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24899发布日期:2023-01-20 19:22阅读:67来源:国知局
摄像模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应用在手机上的摄像模组主要采用较多的透镜,由较多透镜组成的摄像模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随着透镜个数的增多导致靠近成像面的几个透镜的结构容易出现轴向或径向段差较大的情况,容易影响透镜组装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摄像模组中容易有大段差结构,使得透镜在大段差结构中的组装容易出现倾斜或晃动的风险,透镜倾斜会增加镜筒内的杂光,从而影响最终成像质量。
3.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的摄像模组存在组装稳定性和低杂光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摄像模组存在组装稳定性和低杂光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扣合部,扣合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扣合部至少部分抵接;各透镜的外周缘均与镜简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各间隔件的外周缘包括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和与透镜抵接中的一种或多种;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位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且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六间隔件与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67、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之间满足:2.5<|f8/(ep67+cp7)|<5.0。
6.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弯曲结构和边缘结构,弯曲结构凸向物侧方且与第六间隔件抵接;和/或边缘结构的物侧面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边缘结构的像侧面与第七间隔件抵接。
7.进一步地,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的外周缘均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或者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中一部分间隔件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另一部分间隔件的外周缘与透镜抵接。
8.进一步地,镜筒的像侧端呈敞口状,摄像模组还包括第八间隔件,第八间隔件位于第八透镜的像侧且同时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和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
9.进一步地,各透镜中至少一组相邻透镜扣合设置,一组相邻透镜间的间隔件设置在扣合位置处,以使间隔件的外周缘与一组相邻透镜中的一个抵接;和/或镜筒包括小径段
和大径段,大径段位于小径段的像侧。
10.进一步地,位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且和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位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且和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一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1m、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1.5<(d1s+d1m)/r2<6.0。
11.进一步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和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三间隔件与位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且和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四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34、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位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且和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之间满足:f4/ep34+r9/d4m>40.0。
12.进一步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位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且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6m、位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且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之间满足:0.5<|r12+r13|/(d6m-d6m)<6.0。
13.进一步地,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和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摄像模组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11.0<t34/cp3+|f3/f|<23.0。
14.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m、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和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3m之间满足:0.5<|f3/(d2m+d3m)|<3.0。
15.进一步地,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摄像模组的有效焦距f、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7s、位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且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之间满足:2.5<tan(semi-fov)*f/(d7s-d6s)<5.5。
16.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位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且和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一间隔件与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二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12之间满足:9.0<|f2/r4|+d2s/ep12<13.0。
17.进一步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之间满足:0.5<r3/(d2s-d2s)<3.5。
18.进一步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和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和第三透镜的像侧卖弄抵接的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之间满足:1.0<r6/(d3s-d3s)<6.0。
19.进一步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位于第七
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7s、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7s之间满足:3.0<|f7/r13|+d7s/d7s<4.5。
