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313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尤指一种针对移动电话或使用CCD(电荷耦合装置)或CM0S(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影像感测器的光学系统而提供一种由三镜片构成的全长短、短后焦且低成本的光学取像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产品不断地朝向轻薄短小以及多功能的方向发展,而电子产品中如数字相机(DigitalStillCamera)、电脑相机(PCcamera)、网络相机(Networkcamera)、移动电话(手机)等已具备取像装置(镜头)之外,甚至个人数字辅助器(PDA)等装置也有加上取像装置(镜头)的需求;而为了携带方便及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取像装置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成像品质,同时也需要有较小的体积与较低的成本,才能有效提升该取像装置的应用性,尤其是应用于移动电话上,上述需要或条件更为重要。而由于传统的球面研磨玻璃透镜的材质选择性较多,且对于修正色差较为有利,已广为业界所使用,但球面研磨玻璃透镜应用在焦数(Fnumber)较小以及视场角(fieldangle)较大的情况时,球差及像散等像差的修正仍较困难;而为了改善上述传统的球面研磨玻璃透镜的缺点,目前的取像装置已有使用非球面塑胶透镜或使用非球面模造玻璃透镜,以获得较佳的成像品质,如美国发明专利US2007/0091457、US6,515,809、US7,262,925、US2007/0195432、US2005/0128334,或如日本专利JP2007-121820、JP2005-352317、JP2004-163786、JP2007-094113、JP2005-338234JP2007-047513、JP2006-098976等,多件包含三片式透镜(lenselements)的光学取像镜头结构设计;而上述多件实用新型专利的结构设计之间的差异处或技术特征则决定于以下各种因素的变化或组合而已各件专利中该三透镜之间对应配合的形状设计不同,如第一、二、三等三透镜皆为新月型(meniscusshape)透镜,或第一、二透镜为新月型而第三透镜为平凹型(piano-concavesh即e)或平凸型(plano-convexsh即e);及/或各件专禾U中该三透镜之间对应配合的凸面/凹面方向不同,如第一/二/三等三透镜的凸面/凹面可安排在物侧/像侧等多种变化组合;及/或各件专利中该三透镜之间对应配合的屈光度(refractivepower)正/负不同,如日本特许第3717488号专利等;由上可知,就三透镜的光学取像镜头的设计而论,其习知技术在设计光学取像镜头
技术领域
:,为各种不同光学目的的应用,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或组合,因其使用透镜形状、组合、作用或功效不同,即可视为具有新颖性(novelty)或进步性(inventivestep)。近年为应用于小型相机、照像手机、PDA等产品,其取像镜头要求小型化、焦距短、像差调整良好,在各种小型化的三透镜取像镜头设计中,以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镜、负屈光度的第二透镜、具有反曲点变化正负屈光度的第三镜片(称为M型镜片、M-sh即edlens),最可能达到小型化的需求;对于不同的成像方法在第一片为正屈光度、第二片为负屈光度、第三片为正屈光度M型镜片,如欧洲专利EP1830210、日本专利公开号JP2008-139853、JP2006-178328、美国专利US7,397,613、US7,486,328、US7,423,817、US7,468,847、US7,515,358、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07/0195426、US2007/0217034、US2007/0229986、US2008/0239510、台湾专利TWM343167、台湾专利公开号TW200639432、中国专利公开号CN1670560、CN1873460等;在第一片为正屈光度、第二片为负屈光度、第三片为负屈光度M型镜片,如欧洲专利EP1840618、EP1942363、美国专利US7,460,315、US7,460,314、US7,450,323、US7,511,899、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07/0229987、US2008/0225401、US2008/0266679、US2008/0225401、US2007/0195426、日本专利JP3816093、日本专利公开号JP2008-276200、JP2008-233222、JP2008-276200、JP2007-010773、WIPO专利W02007039980、中国专利公开号CN1945372等。然而,在应用于光学取像镜头上,尤其使用于小型(薄形)装置如移动电话的取像镜头、网络相机取像镜头等,镜头直径小(镜片有效半径小)、取像镜头全长短(镜片总长短)、影像感测器与镜片距离短(短后焦)及具有良好像差修正的光学取像镜头为使用者迫切的需求。先前技术在解决此问题上,使用不同的透镜组成、使用不同镜片形状或使用不同相关光学参数等。但为简便设计及制造上,本实用新型提出短后焦的光学取像镜头,尤其在第二透镜设计上,采用相对较长的焦距,可有效縮短后焦距长度,以运用于小型薄型的移动电话或光学系统上。