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对焦微距镜头和使用该内对焦微距镜头的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843264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内对焦微距镜头和使用该内对焦微距镜头的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拍摄镜头,特别涉及适合于照相机的拍摄镜头的内对焦微距镜头和使 用该内对焦微距镜头的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照片照相机或静态视频照相机中使用的镜头,存在广角镜头和标准镜头。以 往,作为广角镜头和标准镜头,提出了高斯类型的镜头。在高斯类型的镜头中,隔着开口光 圈而大致对称地配置屈光力。
[0003] 并且,在广角镜头和标准镜头中通常具有对焦功能。作为对焦方式,存在内对焦方 式。在高斯类型的镜头中,也可以使用内对焦方式。该情况下,比开口光圈更靠像侧的透镜 的一部分移动。
[0004] 在内对焦方式中,在移动的透镜中使用比较轻量的透镜。并且,在使多个透镜移动 的情况下,使比较少枚数的透镜移动。因此,在内对焦方式中,具有能够实现对焦速度的高 速化和低成本化这样的优点。在专利文献1~5中提出了使用内对焦方式的光学系统。
[0005] 专利文献1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 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第1透镜组由具有负屈光力的第1 子透镜组、开口光圈、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子透镜组构成。在对焦时,第2透镜组移动。
[0006] 专利文献2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开口光圈、 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构成。在第1透镜组的最物体侧配置有正透镜。在对焦时,第 2透镜组中包含的具有负屈光力的单透镜移动。
[0007] 专利文献3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 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第1透镜组由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 组、开口光圈、具有正屈光力的透镜组构成。在第1透镜组的最物体侧配置有正透镜。在对 焦时,第2透镜组移动。
[0008] 专利文献4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 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第1透镜组由第la透镜组、开口光 圈、第lb透镜组构成。在对焦时,第2透镜组移动。
[0009] 专利文献5的光学系统从物体侧起依次由具有正屈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屈 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构成。第1透镜组由具有负屈光力的前组、 开口光圈、具有正屈光力的后组构成。在对焦时,第2透镜组移动。
[0010]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2-159613号公报
[0011]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2-220654号公报
[0012]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12-242472号公报
[0013]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13-037080号公报
[0014] 专利文献5 :日本特开2014-021341号公报
[0015] 在专利文献1和5的光学系统中,由于对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的拍摄倍率为1. 0, 所以,能够确保微距拍摄所需要的拍摄倍率。但是,在专利文献1和5的光学系统中,通过大 幅增强对焦透镜组的屈光力,提高了拍摄倍率。该情况下,对焦时的拍摄倍率的变动增大。 因此,像晃动(像的大小的变动)增大。并且,制造误差灵敏度也增高。
[0016] 在专利文献2、3和4的光学系统中,由于对焦在近距离物体上时的拍摄倍率为 0. 1~0. 5,所以,不能说充分确保了微距拍摄所需要的拍摄倍率。

【发明内容】

[0017]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小型、具有良好成像性能、且 对焦时的拍摄倍率的变动较少的内对焦微距镜头和使用该内对焦微距镜头的摄像装置。
[0018]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内对焦微距镜头的特征在于,该内对焦 微距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第1透镜组、开口光圈、具有正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 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组构成,第1透镜组至少具有配置在最物体侧 的负透镜和一枚正透镜,第2透镜组至少具有配置在最物体侧的物体侧负透镜和一枚正透 镜,第3透镜组具有至少一枚负透镜,第4透镜组具有至少一枚正透镜,通过使第3透镜组 向像侧移动而进行对焦,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2)。
[0019] _5〈(1_ β 32) X β 42〈_2 (1)
[0020] -4< (R2f+R2r) / (R2f-R2r) <〇. 4 (2)
[0021] 其中,
[0022] β 3是第3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横倍率,
[0023] β 4是第4透镜组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横倍率,
[0024] R2f是物体侧负透镜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
[0025] R&是物体侧负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0026] 并且,本发明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内对焦微距镜头;以及摄 像元件,其具有摄像面,并且将通过内对焦微距镜头形成在摄像面上的像转换为电信号,内 对焦微距镜头是上述的内对焦微距镜头。
[0027]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小型、具有良好成像性能、且对焦时的拍摄倍率的变动较少 的内对焦微距镜头和使用该内对焦微距镜头的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0028] 图1是实施例1的内对焦微距镜头的镜头剖视图,(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b)是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头剖视图,(c)是第2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
[0029] 图2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微距镜头的镜头剖视图,(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b)是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头剖视图,(c)是第2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
[0030] 图3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微距镜头的镜头剖视图,(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b)是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头剖视图,(c)是第2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
[0031] 图4是实施例4的内对焦微距镜头的镜头剖视图,(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b)是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头剖视图,(C)是第2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
[0032] 图5是实施例5的内对焦微距镜头的镜头剖视图,(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b)是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头剖视图,(c)是第2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
[0033] 图6是实施例6的内对焦微距镜头的镜头剖视图,(a)是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b)是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头剖视图,(c)是第2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的镜 头剖视图。
[0034] 图7是实施例1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2近距离物体对 焦时的像差图。
[0035] 图8是实施例2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2近距离物体对 焦时的像差图。
[0036] 图9是实施例3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2近距离物体对 焦时的像差图。
[0037] 图10是实施例4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2近距离物体 对焦时的像差图。
[0038] 图11是实施例5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2近距离物体 对焦时的像差图。
[0039] 图12是实施例6的无限远物体对焦时、第1近距离物体对焦时、第2近距离物体 对焦时的像差图。
[0040] 图13是摄像装置的剖视图。
[0041] 图14是摄像装置的前方立体图。
[0042] 图15是摄像装置的后方立体图。
[0043] 图16是摄像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内部电路的结构框图。
[0044] 标号说明
[0045] G1 :第1透镜组;G2 :第2透镜组;G3 :第3透镜组;G4 :第4透镜组;S :明亮度(开 口)光圈;C :玻璃罩;I :像面;1 :单眼无反照相机;2 :拍摄光学系统;3 :镜筒的安装部;4 : 摄像元件面;5 :背面监视器;12 :操作部;13 :控制部;14、15 :总线;16 :摄像驱动电路;17 : 暂时存储用存储器;18 :图像处理部;19 :存储介质部;20 :显示部;21 :设定信息存储用存 储器部;22 :总线;24 :⑶S/ADC部;40 :单眼无反照相机;41 :拍摄光学系统;42 :拍摄用光 路;45 :快门按钮;47 :液晶显不监视器;49 :CCD。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在实施例的说明之前,对本发明的某个方式的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另 外,在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时,示出具体例进行说明。但是,与后述实施例的情 况同样,这些例示的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所包含的方式中的一部分,在该方式中存在大量 的变化。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例示的方式。
[0047] 本实施方式的内对焦微距镜头从物体侧起依次由第1透镜组、开口光圈、具有正 屈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负屈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正屈光力的第4透镜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