20.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摄像模组包括镜筒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镜筒的物侧端具有扣合部,扣合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扣合部至少部分抵接;各透镜的外周缘均与镜筒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各间隔件的外周缘包括与镜简的内壁面抵接和与透镜抵接中的一种或多种;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位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且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六间隔件与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67、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之间满足:2.5<|f8/(ep67+cp7)|<5.0。
21.通过在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任意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设置间隔件,使得相邻两个透镜能够稳定的与间隔件抵接承靠,有利于保证透镜的承靠稳定性,同时间隔件实现对杂散光的阻挡,从而起到改善杂光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能够将经过第八透镜的光线进行发散,更容易满足大像面的设计需求,为了实现大像面这一设计需求,使得透镜部分会出大段差,尤为是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之间。通过控制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之间结构的轴向段差,降低了组装过程中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变形的可能性,进而避免了与之承靠的透镜发生倾斜的风险,避免了因透镜倾斜而导致的内部反射杂散光,有效降低了杂光,提高了成像质量。将第七透镜的结构部分设计成特定形状有利于减少间隔件的数量,因间隔件数量减少降低了偏心概率以及间隔件变形的风险,使得组装过程更稳定,透镜和间隔件在镜筒中的组装更稳定,提高了良率,并节约了资源。
附图说明
22.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尺寸标注图;
24.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的摄像模组的光线走势图;
25.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至图9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一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
29.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3至图16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二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
线和倍率色差曲线;
33.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0至图23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例子三的轴上色差曲线、象散曲线、畸变曲线和倍率色差曲线。
37.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8.p0、镜筒;e1、第一透镜;s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2、第一透镜的像侧面;e2、第二透镜;s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4、第二透镜的像侧面;e3、第三透镜;s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6、第三透镜的像侧面;e4、第四透镜;s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第四透镜的像侧面;e5、第五透镜;s9、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10、第五透镜的像侧面;e6、第六透镜;s11、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2、第六透镜的像侧面;e7、第七透镜;s13、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4、第七透镜的像侧面;e8、第八透镜;s15、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6、第八透镜的像侧面;p1、第一间隔件;p2、第二间隔件;p3、第三间隔件;p4、第四间隔件;p5、第五间隔件;p6、第六间隔件;p7、第七间隔件;p8、第八间隔件;71、弯曲结构;72、边缘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3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40.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41.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42.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技术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43.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44.在本文中,近轴区域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于近轴区域为凹面。在近轴区域的面形的判断可依据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以r值,(r指近轴区域的曲率半径,通常指光学软件中的透镜数据库(lens data)上的r值)正负判断凹凸。以入光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凹面;以出光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为凸面。
4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摄像模组存在组装稳定性和低杂光难以同时兼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
46.如图1至图23所示,摄像模组包括镜筒p0和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中的第一透镜、第一间隔件、第二透镜、第二间隔件、第三透镜、第三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第四间隔件、第五透镜、第五间隔件、第六透镜、第六间隔件、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第七间隔件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扣合部,扣合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扣合部至少部分抵接;各透镜的外周缘均与镜简p0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各间隔件的外周缘包括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和与透镜抵接中的一种或多种;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位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且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六间隔件与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67、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之间满足:2.5<|f8/(ep67+cp7)|<5.0。
47.通过在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中任意相邻两个透镜之间设置间隔件,使得相邻两个透镜能够稳定的与间隔件抵接承靠,有利于保证透镜的承靠稳定性,同时间隔件实现对杂散光的阻挡,从而起到改善杂光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能够将经过第八透镜的光线进行发散,更容易满足大像面的设计需求,为了实现大像面这一设计需求,使得透镜部分在组立时会出大段差,尤为是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之间。通过控制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之间结构的轴向段差,降低了组装过程中第六间隔件和第七间隔件变形的可能性,进而避免了与之承靠的透镜发生倾斜的风险,避免了因透镜倾斜而导致的内部反射杂散光,有效降低了杂光,提高了成像质量。将第七透镜的结构部分设计成特定形状有利于减少间隔件的数量,因间隔件数量减少降低了偏心概率以及间隔件变形的风险,使得组装过程更稳定,透镜和间隔件在镜筒p0中的组装更稳定,提高了良率,并节约了资源。