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应用于小型(薄形)装置如移动电话的取像镜头、网络相机的取像镜头技术中,使用不同的透镜组成、使用不同镜片形状或使用不同相关光学参数,使取像镜头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其沿着光轴排列由物侧(objectside)至像侧(imageside)依序包含一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镜(afirstlensofpositiverefractivepower)为一新月型非球面透镜且其凸面是面向物侧;一孔径光阑(aperturestop);—具有负屈光度的第二透镜为一新月型非球面透镜且其凸面是面向像侧;一第三透镜为一负屈光度的非球面透镜,其透镜中心位于光轴上,在透镜中心上凸面是面向物侧而凹面是面向像侧,且自透镜中心向透镜边缘为负屈光度经过反曲点(inflectionpoint)变成正屈光度;且为縮短后焦距,在第二透镜为相对较长的焦距;且该光学取像镜头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0.25^20.40.001^,^0.006<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5</formula><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6</formula>其中,f为本取像镜头系统的有效焦距,bf为本取像镜头系统的后焦距(backfocallength),TL为光轴上第一透镜物测面至影像感测器感测面的全长,A为在夫琅和费F曲线与C曲线的纵向像差的绝对值(absolutevalueoflongitudinalchromaticaberrationsatFra皿hoferFcurveandCcurvewavelengths),H_为第三透镜像侧光学面反曲点以垂直于光轴与光轴交点的长度,Ht为第三透镜像侧光学面最大光学有效点以垂直于光轴与光轴交点的长度,^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d3为光轴上第一透镜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物侧面的距离,d5为光轴上第二透镜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距离,(17为光轴上第三透镜像侧面至红外线滤光片物侧面的距离,(19为光轴上第红外线滤光片像侧面至影像感测器感测面的距离,R21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及R22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藉此,使本实用新型可有效修正像差,使取像镜头具有高解析度而又能有效縮小镜头长度,达成小型化且较低成本的功效,藉以提升取像镜头的应用性。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透镜的反曲点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成像的场曲(fieldcurvature)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成像的畸变(distortion)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成像的场曲;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成像的畸变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成像的场曲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成像的畸变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成像的场曲图;及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成像的畸变图。附图标记说明Ll-第一透镜;ll-第一透镜物侧面;12-第一透镜像侧面;13-孔径光阑;L2_第二透镜;21-第二透镜物侧面;22-第二透镜像侧面;L3_第三透镜;31_第三透镜物侧面;32-第三透镜像侧面;4_红外线滤光片;5_影像感测器;d2-光轴Z上第一透镜物侧面至像侧面距离;d3-光轴Z上第一透镜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物侧面距离;d4-光轴Z上第二透镜物侧面至像侧面距离;d5-光轴Z上第二透镜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物侧面距离;d6-光轴Z上第三透镜物侧面至像侧面距离;d7-光轴Z上第三透镜像侧面至红外线滤光片物侧面距离;d8-光轴Z上红外线滤光片物侧面至像侧面距离;d9-光轴Z上红外线滤光片像侧面至影像感测面距离。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实用新型更加明确详实,兹列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下列图示,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技术特征详述如后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其沿着光轴Z排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Ll、一孔径光阑13、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红外线滤光片(IRcut-offfilter)4及一影像感测器(imagesensingchip)5;取像时,物(object)的光线是先经过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后,再经过红外线滤光片4而成像于影像感测器5上。该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光度,其为一新月型非球面透镜,可利用折射率(Ndl)大于1.5、阿贝数(vdl)大于50的玻璃或塑胶材质制成,且其凸面(物侧面)11是面向物侧而其凹面(像侧面)12是面向像侧,又其凸面ll及凹面12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或双面均为非球面。该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光度,其为一新月型非球面透镜,可利用折射率Nd2大于1.56、阿贝数vd2大于25的玻璃或塑胶材质制成,且其凸面21是面向像侧而凹面22是面向物侧,又其凸面21及凹面22至少有一面为非球面或双面均为非球面。为简便设计及制造上,在第二透镜设计上,采用相对较长的焦距,或使式(4)的绝对值数字减小,以縮短后焦距。