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37781发布日期:2023-06-02 01:44阅读:55来源:国知局
一种调焦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灯具,特别是涉及一种调焦结构。


背景技术:

1、内外圈镜头的调焦结构通常是驱动机构配合导杆结构(导杆与导杆套),这样内圈镜头、外圈镜头上会存在很多导杆结构,不管是导杆固定不动还是跟着镜头上下移动,以及,在内圈镜头、外圈镜头独立变焦运行时的安全距离都要增加不少,这都对灯体的结构和体积还有灯珠板pcb布板和后面的散热器的设计都有影响,pcb布板要避开导杆导套,如果导杆跟着镜头上下运动,灯板后面的散热器也要开缺口来避开,这对pcb板和散热器的利用率大大降低,甚至要加大pcb板与散热器,导杆结构灯体如图1所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第一导轮与第二竖直导槽、第二导轮与第一竖直导槽的导向配合实现内圈镜头组件与外圈镜头组件顺畅调焦,简化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的调焦结构。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调焦结构,包括内圈镜头组件、外圈镜头组件、底板、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所述外圈镜头组件上设有与所述内圈镜头组件套设配合的内腔,所述内圈镜头组件的外壁沿其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一竖直导槽,所述外圈镜头组件的内腔壁沿其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二竖直导槽,所述第一导轮设置在所述内圈镜头组件的外壁上且与所述第二竖直导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导轮设置在所述外圈镜头组件的内腔壁上且与所述第一竖直导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均设置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内圈镜头组件的底部连接并能驱动所述内圈镜头组件上的第一导轮沿所述第二竖直导槽上下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外圈镜头组件的底部连接并能驱动所述外圈镜头组件上的第二导轮沿所述第一竖直导槽上下移动

3、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导轮设置在所述内圈镜头组件的外壁的底部;所述第二导轮设置在所述外圈镜头组件的内腔壁的底部。

4、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驱动器通过隔震橡胶螺丝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隔震橡胶螺丝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5、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内圈镜头组件上设有四个所述第一竖直导槽和四个所述第一导轮;所述外圈镜头组件上设有四个所述第二竖直导槽和四个所述第二导轮。

6、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第二驱动器均为贯通式丝杆步进电机。

7、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内圈镜头组件包括内圈镜头格栅、内圈挡光筒和夹设在所述内圈镜头格栅与内圈挡光筒之间上的内圈镜头。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内圈挡光筒的底部中心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外圈镜头组件包括外圈镜头格栅、外圈挡光筒和夹设在所述外圈镜头格栅与外圈挡光筒之间上的外圈镜头。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二驱动器设有多个,且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外圈挡光筒的底部外周边连接。

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调焦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2、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内圈镜头组件上的第一导轮与外圈镜头组件内腔壁的第二竖直导槽的导向配合,以及外圈镜头组件上的第二导轮与内圈镜头组件外壁上的第一竖直导槽的导向配合,有效实现内圈镜头组件与外圈镜头组件在变焦过程的导向支撑作用,实现导向结构内置于内圈镜头组件与外圈镜头组件上,保证镜头能够顺畅调焦,避免内圈镜头组件与外圈镜头组件出现位置偏差而导致卡顿,简化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



技术特征:

1.一种调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圈镜头组件、外圈镜头组件、底板、第一驱动器、第二驱动器、第一导轮和第二导轮,所述外圈镜头组件上设有与所述内圈镜头组件套设配合的内腔,所述内圈镜头组件的外壁沿其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一竖直导槽,所述外圈镜头组件的内腔壁沿其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二竖直导槽,所述第一导轮设置在所述内圈镜头组件的外壁上且与所述第二竖直导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导轮设置在所述外圈镜头组件的内腔壁上且与所述第一竖直导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驱动器、所述第二驱动器均设置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内圈镜头组件的底部连接并能驱动所述内圈镜头组件上的第一导轮沿所述第二竖直导槽上下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外圈镜头组件的底部连接并能驱动所述外圈镜头组件上的第二导轮沿所述第一竖直导槽上下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轮设置在所述内圈镜头组件的外壁的底部;所述第二导轮设置在所述外圈镜头组件的内腔壁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器通过隔震橡胶螺丝安装在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二驱动器通过隔震橡胶螺丝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镜头组件上设有四个所述第一竖直导槽和四个所述第一导轮;所述外圈镜头组件上设有四个所述第二竖直导槽和四个所述第二导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器与所述第二驱动器均为贯通式丝杆步进电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镜头组件包括内圈镜头格栅、内圈挡光筒和夹设在所述内圈镜头格栅与内圈挡光筒之间上的内圈镜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内圈挡光筒的底部中心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镜头组件包括外圈镜头格栅、外圈挡光筒和夹设在所述外圈镜头格栅与外圈挡光筒之间上的外圈镜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调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器设有多个,且所述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外圈挡光筒的底部外周边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灯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调焦结构,内圈镜头组件的外壁沿其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一竖直导槽,外圈镜头组件的内腔壁沿其周向间隔布置的第二竖直导槽,第一导轮设置在内圈镜头组件的外壁上,第二导轮设置在外圈镜头组件的内腔壁上,第一驱动器的输出端与内圈镜头组件的底部连接并能驱动内圈镜头组件上的第一导轮沿第二竖直导槽上下移动,第二驱动器的输出端与外圈镜头组件的底部连接并能驱动外圈镜头组件上的第二导轮沿第一竖直导槽上下移动;本技术中的第一导轮与第二竖直导槽、第二导轮与第一竖直导槽的导向配合实现内圈镜头组件与外圈镜头组件顺畅调焦,简化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黄荣丰,陈志曼,余泽松,凌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市雅江光电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1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