48.优选地,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位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且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六间隔件与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67、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7之间满足:2.70≤|f8/(ep67+cp7)|≤4.54。
49.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弯曲结构71和边缘结构72,弯曲结构71凸向物侧方且与第六间隔件抵接;边缘结构72的物侧面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边缘结构72的像侧面与第七间隔件抵接。参考图1、图3及图17,由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存在大段差,为了避免增加第七透镜与第八透镜之间的间隔件的数量,本技术通过在第七透镜的外周侧设置弯曲结构71,使得弯曲结构71能够充当间隔件与第六间隔件抵接,在减少间隔件的前提下提高了大段差的透镜的组立强度,提高了第七透镜与相邻间隔件、相邻透镜的承靠稳定性。
50.在本技术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的外周缘均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中一部分间隔件的外周缘与镜筒p0的内壁面抵接,另一部分间隔件的外周缘与透镜抵接,当间隔件的外周缘与透镜抵接时,各透镜中至少一组相邻透镜扣合设置,一组相邻透镜间的间隔件设置在扣合位置处,以使间隔件的外周缘与一组相邻透镜中的一个抵接。
51.在本实施例中,镜筒p0包括小径段和大径段,大径段位于小径段的像侧,也就是
说,镜筒p0的物侧端为小径段,镜筒p0的像侧端为大径段;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扣合部,扣合部朝向靠近光轴的方向延伸,第一透镜的物侧面与扣合部至少部分抵接,镜筒p0的像侧端呈敞口状,摄像模组还包括第八间隔件,第八间隔件位于第八透镜的像侧且同时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和镜筒p0的内壁面至少部分抵接。这样设置使得,镜筒p0中的各部件是由镜筒p0的像侧端依次组立在镜筒p0中的,镜筒p0的扣合部用于限制第一透镜位置且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抵接,当各部件都装入镜筒p0中后,通过将第八间隔件设置在第八透镜的像侧且使第八间隔件同时与第八透镜和镜筒p0的内壁面同时抵接,以对第八透镜形成限位,进一步将各部件限位固定在镜筒p0中,以完成摄像模组的组装工作。
52.具体的,第一间隔件至第七间隔件均为隔片,第八间隔件为隔圈。第八间隔件可设置也可不设置。
53.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且和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一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1s、位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且和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一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1m、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1.5<(d1s+d1m)/r2<6.0。合理控制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使光线由第一透镜出射时,能够保证其外径较小,即第一间隔件的外径也小,这样可以有利于成型,保证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面型较为圆滑。优选地,1.60≤(d1s+d1m)/r2≤5.78。
54.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和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三间隔件与位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且和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四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34、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位于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且和第四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四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4m之间满足:f4/ep34+r9/d4m>40.0。这样在第四透镜有效焦距不变的情况下,需保证ep34尽量小些,这样可以让第四透镜整体厚度更均匀,有利于成型时树脂的填充,降低熔接痕风险。当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减小时,d4m也需要同步减小,这样有利于第四间隔件拦截部分杂光光路,降低杂散光,使摄像模组成像画面更干净,成像品质更好。优选地,40.53≤f4/ep34+r9/d4m≤138.44。
55.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位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且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6m、位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且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内径d6m之间满足:0.5<|r12+r13|/(d6m-d6m)<6.0。这样在保证第六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不变的情况下,第六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需大于一定数值,一方面需要大于吸嘴尺寸,避免组装时吸附过程中有过多抛料;一方面有些间隔件为改善杂光需要做消光处理,另一方面大于一定数值能够降低第六间隔件消光过程中变形的问题,保证第六间隔件的结构强度。优选地,0.81≤|r12+r13|/(d6m-d6m)≤5.56。
56.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隔t34、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和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三间隔件的最大厚度cp3、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摄像模组的有效焦距f之间满足:11.0<t34/cp3+|f3/f|<23.0。满足此条件式,可以保证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整体厚度较为均匀,使得组装稳定性更好。同时约束第三间隔件的厚度均匀且f3在一定范围内时,还可以改善第三透镜产生的角落发雾杂光,使摄像模组有更好的成像品质。优选地,11.52≤t34/cp3+|f3/f|≤22.06。
57.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二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2m、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和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三间隔件的像侧面的外径d3m之间满足:0.5<|f3/(d2m+d3m)|<3.0。这样在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第二间隔件和第三间隔件的外径,同时也增加了第三透镜的外径,这样可以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去规避杂光;如果空间小的话,会有绿色圆弧杂光的风险。优选地,0.91≤|f3/(d2m+d3m)|≤2.78。
58.在本实施例中,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摄像模组的有效焦距f、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7s、位于第六透镜和第七透镜之间且和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6s之间满足:2.5<tan(semi-fov)*f/(d7s-d6s)<5.5。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与第六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之间的差值符合上述条件式时,第七透镜的外径与像高比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能够有效控制最后三个透镜的径向段差,提高了组装稳定性。同时使得光线在第七透镜上的入射角也得到了控制,使cra与芯片能得到更好的匹配。优选地,2.91≤tan(semi-fov)*f/(d7s-d6s)≤5.10。