该第三透镜L3为一具有负屈光度渐变为正屈光度的非球面透镜,可利用折射率Nd3大于1.5、阿贝数vd3大于55的玻璃或塑胶材质制成,其透镜中心的凸面是面向物侧而凹面是面向像侧,且自透镜中心向透镜边缘为负屈光度经过反曲点(inflectionpoint)变成正屈光度,其断面呈现中央下凹而两边凸出如M字型的形状如图2所示,也就是在光学有效径内物侧面31及像侧面32在近光轴的凸面/或凹面是向透镜边缘逐渐变化弧度(曲率)而转变成凹面/或凸面,因此在光学面型变化使屈光度负/正转变之间形成一反曲点(inflectionpoint);当以任一切线经过反曲点并与光轴以垂直交叉,在像侧面32自反曲点至光轴距离为负屈光度范围的透镜高度,记为H-,如图2所示,即为第三透镜像侧面32反曲点以垂直于光轴与光轴交点的长度;第三透镜像侧面32的最大光学有效点至光轴的垂直距离,记为Ht,为第三透镜像侧面32最大光学有效点以垂直于光轴与光轴交点的长度,H-与Ht的比值为负屈光度变换至正屈光度的范围大小,为能有良好的成像效果,负屈光度的范围在38%70%为较佳,即满足式(3)。该红外线滤光片4可为一镜片,或利用镀膜技术形成一具有红外线滤光功能的薄膜。该影像感测器5包含CCD(电荷耦合装置)或CMOS(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该孔径光阑(aperturestop)13属于一种中置光圈,其设于第一透镜Ll及第二透镜L2之间如图1所示;又该孔径光阑13也可设于第一透镜Ll的凹面(像侧面)12上。本实用新型光学取像镜头满足下列式(1)式(7)条件<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7</formula><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8</formula>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目的,以设计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或第三透镜L3的光学面均为非球面为较佳,但不以此为限,而其非球面的方程式(AsphericalSurfaceFormula)为式(8):<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8</formula><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8</formula>其中,Z为镜片上任一点以光轴方向至镜片0点切平面的距离(SAG),c是曲率,h为镜片高度,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4A14分别四十四阶的非球面系数。第一、二及三透镜L1、L2、L3的材质为取像镜头的基本构成,其各可为塑胶或玻璃所制成。通过上述结构,可有效修正像差及降低主光线角度,使本实用新型取像镜头具有高解析度而又能有效縮小镜头长度及縮短后焦距,达成小型化且较低成本的功效。现列举较佳实施例,并分别说明如下〈第一实施例>参考图1、3、4,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取像镜头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成像的场曲(fieldcurvature)图及畸变(distortion)图。下列表(一)中分别列有由物侧至像侧依序编号的光学面号码、在光轴上各光学面的曲率半45R(单^立mm)(theradiusofcurvatureR)、光车由上各面之间足巨d(theon-axissurfacespacing),各透镜的折射率Nd、各透镜的阿贝数(Abbe'snumber)vd、焦距(focallength)f、场视角(Fieldofview)FOV。表(一)<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表示為非球面下列表(二)列有各光学面的非球面式(8)的各项系数表(二)<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为利用折射率Ndl为1.54、阿贝数vdl为56.1的塑胶材质制成;第二透镜L2为利用折射率Nd2为1.58、阿贝数vd2为30的塑胶材质制成;第三透镜L3为利用折射率Nd3为1.53、阿贝数vd3为56的塑胶材质制成;红外线滤光片4使用BSC7玻璃材质制成。本实施例的系统有效焦距f为2.7468mm,而第一透镜Ll的焦距fl为2.2384mm、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为-41.4011mm、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为-11.3204mm、第三透镜像侧光学面32的反曲点位于1.42mm;式(1)式(7)中各值如表(三),可以满足式(l)-式(7)条件。表(三)[0066]<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formula>由上述各表及图示,可知本实施例取像镜头的镜头全长为TL=3.0952mm、后焦距bf=0.92mm,藉此可证明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头可有效修正像差,使取像镜头具有高解析度且又能有效縮小镜头长度及縮短后焦距。〈第二实施例>参考图5、6、7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取像镜头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成像的场曲(fieldcurvature)及畸变(distortion)图。下列表(四)中分别列有由物侧至像侧依序编号的光学面号码、在光轴上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R、光轴上各面之间距d,各透镜的折射率(Nd)、各透镜的阿贝数vd、焦距f、场视角F0V。表(四)<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表示為非球面下列表(五)列有各光学面的非球面式(8)的各项系数表(五)<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0077]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利用折射率Ndl为1.54、阿贝数vdl为56.1的塑胶材质制成;第二透镜L2利用折射率Nd2为1.61、阿贝数vd2为26的塑胶材质制成;第三透镜L3利用折射率Nd3为1.53、阿贝数vd3为56的塑胶材质制成;红外线滤光片4使用BSC7玻璃材质制成。