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69133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为激光打印机供给碳粉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0002]激光打印机是一种利用电子照相原理把图像形成于打印介质如纸张上的设备,通常由主机及可拆卸地安装于主机上的处理盒组成;其中,处理盒具有盒体,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及提供碳粉至感光鼓上以显影该静电潜像的显影辊,感光鼓及显影辊可旋转地支承于盒体的两端壁之间。感光鼓具有鼓筒及安装于鼓筒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传递组件,鼓筒通常由铝管及包覆于铝管外的感光材料层构成。当处理盒安装至主机上时,旋转力传递组件与设于主机上的驱动轴牢固联结,将驱动轴的旋转力传递给鼓筒与其他旋转件,从而保证感光鼓与其他旋转件的正常工作;当处理盒中的碳粉耗尽之后,需要将处理盒从主机上拆下,以更换新处理盒,在拆下处理盒的过程中,旋转力传递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与驱动轴脱离联结。
[0003]公布号为CN102067042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布了一种处理盒,其旋转力传递组件为一个具有圆球式万向节的联接器。在该处理盒装入主机及从主机上拆下的过程中,由于圆球式万向节的作用,联接器的轴线可以与感光鼓的轴线相夹一夹角或共轴,便于旋转力传递组件与驱动轴的联结与脱离联结;但是,这种圆球式万向节容易产生不期望的分离,特别是在运输过程中,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造成联接器的传递功能丧失。
[0004]作为对CN102067042A公开技术方案的改进,本申请人在公开日为2013年10月30日,公布号为CN103376696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布了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具有如图1所示的扭矩传输装置01,即旋转力传递组件,扭矩传输装置01由旋转力传递件011、轴向限位件012、鼓齿轮013及弹簧014构成,鼓齿轮013上形成有敞口位于鼓齿轮013—轴向端上的容纳腔0131,鼓齿轮013的另一轴向端上形成有与容纳腔0131连通的导向孔0133。当处理盒被安装至打印机主机上时,设于主机上的驱动轴02的旋转力施加部将与旋转力传递件011的旋转力接收部联结。
[0005]如图2所示,旋转力施加部为形成于驱动轴02端部上的两个沿垂直于驱动轴02轴向延伸的柱状的旋转力施加臂021,两个旋转力施加臂021关于驱动轴02的轴线中心对称布置;旋转力传递件011由导杆0112及位于导杆0112—个轴向端的旋转力接收部0111构成,旋转力接收部0111沿导杆0112的横向尺寸大于导杆0112;导杆0112的横向外壁上设有一对沿横向朝外延伸的输出臂01121;在旋转力接收部0111沿导杆0112的轴向背对导杆0112的外端壁上,于外端壁沿导杆0112横向偏离外端壁中心的位置,设有一对沿导杆0112轴向朝外凸起形成的旋转力接收臂01111,旋转力接收部0111位于两个旋转力接收臂01111间的外端壁沿导杆0112的轴向内凹形成一球面状凹孔01112。鼓齿轮013大致为圆柱形,在容纳腔0131平行于鼓齿轮013轴向的内壁上设有一对朝其径向中心延伸的输入臂0132,在鼓齿轮013的周向上,输出臂01121于输入臂0132的位置处与输入臂0132抵靠接触。导杆0112另一个轴向端依次穿过形成于轴向限位件012上的通孔,弹簧014、容纳腔0131到达与之间隙配合的导向孔0133;轴向限位件012与容纳腔0131的敞口端配合而构成旋转力接收部Olll远离鼓齿轮013的限位。弹簧014的一端抵靠于输出臂01121远离旋转力接收部0111的一侧上,另一端抵靠于容纳腔0131的底端内侧上。
[0006]针对CN102067042A公开的技术方案中用来传递旋转力的圆球式万向节容易从鼓齿轮中脱离的问题,CN103376696A提供处理盒的扭矩传输装置采用轴向限位件012将形成于导杆0112上的输出臂01121限位于容纳腔0131中,使旋转力传递件011也被固定于鼓齿轮013上。这种构造方式避免了旋转力传递件011与鼓齿轮013分离的风险,从而保证整个扭矩传输装置在传递旋转力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007]然而,具有该扭矩传输装置的处理盒在实际使用过程存在不能够顺畅地将其从主机上拆下的问题,即“卡顿”现象。

【发明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旨在改善从主机上拆下过程中脱离联结的顺畅性的处理盒。
[0009]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盒包括盒体及可旋转地支承于盒体的两端壁之间的感光鼓。感光鼓包括鼓筒及安装于该鼓筒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传递组件,旋转力传递组件用于接收来自激光打印机的主机的驱动轴的旋转力,驱动轴的端部具有沿垂直于驱动轴的轴线的方向延伸的柱状的旋转力施加臂。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旋转力传递件及弹性件。旋转力传递件包括导杆及位于该导杆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接收部,在旋转力接收部沿导杆轴向背对导杆的外端壁上,于导杆横向偏离外端壁中心的位置,形成有沿导杆的轴向朝外延伸的旋转力接收臂。弹性件的恢复力迫使所述旋转力接收件远离所述鼓筒。沿处理盒装入主机的方向,盒体导电端的前端角设有第一倾斜面,驱动端的后端角设有第二倾斜面。盒体及旋转力传递件的尺寸满足L1+L2>L3>^^关系式,其中,LI为导电端端面与第一引导件内侧面之间的间距,第一引导件为主机中与导电端相邻近的引导件;L2为驱动端端面与第二引导件内侧面之间的间距,第二引导件为主机中与驱动端相邻近的引导件;L3为旋转力接收部远离旋转力接收臂的端面与第二引导件外侧面之间的间距;H为旋转力接收部与驱动轴联结时,旋转力接收臂远离导杆的端面至旋转力施加臂中心轴线的距离;沿处理盒从主机上拆下的方向,盒体绕旋转力接收部与驱动轴的联结处旋转的过程中,第一倾斜面与第一引导件内侧面间及第二倾斜面与第二引导件内侧面间均存有间隙。