5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4、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位于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之间且和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一间隔件与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二间隔件之间的间隔ep12之间满足:9.0<|f2/r4|+d2s/ep12<13.0。在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不变的情况下,第二透镜的外周缘部分容易产生角落亮白线杂光,可参考图2,通过约束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与ep12的比值满足以上条件式时,使得第二间隔件可以拦截第二透镜部分反射产生的杂光,使摄像模组有更好的成像品质。优选地,9.05≤|f2/r4|+d2s/ep12≤12.32。
6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2s、位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之间且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2s之间满足:0.5<r3/(d2s-d2s)<3.5。在第二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不变的情况下,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与第二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之间的差值满足上述表达式时,可以降低第二间隔件变形的风险,保证第二间隔件的强度,消光后杂光状态更稳定,在组装过程中也降低了组装后与之承靠的透镜倾斜的风险。优选地,0.64≤r3/(d2s-d2s)≤3.37。
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6、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和第三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3s、位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且和第三透镜的像侧卖弄抵接的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3s之间满足:1.0<r6/(d3s-d3s)<6.0。在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不变的情况下,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与第三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之间的差值满足上述条件式时,保证了第三间隔件的环带尺寸,可以降低第三间隔件的变形的风险,增加第三间隔件的径向承靠长度,消光后杂光状态更稳定,组装过程中吸嘴吸附更稳定,减小抛料比例。优选地,1.05≤r6/(d3s-d3s)≤5.44。
62.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f7、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3、位于
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d7s、位于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之间且和第七透镜的像侧面抵接的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内径d7s之间满足:3.0<|f7/r13|+d7s/d7s<4.5。当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七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式时,第七透镜的弯曲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成型,避免出现面型扭曲的情况。当第七间隔件的物侧面的外径与内径满足上述关系式时,保证了第七间隔件的环带尺寸,增加了第七间隔件的强度,降低了第七间隔件发生形变的可能性。优选地,3.25≤|f7/r13|+d7s/d7s≤4.03。
63.可选地,上述摄像模组还可包括用于保护位于成像面上的感光元件的保护玻璃。
64.在本技术中的摄像模组可采用多片透镜,例如上述的八片。在本技术中,各透镜的镜面中的至少一个为非球面镜面。非球面透镜的特点是: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曲率是连续变化的。与从透镜中心到透镜周边具有恒定曲率的球面透镜不同,非球面透镜具有更佳的曲率半径特性,具有改善歪曲像差及改善像散像差的优点。采用非球面透镜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在成像的时候出现的像差,从而改善成像质量。
65.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技术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摄像模组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例如,虽然在实施方式中以八片透镜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摄像模组不限于包括八片透镜。如需要,该摄像模组还可包括其它数量的透镜。
66.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中标示出了d7s、d2s、d7s、d6s、d2s、d3s、d1s、d3s、ep12、ep34、ep67、cp3、d6m、d6m、d1m、d2m、d3m、cp7、等参数,以清晰且直观的了解该参数的意义。为了便于摄像模组以及具体的面型,后续在对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时,附图中不再体现这些参数。
67.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模组的具体面型、参数的举例。
68.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例子中存在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而在同一个例子中的第一状态下、第二状态下和第三状态下的摄像模组的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的曲率半径、中心厚度等参数及透镜之间的间隔距离和高次项系数是相同的,但是镜筒p0、第一间隔件至第八间隔件的厚度、内径和外径这些参数以及部分透镜的形状是不同的。或者说用于成像的主要结构是一样的,而用于成像的辅助结构是不同的。
69.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例子一至例子三中的任何一个例子均适用于本技术的所有实施例。
70.例子一
71.如图3至图9所示,描述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图3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72.如图3至图5所示,摄像模组包括镜筒p0以及沿镜筒p0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第六透镜e6、第六间隔件p6、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e7、第七间隔件p7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e8。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扣合部,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与扣合部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透
镜e7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弯曲结构71和边缘结构72。
