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5184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成像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以及类似设备等。
美国专利第4335950号(1982年7月22日颁发)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的实例,其中,通过使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围绕位于它们之间的铰接部分作相对的摆动而使该上下框架彼此相分离,从而能够进行故障处理和更换墨盒。还已知提供有一种成像设备,这种成像设备带有一抓持部分,操作者可以抓持住该部分以便抬起并搬运此成像设备。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3—89366(公开于1991年4月15日)公开了这样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当成像设备处于不运行状态时(例如在搬运该设备时),在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之间形成有一间隙。这一专利还公开了这样一种优点即通过提供上述间隙,例如,即使在搬运成像设备的过程中沿闭合方向有较大的震动作用于上部框架,设置在该成像设备内的部件(如光敏鼓和充电器)也不会彼此接触,从而避免损坏这些部件。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型的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轻型且廉价的成像设备。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成像设备,在这种成像设备中,其框架在搬运该设备过程中不会变形。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成像设备,在这种成像设备中,用于搬运该设备的抓持部分设置在紧靠一铰接部分的下方处。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之实施例的复印机的透视图;图2是图1之复印机的剖面图,它显示了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彼此相接合的状态;图3是图1之复印机的剖面图,它显示了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彼此相分离的状态;图4是图1之复印机的平面图;图5A是显示加强肋的图;图5B是显示沿图5A中5B—5B线的剖面图;图5C是显示沿图5A中5C—5C线的剖面图;图6A是依照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的复印机的透视图;图6B是图6A之复印机平面图;以及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优点的对比图。
图1至图5C显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此实施例涉及到一种成像设备,它包括一上部框架2;一下部框架1;铰接部分1a、2a,它们以可旋转的方式将上下框架2,1连接起来;以及抓持部分4,操作者可抓持住该抓持部分以搬运该成像设备。在所说的成像设备中,抓持部分4设置在紧靠铰接部分1a、2a的下方处。此外,下部框架1的铰接部分1a是用同种材料以与相应的抓持部分4成整体的方式形成的。另外,在下部框架1上设置有一箱盒包容部分1b,此部分用于包容箱盒3。
依照上述实施例,就如上所说的结构而言,由于上部和下部框架1,2是借助铰接部分1a、2a以可旋转的方式彼此相连接的,所以通过使上下框架相对摆动以使它们彼此分离,从而能很容易地进行故障处理和更换墨盒。而且上述框架的硬度有所增加,因而可将该整个框架做得小型化。此外,由于下部框架1用于搬运所述成像设备的抓持部分4设置在紧靠铰接部分1a、2a的下方,所以,即使抬起该成像设备,也能避免前述框架的变形。
图1是应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复印机的透视图。该复印机包括下部框架1和上部框架2。该下部和上部框架1、2借助铰接部分1a、2a而彼此连接在一起。一气体制动器6用来将框架1、2保持在打开位置。如上所述,下部框架1上设置有箱盒包容部分1b,此部分用于包容箱盒3。
图2图3是上述复印机的剖面图,其中,图2显示了框架1、2彼此相闭合的状态,而图3则显示了所述框架处于打开或彼此分离的状态。另外,图4是所述复印机的平面图,它显示了箱盒3从包容部分16中部分抽出的状态。
如图1至图4所示,在这一实施例中,抓持部分4设置在紧靠铰接部分1a的下方。当操作者搬运所述的复印机时,他可用双手抓持住抓持部分4和抓持部分7(图3),以便抬起并将该复印机搬运至所希望的位置处。此外,如图3所示,抓持部分4、7均由凹进部分所构成,从而能很容易地抓持住所说的复印机。也就是说,抓持部分4沿箭头A(图1)所示之箱盒安装/折卸方向设置在箱盒包容部分1b一侧的前部和后部位置处,而抓持部分7则设置在箱盒包容部分1b另一侧的前部和后部位置处。此外,抓持部分7并不设置在紧靠铰接部分1a的下方处。因此,在搬运所说的复印机时,操作者可用一只手抓持住抓持部分4中的一个,用另一只手抓持住抓持部分7中的一个,以便抬起并搬运该复印机。具体地说,操作者用一只手抓持住设置在紧靠铰接部分1a下方的抓持部分4,用另一只手抓持住偏离铰接部分1a的抓持部分7,从而起并搬运所说的复印机。
