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儿童屈光不正眼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6774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儿童屈光不正眼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治疗屈光不正的眼镜,尤其是治疗儿童屈光不正的眼镜。
目前。在少年儿童中,尤其是中小学生,近视、远视、散光、斜视等眼病比较普遍,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对屈光不正的治疗,主要是配眼镜来矫正视力。由于少年儿童的眼球发育尚未完善,此时大多为远视眼,看物体需运用调节力。若近距离用眼过度,造成调节紧张,甚至痉挛,形成假性近视,乃至转为真性近视。远视眼的少年儿童目前配的大多是远视眼镜。实际上使儿童的调节更加紧张,眼球更加疲劳,影响了眼球的发育。近视眼的少年儿童目前配的近视镜,并起不到控制作用,实际上使假性近视发展到半假性形成真性近视。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解决早期儿童屈光不正的治疗镜。其镜架前部用黑色避光胶膜制成筒状。筒的外缘装上不同度数的凸透镜片。镜片的上半部装有红色滤光薄膜。
本实用新型的治疗原理是这样的。入在1米远处注视物体,眼睛需要一屈光度的调节力,而在30cm处注视目标则调节力增加到3个屈光度,如果在眼前戴上2个屈光度的凸透镜,眼睛的调节力可减少2个屈光度,实际上减轻了睫状肌的疲劳度。本实用新型将凸透镜片前移,放在离角膜3厘米处,则由于节点前移,可用一个屈光度的镜片代替原紧靠角膜的两个屈光度的镜片。因此患者长期戴镜后,眼内的调节力可恢复正常。
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治疗儿童屈光不正眼镜前俯视图。
下面结合
图1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装置及治疗过程和效果。
该装置包括两个凸透镜片(1),起帮助眼睛调节的作用。例如一般用眼调节力200°,用镜后代替眼睛的调节,减轻了眼睛的疲劳。弱视一般都是黄斑下锥杆体细胞失去功能,本实用新型就是利用适合眼睛的不同度数的镜片,来改变锥杆体细胞的功能。在镜片的上半部装有红色滤光薄膜(2),其治疗作用是加强视网膜感光功能。红色滤光薄膜通过外界光线的辐射,产生微波,微波作用在视网膜上,加强视网膜的感光功能。同时又具有放松睫状肌的功能,使屈光度发生变化,减少屈光度的度数,这样起到提高视力的作用。
装有红色滤光薄膜的凸透镜片装在黑色避光筒(3)内,黑色避光筒由胶片制成。将凸透镜片装在黑色避光筒前部,距镜架(4)20cm。20cm的距离正好使透过镜片的光线再通过球体的屈光度折射在黄斑部,使黄斑下锥杆体细胞恢复功能。(5)为鼻托起固定镜子的作用,戴上有舒服感。(6)为起支架作用的镜腿。(7)治疗镜名称。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无痛苦、无副作用、治疗简便,恢复视力快,治愈后不反复。整个治疗过程,并不影响儿童上学、学习。
本实用新型的治疗方法如下1、近视、散光者每天只要写字或阅读时必须戴矫正镜。每次戴镜时间不限,全天不要少于3小时。
2、远视散光、混合散光和弱视者每天早、晚饭前各戴20分钟写字或阅读,不能多戴,如果忘记戴了第二天也不要补戴。
3、近视散光、远视散光、混和散光和弱视者,每天中午饭前戴矫正镜(通过红色滤光片)望远物20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戴镜望远物20分钟。望远时间必须在中午饭前并站在背阴处远望阳光照耀明亮处。严禁看太阳。
本实用新型在戴镜治疗时,控制其时间性,只起个调节治疗的作用,而不会产生压制屈光系统不发育的作用。在中午饭前的两次望远,作用就是加强视网膜感光功能,提高视力。
实施例,1989年9月-1990年2月,324名患者,594只患眼。男性155人,女性169人,年龄4-15岁,分四组。
视力恢复到1.0以上为治愈,治疗时间用了3个疗程。两个月为一个疗程。
治疗前视力为0.01-0.09A组 88例 治疗后提高到0.7-0.8治疗前视力为0.1-0.3治疗后提高到1.0-1.2B组 207例治疗前视力为0.4-0.6C组 249例治疗后24%提高到1.0最高达到1.5治疗前视力为0.7-0.9D组 50例治疗后92%治愈绝大部分达到1.2-1.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儿童屈光不正的眼镜,由镜架,凸透镜片组成,其特征在于镜架前有筒状的黑色避光胶膜,凸透镜片安装在筒状黑色避光胶膜的外缘;
2.由权利要求1所说的眼镜,其特征在于凸透镜片的上半部装有红色滤光薄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名称为少年儿童屈光不正矫正镜,该治疗镜采用普通赛璐璐专用镜架,可根据不同患者的脸型调配。镜架前部用黑色避光胶膜制成筒状,筒的外缘装上不同度数的凸透镜片。镜片的上半部,可装有红色滤光薄膜。
文档编号G02C7/10GK2078890SQ9022005
公开日1991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1990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1990年9月12日
发明者廉玉生 申请人:廉玉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