本实施例的系统有效焦距f为2.7706mm,而第一透镜Ll的焦距fl为2.2888mm、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为-22.6801mm、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为-12.4237mm、第三透镜像侧光学面32的反曲点位于1.52mm;式(1)式(7)中各值如表(六),可以满足式(l)-式(7)条件:表(六)[0080]<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formula>由上述各表及图示,可知本实施例取像镜头的镜头全长为TL=3.0315mm、后焦距bf=0.93mm,藉此可证明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头可有效修正像差,使取像镜头具有高解析度且又能有效縮小镜头长度及縮短后焦距。〈第三实施例>参考图8、9、10,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取像镜头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图、成像的场曲及畸变图。下列表(七)中分别列有由物侧至像侧依序编号的光学面号码、在光轴上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R、光轴上各面之间距d,各透镜的折射率(Nd)、各透镜的阿贝数vd、焦距f、场视角FOV。表(七)Fno=2.8卜2.8261FOV=61.3光學面曲率半徑dNd1物OBJ0002R1*1.08340.6721.54456.13R2承2.73820.545STOP4R3*-1.08100.4271.61426.05R4*-1.26560.3986R5*1.46470.7071.53156.07R6*1.19460.2238IRoo0.30090.26910像IMAGEoo*表示為非球面下列表(八)列有各光学面的非球面式(8)的各项系数表(八)光學面KA4A6A8A10A12Rl*-1.4149E+001.5223E-012.8251E-01-3.6080E-013.5946E-013.4720E-01R2*4.6434E-016.1406E-01-6.9700E+005.6598E+01-1.9326E+022.3541E+02R3*-1.3451E+00-3.4721E-01-8.5815E-029.3063E+00-3.1774E+015.6748E+01R4*-5.4838E-01-2.9738E-011.3360E-011.6725E+00-2.3704E+002.1477E+00R5*-4.9655E+00-5.2364E-016.5918E-01-4.2795E-011.4580E-01-1.9958E-02R6*-8.1455E+00-1.6616E-012.8668E-024.20卯E-02-2.9240E-025.3579E-03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利用折射率Ndl为1.54、阿贝数vdl为56.1的塑胶材质制成;第二透镜L2利用折射率Nd2为1.61、阿贝数vd2为26的塑胶材质制成;第三透镜L3利用折射率Nd3为1.53、阿贝数vd3为56的塑胶材质制成;红外线滤光片4使用BSC7玻璃材质制成。本实施例的系统有效焦距f为2.8261mm,而第一透镜Ll的焦距fl为2.8822mm、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为-100.0013mm、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为-132.2025mm、第三透镜像侧光学面32的反曲点位于1.86mm;式(1)式(7)中各值如表(九),可以满足式(1)式(7)条件:表(九)<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formula>由上述各表及图示,可知本实施例取像镜头的镜头全长为TL=3.5413mm、后焦距bf=0.95mm,藉此可证明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头可有效修正像差,使取像镜头具有高解析度且又能有效縮小镜头长度及縮短后焦距。〈第四实施例〉参考图11、12、13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取像镜头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图、成像的场曲及畸变(distortion)图。下列表(十)中分别列有由物侧至像侧依序编号的光学面号码、在光轴上各光学面的曲率半径R、光轴上各面之间距d,各透镜的折射率(Nd)、各透镜的阿贝数vd、焦距f、场视角F0V。表(十)Fno=2.8^=2.6249FOV=66.4光學面曲率半徑dNd1物OBJ0002R1*1.01510.5311.58961.23R2承3.45210.555STOP4R3*-0.60060.3841.68931.15R4*-0.76440.1006R5*2.8451O細1.58961.27R6*2.33190.3838IR000.54090.15110像IMAGE00*表示為非球面下列表(十一)列有各光学面的非球面式(8)各项系数表(^^一)光學面KA4A6A8A10A12Rl*-3.1111E+003.9484E-01-3.8842E-011.2487E+00-2.5172E+001.5563E+00R2*-1.9839E+014.6320E-02-4.5520E-011.1664E+00-9.8354E+002.6990E+01R3*-1.0188E+00-1.6478E-01-6.4700E+005.0365E+01-1.4785E+021.3369E+02R4*-1.7184E+00-3.3391E-01-6.7031E-014.8137E+00-4.0131E+00-6.884犯-01R5*-4.8830E+01-1.9604E-014.1212E-01-3.3710E-011.3391E-01-2.1215E-02R6*-3.5287E+01-7.1667E-02-7.903OE-029.9393E-02-3.9391E-025.4067E-03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I利用折射率Ndl为1.59、阿贝数vdl为61.2的玻璃材质制成;第二透镜L2利用折射率Nd2为1.69、阿贝数vd2为31.1的玻璃材质制成;第三透镜L3利用折射率Nd3为1.59、阿贝数vd3为61.2的玻璃材质制成;红外线滤光片4使用BSC7玻璃材质制成。