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_6

文档序号:9825591阅读:来源:国知局
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行进过程显著 像差的广生。
[0337]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520、第四透镜540与第七透镜670的焦 距分别为f2、f4以及f7,所有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ΝΡ,其满足下列条件: ΣΝΡ = f2+f4+f7 = -4L 2341mm ;以及 f7Af2+f4+f7) = 0· 0658。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 第七透镜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
[0338] 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57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 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57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其满足下列条件: HVT71 = 0mm ;HVT72 = 1. 05977mm ;以及 HVT71/HVT72 = 0〇
[0339]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0340] 表九、第五实施例透镜数据
[0341]

[0345]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 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346]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347]

[0351] 第六实施例
[0352] 请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成像系 统的示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次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 线图。图6C为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TV畸变曲线图。由图6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 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光圈600、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 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第七透镜670、红外线滤光片680、成像面690以及图像感测元 件 692。
[0353] 第一透镜61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12为凹面,其像侧面614 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12以及像侧面614均具有一个反曲点。
[0354] 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22为凹面,其像侧面624 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0355] 第三透镜63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32为凹面,其像侧面634 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
[0356] 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42为凸面,其像侧面644 为凸面,并均为非球面,物侧面642具有一个反曲点。
[0357] 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52为凸面,其像侧面654 为凹面,并均为非球面,物侧面652具有二个反曲点。
[0358] 第六透镜660具有正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62为凸面,其像侧面664 为凸面,且其像侧面664具有一个反曲点。由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660的 角度而改善像差。
[0359] 第七透镜670具有负屈光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面672为凹面,其像侧面674 为凸面。由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亦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 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360] 红外线滤光片6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670及成像面690间且不影响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0361]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620至第六透镜660的焦距分别为f2、 €3、付、朽、作,其满足下列条件 :|^| + |€3| + |付| + |朽| + |作丨= 86. 3084mm ;以及 | Π | + | f7 | = 246. 7079mm。
[0362]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66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6,第七透镜 670在光轴上的厚度为TP7,其满足下列条件:TP6 = 1. 3445mm ;以及TP7 = 0. 2466mm。
[0363]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二透镜620、第四透镜640与第六透镜660的焦 距分别为f2、f4以及f6,所有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ΡΡ,其满足下列条件: ΣΡΡ = f2+f4+f6 = 22. 6888mm ;以及 f2Af2+f4+f6) = 0. 3982。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 一透镜110的正屈光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0364]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610、第三透镜630、第五透镜650与第七 透镜670的焦距分别为fl、f3、f5以及f7,所有具有负屈光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ΝΡ,其 满足下列条件:ΣΝΡ = fl+f3+f5+f7 = -310. 3275mm ;以及 f7Afl+f3+f5+f7) =0· 0181。 由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七透镜的负屈光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 像差的广生。
[0365]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七透镜物侧面67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 离为HVT71,第七透镜像侧面67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72,其满足下列条件: HVT71 = 0mm ;HVT72 = 0mm。
[0366]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0367] 表^^一、第六实施例透镜数据
[0368]