73.如图3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扣合设置,第一间隔件p1位于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像侧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第一透镜e1抵接。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扣合设置,第二间隔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第二透镜e2抵接。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扣合设置,第三间隔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第三透镜e3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像侧面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简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e7的弯曲结构71的物侧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物侧面与第七透镜e7的边缘结构72的像侧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
74.如图4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扣合设置,第一间隔件p1位于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像侧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第一透镜e1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像侧面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e7的弯曲结构71的物侧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物侧面与第七透镜e7的边缘结构72的像侧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八间隔件p8分别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s16和镜筒的内壁面抵接。
75.如图5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下,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扣合设置,第一间隔件p1位于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像侧面与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第一透镜e1抵接。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扣合设置,第二间
隔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像侧面与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第二透镜e2抵接。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扣合设置,第三间隔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像侧面与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第三透镜e3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像侧面与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像侧面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简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至少部分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像侧面与第七透镜e7的弯曲结构71的物侧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物侧面与第七透镜e7的边缘结构72的像侧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像侧面与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
76.综上,例子一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1-1、第二状态1-2、第三状态1-3下的参数参照表1中所示。
77.参数/状态1-11-21-3d1s(mm)4.3254.3254.193d1m(mm)4.3254.3254.193ep34(mm)0.3400.3290.336d4m(mm)2.7792.8532.736d6m(mm)7.0007.5297.000d6m(mm)4.2634.2634.353cp3(mm)0.0180.0250.018cp7(mm)0.0180.0180.018ep67(mm)0.8650.9340.825d7s(mm)8.8008.9618.083d6s(mm)7.0007.5297.000ep12(mm)0.3040.3040.304d2s(mm)4.2985.5614.166d2s(mm)2.2902.3632.247d3s(mm)4.1615.7614.029d3s(mm)2.3312.4042.287d7s(mm)7.6347.6347.590d2m(mm)4.2985.5614.166d3m(mm)4.1615.7614.029
78.表1
79.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
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为凹面,第八透镜的像侧面s16为凹面。
80.在例子一中,摄像模组的有效焦距f为4.97mm,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13.70mm,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23.51mm,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39.43mm,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9.94mm,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3.53mm,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46.51
°

81.表2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082][0083]
表2
[0084]
在例子一中,第一透镜e1至第八透镜e8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非球面,各非球面透镜的面型可利用但不限于以下非球面公式进行限定:
[0085][0086]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上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第i-th阶的修正系数。下表3给出了可用于例子一中各非球面镜面s1-s16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a20、a22、a24、a26、a28、a30。
[0087][0088][0089]
表3
[0090]
图6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7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8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9示出了例子一的摄像模组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0091]
根据图6至图9可知,例子一所给出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092]
例子二
[0093]
如图10至图16所示,描述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图10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2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94]
如图10至图12所示,摄像模组包括镜筒p0以及沿镜简p0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第六透镜e6、第六间隔件p6、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e7、第七间隔件p7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e8。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扣合部,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与扣合部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透镜e7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弯曲结构71和边缘结构72。
[0095]
如图10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e7的弯曲结构71的物侧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e7的边缘结构72的像侧面和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
