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553817发布日期:2023-12-30 04:30阅读:22来源:国知局
光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光圈结构的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1、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智能手机)皆具有照相或录影的功能。通过设置于电子装置上的摄像模块,使用者可以操作电子装置来提取各式各样的照片。

2、现今的电子装置的设计不断地朝向微型化的趋势发展,使得摄像模块的各种元件或其结构也必须不断地缩小,以达成微型化的目的。一般而言,摄像模块中的驱动机构可具有自动对焦(auto focusing)或光学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的功能。另外,摄像模块也可搭载光圈机构来调整光量。然而,现有的驱动机构虽可达成前述照相或录影的功能,但仍无法满足所有需求。

3、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可以同时执行自动对焦、光学防手震、调整光量并且可达成微型化的摄像模块,便是现今值得探讨与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学系统,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2、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光学系统,包括一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其包括一第一固定组件、一第一活动组件以及一第一驱动组件。第一活动组件配置以连接于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并且第一活动组件可相对于第一固定组件运动。第一活动组件包括一第一活动元件。第一驱动组件配置以驱动第一活动组件相对于第一固定组件运动。第一固定组件以及第一活动组件沿着一主轴排列,第一驱动组件配置以驱动第一活动元件绕主轴运动,并且第一驱动组件的一部分设置于第一活动元件上。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驱动组件超出第一固定组件以及第一活动组件。

3、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光学系统还包括一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设置于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上。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包括一第二固定组件、一第二活动组件以及一第二驱动组件。第二活动组件配置以连接于一第二光学元件。第二驱动组件配置以驱动第二活动组件以及第二光学元件相对于第二固定组件运动。第二固定组件包括一外壳以及一第二底座。外壳固定于第二底座以形成一容纳空间。容纳空间配置以容纳第二活动组件以及第二驱动组件。外壳环绕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部分。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部分由外壳凸出。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一电路组件,固定地设置于外壳。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一第一线圈以及一第一磁性元件,第一线圈对应于第一磁性元件。第一线圈固定地设置于第一电路组件上。

4、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外壳具有一顶壁,并且第一电路组件的一部分固定于顶壁。当沿着一第一轴向观察时,外壳还具有一支撑壁,由顶壁沿着一第二轴向朝第二底座延伸。第一轴向垂直于第二轴向以及主轴。第二轴向平行于主轴。当沿着一第三轴向观察时,第一电路组件重叠于第一活动组件以及至少二第一光学元件。第三轴向垂直于第一轴向以及第二轴向。当沿着第二轴向观察时,第一电路组件的一部分重叠于第二驱动组件。

5、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二固定组件还包括一支撑件,固定于支撑壁。支撑件具有板状结构,沿着第二轴向延伸。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支撑件于第二轴向上的一第一长度不同于支撑壁于第二轴向上的一第二长度。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支撑件于第二轴向上的第一长度大于支撑壁于第二轴向上的第二长度。第一长度为第二长度的两倍以上。外壳与支撑件由非导磁性的金属材质制成。

6、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电路组件具有一第一区段、一第二区段以及一第三区段。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二区段连接于第一区段与第三区段之间。第一区段、第二区段以及第三区段固定于支撑件。第一区段与第三区段沿着第二轴向延伸。第二区段沿着第三轴向延伸。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区段与第三区段固定于支撑件的相反两侧。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区段于第二轴向上的一第三长度不同于第三区段于第二轴向上的一第四长度。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区段于第二轴向上的第三长度大于第三区段于第二轴向上的第四长度。第一线圈固定地设置于第一区段上。第一线圈定义有一长轴,平行于第二轴向。当沿着第三轴向观察时,第一区段完全遮蔽第一线圈。当沿着第三轴向观察时,第一区段、支撑件以及第一线圈超出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

