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路径纠缠源的制备及判断方法_2

文档序号:9248777阅读:来源:国知局
察到路径高维纠缠的相位,因此只能在 巧幢的时候体现出来,通过微调测量BD的角度就可W调节中间的相位。
[005引如图4所示,为制备立维路径纠缠源的示意图,其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0059] 1)设置一个17.6。的半波片对输入的H光进行偏振处理,处理后的光为H光与V 光的叠加。
[0060]。利用BD1对H光与V光进行分束与平移处理,其中,H光沿着原来的方向传播, V光则向下平移一定的距离。
[0061] 3)并分别利用0°与22.5°的半波片对从抓1射出的H光与V光进行偏振处理; 其中,上方的H光经过0°半波片后,依然为H光,而下方的V光经过22. 5°半波片后变为 H光与V光的叠加。
[006引4)利用抓2对于偏振处理后的光进行分束与平移处理;其中,上方的H光保持之 前的方向传播,下方的H光与V光分束后,H光保持之前的方向传播,V光则向下平移一段距 离,则BD2射出的光自上向下排布为H光、H光及V光。
[0063] 5)分别对应的利用45°、45°与0°的半波片对从抓2射出光进行偏振处理,变成 自上向下排布的S束V光。
[0064]6)该=束V光射入预先设置的非线性晶体中,每一射入的V光均产生两路参量光, 从而完成=维路径纠缠源的制备。
[0065] 此时会产生的六路参量光其分布和原理与二维路径纠缠源的类似,利用0,1,2进 行编码,其纠缠态为:
[0066]
[0067] 依据相同的原理,就可W更高维的纠缠制备出来,比如四维纠缠态利用〇,1,2,3 进行编码,其纠缠态为:
[0068]
[0069] 上述高维路径纠缠源制备时,抓与抓之间、半波片与半波片之间,W及抓与半波 片之间均为平行放置。
[0070] 另外,本方案不仅可制备出最大纠缠态,还可W依据比例制备出其他形式的纠缠 态,如果改变输入光的的分光比例就可W得到不同的纠缠态。W二维纠缠为例,如果把两束 累浦光的分光比设计为2:1的话,造出的纠缠态即为:
[0071]
[0072] 通过该种方法可W使其产生任意该种形式的纠缠态:
[0073]1])> =a|00> +be"* | 11? ;
[0074] 同样的再高维的也可W类似的形式产生。
[00巧]另一方面,维度增加的方式除了利用抓竖直方向将累浦分开之外也可W使用抓 水平分束,该样的话就可W将累浦光分成多行多列的功率相等的阵列,有多少束累浦光入 射到BB0晶体,就可W产生多少维的纠缠源。需要说明的,如果使用水平分束的,则为了使 同一光子对的光程保持一致,需要进行补偿。
[0076] 步骤14、利用抓对高维路径纠缠源中的光进行转换,并进行态层析,从而判断高 维路径纠缠源的保真度。
[0077] 本步骤可通过现有的常规方法实现,W二维路径纠缠源的保真度判断方法为例, 其具体步骤如下:
[0078] 1)每一V光所产生的两路参量光均在实验室水平面内与累浦光成3°角,不同的 累浦光产生的参量光竖直排列,将相邻V光的参量光单独引出;其中,参量光均为H光;
[0079] 2)引出的参量光呈上下排布,利用45°的半波片将上方的H光处理为V光;
[0080]扣上方的V光与下方的H光射入抓后,下方的H光保持之前的方向传播,V光则 向下平移一段距离且与H光合并为一束光射出,实现路径编码至偏振编码的转换;
[0081] 4)转换后的光,依次射入四分之一波片、半波片、偏振分束器及单光子探测器,进 行态层析,从而判断高维路径纠缠源的保真度。
[0082] 示例性的,W前述制备的二维路径纠缠源为例,判断二维路径纠缠源的保真度的 示意图如图5所示。将图2中的光源的1,2路单独引出,制作测量基,在上路中加入一个半 波片置于45°,使得上路的H光变为V光,再经过一个抓将两束光合并,从而就将原来的路 径编码转化成了偏振编码,其中,路径编码中的0对应偏振编码中的V,路径编码中的1对应 于偏振编码中的H,确定偏振编码的纠缠就可W确定路径编码的纠缠,之后再加入四分之一 波片(QWP),半波片(HWP)、偏振分束器(PBS)W及单光子探测器值)该样就构成了一个对 单qubit基的测量装置,再依据态层析的方法,从而判断二维路径纠缠源的保真度。
[0083] 判断S维路径纠缠源的保真度的方式类似,如图6所示。
[0084] 利用图5中最后的测量装置测量,16组基分别是:
[0085]皿 HV W VH RH RV DV DH
[0086] DR 孤畑皿 VD VL HL 化
[0087] 其中,H光代表的水平偏振光基,V代表的是竖直偏振光,R代表左旋光基(H+iV), D代表45°线偏振基(H+V),L代表右旋光基(H-iV),该样就可W把测量路径纠缠的问题转 换成测量偏振纠缠的层析技术;而现在的偏振层析技术已经很成熟。
[008引需要强调的是,对于BB0晶体来说,不同的光入射产生的光也是不同的,本实施例 上述方案中,BB0晶体、抓与半波片均为平行设置,因此,BB0晶体只对V光响应,当V光入 射时会产生两个H光的参量光,当H光入射时就不会产生参量光。但是,本实施例中的H光 和V光是相对于实验室坐标的定义,相对于晶体来说,当将上述的BB0晶体旋转90°,该时 晶体感受到的光的偏振方向发生了改变,该时只对H光响应产生两束V光的参量光。所W 本方案的可W任意改变累浦光的偏振,需要BB0晶体光轴进行响应的调整。
