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97216发布日期:2024-03-13 20:45阅读: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背光源,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1、背光源作为重要的显示光源结构,通常是设置由胶铁,以及设置于胶铁中的灯条、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成,在日常使用中背光源的灯条、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之间需要保持相对固定,才能保障背光源的显示效果;

2、目前,针对背光源中灯条、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跌落试验进行,但是现有背光源中的灯条、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之间,仅仅通过双面胶连接,并没有设置其他限位连接结构,并且导光板的重量较大,并且导光板与胶铁基本都是间隙配合,这就导致导光板在跌落试验时,导光板容易发生位移,导致导光板、灯条和光学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导致目前背光源在跌落试验时合格率低。

3、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源在跌落试验时合格率低的问题。

2、本申请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源,包括:

3、胶铁,所述胶铁设置有容置腔;

4、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入光端、第一侧端、第二侧端、尾端、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入光端与所述尾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沿宽度方向的相对的两端处,所述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且均与所述入光端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入光端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

5、光学膜片组件,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粘接,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

6、抵接件,所述抵接件设置于与所述胶铁与尾端、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之间。

7、可选的,所述抵接件包括:

8、第一抵接件,所述第一抵接件设置于所述尾端与胶铁之间;

9、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二抵接件设置于所述胶铁与所述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之间。

10、可选的,所述第一抵接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抵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尾端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

11、所述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均设置为反光弹性橡胶塞,且所述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均于所述胶铁粘接。

12、可选的,所述光学膜片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及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对应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区域处,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对应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区域处。

13、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为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沿长度方向相对所述导光板本体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覆盖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上。

14、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且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延伸长度依次递增。

15、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三突出部,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一体成型,且沿长度方向突出的边缘平齐设置。

16、可选的,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为入光端沿厚度方向相对所述导光板本体突出的第四突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的缺口。

17、可选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反射片、遮光胶、灯条和灯胶,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胶铁中,所述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端处,所述灯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灯胶的长度,且所述灯胶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均延伸出有灯胶突出部,所述灯胶突出部与所述入光端粘接,所述遮光胶粘贴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背离所述导光板的端面的边缘处。

18、本申请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

19、有益效果:

20、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背光源通过在导光板上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设置第一限位部,并控制光学膜片组件与第一限位部粘接,进而实现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之间在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的固定限位;通过在入光端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设置第二限位部,并控制光学膜片组件与第二限位部卡接,进而实现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之间在入光端处的固定限位;最终实现了对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的多点限位固定,提高了背光源的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之间连接稳定性,也提高了背光源跌落试验合格率;同时,通过设置抵接件,并将抵接件设置于与所述胶铁与尾端、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之间,进而利用抵接件填充胶铁与导光板之间的间隙,进而对导光板进行限位,进一步提高背光源跌落试验合格率。



技术特征:

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抵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尾端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及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对应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区域处,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对应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区域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为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沿长度方向相对所述导光板本体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覆盖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且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延伸长度依次递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三突出部,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一体成型,且沿长度方向突出的边缘平齐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为入光端沿厚度方向相对所述导光板本体突出的第四突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的缺口。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反射片、遮光胶、灯条和灯胶,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胶铁中,所述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端处,所述灯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灯胶的长度,且所述灯胶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均延伸出有灯胶突出部,所述灯胶突出部与所述入光端粘接,所述遮光胶粘贴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背离所述导光板的端面的边缘处。

10.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背光源包括:胶铁,设置有容置腔;导光板,设置于容置腔中,包括导光板本体、入光端、第一侧端、第二侧端、尾端、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入光端与尾端设置于导光板本体沿宽度方向的相对的两端处,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设置于导光板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且均与入光端连接;第一限位部设置于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第二限位部设置于入光端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光学膜片组件,设置于容置腔中,与第一限位部粘接,与第二限位部卡接;抵接件,设置于与胶铁与尾端、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之间。实现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和胶铁的相对固定,提高背光源跌落试验合格率。

技术研发人员:徐涛,徐贤强,姜发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万载南极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14
技术公布日:2024/3/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