[0373]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 定义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0374]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377]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0378]
[0379]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 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各种的变更与润饰,但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的保 护范围内。
[0380] 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其例示性实施例而特别地显示及描述,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 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保护范围及其等效物所定义的本发明的精神与范畴下可对其进 行形式与细节上的各种变更。
【主权项】
1. 一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七透镜,具有屈光力;以及 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七枚且所述第五透镜至所述第七 透镜中至少两个透镜的像侧面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中 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并且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均为非球面,所述 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fl、f2、f3、f4、f5、f6、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 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 离HOS,满足下列条件:1.4兰f/HEP兰6.0 ;以及0.5兰HOS/f兰3。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TV 畸变为TDT,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0DT,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可视角度 的一半为撤卩,满足下列公式:10(^ 8兰撤卩兰70(168;|丁01'|兰60%以及|001'|兰50%。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 物侧面或像侧面具有至少二个反曲点。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为HIF,满足下列公式:0.001mm〈HIF兰5mm。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 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所述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满足下列公式:0〈HIF/ InTL 刍 0· 9〇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透镜中的任一透镜上的 任一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为PI,所述交点PI至所述表面上任一个反曲点间平行于光轴的 水平位移距离为SGI,满足下列条件:-2mm兰SGI兰2mm。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正屈光力以及所 述第七透镜为负屈光力。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七 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且满足下列公式:0· 6兰InTL/HOS兰0· 9。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圈,在所述光轴上所述光 圈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InS,所述光学成像系统设有图像感测元件于所述成像面,所述图 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半数为H0I,满足下列关系式:0. 5 f InS/HOS 5 1. 1 ; 以及0刍HIF/H0I刍0· 9。10. -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六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以及 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七枚且多个所述透镜中至少两个 透镜中每个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二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 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并且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均为非球面,所述第 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为Π 、f2、f3、f4、f5、f6、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 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 HOS,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的TV畸变与光学畸变分别为TDT与ODT,满足下列条件: 1. 4 兰 f/HEP 兰 6. 0 ;0· 5 兰 HOS/f 兰 3. 0 ;丨 TDT 丨〈60% ;以及丨 ODT 丨兰 50%。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 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七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 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五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13.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公 式:0mm〈H0S 兰 20mm。14.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 六透镜像侧面在光轴上具有距离InTL,满足下列公式:0mm〈InTL f 18mm。15.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轴上所有具有屈光力 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ΤΡ,满足下列公式:0πιπι〈ΣΤΡ = 10mm。16.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透镜像侧面上具有 一个距离光轴最近的反曲点IF721,所述第七透镜像侧表面在光轴上的交点至所述反曲点 IF721位置之间平行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I721,所述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为 TP7,满足下列条件:0 兰 SGI72lATP7+SGI721)兰 0.9。17.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 之间在光轴上的距离为IN12,且满足下列公式:0〈IN12/f兰0. 3。18.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视角 的一半为HAF,并满足下列条件:0.4兰| tan (HAF) |兰3.0〇19.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 条件:0.001 兰 | f/fl | 兰 1.5;0.01 兰 I f/f2 I 兰 0.9;0.01 兰 I f/f3 I 兰 1.5; 0· 01 兰 | f/f4 I 兰 5 ;0· 1 兰 I f/f5 I 兰 5 ;0· 1 兰 I f/f6 I 兰 5. 0 以及 0· 1 兰 I f/ f7 | 刍 5. 0〇20. -种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光力; 第二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三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四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五透镜,具有屈光力; 第六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 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且至少一个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以及 成像面,其中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七枚,并且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 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七透镜的焦距分别 为Π 、f2、f3、f4、f5、f6、f7,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 直径为HEP,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HOS,所述光学成像系统在结像时 的光学畸变为ODT并且TV畸变为TDT,满足下列条件:1· 4兰f/HEP兰3. 0 ;0· 5兰HOS/ f 兰 2. 5 ; | TDT |〈60% ;以及 | ODT | 兰 50%。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 离为HIF,满足下列公式:0· 001mm〈HIF兰5mm。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 七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且满足下列公式:0. 6兰InTL/HOS兰0. 9。23.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成像系统满足下列条 件:0· 01 兰 | f/fl | 兰 1. 5 ;以及 0· 1 兰 I f/f7 I 兰 5. 0。24.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轴上所有具有屈光力 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ΤΡ,所述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所述第六透镜像侧面具有距离InTL,且 满足下列公式:〇· 45兰ΣΤΡ/InTL兰0· 95。25. 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圈以及图像感测元件, 所述图像感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成像面,并且在所述光圈至所述成像面具有距离InS,满足下 列公式:0· 5刍InS/HOS刍1. 1。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光学成像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以及第七透镜。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七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两表面均为非球面,其中第七透镜的至少一个表面具有反曲点。光学成像系统中具有屈光力的透镜为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具备更大的收光以及更好的光路调节能力,以提升成像质量。
【IPC分类】G02B13/00
【公开号】CN105589176
【申请号】CN201510736776
【发明人】唐乃元, 张永明
【申请人】先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8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3日
【公告号】US20160131874
当前第6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