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48037发布日期:2023-06-29 18:43阅读:30来源:国知局
连接盒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通信连接,特别涉及一种连接盒。


背景技术:

1、光分配网络(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odn)是指光线路终端(opticalline terminal,olt)和光网络单元(optical network unit,onu)之间所有无源光纤、无源设备(比如光分路器)组成的一个网络。odn将一个olt设备和多个onu设备连接起来,提供光信号的双向传输。odn工程中采用连接盒(例如光交接盒、光配线盒、光分纤盒等),在这些连接盒内部集成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无源光器件,以满足光纤部署和管理的需求。

2、随着odn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连接盒产品的成本问题已然成为重要问题之一,市场对连接盒产品的低成本、高可靠的诉求空前强烈。相关技术中,连接盒包括有适配器,通过两个连接器在适配器中的套筒定位,实现两段光纤的对接。

3、但是,一般情况下,连接盒的壳体较大,对尺寸精度的要求低,而适配器对尺寸精度的要求高,一般选用尺寸稳定性好、耐候性好的高分子材料。所以适配器与连接盒分开生产,然后再将适配器装配到连接盒上。然而,这种方式的组装成本高,并且适配器安装不好会造成适配器脱落、引起密封性失效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产品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盒,可简化产品结构,解决成本高的问题,并且该连接盒还可避免由于适配器装配质量而导致的可靠性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盒,包括:外壳和转接元件,所述转接元件包括套管、以及内部相通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套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内,所述套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内;

3、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外壳内设置的第一连接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外壳外的第二连接器连接;

4、且所述外壳、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作为一个整体而呈一体化结构。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盒,通过与外壳一体成型而成的转接元件实现两段光纤的连接从而形成整个光分配网络,无需再单独装配适配器,可简化产品结构,大幅降低材料成本以及装配费用。并且,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盒免去了适配器和适配器与转接面板内侧和外侧接合处的密封圈,避免了由于装配适配器而带来的产品可靠性问题。另外,相比单独生产和装配的适配器由于对尺寸稳定性的要求而采用价格较高的高分子材料,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盒中,作为一体式结构的转接元件与外壳可采用价格相对较低的ppt塑胶原料,从而进一步降低材料成本。

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部设有卡接部,所述第一连接器上设有与所述卡接部配合的槽位,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通过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槽位卡合实现插接配合。如此,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连接器可通过卡接部与槽位卡合实现插接配合,实现第一连接器的即插即用性。

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元件还包括套管和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内,所述固定套筒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内;所述套管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筒内,且所述固定套筒的两端设有用于对所述套管限位的限位结构。这样,套管设置在固定套筒内部,第一连接器的插芯和第二连接器的插芯可在套管内实现精准对接,并且可以保证第一连接器的插芯和第二连接器的插芯在套管内的光传输稳定性。另外,在固定套筒的两端还设有用于对套管限位的限位结构,可以限制套管在固定套筒轴向上的位移,保证第一连接器的插芯和第二连接器的插芯在套管内的对接稳定性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套筒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内的一端外边缘与所述卡接部在所述固定套筒的轴向上错开;且所述卡接部上开设缺口。通过在卡接部上开设缺口,可避免在注塑时,模具在卡接部处出现薄壁结构,影响产品的成型以及模具的寿命。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元件内设有固定架,所述固定套筒通过所述固定架固定在所述转接元件内;且所述固定架上与每个所述卡接部正对的位置开设有避让口,且所述避让口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卡接部朝向所述固定架的正投影面积;所述避让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部连通,以使所述转接元件内形成退让通道。

10、通过固定架可将固定套筒固定在转接元件内,并且在固定架上与每个卡接部正对的位置开设避让口,避让口的开口面积应大于卡接部朝向固定架的正投影面积,避让口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内部连通,以使得转接元件内部形成退让通道。若从转接元件轴向上看去,可在退让通道中看见完整的卡接部。该退让通道可以作为卡接部成型时模具出模的通道,出模时,模具从第二连接部退出,如果没有该避让通道,卡接部的结构成型将会变得很复杂或者使得卡接部不能与外壳一体成型。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壁上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中配置有第一密封圈;且所述第一环形凹槽靠近所述外壳的一侧的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壁上开设有切平面。