如图7所示,如果抓持部分24偏离铰接部分21a(不位于紧靠该铰接部分的下方处)则在抬起所述复印机且上部框架2保持在打开位置时,该上部框架的几乎所有重量都会作用于铰接部分21a上。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抓持部分24偏离了前述上部框架的重量所作用的位置,所以复印机在搬运过程是不稳定的。
此外,如图7所示,当使用上部和下部两半式模具以彼此成整体的方式形成铰接部分21a和抓持部分24时,有必要在设计该模具时形成一个位于铰接部分21a下方的材料清除孔211。因此,当如图7所示将抓持部分24设置成偏离铰接部分21a时,所述的抓持部分和铰接部分必须分别形成有显著的宽度,从而使得该复印机体积变大。
另外,在上部框架2打开状态即在该上部框架的重量作用于铰接部分21a状态下借助抓持部分24抬起所述的复印机时,所说的下部框架会沿箭头A所示方向变形,从而使得该复印机在搬运过程中变得不稳定。因此,不能减少所述框架的厚度,从而无法使该复印机轻型化和廉价化。
相反,依照所说的实施例,通过将抓持部分4(操作者在搬运复印机过程中抓持住该抓持部分中的一个)设置在紧靠相应铰接部分1a的下方,即使在上部框架2打开的状态下抬起复印机,由于操作者在紧靠铰接部分1a下方受到上部框架2重量作用的位置处支承着复印机,所以能稳定地搬运该复印机。
此外,在所述的实施例中,如图5a至5c所示,由于下部框架1的铰接部分1a是用同种材料以与抓持部分4成整体的方式形成的,所以能减少部件的数量,从而使得复印机更廉价。而且,由于抓持部分4设置在紧靠相应铰接部分1a的下方处,所以可将复印机做得小型化并在抬起和搬运过程中确保复印机稳定性。
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当下部框架1上设置有用于包容记录材料箱盒3的箱盒包容部分时,尽管必须将抓持部分4设置在该记录材料箱盒3的两侧,但由于所述抓持部分位于紧靠相应铰接部分的下方处,所以,与抓持部分偏离相应铰接部位的复印机相比,可以将前述复印机做得更小。此外,当在上部框架2处于打开状态下搬运复印机时,由于操作者凭借设置在紧靠上部框架2重量所作用的铰接部分1a下方处的抓持部分4而支承着所说的复印机,所以能防止前述框架变形,从而可稳定地抬起和搬运该复印机。此外,由于能防止前述框架变形,所以,可以减少该框架的壁面的厚度,从而使该复印机轻型化和廉价化。
另外,如图5B所示,当用同种材料如上所述以与铰接部分1a成整体的方式形成抓持部分4时,就有必要在设计所说的模具时形成一个位于铰接部分1a下方的材料清除孔11。但是,依照所述的实施例,由于存在有紧靠上述铰接部分下方处的抓持部分4,所以可将材料清除孔11减至最小,因而也不会损害所述框架的强度。而且,由于用来形成前述框架的模具有较小的可延伸性,所以能够增加该模具的强度。
顺带地说,依照所述的实施例,如图5A所示,该图是下部框架1的平面图,铰接部分1a上设置有加强肋8、9以加强该铰接部分1a,因此该铰接部分不会因上部框架2的重量而变形。此外,由于铰接部分1a设置在复印机主体的外侧附近,所以,加强肋8、9会到达该复印机主体的外表面z。如图5c所示,就加强肋8而言,有必要形成倾斜的表面x、y,以便在模制操作之后从该加强肋上除去所说的模具。因此,如果上述加强肋的高度H较大,则该加强肋底部的宽度S也会变大,从而增大了该加强肋底部的体积。结果,在模制上述框架的操作过程中,将模具从加强肋上除掉之后,该加强肋的收缩量会增大,从而在上述加强肋的底部处产生凹穴,在复印体主体的外表面Z上也会出现凹穴。这种现象称之为“起皱”。相应地,如果所述加强肋的高度较大,如Ha所示,则该加强肋顶部的宽度Sa必须很小,以便防止出现前述起皱现象。但是,在所述的实施例中,由于抓持部分4设置在紧靠铰接部分1a的下方处,所以前述加强肋的高度会变为H,H小于Ha,因此,在不减少加强肋8的顶部宽度Sa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在外表面z上出现所说的起皱现象。此外,由于可能会增大加强肋8的顶部宽度Sa,所以能增加该加强肋侧面的强度。
另外,在图1和图4中参照标号100表示一控制面板,此控制面板上设置有复印起始钮、复印数量设置钮、色度设置钮以及类似的按钮。再者,在图2和图3中,P表示记录介质。此外,参照标号101表示一供给辊,102表示计数辊,103表示一传送带,104表示排放辊,105表示一人工插入盘,106表示一排放盘,107表示一进给辊、108表示一原件盖板,109表示一压印玻璃,110表示一发光器,111至116表示反光镜,117表示一透镜,118表示一静电复印光敏鼓,119表示一显像装置,120表示一清洁装置,121表示一充电辊,122表示一转印装置,123表示一定像装置。
以下将参照图6A和6B说明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
在图6A至图6B所示的其中开/关顶盖12设置在上部表面中央部分的成像设备中,如图6A及图6B所示那样通过将抓持部分14设置在紧靠相应铰接部分11a的下方处,可以象前述实施例那样防止所述框架变形并使该框架轻型化和廉价化。
依照上述实施例,由于用来抬起和搬运所述成像设备的抓持部分设置在紧靠前述铰接部分的下方处,所以,即使在前述上部框架处于打开的状态下抬起并搬运该成像设备,也可以避免下部框架变形。因此,可以减少该下部框架的壁面厚度,从而使得该成像设备轻型化和廉价化。