[0096]
如图11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e7的弯曲结构71的物侧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e7的边缘结构72的像侧面和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八间隔件p8分别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s16和镜筒的内壁面抵接。
[0097]
如图12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下,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扣合设置,第一间隔件p1位于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第一透镜e1抵接。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扣合设置,第二间隔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第二透镜e2抵接。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扣合设置,第三间隔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的扣合位置
处,以使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第三透镜e3抵接。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扣合设置,第四间隔件p4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第四透镜e4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e7的弯曲结构71的物侧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e7的边缘结构72的像侧面和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
[0098]
综上,例子二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2-1、第二状态2-2、第三状态2-3下的参数参照表4中所示。
[0099]
参数/状态2-12-22-3d1s(mm)5.5865.7004.678d1m(mm)5.5865.7004.678ep34(mm)0.3060.3060.306d4m(mm)2.8042.8042.804d6m(mm)7.1007.1007.100d6m(mm)5.5685.5685.568cp3(mm)0.0180.0180.018cp7(mm)0.0180.0180.018ep67(mm)0.5850.5850.585d7s(mm)8.4008.4008.400d6s(mm)7.1007.1007.100ep12(mm)0.2830.2830.285d2s(mm)5.6865.8004.578d2s(mm)2.4232.4232.423d3s(mm)5.7865.9004.578d3s(mm)2.3162.2242.361d7s(mm)6.8226.8226.822d2m(mm)5.6865.8004.578d3m(mm)5.7865.9004.578
[0100]
表4
[0101]
在例子二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凸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凹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为凹面,第八透镜的像侧面s16为凹面。
[0102]
在例子二中,摄像模组的有效焦距f为5.01mm,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5.05mm,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10.62mm,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29.14mm,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7.14mm,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2.73mm,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44.68
°

[0103]
表5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04][0105]
表5
[0106]
表6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二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07][0108][0109]
表6
[0110]
图13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14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15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16示出了例子二的摄像模组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0111]
根据图13至图16可知,例子二所给出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12]
例子三
[0113]
如图17至图23所示,描述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图17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8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9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114]
如图17至图19所示,摄像模组包括镜筒p0以及沿镜筒p0的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设置在镜筒p0内的:第一透镜e1、第一间隔件p1、第二透镜e2、第二间隔件p2、第三透镜e3、第三间隔件p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e4、第四间隔件p4、第五透镜e5、第五间隔件p5、第六透镜e6、第六间隔件p6、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e7、第七间隔件p7和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八透镜e8。镜筒p0的物侧端具有扣合部,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与扣合部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透镜e7的外周沿远离光轴的方向依次包括弯曲结构71和边缘结构72。
[0115]
如图17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e7的弯曲结构71的物侧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e7的边缘结构72的像侧面和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
[0116]
如图18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下,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e7的弯曲结构71的物侧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e7的边缘结构72的像侧面和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八间隔件p8分别与第八透镜的像侧面s16和镜筒的内壁面抵接。
[0117]
如图19所示,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下,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扣合设置,第一间隔件p1位于第一透镜e1与第二透镜e2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一间隔件p1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和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至少部分抵接,第一间隔件p1的外周缘与第一透镜e1抵接。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扣合设置,第二间隔件p2位于第二透镜e2与第三透镜e3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二间隔件p2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和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至少部分抵接,第二间隔件p2的外周缘与第二透镜e2抵接。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扣合设置,第三间隔件p3位于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的扣合位置