[0089] 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方案,利用半波片与抓将射入的单偏振累浦光分成等能量 的V光,经过非线性晶体的V光会产生两束参量光,该方案相较于传统使用光子角动量实现 的高维纠缠而言,具有成本低,易于调节与实现,可W广泛使用于需要高维纠缠的情况下; 同时,该方案可W有效的扩展到很高的维度,并且可W得到保真度很高的纠缠态。
[0090]W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W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 围为准。
【主权项】
1. 一种高维路径纠缠源的制备及判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一预定角度的半波片对输入的单偏振泵浦光进行偏振处理; 利用一个或多个光束平移器BD对偏振处理后的单偏振泵浦光进行分束与平移处理, 并利用一预定角度的半波片将经过BD处理后的水平偏振光H光处理为竖直偏振光V光; 将所有V光射入预先设置的非线性晶体中,每一射入的V光均产生两路参量光,从而完 成高维路径纠缠源的制备; 利用BD对高维路径纠缠源中的光进行转换,并进行态层析,从而判断高维路径纠缠源 的保真度。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二维路径纠缠源制备的步骤包括: 设置一个22. 5°的半波片对输入的H光或V光进行偏振处理,处理后的光为H光与V 光的叠加,形成45°的线偏振光; 利用一个BD对H光与V光进行分束与平移处理;其中,H光沿着之前的方向传播,V光 则向下平移一段距离,并利用一个45°的半波片将H光处理为V光; 两路V光射入预先设置的非线性晶体中,每一射入的V光均产生两路参量光,从而完成 二维路径纠缠源的制备。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三维路径纠缠源制备的步骤包括: 设置一个17. 6°的半波片对输入的H光进行偏振处理,处理后的光为H光与V光的叠 加; 利用BDl对H光与V光进行分束与平移处理,其中,H光沿着之前的方向传播,V光则向 下平移一段距离; 并分别利用0°与22. 5°的半波片对从BDl射出的H光与V光进行偏振处理;其中,上 方的H光经过0°半波片后,依然为H光,而下方的V光经过22. 5°半波片后变为H光与V 光的叠加; 利用BD2对于偏振处理后的光进行分束与平移处理;其中,上方的H光保持之前的方 向传播,下方的H光与V光分束后,H光保持之前的方向传播,V光则向下平移一段距离,则 BD2射出的光自上向下排布为H光、H光及V光; 分别对应的利用45°、45°与0°的半波片对从BD2射出光进行偏振处理,变成自上向 下排布的三束V光; 这三束V光射入预先设置的非线性晶体中,每一射入的V光均产生两路参量光,从而完 成三维路径纠缠源的制备。4.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维路径纠缠源制备时,BD与BD 之间、半波片与半波片之间,以及BD与半波片之间均为平行放置。5. 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BD对高维路径纠缠源 中的光进行转换,并进行态层析,从而判断高维路径纠缠源的保真度包括: 对于二维路径纠缠源,每一 V光所产生的两路参量光均在实验室水平面内与泵浦光成 3°角,不同的泵浦光产生的参量光竖直排列,将相邻V光所产生的参量光单独引出;其中, 参量光均为H光; 引出的参量光呈上下排布,利用45°的半波片将上方的H光处理为V光; 上方的V光与下方的H光射入BD后,下方的H光保持之前的方向传播,V光则向下平 移一段距离且与H光合并为一束光射出,实现路径编码至偏振编码的转换; 转换后的光,依次射入四分之一波片、半波片、偏振分束器及单光子探测器,进行态层 析,从而判断高维路径纠缠源的保真度。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维路径纠缠源的制备及判断方法,包括:设置一预定角度的半波片对输入的单偏振泵浦光进行偏振处理;利用一个或多个光束平移器BD对偏振处理后的单偏振泵浦光进行分束与平移处理,并利用一预定角度的半波片将经过BD处理后的水平偏振光H光处理为竖直偏振光V光;将所有V光射入预先设置的非线性晶体中,每一射入的V光均产生两路参量光,从而完成高维路径纠缠源的制备;利用BD对高维路径纠缠源中的光进行转换,并进行态层析,从而判断高维路径纠缠源的保真度。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具有成本低、容易实现的优点;同时,不仅可以有效的扩展到很高的维度,而且可以得到保真度较高的纠缠态。
【IPC分类】G02F1/35, G02F1/355
【公开号】CN104965374
【申请号】CN201510455943
【发明人】柳必恒, 胡晓敏, 黄运锋, 李传锋, 郭光灿
【申请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公开日】2015年10月7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