7、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电路组件还具有一第四区段、一第五区段、一第六区段以及一第七区段。第四区段连接于第三区段与第五区段之间。第五区段连接于第四区段与第六区段之间。第六区段连接于第五区段与第七区段之间。第四区段沿着第三轴向延伸。第四区段固定于顶壁。第五区段至第七区段固定于外壳的一前侧墙。当沿着第三轴向观察时,第五区段与第七区段沿着第二轴向延伸。当沿着第三轴向观察时,第六区段沿着第一轴向延伸。当沿着第三轴向观察时,第五区段于第一轴向上的宽度不同于第七区段于第一轴向上的宽度。当沿着第三轴向观察时,第五区段于第一轴向上的宽度大于第七区段于第一轴向上的宽度。

8、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二活动组件包括一承载件以及一第二框架。第二框架环绕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一部分。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二框架重叠于第一固定组件的一第一框架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框架形成有一容纳凹槽,配置以容纳支撑件以及第一电路组件的一部分。当沿着第二轴向观察时,容纳凹槽的宽度大于第二区段的宽度。

9、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活动元件包括一第一本体以及一径向延伸部。第一本体具有一环状结构。径向延伸部由第一本体径向延伸而出。径向延伸部具有一收容槽。第一磁性元件设置于收容槽内。当沿着主轴观察时,径向延伸部具有弧形结构。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具有弧形结构。第一磁性元件的弧形结构的形状对应于径向延伸部的弧形结构的形状。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由外壳露出。当沿着垂直于主轴的一方向观察时,第一磁性元件重叠于顶壁。

10、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还包括一第二电路组件,电性连接于第二驱动组件。第二电路组件包括一基板以及一第二电路元件。第二电路元件包括一第一延伸部、一第二延伸部、一第三延伸部、一转折部以及一第二接触部。第一延伸部由基板沿着第二轴向延伸。第二延伸部连接于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连接于第三延伸部。第二延伸部与第三延伸部的延伸方向不同。转折部连接于第二接触部以及第三延伸部之间。转折部的延伸方向不同于第二接触部以及第三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第二延伸部接触第二框架的一第一侧壁。第三延伸部不接触第二框架的一后侧壁。转折部的一部分不接触后侧壁。第二接触部接触后侧壁。后侧壁形成有一第二插槽,并且第二接触部的一部分插设于第二插槽。第二接触部上设置有一第二位置感测元件。第二位置感测元件电性连接于第二接触部。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二位置感测元件重叠于第二框架。承载件的一凸出结构内设置有一感测磁铁,对应于第二位置感测元件。当沿着主轴观察时,第二位置感测元件与承载件的侧边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二位置感测元件与感测磁铁的最短距离。当沿着主轴观察时,感测磁铁与第二接触部于第三轴向上的距离小于感测磁铁与第三延伸部于第三轴向上的距离。

11、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第一电路组件具有一第一电性连接部。第二电路组件具有一第二电性连接部。第一电性连接部与第二电性连接部位于光学系统的相同侧。第二底座具有一第一支撑部,配置以支撑第一电性连接部。第二底座还具有一第二支撑部,配置以支撑第二电性连接部。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一电性连接部不重叠于第二电性连接部。当沿着第一轴向观察时,第四区段至第七区段不重叠于外壳。

12、本公开提供一种光学系统,其包括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与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可作为光圈机构,配置以调整进入光学系统的光量。第二光学元件驱动机构可达成自动对焦(af)及光学防手震(ois)功能。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组件可包括支撑件,固定于外壳上,并且支撑件沿着第二轴向延伸超出外壳。第一电路组件为可挠式电路板,配置以弯折成多个区段以固定于支撑件上,并且第一线圈固定于第一区段。基于这样的结构配置,可以增加作业员安装第一电路组件以及第一线圈的便利性,并且可使第一活动元件的运动更稳定且更顺畅。再者,基于第一线圈、第一磁性元件以及第一活动元件的配置,可以使第一光学元件驱动机构的光圈大小达成连续变化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