[0010]由以上方案可见,由于在导电端前端角上设有第一倾斜面及在驱动端后端角上设有第二倾斜面,且盒体与旋转力接收件满足上述尺寸要求,在从主机上拆下处理盒的过程中,先通过导电端施加拉力,使处理盒在从主机上拆下的过程中,其导电端绕其旋转力接收部与驱动轴联接处旋转,使旋转力接收件的导杆轴线与驱动轴轴线成一定夹角,从而通过对盒体施加沿拆下方向的拉力,推动旋转力接收件缩进鼓齿轮中,以提高将处理盒从主机上拆下的顺畅性。
[0011]具体的方案为第一倾斜面为平面或外凸的弧形面,第二倾斜面为平面或外凸的弧形面。
[0012]—个更具体的方案为第一倾斜面是弧形面,沿处理盒装入主机的方向,第一倾斜面与盒体的前端面及导电端端面均相切连接。
[0013]另一个更具体的方案为第二倾斜面为弧形面,沿处理盒装入主机的方向,第二倾斜面与盒体的后端面及导电端端面均相切连接。
[0014]—个优选的方案为沿处理盒装入主机的方向,第一倾斜面的后端位于感光鼓的轴线上。提尚拆下的顺畅性。
[0015]另一个优选的方案为旋转力接收部背对导杆的外端壁形成有凹槽,该凹槽沿导杆横向贯穿旋转力接收部,旋转力接收臂位于该凹槽的两侧。减少在拆下过程,旋转力接收部队驱动轴的干涉,提高拆下的顺畅性。
[0016]一个更优选的方案为导杆的横向截面为圆形,两个旋转力接收臂及凹槽均关于该导杆轴线中心对称布置。
[0017]另一个更优选的方案为凹槽底面是平面。减少在拆下过程,旋转力接收部队驱动轴的干涉,以提高拆下的顺畅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一种现有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结构图;
[0019]图2是图1所示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0021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感光鼓的立体图;
[0023]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结构图;
[0024]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转力传递件的立体图;
[0025]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结构分解图;
[0026]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电端端盖、驱动端端盖及感光鼓与主机的驱动轴、第一引导件及第二引导件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0028]图11是图10中A局部放大图;
[0029]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转力接收臂与驱动轴旋转力施加臂脱离联结的第一状态不意图;
[0030]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旋转力接收臂与驱动轴旋转力施加臂脱离联结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0031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各实施例主要是对处理盒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及盒体结构进行改进,以改善该处理盒从主机上拆下过程的顺畅性,处理盒的其他部分结构根据现有产品进行设计。
实施例
[0033]参见图3,处理盒感光鼓2可旋转地支承于其盒体I的两端壁之间。盒体I的导电端101的一个端角上设有第一倾斜面11,第一倾斜面11由形成于的废粉仓的端壁上的倾斜面111及形成于感光鼓支架上的倾斜面112构成,倾斜面111与倾斜面112共面。
[0034]参见图4,盒体I的驱动端102的一个端角上设有第二倾斜面12。
[0035]参见图5,感光鼓2的旋转力传递组件22安装于其鼓筒21的一个轴向端上,鼓筒21由铝管及包覆于铝管外的感光材料层构成。
[0036]参见图6,旋转力传递组件22由旋转力传递件221、轴向限位件222、扭转弹簧223及鼓齿轮224构成。鼓齿轮224设有在其一个轴向端上敞口的容纳腔2241,另一轴向端上形成有与容纳腔2241连通的导向孔2242。
[0037]参见图7,旋转力传递件221由圆柱状的导杆2211及位于导杆2211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接收部2212构成。导杆2211的径向外壁上设有沿其径向朝外延伸的输出臂22111。旋转力接收部2212上背对导杆2211的外端壁22123上形成有凹槽22121,凹槽22121沿导杆2211的径向贯穿旋转力接收部2212,凹槽22121两侧的外端壁22123沿导杆2211的轴向外凸各形成有一个旋转力接收臂22122,旋转力接收臂22122的一侧上形成有用于接纳驱动轴的旋转力施加臂的凹面221221,两个旋转力接收臂22122及凹槽22121均关于导杆2211的轴线中心对称布置。沿导杆22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