2-1代表例子二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2-2代表例子二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2-3代表例子二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3-1代表例子三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一状态,3-2代表例子三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二状态,3-3代表例子三中的光学成像装置在第三状态。
[0159]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光学成像装置。
[0160]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161]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162]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16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