如上所述,依照本发明,可以使整个的成像设备小型化和轻型化。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在记录介质上成像的成像设备,它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此框架可绕一旋转中心相对前述第一框架旋转;—抓持部分,此抓持部分形成在上述第一框架上紧靠所述旋转中心下方的位置处,从而能被抓持住以抬起并搬运所说的成像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做为上述旋转中心的铰接部与上抓接部分成整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将用于以可旋转方式连接上述第一和第二框架的铰接轴插在所说的铰接装置内。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之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铰接部分上设置有一加强肋。
5.如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之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第一框架包括一用于包容一供给箱盒的包容部分,而所述的供给箱盒则含有记录介质,并且,所说的抓持部分相对一箱盒安装/拆卸方向设置在上述包容部分一侧边缘的前部及后部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成像设备,它还包括用于抓持的第二抓持部,该抓持部分相对上述箱盒安装/拆卸方向设置在所述包容部分另一侧边缘的前部及后部处,从而能被抓持住以便抬起和搬运所说的成像设备,因此,操作者可用一只手抓持住上述一侧边缘的抓持部分之一,用另一只手抓持住上述另一侧边缘的抓持部分之一,从而抬起和搬运所说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侧边缘的抓持部分,设置在偏离紧靠上述旋转中心下方位置的位置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之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第二框架通过一制动装置而相对前述第一框架保持在一打开位置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之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各个抓持部分均为一凹进部分。
9.一种用于在记录介质上成像的成像设备,它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此框架可绕一旋转中心相对前述第一框架旋转;—抓持部分,此抓持部分形成在上述第一框架上紧靠所述旋转中心下方的位置处,从而能被抓持住以抬起并搬运所说的成像设备,所说的抓持部分与上述旋转中心成整体。
10.如权利要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将用于以可旋转方式连接上述第一和第二框架的铰接轴插在所说的铰接装置内。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铰接部分上设置有一加强肋。
12.如权利要求9至11之一所述之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第一框架包括一用于包容一供给箱盒的包容部分,而所述的供给箱盒则含有记录介质,并且,所说的抓持部分相对一箱盒安装/拆卸方向设置在上述包容部分一侧边缘的前部及后部处。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之成像设备,它还包括用于抓持的第二抓持部分,该抓持部分相对上述箱盒安装/拆卸方向设置在前述包容部分另一侧边缘的前部及后部处,从而能被抓持住以便抬起并搬运所说的成像设备,因此,操作者可用一只手抓持住上述一侧边缘的抓持部分之一,用另一只手抓持上述另一侧边缘的抓持住部分之一,从而抬起和搬运所说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侧边缘的抓持部分设置在偏离紧靠上述旋转中心下方位置的位置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之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第二框架通过一制动装置而相对前述第一框架保持在一打开位置上。
15.如权利要求15所述之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各个抓持部分均为一凹进部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在记录介质上成像的成像设备,它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此框架可绕一旋转中心相对前述第一框架旋转;以及一抓持部分,此抓持部分形成在上述第一框架上紧靠所述旋转装置下方的位置处,从而能被抓持住以抬起并搬运所说的成像设备。所说的成像设备可以制造得轻型化和廉价化,并能确保稳定地搬运该成像设备。
文档编号G03G21/16GK1122461SQ9510147
公开日1996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1995年1月28日 优先权日1994年1月28日
发明者奥田直树, 武田昌平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