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缆敷设保护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27052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尾缆敷设保护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敷设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尾缆敷设保护器。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智能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光纤连接的智能化设备已经逐步取代了基于电缆连接的常规设备,光缆取代了大部分的铜质控制电缆,成为信息通信的主要传递介质,光缆的连接和敷设成为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0003]尾缆是一种在光缆两端事先预制连接器的预制光缆。这种预制光缆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光缆熔接工艺而言,可以在大幅降低现场施工强度、缩短变电站建设周期的同时,消除传统熔接操作带来的多种质量风险,提高系统长期运行可靠性。为了实现光缆的“模块化、标准化”设计要求,尾缆的两端为标准光纤连接器,可以通过标准接口与智能装置直接连接,避免了光缆现场熔接的相关难题。
[0004]尾缆的端部为柔软的光纤头,极容易受到水、灰尘的污染,在敷设施工过程中不能拖拽、踩踏,这限制了尾缆的全面推广使用,给工程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避免尾缆遭受污染或损坏且能方便尾缆拖拽施工的尾缆保护装置。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尾缆敷设保护器的结构特点是包括套装在尾缆上的柱状本体和锥形头,锥形头的粗端靠近尾缆的前端部、细端朝向柱状本体,柱状本体的前端面上开设有与锥形头的细端形状相适应的锥形槽,锥形头由两半部分对合形成,锥形头两半部分的对合面上各开设一个截面为半圆形且沿锥形头轴向延伸的条形凹槽,两个条形凹槽在对合后形成用于穿装尾缆的通孔,锥形头的粗端设有用于容纳扎带的环形凹槽且该环形凹槽由分别位于锥形头两半部分上的半环形凹槽对合形成,柱状本体的前端部螺装有套筒且该套筒将锥形头纳入其内腔中,套筒的前端封闭且套筒的前端部连接有拖拽机构。
[0007]采用上述结构,利用扎带将锥形头的粗端扎紧,从而将尾缆夹紧,锥形头的细端插入柱状本体前端面上的锥形槽内,安装套筒,将尾缆前端裸露的光纤头密封在套筒内,避免了光纤头暴露在外造成污损;通过拖拽机构拽动套筒和柱状本体前移,通过锥形槽与锥形头的锥形配合关系,锥形头的细端受到挤紧力,使得锥形头的两部分压的更紧,从而将尾缆牢固夹紧,避免了尾缆滑脱。可见,本实用新型利用十分简单结构即实现了对尾缆的有效保护,同时也方便了光缆的敷设施工,另外,利用锥形配合关系,能将尾缆紧紧的夹持住,保证了拖拽的牢靠性。
[0008]所述柱状本体由两半部分对合形成,柱状本体两半部分的对合面上各开设一个截面为半圆形且沿柱状本体轴向延伸的条形槽,两个条形槽在对合后形成用于穿装尾缆的贯穿孔,所述锥形槽由上述贯穿孔的孔径逐渐增大形成,柱状本体的外柱面上设有用于容纳扎带的环形槽且该环形槽由两个分别位于柱状本体两半部分上的半环形槽对合形成,柱状本体前端的外柱面上设有用于安装套筒的外螺纹且该外螺纹由分别位于柱状本体两半部分上的两部分螺纹对合形成。采用该结构,柱状本体同样也采用两部分对合的结构,设置环形槽并利用扎带扎紧,使得柱状本体也能对尾缆起到夹紧作用,进一步保证尾缆夹紧的可靠性。同时,由于尾缆仅在锥形头处受力,容易出现受力不均现象,会导致尾缆损坏,而柱状本体上贯穿孔的长度更长,在柱状本体夹紧时,尾缆受到的夹紧力更加均匀,从而有效缓解受力不均现象。
[0009]所述柱状本体的后端也设有外螺纹且柱状本体的后端面上也开设锥形槽。采用该结构,柱状本体的两端均可安装套筒,在具体使用中可以不用区分前后,使用更加方便。
[0010]所述拖拽机构包括固接在套筒上的拖拽板和开设在拖拽板上的拖拽孔。所述拖拽机构包括固接在筒体上的拖钩。分别采用拖拽孔或拖钩的结构进行光缆牵引,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0011]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避免尾缆遭受污染或损坏、能方便尾缆拖拽施工且对尾缆夹持稳固,不会出现滑落现象。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柱状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图2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锥形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图4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参照附图,该尾缆敷设保护器包括套装在尾缆I上的柱状本体2和锥形头3,锥形头3的粗端靠近尾缆I的前端部、细端朝向柱状本体2,柱状本体2的前端面上开设有与锥形头3的细端形状相适应的锥形槽4,锥形头3由两半部分对合形成,锥形头两半部分的对合面上各开设一个截面为半圆形且沿锥形头3轴向延伸的条形凹槽13,两个条形凹槽13在对合后形成用于穿装尾缆I的通孔,锥形头3的粗端设有用于容纳扎带12的环形凹槽5且该环形凹槽5由分别位于锥形头两半部分上的半环形凹槽对合形成,柱状本体2的前端部螺装有套筒6且该套筒6将锥形头3纳入其内腔中,套筒6的前端封闭且套筒6的前端部连接有拖拽机构。其中,拖拽机构用于在敷设施工时,当遇到光缆需要穿孔或这翻越障碍时,方便对尾缆进行牵引,图1中示出的拖拽机构包括固接在套筒6上的拖拽板10和开设在拖拽板10上的拖拽孔11。另外,图中未示出,拖拽机构还可以是直接固接在套筒6上的拖钩。