本实施例的系统有效焦距f为2.6249mm,而第一透镜Ll的焦距fl为2.2536mm、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为-95.1835mm、第三透镜L3的焦距f3为-51.9728mm、第三透镜像侧光学面32的反曲点位于1.48mm;式(1)式(7)中各值如表(十二),可以满足式(1)式(7)条件:[0107]表(十二)<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16</formula>由上述各表及图示,可知本实施例取像镜头的镜头全长为TL=3.4426mm、后焦距bf=1.07mm,藉此可证明本实用新型的取像镜头可有效修正像差,使取像镜头具有高解析度且又能有效縮小镜头长度及縮短后焦距。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其对本实用新型而言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之进行变换、修改甚至等效,这些变动均会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权利要求一种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沿着光轴排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度,其为一新月型非球面透镜,且其凸面是面向物侧而其凹面是面向像侧;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光度,其为一新月型非球面透镜,且其凸面是面向像侧而凹面是面向物侧;一第三透镜,在光轴上为一负屈光度的非球面透镜,其透镜中心位于光轴上,透镜中心凸面是面向物侧而凹面是面向像侧,且自透镜中心向透镜边缘为负屈光度经过反曲点变成正屈光度;满足以下条件<mrow><mn>0.25</mn><mo>&le;</mo><mfrac><mi>bf</mi><mi>TL</mi></mfrac><mo>&le;</mo><mn>0.4</mn><mo>;</mo></mrow><mrow><mn>0.001</mn><mo>&le;</mo><mfrac><mi>&Delta;</mi><mi>f</mi></mfrac><mo>&le;</mo><mn>0.006</mn><mo>;</mo></mrow><mrow><mn>0.38</mn><mo>&le;</mo><mfrac><msub><mi>H</mi><mo>-</mo></msub><msub><mi>H</mi><mi>t</mi></msub></mfrac><mo>&le;</mo><mn>0.7</mn><mo>;</mo></mrow><mrow><mo>-</mo><mn>0.12</mn><mo>&le;</mo><mfrac><msub><mi>f</mi><mn>1</mn></msub><msub><mi>f</mi><mn>2</mn></msub></mfrac><mo>&le;</mo><mo>-</mo><mn>0.01</mn><mo>;</mo></mrow>其中,f为本取像镜头系统的有效焦距,bf为本取像镜头系统的后焦距,TL为光轴上第一透镜物测面至影像感测器感测面的全长,Δ为在夫琅和费F取线与C曲线的纵向像差的绝对值,H-为第三透镜像侧光学面反曲点以垂直于光轴与光轴交点的长度,Ht为第三透镜像侧光学面最大光学有效点以垂直于光轴与光轴交点的长度,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之间设置一孔径光阑。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孔径光阑设于第一透镜的凹面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及透镜间的距离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formula>formulaseeoriginaldocumentpage2</formula>其中,f为本取像镜头系统的有效焦距,4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13为光轴上第一透镜像侧面至第二透镜物侧面的距离,(15为光轴上第二透镜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物侧面的距离,d7为光轴上第三透镜像侧面至红外线滤光片物侧面的距离,d9为光轴上第红外线滤光片像侧面至影像感测器感测面的距离。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进一步满足下列条件-0.2^^^^-0.06其中,R21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2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及第三透镜由塑胶材质制成。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由玻璃材质制成。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及第三透镜由玻璃材质制成。专利摘要一种短后焦小型三镜片光学取像镜头,其沿着光轴排列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正屈光度的第一透镜其为一新月型非球面透镜且其凸面是面向物侧;一孔径光阑;一负屈光度的第二透镜其为一新月型非球面透镜且其凸面是面向像侧;及一第三透镜其为一负屈光度的非球面透镜,其透镜中心位于光轴上,其沿透镜中心的凸面是面向物侧而凹面是面向像侧,且自透镜中心向透镜边缘为负屈光度但经过反曲点变成正屈光度;又该光学取像镜头满足光学条件其中,bf及TL分别为光学取像镜头的后焦距(backfocallength)及全长;藉此,本实用新型可有效修正像差,使取像镜头具有高解析度而又能有效缩小镜头长度及缩短后焦距,达成小型化且较低成本的功效,藉以提升取像镜头的应用性。文档编号G02B13/00GKCN201440185SQ200920156852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申请日期2009年6月29日发明者徐三伟,施柏源,郭明哲申请人: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EndNote,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