处,以使第三间隔件p3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和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至少部分抵接,第三间隔件p3的外周缘与第三透镜e3抵接。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扣合设置,第四间隔件p4位于第四透镜e4与第五透镜e5的扣合位置处,以使第四间隔件p4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至少部分抵接,第四间隔件p4的外周缘与第四透镜e4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和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至少部分抵接,第五间隔件p5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和第七透镜e7的弯曲结构71的物侧面抵接,第六间隔件p6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与第七透镜e7的边缘结构72的像侧面和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至少部分抵接,第七间隔件p7的外周缘与镜筒的内壁面抵接。
[0118]
综上,例子三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3-1、第二状态3-2、第三状态3-3下的参数参照表7中所示。
[0119]
参数/状态3-13-23-3d1s(mm)4.8485.3464.117d1m(mm)4.8485.3464.117ep34(mm)0.2520.2400.283d4m(mm)2.8012.8492.806d6m(mm)8.5688.4658.765d6m(mm)4.8305.0264.894cp3(mm)0.0180.0300.016cp7(mm)0.0180.0300.018ep67(mm)1.0650.9530.965d7s(mm)9.7009.64010.100d6s(mm)8.5658.4658.765ep12(mm)0.2720.2600.274d2s(mm)4.9485.4464.073d2s(mm)2.3742.4172.440d3s(mm)5.0485.5464.152d3s(mm)2.3222.3972.281d7s(mm)7.9017.7827.628d2m(mm)4.9485.4464.073d3m(mm)5.0485.5464.152
[0120]
表7
[0121]
在例子三中,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为凸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s2为凹面。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3为凸面,第二透镜的像侧面s4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5为凸面,第三透镜的像侧面s6为凹面。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7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s8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9为凸面,第五透镜的像侧面s10为凹面。第六透镜的物侧面s11为凹面,第六透镜的像侧面s12为凸面。第七透镜的物侧面s13为凸面,第七透镜的像侧面s14为凹面。第八透镜的物侧面s15为凹面,第八透镜的像侧面s16为凸面。
[0122]
在例子三中,摄像模组的有效焦距f为5.78mm,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16.02mm,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17.97mm,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10.82mm,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31.06mm,第八透镜的有效焦距f8为-2.93mm,摄像模组的最大视场角的一半semi-fov为45.05
°

[0123]
表8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的基本结构参数表,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的单位均为毫米mm。
[0124][0125][0126]
表8
[0127]
表9示出了可用于例子三中各非球面镜面的高次项系数,其中,各非球面面型可由上述例子一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
[0128][0129][0130]
表9
[0131]
图20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的轴上色差曲线,其表示不同波长的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图21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的象散曲线,其表示子午像面弯曲和弧矢像面弯曲。图22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的畸变曲线,其表示不同视场角对应的畸变大小值。图23示出了例子三的摄像模组的倍率色差曲线,其表示光线经由摄像模组后在成像面上的不同像高的偏差。
[0132]
根据图20至图23可知,例子三所给出的摄像模组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0133]
综上,例子一至例子三分别满足表10中所示的关系。
[0134]
条件式/例子1-11-21-32-12-22-33-13-23-3(d1s+d1m)/r21.651.651.605.675.784.742.763.042.34f4/ep34+r9/d4m135.05138.44136.7399.4999.4999.4945.2347.3440.53|r12+r13|/(d6m-d6m)0.970.811.005.565.565.562.062.241.99
t34/cp3+|f3/f|22.0617.2122.0613.6513.6513.6517.1411.5218.89|f8/(ep67+cp7)|4.003.714.194.544.544.542.702.982.98tan(semi-fov)*f/(d7s-d6s)2.913.664.843.813.813.815.104.934.34|f2/r4|+d2s/ep1212.0812.3211.949.119.119.059.8310.4010.01r3/(d2s-d2s)2.281.432.380.660.641.002.141.823.37r6/(d3s-d3s)5.182.825.441.111.051.742.402.083.50|f7/r13|+d7s/d7s3.343.363.253.683.683.683.943.954.03|f3/(d2m+d3m)|2.782.082.870.930.911.161.801.632.18
[0135]
表10
[0136]
需要说明的是,表10中的1-1代表例子一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1-2代表例子一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1-3代表例子一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2-1代表例子二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2-2代表例子二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2-3代表例子二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3-1代表例子三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一状态,3-2代表例子三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二状态,3-3代表例子三中的摄像模组在第三状态。
[0137]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成像装置,其电子感光元件可以是感光耦合元件(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mos)。成像装置可以是诸如数码相机的独立成像设备,也可以是集成在诸如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上的成像模块。该成像装置装配有以上描述的摄像模组。
[0138]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139]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0140]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14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