[0019]参照附图,使用时,利用扎带12将锥形头3的粗端扎紧,从而将尾缆I夹紧,锥形头3的细端插入柱状本体2前端面上的锥形槽4内,安装套筒6,将尾缆I前端裸露的光纤头密封在套筒6内,从而避免光纤头暴露在外造成污损。通过拖拽机构拽动套筒6和柱状本体2前移,通过锥形槽4与锥形头3的锥形配合关系,锥形头3的细端受到挤紧力,使得锥形头的两部分压的更紧,从而将尾缆牢固夹紧,避免了尾缆滑脱。可见,本实用新型利用十分简单结构即实现了对尾缆的有效保护,同时也方便了光缆的敷设施工,另外,利用锥形配合关系,能将尾缆紧紧的夹持住,保证了拖拽的牢靠性。
[0020]参照附图,柱状本体2由两半部分对合形成,柱状本体两半部分的对合面上各开设一个截面为半圆形且沿柱状本体2轴向延伸的条形槽7,两个条形槽7在对合后形成用于穿装尾缆I的贯穿孔,所述锥形槽4由上述贯穿孔的孔径逐渐增大形成,柱状本体2的外柱面上设有用于容纳扎带的环形槽8且该环形槽8由两个分别位于柱状本体两半部分上的半环形槽对合形成,柱状本体2前端的外柱面上设有用于安装套筒6的外螺纹9且该外螺纹9由分别位于柱状本体两半部分上的两部分螺纹对合形成。其中,为了方便操作,柱状本体2的后端也设有外螺纹9且柱状本体2的后端面上也开设锥形槽4。采用对称式的结构,在具体使用中可以不用区分前后,使用更加方便。柱状本体2同样也采用两部分对合的结构,设置环形槽8并利用扎带12扎紧,使得柱状本体2也能对尾缆I起到夹紧作用,进一步保证尾缆I夹紧的可靠性。同时,由于尾缆I仅在锥形头3处受力,容易出现受力不均现象,会导致尾缆I损坏,而柱状本体2上贯穿孔的长度更长,在柱状本体2夹紧时,尾缆I受到的夹紧力更加均匀,从而有效缓解受力不均现象。
[002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做若干的更改和修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尾缆敷设保护器,其特征是包括套装在尾缆(I)上的柱状本体(2)和锥形头(3),锥形头(3)的粗端靠近尾缆(I)的前端部、细端朝向柱状本体(2),柱状本体(2)的前端面上开设有与锥形头(3)的细端形状相适应的锥形槽(4),锥形头(3)由两半部分对合形成,锥形头两半部分的对合面上各开设一个截面为半圆形且沿锥形头(3)轴向延伸的条形凹槽(13),两个条形凹槽(13)在对合后形成用于穿装尾缆(I)的通孔,锥形头(3)的粗端设有用于容纳扎带(12)的环形凹槽(5)且该环形凹槽(5)由分别位于锥形头两半部分上的半环形凹槽对合形成,柱状本体(2)的前端部螺装有套筒(6)且该套筒(6)将锥形头(3)纳入其内腔中,套筒(6)的前端封闭且套筒(6)的前端部连接有拖拽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缆敷设保护器,其特征是所述柱状本体(2)由两半部分对合形成,柱状本体两半部分的对合面上各开设一个截面为半圆形且沿柱状本体(2)轴向延伸的条形槽(7),两个条形槽(7)在对合后形成用于穿装尾缆(I)的贯穿孔,所述锥形槽(4)由上述贯穿孔的孔径逐渐增大形成,柱状本体(2)的外柱面上设有用于容纳扎带的环形槽(8)且该环形槽(8)由两个分别位于柱状本体两半部分上的半环形槽对合形成,柱状本体(2)前端的外柱面上设有用于安装套筒(6)的外螺纹(9)且该外螺纹(9)由分别位于柱状本体两半部分上的两部分螺纹对合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尾缆敷设保护器,其特征是所述柱状本体(2)的后端也设有外螺纹(9)且柱状本体(2)的后端面上也开设锥形槽(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缆敷设保护器,其特征是所述拖拽机构包括固接在套筒(6)上的拖拽板(10 )和开设在拖拽板(10 )上的拖拽孔(1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缆敷设保护器,其特征是所述拖拽机构包括固接在套筒(6)上的拖钩。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尾缆敷设保护器,其包括柱状本体和锥形头,锥形头的粗端靠近尾缆的前端部、细端朝向柱状本体,柱状本体的前端面上开设有锥形槽,锥形头由两半部分对合形成,锥形头两半部分的对合面上各开设一个截面为半圆形且沿锥形头轴向延伸的条形凹槽,两个条形凹槽在对合后形成用于穿装尾缆的通孔,锥形头的粗端设有用于容纳扎带的环形凹槽且该环形凹槽由分别位于锥形头两半部分上的半环形凹槽对合形成,柱状本体的前端部螺装有套筒且该套筒将锥形头纳入其内腔中,套筒的前端封闭且套筒的前端部连接有拖拽机构。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避免尾缆遭受污染或损坏、能方便尾缆拖拽施工且对尾缆夹持稳固,不会出现滑落现象。
【IPC分类】G02B6-44
【公开号】CN204536612
【申请号】CN201520129684
【发明人】王纪强, 吴强, 张双莹, 张建春, 赵光兴, 郄凯旋, 王国新, 逯凤伟, 刘志学, 孙丽华, 牛忠良, 朱西波, 王明轩
【申请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 潍坊方源电力咨询设计有限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3月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