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9546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相机,其为一种使用135型软片的简易型相机,具体地是一种将软片以裸露的外挂方式,固定于相机上的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造。
在凡事因事制宜的原则下,相机的技术虽已发展到数位相机的层面,但习用的单眼相机、全自动相机、一次性相机,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如单眼相机能调整光圈、快门,以及能更换镜头,使所摄影的影像较具多变性。该全自动相机(俗称傻瓜相机)操作极为容易,使用者即因其在使用上的便利,而选用之。该一次性相机可解决人们在未带相机而又要拍摄时,以较低价格购得相机使用。然而,某些人认为单眼相机在使用上需较高的技术,且整套费用较高,不适其使用。该全自动相机虽然好用,但每台费用需数千元,对某些不常使用相机的人又不愿购置。该一次性相机的最大缺点在,只能使用一卷软片,不能的换装软片,故每一张软片的使用单价过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其主要能将软片的裸露方式附挂于相机的外部,使相机的机体更为轻小,更便于携带,成本亦更低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包括有一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机本体之一侧设有容置软片壳的空间;一卡座局限该空间的下限,以一顶板局限该空间的上限,该相机本体与软片壳间的接触面为圆弧面贴触,软片壳的其余部份为裸露状;该卡座与该顶板内端面的卡榫固定软片壳的上、下端,且该软片壳的软片输出端系与相机本体的软片输送槽之喇叭状入口为阻光式的插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由如下措施实现的,该卡座系与相机本体枢接,该卡座能沿一枢轴作上、下转动,且该卡座设有一开口向上的帽状物,于该帽状物的下方设有一旋钮,该旋钮中央的凸爪向上凸出于该帽状物;该软片壳的下端嵌入帽状物的开口,而该旋钮的凸爪伸入软片壳中央的轴孔内。该卡座的帽状物的周缘设有浅浅的小缺口,该软片壳的输出端对正于该缺口。该顶板止挡该软片壳的上缘,且该顶板内端面设有卡榫,该卡榫向下凸出状,卡固于该软片壳上端周缘的内缘,顶板内端面设有的卡榫为二个以上,其最佳为三个。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将软片以外挂的方式装于相机上,可节省相机的体积与重量,且使用者能一目了然该软片壳上资料。更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创以新的装嵌软片方式,以及简捷、明确的机械动作,提供使用者更多的便利,及更经济的使用效益,未来极可能改便人们使用相机的习惯性。


图1本实用新型的外观图。
图2本实用新型相机本体无前外壳的外观图。
图3本实用新型装设软片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固定软片结构的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拨片钮的立体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拨片机构的俯视图。
图7掣动件拨动快门掣动片的状态图。
图8为掣动件拨动单向齿轮的状态图。
图9为已拍摄状态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图。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如下;请参见
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是为专用135型软片的简易型相机,该相机本体10的一侧设计有容置软片壳30的空间11;其间,以一卡座20局限该空间11的下限,以一顶板12局限该空间11的上限,该相机本体10与软片壳30间的接触面为圆弧面贴触,软片壳30的其余部份为裸露状;该卡座20与该顶板12内端面的卡榫13固定软片壳30的上、下端,且该软片壳30的软片输出端31系与相机本体10的软片输送槽15的喇叭入口14为阻光式的插合。
该卡座20设有一开口向上的帽状物21,于该帽状物21的下方设有一旋钮22,该旋钮22中央的凸爪23系向上凸出于该帽状物21。该帽状物21的开口容设该软片壳30的下端嵌入,而该旋钮22的凸爪23系伸入软片壳30中央的轴孔33内。又,该卡座20系与相机本体10底面的枢接,使该卡座20能作上、下转动。
该顶板12内端面的卡榫13数量以二或三个为最佳,且为向下凸出状。该顶板12止挡于该软片30的上缘,并藉其内面的各卡榫13卡于该软片壳30上端周缘34的内缘而卡固。

图1所示,该卡座20的帽状物21的周缘设有浅浅的小缺口24。而该软片壳30下缘在嵌入该卡座20的帽状物21内时,其输出端31对正该小缺口24处。如图6所示,在安装软片壳30时,将露出的软片32由该喇叭状入口14送入相机本体10的软片输送槽15内,再将该软片壳30向上推,使该软片壳30上端抵于该顶板12的下端面,且使该各卡榫13卡扣于该软片壳30上端的周缘34内面。续将该卡座20向上转动,使该软片壳30的下端卡嵌入该帽状物21内,而固定该软片壳30。其间,该卡座20的帽状物21周缘略具弹性,以提高对软片壳30下端的嵌固力。如此,该软片壳30的输出端31即对正并插入该相机本体10的软片输送槽15的喇叭型入口14,形成具阻光性的插合状态。该软片壳30输出端31本身的阻光层(图上未示出),已足以使软片壳30的输出端31与该相机本体10的喇叭状入口14间为完全的阻光性,或可在该喇叭型入口14的两壁亦可加粘置软质阻光贴片(图上未示)的方式更增加阻光效果。