12、通过第一密封圈可阻挡液体等杂质从第二连接部的外周壁和防尘盖或第二连接器的套筒的内壁之间的间隙进入连接盒内部,防止连接盒内部的元器件损坏。

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切平面上设置有凸台。通过在切平面上设置凸台可防止防尘盖或者第二连接器与第二连接部对接时,防尘盖或第二连接器将第一密封圈从切平面处挤出第一环形凹槽。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盒还包括:防尘盖,所述防尘盖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连接器未连接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15、且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所述外壳的一端上开设第二环形凹槽,以使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连接器连接时所述防尘盖挂设在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上;

16、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和所述第二环形凹槽之间具有圆台,所述圆台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相对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中心轴线轴对称的两个所述切平面。

17、通过设置防尘盖,可在连接盒在未使用时,防止灰尘和液体等杂物进入连接盒内部,导致连接盒内部灰尘积累和元器件损坏。并且,第二连接部靠近外壳的一端上开设第二环形凹槽,以使在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连接器连接时防尘盖挂设在第二环形凹槽上,可以确保防尘盖不易丢失。另外,通过在圆台的外周面上设置切平面,第二连接部在成型时,上模具的端部和下模具的端部由尖对尖配合改变成面对面配合,这样模具的端部和下模具的端部的厚度较大,这样使用过程中,模具的端部和下模具的端部不易发生形变或损坏,从而在注塑后利于脱模,确保了第二连接部在圆台处的一体成型。

1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管为陶瓷套管,且所述套管上沿着所述套管的轴向开设开口,以使所述套管呈开环型的环状结构。如此,套管可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适应由于第一连接器的插芯和第二连接器的插芯由于工艺、型号等导致插芯直径不一的多种工况。

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转接面板,所述壳体和所述转接面板相连,且所述壳体与所述转接面板的内表面围成容纳腔;

20、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壳体呈一体式结构,或者,

21、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转接面板呈一体式结构。

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与所述转接面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23、所述第二密封圈用于将所述壳体与所述转接面板的连接处密封,以使所述容纳腔为密闭腔体。通过第二密封圈密封在壳体与转接面板的连接处,可使得转接面板与壳体形成的容纳腔成为密闭腔体,防止灰尘、水渍等杂物进入容纳腔,从而引起的容纳腔内灰尘积累、容纳腔内元器件损坏等问题。

2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面板上设置有卡勾,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卡勾卡合的卡位,所述壳体与所述转接面板通过所述卡勾与所述卡位卡合实现卡接。

2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壁上设有旋转扣位,所述防尘盖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上设有与所述旋转扣位配合的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防尘盖或与所述第二连接器通过所述旋转扣位与所述凸起配合实现卡接。通过旋转扣位与第二连接器上的凸起可实现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连接。

2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扣位包括纵向凹槽和弧形凹槽,所述纵向凹槽的一端贯通至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端面,所述纵向凹槽的另一端与所述弧形凹槽相通,所述弧形凹槽沿着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壁的周向开设,以使所述纵向凹槽和所述弧形凹槽组成呈l型的回折型凹槽。

27、当第二连接器与第二连接部卡接时,第二连接器上的凸起从第二连接部的外端面进入纵向凹槽,然后旋转第二连接器,使得凸起从纵向凹槽进入弧形凹槽,实现第二连接器与第二连接部的卡接,防止第二连接器从外壳上脱落。

2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分光器;分光器可用于光信号的耦合、分支和分配。

29、所述分光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3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光纤托盘,所述光纤托盘位于所述外壳内。光纤托盘可用于固定和保护光纤接头,由于拉力、弯曲力、压力对光纤的安装与应用有很大的影响,采用光纤托盘可以为脆弱的光纤接头提供安全的布线和易于管理的环境。

3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转接元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转接元件中的部分转接元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输入接口,多个所述转接元件中的部分转接元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为输出接口。如此,利用上述具有多个输入接口和多个输出接口的连接盒,可以形成一个光分配网络系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