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及其组装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33949678发布日期:2023-04-26 10:20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及其组装系统与流程

本技术涉及显示,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及其组装系统。


背景技术:

1、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主要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源。以相关的notebook(笔记本电脑)尺寸的背光源为例,其主要包括灯条,背板,胶框,导光板等,现有的背光模组在制作过程中是通过自动线与人工组装相配合的方式进行生产制作的,自动线段产出的产品有着很高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且按长期考量生产费用明显优于人工组装。

2、因此随着显示器技术不断进步,为提升产能和节约人力成本,各厂商正在积极进行自动化评估。如何实现背光模组自动化生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及其组装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实现背光模组自动化生产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其中,所述组装方法包括:

3、将光源组件固定于导光板的一端,形成第一组件;

4、通过调整所述第一组件与背板的底板的倾斜角度,将所述第一组件自动装配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第一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背板的u型结构内;其中,所述u型结构为所述背板的一侧板折弯形成。

5、其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柔性线路板和设置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一侧的发光元件,且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一部分和延伸至所述发光元件外且分别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两侧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导光板具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侧面;

6、所述将光源组件固定于导光板的一端,形成第一组件,包括;

7、将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二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使得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一侧。

8、其中,所述将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二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使得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一侧,包括:

9、使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间隔;其中,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间距为0.1mm~0.3mm。

10、其中,所述通过调整所述第一组件与背板的底板的倾斜角度,将所述第一组件自动装配于所述底板上,且所述第一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背板的u型结构内,包括:

11、调整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的倾斜角度为15°~35°,将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三部分至少部分斜插入所述u型结构内;

12、在所述发光元件到达所述u型结构的入口处时,调整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的倾斜角度为5°~20°,并将所述发光元件全部斜插进入所述u型结构;

13、在所述发光元件全部斜插进入所述u型结构后且所述导光板进入所述u型结构的入口处之前,调整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的倾斜角度为0°~5°,将所述导光板的一端斜插进入所述u型结构,直至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u型结构内的底壁的距离达到预设值。

14、其中,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二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二表面的一端;所述调整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的倾斜角度为15°~35°,将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三部分至少部分斜插入所述u型结构内,包括:

15、采用吸附件吸附所述导光板的第一表面,并调整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的倾斜角度为15°~35°;

16、将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三部分远离所述导光板的一端与所述底板抵接并斜插入所述u型结构。

17、其中,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二部分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端;所述调整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的倾斜角度为15°~35°,将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三部分至少部分斜插入所述u型结构内,包括:

18、整个过程中确保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底板间隔。

19、其中,所述将光源组件固定于导光板的一端,形成第一组件,之前还包括:

20、提供背板;所述背板包括所述底板、一个第一侧板以及至少一个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折弯形成所述u型结构;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上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在平行于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底板的方向上贯穿所述凸起结构,且连通所述底板和/或所述第二侧板;

21、将胶框来料填充所述通槽并覆盖所述凸起结构,以形成第二组件;

22、其中,所述第二组件为背板和胶框一体化结构。

23、其中,所述形成所述第二组件之后,还包括:

24、安装反射片于所述背板内,通过所述背板上的限位标记对所述反射片进行限位;其中所述反射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u型结构内。

2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组装系统,用于将第一组件自动装配于背板上;所述第一组件包括导光板和固定于所述导光板一端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柔性线路板和设置于所述柔性线路板一侧的发光元件,且所述柔性线路板包括与所述发光元件对应的第一部分和延伸至所述发光元件外且分别位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两侧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且一所述侧板折弯形成u型结构;其中,所述组装系统包括:

26、吸附件,用于吸附所述导光板;

27、传感组件,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背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28、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第一组件与所述背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29、驱动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组件设置有所述光源组件的一端斜插入所述u型结构;

30、其中,所述组装系统通过以下步骤将所述第一组件自动装配于所述背板上:

31、所述调节组件调整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的倾斜角度为15°~35°,所述驱动组件将所述柔性线路板的第三部分至少部分斜插入所述u型结构内;

32、所述调节组件在所述发光元件到达所述u型结构的入口处时,调整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的倾斜角度为5°~20°,并所述驱动组件将所述发光元件全部斜插进入所述u型结构;

33、所述调节组件在所述发光元件全部斜插进入所述u型结构后且所述导光板进入所述u型结构的入口处之前,调整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底板的倾斜角度为0°~5°,所述驱动组件将所述导光板的一端斜插进入所述u型结构,直至所述发光元件与所述u型结构内的底壁的距离达到预设值。

3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三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35、背板,所述背板包括底板和侧板,且一所述侧板折弯形成u型结构;

36、第一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包括导光板和固定于所述导光板一端的光源组件,且所述第一组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背板的u型结构内。

3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及其组装系统,背光模组的组装方法包括:将光源组件固定于导光板的一端,形成第一组件;通过调整第一组件与背板的底板的倾斜角度,将第一组件自动装配于底板上,且第一组件的一部分位于背板的u型结构内;其中,u型结构为背板的一侧板折弯形成。通过将光源组件和导光板固定在一起形成第一组件,并通过调整第一组件与背板的底板的倾斜角度,将第一组件自动装配于带有u型结构的背板上,可实现背光模组的自动化组装,节约人工成本和提高组装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