该软片壳30在卡固于本体10上时,其与该相机本体10的接触面为圆弧形面,也具有阻光作用;另,该相机本体10的后盖16系沿着该软片壳30的弧度而遮盖住该喇叭型入口14,具阻光作用。
请参见图2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相机本体10的后端面设有一拨片钮40,该拨片钮40可带动向右突出的上、下二弹性拨片41、42,该二弹性拨片41、42向软片32的输送方向凸出。当推动该拨片钮40送入时,该上、下二弹性拨片41、42会分别刺入该软片32的上、下的排孔35内,即可带动已拍过的软片32向右输送,而使软片32的待拍部份位于暗箱内,如
图10所示。当该拨片钮40向左拨回原位时,该上、下弹性拨片41、42为滑过软片32的排孔35,而无法带动软片32,故不会将软片32带回。
该拨片钮40上端连设一掣动片50,该掣动件50上设有三拨爪51、52、53,其中第一拨爪51可拨动一具弹性的保险片60,第二拨爪52可拨动一快门掣动片70,第三拨爪53可推动一单向齿轮80转动一设定角度。其中,该保险片60在恢复原状时,其前端61系卡于快门按钮62的下方,以防止不当按压快门按钮62。当该拨片钮40在起点时,其第一拨爪51为拨动该保险片60前端61的状态,如图6所示,使该保险片60的前端61由该快门按钮62的下方移出,而可按压快门按钮62。而该拨片钮40在移动位置时,该保险片60即以其本身弹性而恢复原状,使其前端61恰移入该快门按钮62的下方。当该拨片钮40在向右输送软片32的移动过程中,其上的第二拨爪52会拨动快门掣动件70的后端,使该快门制动件70以其中央的枢接中心71为轴心而转动。该快门掣动片70在转动到终点时,其前端74会跨过该该快门按钮61下方的所连设的横杆63一凸点64,而被该凸点64止挡定位。该快门掣动片70前端72在跨过该凸点64的同时,也跨过该快门片73的上端74而为待拍的位置,如图3和图8所示。当该拨片钮40向右拨送软片32到终点时,其上的第三拨爪53会拨动该单向齿轮80转动一设定角度。如图9所示。该单向齿轮80的上端连设一计数盘81。当该单向齿轮80转动一设定角度时,即表示软片32输送一张,则使用者可由计数盘81上的数字得知已拍了几张软片32。
当该拨片钮40输送一张软片32后回到原位时,该快门掣动片70在待拍位置待命,而快门按钮61亦可被压下,如图6所示。当按下快门按钮62时,其下方的横杆63亦下降,则该快门掣动片70失去约束而拨动快门掣动片70的前端72,可以进行拍摄。
当一卷软片32拍完时,可转动该卡座20上的旋钮22,以带动软片壳30的轴心转动,以卷收软片32。且以手将该卡座20的帽状物21拨离该软片壳30的下方,再将该软片壳30向下移动以脱离该卡榫13,即可由该卡座20上取下已拍完的软片壳30,另更换新的软片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包括有一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机本体之一侧设有容置软片壳的空间;一卡座局限该空间的下限,以一顶板局限该空间的上限,该相机本体与软片壳间的接触面为圆弧面贴触,软片壳的其余部份为裸露状;该卡座与该顶板内端面的卡榫固定软片壳的上、下端,且该软片壳的软片输出端系与相机本体的软片输送槽之喇叭状入口为阻光式的插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卡座系与相机本体枢接,该卡座能沿一枢轴作上、下转动,且该卡座设有一开口向上的帽状物,于该帽状物的下方设有一旋钮,该旋钮中央的凸爪向上凸出于该帽状物;该软片壳的下端嵌入帽状物的开口,而该旋钮的凸爪伸入软片壳中央的轴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卡座的帽状物的周缘设有浅浅的小缺口,该软片壳的输出端对正于该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该顶板止挡该软片壳的上缘,且该顶板内端面设有卡榫,该卡榫向下凸出状,卡固于该软片壳上端周缘的内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板内端面设有的卡榫为二个以上,其最佳为三个。
专利摘要一种外挂式相机的软片定位机构,包括有一相机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机本体之一侧设有容置软片壳的空间;一卡座局限该空间的下限,以一顶板局限该空间的上限,该相机本体与软片壳间的接触面为圆弧面贴触,软片壳的其余部分为裸露状;该卡座与该顶板内端面的卡榫固定软片壳的上、下端,且该软片壳的软片输出端系与相机本体的软片输送槽之喇叭状入口为阻光式的插合。本实用新型能将软片的裸露方式附挂于相机的外部,使相机的机体更为轻小,更便于携带,成本亦更低者。
文档编号G03B17/28GK2342389SQ9820008
公开日1999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1998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1998年1月12日
发明者秦新元 申请人:秦新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